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孤獨是一種完整的狀態,是自成世界的一種獨處。孤獨是一個人的狂歡,狂歡是一群人的寂寞。
一個人並不代表這個人是孤獨的,一群人也不代表他們是不孤獨的。
喜歡孤獨、沒有朋友、沒有知己、活在自己世界裡的人就一定心理不健康嗎?
喜歡孤獨是一種病嗎?
享受孤獨並不是病態心理,而是一種自我解壓態度。
有的人在經受了壓力或背叛等造成自己不良情緒的情況下會想用孤獨的態度應對。
享受孤獨其實和享受熱鬧是一樣的,都是自己選擇的一種心理狀態。
但是選擇孤獨卻會讓人覺得很不正常,人們對於享受孤獨的人有一種偏見,認為他們不想交朋友、沒有知己,只活在自己的世界裡,這種行為就是一種病態。
但同樣是心理狀態,享受熱鬧卻被大家認為是融入集體,有很多朋友,是一種健康快樂的心理狀態。
但實則不然,很多人表面喜歡熱鬧,經常和一群人在一起,但其實都是假象。
費盡心思融入別人,即使朋友數量很多,卻沒有質量,反而更加空虛。
有的人天生喜歡安靜,從小就喜歡安安靜靜的看書或者說靜坐,不想主動與人交往也不想被人打擾。
這樣的人既不是抑鬱症也不是自閉症,只是喜歡獨處,享受獨處帶給他的寧靜,並且認為只有獨處的時候自己才是最舒適的。
喜歡孤獨的人清晰自己的感受,而那些表明上不喜歡孤獨,喜歡熱鬧其實卻又感到不開心的人,不如不要違背自己的初心,了解怎樣的生活才是自己想要的。
就像喜歡孤獨的人,他們享受孤獨,因為孤獨有它存在的意義。
孤獨的意義
紀伯倫說:「孤獨即是憂愁的伴侶,也是精神活動的密友。」
孤獨使我們感到抑鬱憂愁的同時也讓我們遠離嘈雜喧囂,是自己的保護殼,保護自己不被外部世界所幹擾。孤獨的力量比我們所想的更加強大。
芝加哥大學心理學教授約翰·卡喬波花費了幾十年來探究人類大腦的社會屬性。
他探究了某些特質,如孤獨等情緒背後的機制,他評估孤獨感療法,並通過孤獨感療法找出有效的治療手段。
他認為正是因為喜歡孤獨才會使社會中各類人群都不受到孤立及其他問題的傷害。
所以孤獨是一種自我防禦。
孤獨是一種自我防禦
當個體感到孤獨的時候,自身的防禦機制無聲無息的開啟了,個體的防禦性會大大增加,個體會無意識地更加專注自衛能力。
這時候,個體的大腦處於自我防禦,這種自我防禦會使個體對周圍的人都開啟防禦心理,不願意周圍的人與自己親近。
因為他們害怕與其他人過於親近會導致自己的弱點暴露在他人面前,從而受到傷害。
孤獨有很多種狀態,即是心情壓抑、孤立無援時的感覺,但它也是一種精神文化的狀態,這樣的孤獨是個體的思想者。
真正的孤獨者無論在什麼樣的環境中都能使自己安靜,能夠自己給予自己幸福快樂。
正如李二和《流浪的夢》中寫到:
「我所理解的孤獨是指在個體生命過程中,所毅然持守的特立獨行並具有出色價值理想的精神狀態。」
孤獨有時候也是一種財富,是人生的一種境界。
喜歡孤獨的人大多數時間都在對周圍的人或事進行觀察,並且學習周圍出現的各種客觀事物,他們能夠從中體驗到幸福與快樂。
俗話說,孤獨是靈魂的放射,是理性的落寞,同時也是一種思想高度與人生境界。
享受孤獨的人能夠從忙碌的生活中解脫勞頓,能夠在深夜裡獨對心靈,能夠在清晨思考未來。
喜歡孤獨的人,自己就是自己的朋友,自己也是自己的知己,能夠活在自己的世界裡,對於他們而言也是一種幸福。
所以喜歡孤獨的人,即使沒有朋友與知己,總活在自己的世界裡,也並不代表這是一種病,只能說是他們選擇了這樣的生活方式,他們享受孤獨,這是他們的選擇。
- The End -作者 | 翩鴻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參考資料:《Individual Psych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