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津安二郎 | 人生百味,往往在餐桌前顯露

2021-02-19 楚塵文化

梁實秋在《雅舍談吃》中寫道「生命有限,吃一頓就少一頓,每一餐都不能辜負。」

 

日本導演小津安二郎對食物同樣有著濃厚的興趣。無論是在生活還是電影裡,那些看似普通的食物與飲食場所,都被他賦予了特殊的意味。

誰是小津安二郎?



小津安二郎(1903.12.12 — 1963.12.12),出生於日本東京,日本電影導演、編劇。


小津安二郎和溝口健二、黑澤明一起,被認為是日本電影史上三大導演。他的電影風格鮮明、辨識度極高,楊德昌、侯孝賢以及李安等著名導演都深受其影響。

德國導演維姆·文德斯曾說:「如果我來定義為什麼發明電影,我會回答:『是為了產生一部小津電影那樣的作品。』」

在這樣一位著名導演的電影中,出現著大量食物的細節:秋刀魚、海鰻、拉麵、炸豬排、茶泡飯……端上桌的食材和發生在桌旁的對話,總是承載著獨具小津哲學的電影世界。

《小津安二郎的餐桌》是被譽為「小津專業戶」的著名電影評論家貴田莊的作品,他將帶領讀者從餐桌走進小津的電影世界。

《小津安二郎的餐桌》

小津安二郎的電影看似平淡,而這些極其日常的場景中都巧妙地暗藏著深意,食物就是一種重要載體。


讓我們一起通覽小津銀幕內外的飲食細節,從中領略小津看待世界的獨特的眼光吧。

 

01.

沒有出現秋刀魚的《秋刀魚之味》

《秋刀魚之味》是小津安二郎人生最後一部作品,主要講述了老人平山的家庭生活和嫁女的過程。影片中有不少吃飯的場景,卻唯獨沒有出現「秋刀魚」。

 

曾經有人問過小津《秋刀魚之味》名稱的由來,他的回答則是:

小津想在這部作品中傳達的並不是秋刀魚這種食物本身,而是是秋刀魚在日本人心目中的意象——物美價廉,無味而有味。蘸著蘿蔔泥吃的鹽烤秋刀魚,其味道就是這部電影的味道。

 

有趣的是,《秋刀魚之味》的英文名為 An Autumn Afternoon(《一個秋天的下午》),此英文版的影名顯然是對應秋刀魚一詞所代表的季節感。法語名卻與原題大相逕庭,譯作 Le Go t du Sake(《清酒之味》),這又是為什麼呢?

▲《秋刀魚之味》中主角在酒館喝威士忌

原來,1970年代在巴黎的街頭也曾出現過幾家日料餐館,而清酒作為日本的酒水被巴黎上流社會所熟知。

此外,從影片中出現諸多飲酒的情景來看,《清酒之味》的命名與《秋刀魚之味》有異曲同工之處。《秋刀魚之味》於1970年末在巴黎上映。從《清酒之味》這個名字中,可以感受到浪漫主義作家熱拉爾·德·內瓦爾等人所代表的法式情懷,恐怕正是「Sake」這個新鮮的外來詞勾起了法國人的異國情調。《清酒之味》很好地呈現了《秋刀魚之味》的內涵,同時它還非常有法式風情。

聽完作者的解釋,你會想起哪一種食物呢?

02.

餐桌前的人生百味

不僅是在片名中,各種人生況味也在餐小津安二郎的餐桌前表露出來。

三浦 :「真遺憾,要是早點告訴我就好了。」 

幸一 :「真是事事不順啊。」 

三浦 :「是呀。炸豬排,再來一份,怎麼樣?」 

幸一 :「嗯,好的。」 

按服務鈴。

 三浦 :「真好吃呀。」

 幸一 :「是呀。」 

之後,二人接著喝酒吃炸豬排。

這是《秋刀魚之味》中的一段看似平常的對話。

這時得知路子心意的三浦,表示自己原本傾心路子,但看她似乎並無結婚的意願,因此放棄了。本是命運中令人惘然的錯過,而三浦卻迅速地將話題轉移到美食,說:「再來一瓶啤酒吧。」

