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在電影短短百年的歷史上,有著許多偉大的電影導演,如希區柯克,如卓別林,而在亞洲我們就不得不提到一位導演,小津安二郎,他的許多作品《東京物語》、《晚春》等都是電影界中裡程碑的存在。
小津安二郎
在他的電影裡充滿了陽光與溫馨,人性與美麗,可是就是一個拍出了許許多多好片子的知名導演卻是一個手中沾滿了中國人鮮血,到死也不曾悔過的日本侵略者。
作為一個非常富有才華的日本導演,出生在日本大變革的時代,這個時代的日本已經從一個封建王國向資本主義王國挺進了,從小他的耳中聽到的就是,我們是天皇陛下的孩子,從學童的時代他就要接受正規的軍事教育,不僅僅是他,是所有日本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孩童的腦子裡都被填上了天皇至上的軍國思想。
裕仁天皇
作為一個接受了西式教育,做著上等人工作的導演,小津安二郎並沒有因為自己的身份特殊而不去參加天皇的聖戰,反而他以一個普通人的身份去報名參軍,以預備役軍官的身份成為華中派遣軍直屬軍部野戰瓦斯部隊的第二中隊,也就是臭名昭著的毒氣部隊。
日軍部隊
這種情況在日本當時是普遍發生的,不論你是律師還是教師,不論你是農民還是工人,在日本的聖戰前你就是天皇陛下的戰士,是統治中國的武士刀。
作為一名日本家喻戶曉的知名導演,日本軍方對於這位導演能夠積極響應聖戰更是大肆宣傳,在小津安二郎的一生一共七次參加過戰爭,不同於那些隨軍的記者和拍攝戰爭的導演,小津安二郎確確實實的參加過戰鬥,用手中的軍刀殺過我們的同胞。
日軍伍長小津安二郎
從1937年9月到1939年七月,他跟隨著部隊一直轉戰中國的華中地區(江蘇、安徽、江西、湖北)。而因為表現良好他在1939年退役回到日本,軍銜也從伍長升為了軍曹。
退役回國的小津安二郎
但是在1943年9月,這位小津軍曹再次入徵,這次他成為了東南亞戰場的隨軍電影宣傳人員,參與日軍的宣傳報導,隨著日軍的戰敗他在新加坡被俘虜,直到1946年才回到日本。
小津安二郎在戰場上是冷血的,他看見戰友犧牲在自己身邊,卻有心情去欣賞中國的田園的美麗風光。
對待和自己長得一樣顏色的頭髮和眼睛的中國人,在他的眼中卻是隨處可見的蟲子,只有消滅這些蟲子才能讓戰爭勝利。
毒氣部隊小伍長,小津安二郎
他曾經談論這場戰爭的時候曾經無比自豪的說道:&34;無"字,也許這個字就像他的一生,甚至是說是當時那個年代大部分日本士兵的一生。
小津安二郎之墓
他們是一個個的普通人,是律師、是老師、是學生、是工人、是農民……可是因為天皇的野望,因為日本高層的大東亞共榮圈的美夢,化身為一個個冷血的劊子手,無情的殺人工具,他們也許有過良知上的悔恨,但是那個時代的軍國主義教育,對天皇絕對忠誠的思想,讓他們人性的思想最終成為了對軍令的絕對服從和對戰爭的狂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