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世軍:革命者,時代的烈士:
看完了劉青雲、劉德華主演的《拆彈專家2》,槍戰特效一般,我還是比較喜歡看吳宇森的電影,那種每一粒子彈都能爆破神經的效果,爆炸特效不如好萊蕪大片,大場面的特效技術還是西方比較專業。電影裡劉德華主演的潘乘風一直都是犧牲品,開始他是個兢兢業業的拆彈者,他救人可以不顧自己的生命,別人都是救人不是拿自己的命去拼,他卻是真的拿自己的命去拼。在一次執行任務中,他不幸被炸斷了一條腿,但是他還覺得自己能夠歸隊,能繼續做拆彈的事,為了歸隊,他裝了假肢,不停的鍛鍊自己,即使各方面都合格,上級還是不讓他歸隊,不希望為了一個殘障人士而承擔風險。在制度、紀律面前,潘乘風的好朋友董卓文、女友龐玲也無能為力,只能眼睜睜看著潘乘風被排擠,被疏遠,痛苦下去。潘乘風覺得自己是被用完即棄,不僅騷擾表彰大會的現場,媒體也被部門收買,一致對他口誅筆伐,指責他是在蓄意襲警。
潘乘風一怒之下選擇了辭職,所謂「志士不飲盜泉之水,廉者不受嗟來之食」,辭職後的潘乘風不斷在網絡發表自己的控訴,他的憤怒,讓一個從小到大的朋友馬世軍看到了希望,決定帶他入夥,一塊變革這個病入膏肓的社會,他們都覺得社會有成千上萬的毒瘤。馬世軍本是個富家子,卻偏偏仇視家族販賣鴉片的黑歷史,有一次他帶人砸店,當著警察、記者的面抨擊自己的家族是靠販賣鴉片起家。馬世軍離開香港後,決定幹一番事業,在全世界網羅被政府迫害過的人,或是對社會不滿的人,利用這些人的怒火,發展骨幹,強大組織,成員中幾乎都是視死如歸,對行動也是義無反顧,對馬世軍也是忠心耿耿。潘乘風覺得自己是被辜負,被拋棄,怨恨讓自己和這個世界越發格格不入,他和馬世軍立即不謀而合,故人重逢,更是惺惺相惜,在自己的主導之下,為組織製造了許多炸彈,還購買飛彈,以代號復生日進行一場驚天動地是血洗。
對這部電影,可不能僅僅按照兵抓賊去解讀,要從多個角度去看,去挖掘,去衡量,去對比,才能透視背後的玄關。那段馬世軍自己罵自己的家族是靠販賣鴉片起家,這正好諷刺了香港很多財團不乾不淨,特別是那些吸血的房地產商。潘乘風喊出的用完即棄,則是指向港府背信棄義,過河拆橋,龐玲植入記憶的那段,說明了港警為了討好上級,會不擇手段,無所謂犧牲任何人。潘乘風最後能懸崖勒馬,這是表達了一些港人的心聲,不要混亂,需要安寧,馬世軍的那夥人,則是很多港青的縮影,而馬世軍拿著一本《水滸傳》罵潘乘風被招安,其實是在罵董卓文一伙人助紂為虐。香港制度不爛,就不會發生反抗,潘乘風說過,拆彈是靠手,不是靠腳,上級為了自己的既得利益,怕承擔風險,這才把他放逐。其實他們可以把潘乘風留在警隊,那怕是做一個副手,或是在現場提供意見,假如愛因斯坦少了一條腿,他就成不了愛因斯坦了嗎,假如牛頓也少了一條腿,他就不會發現地心引力了嗎,假如李白也是個瘸子,他就不會寫詩了嗎,後天的殘疾並不能毀掉先天的智商。
對馬世軍的評價決不能簡單的用恐怖分子來形容,他如果是在秦末,他就是後人眼中的抗秦英雄,也會像陳勝一樣,劉邦會安排人給他守墓。我覺得馬世軍就是一個革命者,是一個時代的烈士,古往今來,任何反抗的過程都很血腥和瘋狂,沒有一個朝代的更替不是靠你死我活換來的。只是在熱兵器的時代,給人感覺更恐怖而已,如果孫中山時代有飛彈,他們一樣會拿著飛彈去炸滿清,馬世軍如果是在冷兵器時代,他們選擇的武器就會是刀劍。無論是孫中山還是馬世軍,他們都是反抗爛制度的先鋒,都有自己的一套理論,能集中到一伙人,能前僕後繼,都願意殺身成仁,無視自己的生命。失敗了,他們就是輿論口中的亂黨,恐怖分子,成功了,他們就是救世主。像馬世軍這樣的人,只能說他生不逢時,如果是生在晚清,也是一個和孫中山比肩的英雄,他的事跡也會被寫進教科書,他的故居、墓地也會被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