小津電影裡從來不會出現令人困惑的浪漫愛情故事。

就像三浦若無其事地繼續點啤酒和炸豬排這一幕,小津通過加點啤酒和炸豬排,表達食慾優先於戀愛和結婚,就像他自己在現實生活中理解的那樣。為了證明這一點,不僅在臺詞處備註了「炸豬排兩份,啤酒兩瓶」,還讓三浦加餐時直接用臺詞著重表達了出來。

 

再舉一例,在《獨生子》中,良助與母親一同拜訪經營著炸豬排店的大久保老師。他們掀起門帘進入店內時,大久保正在進行開工前的準備。

 

「2、4、6、8」他正數著裹著麵粉的肉串,臉上糊的全是麵粉——此時的大久保再也不是以前那個威風凜凜的他了,只是一個在下町靠小餐館勉強維持生計的大叔。

在庭院裡相對而坐的三人聊著故鄉。這時,鏡頭給到了良助的母親,她看似不經意地掃了一眼店面,當她看到原以為會飛黃騰達而離開家鄉的大久保如今的面貌時,不禁表現出驚訝唏噓的神色。而大久保似乎也察覺出了這一點,於是便有了這樣的場景:

「我沒想到您來東京會做這些。 」

 「也不是,為了生活不得不這樣啊。」 曾經的老師苦笑著回答。

小津電影中的人物,都是這樣慢慢接受跌宕起伏的人生的。滿臉麵粉的大久保的鏡頭,成為一個人生的隱喻,深深映入觀眾的腦海。

 

03.

銀幕之外:「古怪」的美食家

對電影裡食物細節格外講究的小津安二郎,在銀幕之外,也有著對食物極其獨特的看法。

 

比如,小津特別討厭西瓜。因為他覺得:


壽喜燒是一種類似牛肉火鍋的日式料理,常加牛肉、青蔥、蔬菜、豆腐等食材,而小津安二郎獨愛「咖喱壽喜燒」。作者評價道:

用砂糖和醬油調味後又撒滿咖喱粉的小津風味咖喱壽喜燒,真是一道恐怖的自製料理啊。

演員池部良也曾毫不諱言地來了一句:「是誰做的這麼難吃的壽喜燒?」

 


壽喜燒

 

曾有一段時間,小津安二郎執迷於壽司的程度令人驚嘆。在他1951年創作《麥秋》劇本的那段時間裡,他吃的壽司多到讓人難以置信。他在日記中寫道:

3月29日「與野田君前往 元」、3月30日「晚餐在 元吃壽司」、3月31日「夜宵吃壽司」、4月1日「同野田君前往 元」、4月3日「再次吃壽司」、4月5日「去 元」、4月6日「再次光顧 元」,當晚「晚飯後,劇本創作進展迅速,12點差5分時完成」。當然,翌日「致電大船。武先生來訪,吃壽司。因劇本完成心情舒暢,先苦後甜,呵呵」,仍吃壽司。

這也難怪《麥秋》中出現了那段關於壽司的討論:

「要不去吃點壽司怎麼樣?」 

「好啊。」 「你喜歡什麼壽司?」 

「金槍魚。」「金槍魚啊……蛤蜊喜歡嗎?」

「喜歡呀。」

「紫菜卷呢?」

「不喜歡。」

「你可真奇怪,哈哈哈哈。」


這些只是冰山一角。


對於小津而言,食物與進餐場景的記憶相互混合,成為寄託人生況味的某種場所。有趣的故事在書中還有很多。

 

齋藤寅次郎導演在《小津安二郎—人與工作》寫道 :

