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攻殼機動隊》上映第二天,朋友興衝衝地拉著我邁向電影院,一路上喋喋不休地跟我講述原作的各種「神」處,在拼命證明自己是原作死忠粉的同時,還不忘與素子的海報合影。
電影開始了,她美麗的大眼睛閃著期待的光。
開場完全可以用驚豔來形容,當看到少佐脫下黑色外套,從樓頂躍下的一幕,她拉著我的袖子搖晃著,喜悅之情無以言表。
△怎一個「酷」字了得。
然而隨著劇情的推進,朋友的腦袋搖個不停:「這裡不該這樣演啊」,「原作裡沒有她母親的劇情啊」,「這什麼結局啊,整個一超級英雄嘛」。
「虎頭蛇尾!」隨著燈光的亮起,她的小臉繃的很緊。
「很失望麼?」我問她。
「恩,完全沒有把原作的靈魂表現出來,只是個空殼罷了~」
「你知道BASARA麼?」
「不知道,和這片子有關係?」
「如果你不懂BASARA,就看不懂《攻殼機動隊》的牛逼。」
這雖然是一部偏離了原作的好萊塢商業片,但在視覺和氛圍營造上,卻有著非常高的水準,把日本BASARA美學呈現得淋漓盡致。
· 何為BASARA? ·
所謂「BASARA」,就是「婆娑羅」的羅馬讀音,這個概念源於梵語,原意為金鋼石,而金剛石是最堅硬的物體,所以用它來象徵打破權威的社會現象。
而影片中處處包含的,就是充滿著 叛逆的「婆娑羅」美學。
提到日系美學,我們通常想到的是「性冷淡風」以及其背後的侘寂、禪意。但是你有沒有發現,日本文化中還有另一面,完全與這種風格背道而馳。
「婆娑羅」美學,它不是對綻放一旬的櫻花感悟傷懷,也非在清淨簡陋的茶室一期一會,它毅然決然地走向了與「性冷淡風」相反的道路,這條路鋪滿了華美與不可預計的怪異,雖劍走偏鋒,卻同樣有著不可磨滅的魅力。
△日本精神 (天明屋尚 2002)
室町時期,「下克上」的社會風潮盛行,地位低的人可以通過政治或軍事手段取代地位高的人,「婆娑羅」就成為了當時的流行語。
應仁之亂後,在百廢俱興的日本社會,比起華貴奢侈的貴族文化,幽玄的「侘寂」美學備受擁立,並逐漸成為主流。
而近年來「OTAKU文化(御宅)」搭乘「COOL JAPAN」的快車,被世界認可;「BASARA」美學也已表現日本美學中 特意的線描、裝飾性、象徵性和遊戲性的風格,將日本美術史上的狩野派、琳派、浮世繪派等畫派和形式進行繼承和翻案。
△橫尾忠則作品有極強的BASARA風格
△鬥魂( 天明屋尚 2008)
「BASARA」美學的領域覆蓋刺青、改裝卡車、特攻服、不良文化等,是一種華麗、奢華、反骨的美,一種「法外之美」。
△當年的熱門單機遊戲《戰國Basara》直接把它放在了名稱裡。
△韻( 天明屋尚 2012)
△浮世繪紋身也是BASARA美學的經典
「BASARA」美學的真諦,就是華麗的叛逆。
· 電影裡的「BASARA」? ·
電影版《攻殼機動隊》裡帶給大家印象最深的,就是色彩豐富度。
電影充滿了科技的衝擊感,無論是光怪陸離的大都會,還是嚴謹幽靜的公安九課基地,都充斥著豔麗與灰暗的視覺撞擊。
而這個華麗又恐怖的「藝伎傀儡」,靈魂空洞的冰冷質感與浮世繪風格冷豔色彩的碰撞,詭異又異常吸引人。這正是「BASARA」美學的慣用伎倆。
再來說說我們的主角:草雉素子。
身體被損壞,她的大腦被移植到了人造義體中,從這一刻起,她就註定是一個異類。
在不斷尋求自我又懷疑自我的同時,她一直在和現實鬥爭,這種叛逆看似無可奈可,實則不然。影片後期素子在知道自己的身世以後,更堅定了自己叛逆的信念,她本身就是一個抗議者,她本身就對機械改造充滿了排斥,只不過在命運作弄下,她恰巧處於了旋渦中心。
電影中的素子,也從側面反映了這部片子的BASARA精神,一個孤獨而華麗的叛逆者。
這部《攻殼機動隊》偏離了原作,卻給我們帶來了一場「BASARA」美學的盛宴。
🙌
對了,親愛的, 我是你的新朋友,璇璇。
以後會經常出現在你的視野裡的
喜歡我的話,右下角給個鼓勵吧,嘻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