電影《我不是藥神》曾有這樣一幕觸動人心的橋段:「我病了三年,四萬塊錢的一瓶藥,我們吃了三年後,房子吃沒了,家人被吃。」
究其背後原因,實則是隱藏在腫瘤患者心中對高價進口藥消費不起的心酸和苦楚。而現實生活中不僅僅是進口藥昂貴,就連平時治療頭疼腦熱的普通藥品也動輒幾十或上百元。
為了降低藥價,監管部門曾經出臺了多次藥品流通和採購改革方案,但對於很多普通患者來說,感受到的還是一個字:貴!
藥價貴,到底貴在哪裡了呢?在醫藥行業有一條潛規則叫做「帶金銷售」,通俗說就是銷售提成,藥企想要把藥品賣給醫院,必須或多或少給醫院和醫生一些提成。
日前一份對浙江麗水市中心醫院醫生的司法判決,再一次掀起醫藥行業行賄售藥黑幕。
而這次向醫生行賄的是國內醫藥龍頭恆瑞醫藥的子公司,真沒想到你這「濃眉大眼」的「一哥」也搞這套啊。
/ 1 /
「醫藥一哥」被爆行賄
判決書信息顯示,浙江麗水市中心醫院原麻醉科主任雷某培因接受恆瑞醫藥等公司的醫藥代表賄賂超300萬元,被判刑法7年。
雷某培利用職務便利,一共非法收受醫藥代表為表示感謝和搞好關系所送的財物共計人民幣44.5萬元。其中,2016年年底,江蘇新晨醫藥有限公司浙贛大區經理紀某1為了感謝雷某培對其公司藥品使用的關照,並希望與雷某培搞好關係以繼續得到關照,在麗水市蓮都區送給雷某培0.8萬元;2018年1月,江蘇新晨醫藥有限公司銷售代表徐某為感謝雷某培對公司藥品使用的關照,送出20萬元;2019年年初,江蘇新晨醫藥有限公司浙南區域經理孫某以同樣原因送給雷某培20萬元。
不僅如此,江蘇新晨醫藥有限公司還給予雷某培巨額回扣。2017年2月至2019年6月,江蘇新晨醫藥有限公司銷售的5款藥品在麗水市中心醫院麻醉科使用。為了表示感謝並希望能維持和增加上述藥品的使用量,該公司銷售代表徐某和葉某送給雷某培回扣款共計236萬元。
法院認為,被告人雷某培身為國家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便利,收受他人財物,數額特別巨大,犯受賄罪,判處有期徒刑七年,並處罰金人民幣八十萬元。
而上面提到的江蘇新晨醫藥有限公司是恆瑞醫藥的全資營銷公司,周雲曙任法人代表兼執行董事。周雲曙1995年加入恆瑞醫藥工作至今,並長期主管恆瑞醫藥銷售工作。
除牽涉雷某培受賄事件外,中國裁判文書網於2020年1月發布的一份判決書顯示,江蘇新晨醫藥有限公司還曾對溫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育英兒童醫院、第二臨床醫學院院長連某泉行賄超47萬元。
看來,恆瑞醫藥這前科還不少啊。
頻繁的陷入「行賄門」,也讓業內開始質疑江蘇新晨醫藥有限公司母公司恆瑞醫藥的銷售費用。2019年年報顯示,恆瑞醫藥當年銷售費用高達85億,營業收入為233億,銷售費用在收入中的佔比達36%。
而在銷售費用中,用於學術活動及差旅的費用佔據了恆瑞醫藥銷售費用的「大頭」,兩項合計花費48.29億元。學術推廣、創新藥專業化平臺建設等市場費用佔銷售費用總額比例高達88.29%。
5月12日,恆瑞醫藥發布澄清公告稱,浙江某醫院醫生受賄案件中部分證人是公司的子公司員工,且該事件是子公司員工個人行為。目前,相關人員已離職,子公司責任領導已被調離崗位。
看來也是恆瑞醫藥的「臨時工」幹的。不過這些行賄的費用難道也是「臨時工」自己掏的腰包?
針對公司2019年銷售費用和其他現金支出的合理性等質疑,恆瑞醫藥也一併作出回應稱,公司近年來嚴格控制各項費用支出,銷售費用率逐年下降。2020年一季度,公司雖然需要進行現場交流的銷售活動受到疫情影響有所減少,但銷售費用中包含銷售人員的工資、五險一金、辦公費、學術研究等相對固定的費用,並且隨著銷售人員的增加及待遇的提高,因此相應費用有所增加。
/ 2 /
藥價到底貴在哪?
「現在藥費真貴,去一趟醫院拿幾盒藥,再這個檢查那個檢查,四五百就沒有了,記得小時候生病了,一二元就能治好病的藥哪去了?」這是一位網友在社交平臺提出的質疑。
在醫藥行業有一條潛規則叫做「帶金銷售」,通俗說就是銷售提成,藥廠想要把藥品賣給醫院,或多或少需要給醫院一些提成。很多藥廠銷售藥品主要不是靠產品的質量,而是靠公關。讓醫生能開自己家的藥,多開自己家的藥。
國家醫療保障局副局長陳金甫此前也曾表示,藥品進到醫院的價格中,有相當大的比例是銷售費、公關費等這些中間費用。
所以以往藥廠要想打開市場,醫藥代表、醫藥銷售公司給醫院或醫生好處費、許諾回扣等便成為了重要幫手。時間一久,不「帶金銷售」的藥品,在市場就變得難以生存。
當然,羊毛出在羊身上,這錢最終都要加到藥價之中,最後由患者承擔。
為了揭開中國藥企銷售費用畸高之謎,恆大經濟研究院院長任澤平此前曾撰寫指出,2014年的一項調查顯示,在中國藥品的銷售過程中,藥企銷售費用主要有六大流向:公關招標機構費用、公關醫院相關負責人費用、醫生回扣、醫藥代表提成、逃稅洗錢成本、統方費用,這裡面給醫生的回扣佔比超過一半。
事實上,針對醫藥市場亂象,國家相關部門早就建立了醫藥購銷領域商業賄賂「黑名單」制度,藥企一旦實施商業賄賂被發現將被列入不良記錄,影響其產品招標採購。然而多年來歷次措施都無法徹底清肅環境,醫藥代表在避過風頭過後總能捲土重來。
不知道,這是不是藥企最後一次出現在行賄醫生的判決書名單上。
你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