小津雖然非常傷心,臉上卻依然掛著小津式的微笑,在珍珍軒的角落獨自買醉。在那個小店的另一個小角落裡,成瀨巳喜男用酒來發洩對公司的不滿。

無論是在小菜館裡喝到恰到好處的老朋友交談甚歡,酒吧裡不同方言的混雜交錯,還是學生們將麵包咖啡當作夜宵,這些電影中的場景往往都來源於小津自己的生活體會。


據說一個好導演必須同時具備兩樣素質:一是會吃,二是會講故事。而這兩樣,小津安二郎都做到了。

不多劇透了。如果你也熱愛吃吃喝喝,那小津安二郎的電影可千萬別錯過。如果你喜愛小津安二郎的電影,《小津安二郎的餐桌》對你一定是最好的讀物。


一起進入小津詩意、溫暖而又充滿現實煙火氣的電影世界吧。

《小津安二郎的餐桌》

[日]貴田莊 著  陳芳芳 譯

  中信出版集團|楚塵文化

原價:48元

2019年5月

 ▲點擊上圖即可購買

時令菜餚透露出季節,餐館聽名字就知道特色。講著方言的人物一出場,不需多餘臺詞,風味呼之欲出。秋刀魚、海鰻、拉麵、炸豬排、茶泡飯……端上桌的食材和發生在桌旁的對話,總是承載著獨具小津哲學的電影世界。從小津日記中可以讀到不少有關「吃」的有趣逸事,他幾乎三天兩頭就是他和友朋出去喝酒、尋找美食的故事。作者走訪了半世紀前小津在東京、橫濱、鎌倉時常光顧的餐廳食店,邊走邊嘗,深入電影大師的日常,發現更為真實的小津安二郎。文字 | 蜉蝣,部分內容選自《小津安二郎的餐桌》,[日]貴田莊 著,陳芳芳 譯,楚塵文化 | 中信出版集團出版,2019-5-20

點擊圖片即可查看

▲ 坂本龍一:我也曾完全放棄過音樂

歐·亨利:財神與愛神 | 小說酒館036

詩人馬雁:我每寫下一個字都冒著生命危險

什麼都不是愛的對手,除了愛丨王小波與李銀河書信集

想尋找更多和你一樣的人分享閱讀體驗

歡迎加入楚塵讀者群(掃下方二維碼即可)

