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實秋在《雅舍談吃》中寫道「生命有限,吃一頓就少一頓,每一餐都不能辜負。」
日本導演小津安二郎對食物同樣有著濃厚的興趣。無論是在生活還是電影裡,那些看似普通的食物與飲食場所,都被他賦予了特殊的意味。
誰是小津安二郎?
▲小津安二郎(1903.12.12 — 1963.12.12),出生於日本東京,日本電影導演、編劇。
小津安二郎和溝口健二、黑澤明一起,被認為是日本電影史上三大導演。他的電影風格鮮明、辨識度極高,楊德昌、侯孝賢以及李安等著名導演都深受其影響。
德國導演維姆·文德斯曾說:「如果我來定義為什麼發明電影,我會回答:『是為了產生一部小津電影那樣的作品。』」
在這樣一位著名導演的電影中,出現著大量食物的細節:秋刀魚、海鰻、拉麵、炸豬排、茶泡飯……端上桌的食材和發生在桌旁的對話,總是承載著獨具小津哲學的電影世界。
《小津安二郎的餐桌》是被譽為「小津專業戶」的著名電影評論家貴田莊的作品,他將帶領讀者從餐桌走進小津的電影世界。
《小津安二郎的餐桌》
小津安二郎的電影看似平淡,而這些極其日常的場景中都巧妙地暗藏著深意,食物就是一種重要載體。
讓我們一起通覽小津銀幕內外的飲食細節,從中領略小津看待世界的獨特的眼光吧。
01.
沒有出現秋刀魚的《秋刀魚之味》
《秋刀魚之味》是小津安二郎人生最後一部作品,主要講述了老人平山的家庭生活和嫁女的過程。影片中有不少吃飯的場景,卻唯獨沒有出現「秋刀魚」。
曾經有人問過小津《秋刀魚之味》名稱的由來,他的回答則是:
小津想在這部作品中傳達的並不是秋刀魚這種食物本身,而是是秋刀魚在日本人心目中的意象——物美價廉,無味而有味。蘸著蘿蔔泥吃的鹽烤秋刀魚,其味道就是這部電影的味道。
有趣的是,《秋刀魚之味》的英文名為 An Autumn Afternoon(《一個秋天的下午》),此英文版的影名顯然是對應秋刀魚一詞所代表的季節感。法語名卻與原題大相逕庭,譯作 Le Go t du Sake(《清酒之味》),這又是為什麼呢?
▲《秋刀魚之味》中主角在酒館喝威士忌原來,1970年代在巴黎的街頭也曾出現過幾家日料餐館,而清酒作為日本的酒水被巴黎上流社會所熟知。
此外,從影片中出現諸多飲酒的情景來看,《清酒之味》的命名與《秋刀魚之味》有異曲同工之處。《秋刀魚之味》於1970年末在巴黎上映。從《清酒之味》這個名字中,可以感受到浪漫主義作家熱拉爾·德·內瓦爾等人所代表的法式情懷,恐怕正是「Sake」這個新鮮的外來詞勾起了法國人的異國情調。《清酒之味》很好地呈現了《秋刀魚之味》的內涵,同時它還非常有法式風情。
聽完作者的解釋,你會想起哪一種食物呢?
02.
餐桌前的人生百味
不僅是在片名中,各種人生況味也在餐小津安二郎的餐桌前表露出來。
三浦 :「真遺憾,要是早點告訴我就好了。」
幸一 :「真是事事不順啊。」
三浦 :「是呀。炸豬排,再來一份,怎麼樣?」
幸一 :「嗯,好的。」
按服務鈴。
三浦 :「真好吃呀。」
幸一 :「是呀。」
之後,二人接著喝酒吃炸豬排。
這是《秋刀魚之味》中的一段看似平常的對話。
這時得知路子心意的三浦,表示自己原本傾心路子,但看她似乎並無結婚的意願,因此放棄了。本是命運中令人惘然的錯過,而三浦卻迅速地將話題轉移到美食,說:「再來一瓶啤酒吧。」
小津電影裡從來不會出現令人困惑的浪漫愛情故事。
就像三浦若無其事地繼續點啤酒和炸豬排這一幕,小津通過加點啤酒和炸豬排,表達食慾優先於戀愛和結婚,就像他自己在現實生活中理解的那樣。為了證明這一點,不僅在臺詞處備註了「炸豬排兩份,啤酒兩瓶」,還讓三浦加餐時直接用臺詞著重表達了出來。
再舉一例,在《獨生子》中,良助與母親一同拜訪經營著炸豬排店的大久保老師。他們掀起門帘進入店內時,大久保正在進行開工前的準備。
「2、4、6、8」他正數著裹著麵粉的肉串,臉上糊的全是麵粉——此時的大久保再也不是以前那個威風凜凜的他了,只是一個在下町靠小餐館勉強維持生計的大叔。
在庭院裡相對而坐的三人聊著故鄉。這時,鏡頭給到了良助的母親,她看似不經意地掃了一眼店面,當她看到原以為會飛黃騰達而離開家鄉的大久保如今的面貌時,不禁表現出驚訝唏噓的神色。而大久保似乎也察覺出了這一點,於是便有了這樣的場景:
「我沒想到您來東京會做這些。 」
「也不是,為了生活不得不這樣啊。」 曾經的老師苦笑著回答。
小津電影中的人物,都是這樣慢慢接受跌宕起伏的人生的。滿臉麵粉的大久保的鏡頭,成為一個人生的隱喻,深深映入觀眾的腦海。
03.
