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11月18日,一部叫做《攻殼機動隊》的動畫片在日本悄然上映。由於但是整個日本社會處於泡沫經濟崩壞後的整體低迷期,電影市場也遭到不小的打擊,所以這部與「日本」這個元素基本無關的SF動畫作品,幾乎沒有受到任何關注,其票房成績也非常糟糕,可以慘澹來形容。
押井守與《攻殼機動隊》
1995年,《攻殼機動隊》在日本國內公映,一年之後,他的錄像帶開始在海外銷售。總銷量達到了驚人的130萬盤,其人氣按照當年美國雜誌的記載甚至獲得過「美國錄像帶銷量」的周冠軍。3年後,聞名全球的科幻巨作《黑客帝國》開映,影片的開頭字幕和《攻殼機動隊》非常相似,而影片中的「插入式穿越」更是和《攻殼機動隊》的「現實世界」與「假想世界」的關聯基本一樣。當時,關於《黑客帝國》和《攻殼機動隊》之間的爭議話題一直是日美群眾議論的焦點。之後,《黑客帝國》的導演沃卓斯基姐弟以「柔軟」的方式化解了這次「沒有結局的戰爭」。他們談到了自己是《攻殼機動隊》的粉絲,《黑客帝國》確實受到了《攻殼機動隊》的影響,包括人物設定,包括動作場面。而拍攝真人版《攻殼機動隊》也一直是沃卓斯基姐弟的夢想,只是在2009年,史匹柏拿下了《攻殼機動隊》的北美拍攝權,而著名女演員斯嘉麗·詹森將以「素子」的身份登場。
▲斯嘉麗·詹森在真人版《攻殼機動隊》中飾演素子
▲2008重製版《攻殼機動隊2.0》
《攻殼機動隊》的原作漫畫是著名漫畫家士郎正宗於1989年開始連載的,並於1991年出版了漫畫單行本。但是由於士郎正宗的作品一直包含著大量「科學難懂詞彙」的緣故,大多數讀者都敬而遠之,《攻殼機動隊》也是其中的一部作品。未來世界包含了「人造人」「犯罪」「假想世界」等眾多充滿娛樂性的元素,只是士郎正宗並沒有達到所謂「娛樂」的娛樂讓押井守做到了。押井守以較為簡單的表述+適當的情報篩選創造出了一部雅俗共賞,娛樂與藝術,激戰與幻想共存的經典作品。
▲1995版《攻殼機動隊》
《攻殼機動隊》的大獲成功,不僅是押井守的名聲進一步得到鞏固,同時士郎正宗的漫畫也開始被重新定義。「換一種方式的閱讀或許能夠減輕所謂「漫畫的難度」」,這種「押井式」的理解方式也傳染到了其他導演身上,2004年士郎正宗的出道神作《蘋果核戰記》以全CG動畫的形式被搬上屏幕,之後《EX MACHINA》,《Appleseed alpha》也相繼製作動畫。可以說,士郎正宗的原作讓押井守聞名世界,而押井守也間接的報導了這位天才SF作品,當然最高興的肯定是觀眾。真人映畫即視感的畫面設計,對聲音元素的重視和使用,引發無限遐想的科幻故事,這就是屬於經典名作《攻殼機動隊》的無限魅力。
《攻殼機動隊》之押井守版
押井守作品中最大的主題即使「絕對存在的物體,不存在後所帶來的「不安感」」。《攻殼機動隊》的開場即是如此。素子使用「光學迷彩」的技能之後,瞬時融化於背景的街道中,這種「主人公」一開場就消失的「刺激」會讓你瞬間感受到電影的特殊性,而這種極強的「導演屬性」也可以讓你瞬間牢記住這個導演的名字。其實,相同的場景早在名作《福星小子2:綺麗夢中人》中發生過。登場人物如一開始就「不存在」般的逐漸消失,而主人公的世界也逐漸變小,如同「封閉的空間」一樣的世界。其實和之後《攻殼機動隊》中的「電腦假想世界」一樣。押井守這種屬性其實一直沒有變化,這兩年忙於真人版《機動警察》製作的押井守可謂蒼老不堪,但是「押井守的世界」依然沒有改變。想當年《機動警察》動畫劇場版的開頭和《攻殼機動隊》也是何曾的相似,作為關鍵人物的犯人一開場就以「自殺」的形式登場,這種尋找「不存在」的模式,以及這種模式所產生的魅力,正是押井守作品最成功的要素。
▲1995版《攻殼機動隊》
而2008年的《天空殺手》更是把這個主題發揮到了極致,永遠不會成長的男女主人公,沒有記憶的痕跡。他們作為「消失的主人公」的替代品登場,此時的「不安感」進一步升級為「哀愁感」。這個世界好似《攻殼機動隊》中的「電腦世界」般一樣,或許存在於世界的另一端的「真實世界」中的自己是「不存在」的,這才是押井守真正追求的東西「「人類」還屬於人類嗎?」。
《攻殼機動隊》之士郎正宗版