相關焦點

  • 高峰秀子:我眼中的小津安二郎
    小津攝製組的工作現場確實如同人們傳說的那樣:一貫充滿了「緊張而嚴肅」的氣氛。這如實反映出了小津安二郎的個性,但他並不是一個驕橫和暴躁的人。相反,小津安二郎是一個很出色的幽默大師,比一般人更善於開玩笑。在拍攝工作中,他經常說笑話,惹得大家個個面露笑容。不過,由於他的玩笑過於高明、過於含蓄,大家往往不是捧腹大笑,而只是面露微笑。
  • 天堂電影院 小津安二郎:寂寥的《秋刀魚之味》
    第二次,我老老實實按照日本人的方法,只撒了點細鹽,沒想到烤出來滋味清苦中略帶回甘。原來這就是「秋刀魚之味」,這是小津一直追求、到後期完全化作他影片靈魂的味道啊。相比起人生慘澹創痛的《東京暮色》;「子欲養而親不在」、悵惘悽傷的《東京物語》,這部真正伴隨死亡足音款款而來的電影,卻溫厚多了。小津在創作劇本的時候,相伴一生的老母親由於感冒引發急性肺炎,於八十八歲高齡去世。
  • 小津安二郎:以餘味定輸贏
    小津安二郎和他導演的電影《東京物語》海報  如果小津安二郎還活著,你問他是怎麼當上導演的,他一定會很幽默地告訴你,他當助理導演時肚子餓跑到餐廳佔座,等了很久,店員卻把咖喱飯端到了沒排隊的導演面前  這種一目了然的禪意也流動在小津的日記中。打開近800頁的 《小津安二郎全日記》,收錄了現存的小津安二郎自1933年至1963年筆記中日記性的記述,整理者在書尾耐心地解題:「小津開始記日記(1933年至1934年)的時候,其表達方式是暗示性的,也是譬喻性的」,「或許他並沒有打算如實地記錄下每一天發生的事」,「這個時期晦澀難懂的表達方式似乎更多地展現了其內心狀態」。
  • 小津安二郎:戀愛不比炸豬排
  • 小津安二郎 | 電影和人生,都是以餘味定輸贏的
    代表作《晚春》《麥秋》《東京物語》《彼岸花》《秋日和》《秋刀魚之味》等,多次入圍日本《電影旬報》年度十佳影片。曾獲第1屆倫敦國際電影節薩瑟蘭獎,日本藝術祭文部大臣賞及紫綬褒獎,日本藝術院賞,第8屆亞太電影節最佳導演獎等獎項。1963年被選為藝術學院會員,是電影導演首次獲此榮譽。01.
  • 小津安二郎 膠片,料理和酒
    ——這是小津安二郎於1963年12月12日早上所作的一首俳句。那一天,是小津安二郎六十歲的生日。也是那一天,小津永遠離開我們了。2012年12月12日,我從東京坐車去鎌倉。這不是我第一次去鎌倉,不過,卻是我第一次鼓起勇氣,去尋找小津安二郎(Yasujiro Ozu)的墓。
  • 小津安二郎——亞洲最溫暖的導演
    我第一次看的小津安二郎作品是《東京物語》,具體什麼時候看的我已記不清楚了。最近抽時間又看了他其他的作品如《秋刀魚之味》等,細細品來,回味無窮,小津的作品是安靜,恬淡的,有情懷的非凡的藝術品。小津安二郎一個導演不管是在自己最巔峰還是最低谷的時候能一直堅持自己的藝術風格和藝術理念不容易。一個導演拍出的作品能受到業內和觀眾的廣泛讚譽,就是我們常說的雅俗共賞也不容易。
  • 《浮草》小津安二郎掠影之一地雞毛
    接連看了小津安二郎九片。《早安》。《東京物語》。《彼岸花》。《秋刀魚之味》。《秋日和》。《早春》。《小早川家之秋》。《東京暮色》。《浮草》。手頭還餘《浮草物語》、《青春之夢今何在》、《非常線之女》等數片,翻了翻,均是默片,估計看不動了,全部放低。查了下,居然全是小津安二郎的最後作品。都是囫圇吞棗,但估計整體風格應該脫不出這些了,沒精力一一細說,攏在一起作個小結,也算了卻一樁心事。
  • 【特】小津安二郎 的罕見番外篇
    編劇野田高梧便是其中的典範,小津安二郞與野田聯合創作的劇本,佔據了他電影作品的大半,另兩位重要的夥伴則是伏見晁和齋藤達雄。相比之下,他為其他導演所作的劇本則少之又少。遺憾的是,除了不久前重見天日的電視劇《青春放課後》,其餘幾部編劇作品或不曾出影碟,或已然亡佚。
  • 人生的衰老、孤獨,早在60年前被電影大師小津安二郎講透了
    《秋刀魚之味》是日本電影大師小津安二郎生前的最後一部作品。這部電影的主題、結構、審美、情節都突出一種詩意,是一首小津寫給自己和世界的敘事詩,並且成功地把這種韻味書寫於電影膠捲之上。小津安二郎的電影劇情一向不複雜,《秋刀魚之味》和《東京物語》等作品一樣聚焦了家庭這個主題,而主要情節也和《晚春》、《麥秋》類似講述了一個嫁女的故事,說的是家長裡短,蘊含於其中的情懷卻耐人回味,衰老、孤獨等情緒彌散在整個電影裡,時光流轉中人生的種種滋味,被揮灑得淋漓盡致。
  • 小津安二郎和黑澤明齊名,為何晚年被批「過時」?