銀幕之外:「古怪」的美食家
對電影裡食物細節格外講究的小津安二郎,在銀幕之外,也有著對食物極其獨特的看法。
比如,小津特別討厭西瓜。因為他覺得:
壽喜燒是一種類似牛肉火鍋的日式料理,常加牛肉、青蔥、蔬菜、豆腐等食材,而小津安二郎獨愛「咖喱壽喜燒」。作者評價道:
用砂糖和醬油調味後又撒滿咖喱粉的小津風味咖喱壽喜燒,真是一道恐怖的自製料理啊。演員池部良也曾毫不諱言地來了一句:「是誰做的這麼難吃的壽喜燒?」
▲壽喜燒
曾有一段時間,小津安二郎執迷於壽司的程度令人驚嘆。在他1951年創作《麥秋》劇本的那段時間裡,他吃的壽司多到讓人難以置信。他在日記中寫道:
這也難怪《麥秋》中出現了那段關於壽司的討論:
「要不去吃點壽司怎麼樣?」
「好啊。」 「你喜歡什麼壽司?」
「金槍魚。」「金槍魚啊……蛤蜊喜歡嗎?」
「喜歡呀。」
「紫菜卷呢?」
「不喜歡。」
「你可真奇怪,哈哈哈哈。」
這些只是冰山一角。
對於小津而言,食物與進餐場景的記憶相互混合,成為寄託人生況味的某種場所。有趣的故事在書中還有很多。
齋藤寅次郎導演在《小津安二郎—人與工作》寫道 :
小津雖然非常傷心,臉上卻依然掛著小津式的微笑,在珍珍軒的角落獨自買醉。在那個小店的另一個小角落裡,成瀨巳喜男用酒來發洩對公司的不滿。無論是在小菜館裡喝到恰到好處的老朋友交談甚歡,酒吧裡不同方言的混雜交錯,還是學生們將麵包咖啡當作夜宵,這些電影中的場景往往都來源於小津自己的生活體會。
據說一個好導演必須同時具備兩樣素質:一是會吃,二是會講故事。而這兩樣,小津安二郎都做到了。
不多劇透了。如果你也熱愛吃吃喝喝,那小津安二郎的電影可千萬別錯過。如果你喜愛小津安二郎的電影,《小津安二郎的餐桌》對你一定是最好的讀物。
一起進入小津詩意、溫暖而又充滿現實煙火氣的電影世界吧。
《小津安二郎的餐桌》
[日]貴田莊 著 陳芳芳 譯
中信出版集團|楚塵文化
原價:48元
2019年5月
▲點擊上圖即可購買
時令菜餚透露出季節,餐館聽名字就知道特色。講著方言的人物一出場,不需多餘臺詞,風味呼之欲出。秋刀魚、海鰻、拉麵、炸豬排、茶泡飯……端上桌的食材和發生在桌旁的對話,總是承載著獨具小津哲學的電影世界。從小津日記中可以讀到不少有關「吃」的有趣逸事,他幾乎三天兩頭就是他和友朋出去喝酒、尋找美食的故事。作者走訪了半世紀前小津在東京、橫濱、鎌倉時常光顧的餐廳食店,邊走邊嘗,深入電影大師的日常,發現更為真實的小津安二郎。文字 | 蜉蝣,部分內容選自《小津安二郎的餐桌》,[日]貴田莊 著,陳芳芳 譯,楚塵文化 | 中信出版集團出版,2019-5-20▼
點擊圖片即可查看
▲ 坂本龍一:我也曾完全放棄過音樂
想尋找更多和你一樣的人分享閱讀體驗
歡迎加入楚塵讀者群(掃下方二維碼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