剛剛押井守的部分主要提到了他的動畫創作手法,那麼到了士郎正宗板塊,自然將把目光對準《攻殼機動隊》的故事本身。熟悉士郎正宗原著的朋友其實可以發現,雖然押井守大量簡化了令人晦澀的原著,但是他們的著眼點依然是一致的。我們可以發現,《攻殼機動隊》最後素子和人形的融合,這個結局是押井守完全還原了士郎正宗的作品。人與機械的融合,也就是一體化後所造成的結果就是融合後人與機械之間不可能再有交集,素子既可以說是人類,也可以說是機械,或者進一步說就是人與機械融合後的亞種。而這「亞種」正是押井守最想探討的東西,融合後的素子其實就是「人類以外」的生物。這點上在《攻殼機動隊2:無罪》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素子可以以一個普通少女的身份登場,但同時也可以是非人類的亞種。
▲2004版《攻殼機動隊2:無罪》
士郎正宗的漫畫《攻殼機動隊2:MANMACHINEINTERFACE》是以 「亞種」為主題描寫的,故事中出現的「荒卷素子」等草薙素子的亞種們,雖然感受到了自己和草薙素子之間的差異,但是最終的結局還是被草薙素子回收入體內,也就是所謂的萬物的「同一性」。但這點上押井守卻沒有在繼續遵循著士郎正宗的想法,在《攻殼機動隊2:無罪》中,草薙素子的亞種們並沒有像漫畫裡那樣回歸本體,但是作為一個獨立的「生物」從「草薙素子」身上徹底分散出去。也就是所謂的「相異性」。這個看似哲學系的論述其實給之後很多科幻作品都帶去了深遠影響。但有趣的是,或許是因為商業元素的作祟,2008年,《攻殼機動隊》曾經推出過所謂的21世紀進化版《攻殼機動隊2.0》,但這個所謂的進化版除了動畫技術上的革新之外,影片自身沒有太多的變化。反倒正是因為畫面變得「華麗」,讓原來給觀眾們帶去的那股人性之「冰冷元素」完全散去,讓人頗感遺憾。
▲2004版《攻殼機動隊2:無罪
《攻殼機動隊》之神山健治版
或許是TV動畫的緣故,無論是比起士郎正宗的原作漫畫還是押井守獨特的「攻殼世界」,神山健治的《攻殼機動隊》更接近於一部商業娛樂化的動畫作品。他把舞臺設定在平行於現代社會的世界之中,動畫裡沒有了原作漫畫中與珪素生物的「融合」,也沒有了諸如《攻殼機動隊2:無罪》中的鳥元素。素子只是一個簡單的角色,就這點而言,神山健治版的《攻殼機動隊》就已經缺少了士郎正宗和押井守的前瞻性,以及所謂的「彼岸性」。其實,作為押井守的弟子,一開始神山健治的TV版只準備完全模仿押井守的作品來製作的。但是,進入製作之後神山健治就發現所謂的「完全模仿」也可能會誕生出新的內容。這點上來看,這兩年衝方丁的新攻殼系列也是如此,只不過相比神山健治的TV版而言,此次的攻殼「Arise」系列更加商業化,進一步失去了屬於「攻殼」的魅力,甚至不如衝方丁在之前創作的《殼中少女:壓縮》,至少在那部作品中衝方丁有自己的核心主題,但是到了「攻殼」,衝方丁完全迷失了。
▲2006版《攻殼機動隊SAC 2nd GIG:個別的十一人》
▲真人版《攻殼機動隊》
神山健治的TV版動畫雖然至今仍然飽受爭議,但他確實也創造出了「攻殼機動隊」的第三種世界觀。結合士郎正宗和押井守的作品來看,就「亞種」來看,士郎正宗是屬於回歸本體的「同一性」,押井守是分散獨立「相異性」,而神山健治則完全把人類和「亞種」分開,以兩種「生物」融合的形式來講故事,這也就是為什麼剛剛提到神山作品中缺乏「彼岸性」的緣故,他和士郎&押井是相互對照的描寫方式。
▲2006版《攻殼機動隊SSS》
最後說一下《攻殼機動隊》裡的核心元素「Ghost」,關於這個問題上,無論是原作還是之後改編成動畫作品的押井守,神山健治,很多地方都是共通的。首先大家都認可「Ghost」的普遍存在性,其次「ghost」既有依附於主體的,也有超越主體的。不過,士郎正宗的原著中,「ghost」最終回歸主體,到了押井守的世界裡,「ghost」成為了人與「亞種」的關聯元素,而到了神山健治,「ghost」更像是一個媒介。
▲2006版《攻殼機動隊SAC 2nd GIG:個別的十一人》
未來的世界註定將會迎來更多的「亞種=人造人」,而這類因科技而誕生的「新人種」也註定會給「人」這個生物帶去「根本定義」上的顛覆性衝擊。
延續
前不久爆出,日本講談出版社與I.G動畫製作公司宣布,根據原著動漫《攻殼機動隊》改編的一個新的日本版動畫電影即將投入製作。《攻殼機動隊》新動畫將由神山健治、荒牧伸志(《蘋果核戰記:阿爾法》)聯合執導。
|首發於《看電影》雜誌,經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