    唐納德·裡奇所著的一部《小津》十分精彩,不過,即使裡奇認為小津具備反傳統性和創造性,他也還是毫不猶豫地將其歸入了傳統藝術家的陣營。要想對小津的性格和電影觀有更清晰的認識,資料的輔助無疑很重要,在已有的小津研究的基礎上,近日翻譯出版的《小津安二郎劇本集》和《小津安二郎全日記》又為我們了解小津提供了一些新的幫助。
  • 小津安二郎《晚春》研讀
    這種態度,恰恰是使小津電影中的家庭成員,除年紀最小的,都充盈著活力和生機的原因。導演小津安二郎出生於1903年,時年46歲。        《晚春》講述的故事非常的簡單:曾宮教授的女兒紀子已經27歲了,教授聽取紀子姑媽等人就意見,著手為女兒找婆家出嫁。而紀子安於現在的生活,又害怕自己離去後,年邁的父親沒有人照顧,不願意結婚。教授騙女兒說自己將要再婚。紀子終於出嫁。
  • 歷史今天:1903年12月12日,日本戰犯導演小津安二郎出生
    早期作品以青春喜劇類居多,在做為二戰戰犯被遣返回日本後,他開始拍攝以一般庶民日常生活為主的電影,《晚春》、《東京物語》、《秋刀魚之味》是他一生中的代表作。頑劣少年1903年12月12日,小津安二郎生於東京。1916年開始在宇治市上中學,在那時他是個頑劣不堪的孩子而且一直酗酒。他在上學期間便養成了看電影的習慣。
  • SFA·電影日曆 | 小津安二郎:電影以餘味定輸贏
    小津童年時期的深川是自江戶時代以來一直保留著江戶傳統時代小工商業者居住區生活情趣的地方。這裡的風俗滋養,為小津後來的創作帶來了極大的影響。小津的人生整整一甲子,1963年12月12日逝世,終身未婚。他的代表作有:《東京物語》、《晚春》、《彼岸花》、《秋刀魚之味》、《茶泡飯之味》、《浮草》等。
  • 從東京到鎌倉,揭密獨一無二的小津安二郎 | 一周贈書
    《小津安二郎全日記》是日本世界級電影大師小津安二郎現存個人日記的集大成之作, 全書四十餘萬字,收集整理了小津導演多達32冊、時間跨度從1933年至1963年接近完整的日記。在淡淡的日常記錄中,他的生涯與作品重合,成為一幕獨特的人生劇。
  • 小津安二郎:最熟悉的日本導演和他日記裡的秘密
    (小津安二郎(1933年))小津安二郎 一個風格家的魔力與局限如今,這部《小津安二郎全日記》在中文世界面世,成為人們一探小津真實生活究竟的重要窗口。這本書收錄了小津自1933年至1963年的32冊日記,正好是他六十年生命的後一半記錄。
  • 著名的電影導演,還是冷血的劊子手,侵華日軍小津安二郎
    小津安二郎在他的電影裡充滿了陽光與溫馨,人性與美麗,可是就是一個拍出了許許多多好片子的知名導演卻是一個手中沾滿了中國人鮮血二小津安二郎的戰爭史作為一名日本家喻戶曉的知名導演,日本軍方對於這位導演能夠積極響應聖戰更是大肆宣傳,在小津安二郎的一生一共七次參加過戰爭,不同於那些隨軍的記者和拍攝戰爭的導演,小津安二郎確確實實的參加過戰鬥,用手中的軍刀殺過我們的同胞。
  • 《晚春》:帶你進入小津安二郎電影世界,體會70年前的父女親情
    《晚春》是由日本知名導演小津安二郎執導,笠智眾、原節子主演的家庭溫情電影,上映於1949年,在當年《電影旬報》的十大佳片中,《晚春》名列第一。這部距今70多年的電影,雖然是一部黑白影片,但當你願意靜下心來認真品味這部電影,卻能感覺到不一樣的溫暖,沉浸在小津安二郎締造的平淡、真實、溫情、透徹的感情世界裡,這也是小津安二郎電影的風格之一。
  • 看電影大師描繪遠去的日本 | 小津安二郎、溝口健二作品亮相4K修復...
    如今又將有兩位影壇巨匠在這裡與我們重逢,他們就是日本導演小津安二郎和溝口健二。小津安二郎一生創作了54部作品,從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懺悔之刀》《心血來潮》到1962年的《秋刀魚之味》,小津的電影生涯橫跨默片時代和有聲彩色電影時代。他的作品反映了時代劇變中日本社會的人情世態,其早期默片體現了一種樸實平靜的喜劇風格,代表了日本默片時代的最高成就。
  • 是枝裕和,下一個小津安二郎?
    說到日本電影,小津安二郎、黑澤明、溝口健二、成瀨巳喜男,這些影響了世界對日本電影印象的大師的名字,還在熠熠生輝。到了90年代,北野武的暴力美學、巖井俊二的青春物語,書寫了全新的日本電影記憶。而不知不覺中,另一個名字越來越多地被日本電影迷提及,隨著他的名字閃耀於世界影壇,他逐漸成了日系電影新美學的代表人物,不斷有人將他與小津安二郎對比,而他會是下一個小津安二郎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