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許許多多的非獨生子女的家庭裡,孩子們往往都會有這樣一種想法,那就是父母偏心。可是只要為人父母的人都知道,每一個父母都是同樣的愛著自己的每一個孩子。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讓這些孩子覺得自己偏心呢?
1、孩子的性格不同,父母愛的方式便不同
每個人的性格都是獨一無二的,做父母的則會根據孩子不同的性格選擇不同方式的愛。有的孩子性格比較軟弱,習慣依賴,對於這一類的孩子,父母往往會投入更多的關愛。因為他們害怕孩子在感受不到自己的存在時,會驚慌失措,會沒有安全感。
而有的孩子性格則比較獨立,自己能完成的事情絕對不去依賴任何人,在情感上也是如此。面對這樣的孩子,父母是覺得比較省心的,這樣他們就可以將更多的精力去幫助那個沒那麼獨立的孩子,好讓他變得堅強。
然而正是因為父母的這份省心,會讓性格獨立的孩子覺得父母不夠愛自己,自己的內心也很渴望那份愛,只是因為堅強他們選擇不會說出來。而性格軟弱的那個孩子同樣會覺得父母管得太多,嫌他們麻煩。內心卻羨慕那個獨立的孩子,羨慕他的自由自在。這是每個人都有的通病,總覺得別人擁有的就比自己的好。
2、個人能力和生活條件的差距
在孩子長大後,往往很難會每一個孩子都過得那麼好。這個時候問題又來了,條件好的孝順父母,出手闊綽,而條件差的,自然無法相比。兄弟姐妹間若是無法做到互相理解,窮的就會覺得富的那個顯擺,而富的那個又會覺得吃虧,矛盾自然也就隨之而來。
有些更嚴重的情況,父母會把條件好的孩子孝順自己的金錢或是物品拿去給那個條件差的孩子,因為他們想要自己的每個孩子都過得一樣好。然而這樣做的結果往往是最嚴重的,時常會讓老人落得個吃力不討好,裡外不是人。可憐天下父母心,唯有養兒才知父母恩。
3、平時對待老人的態度
有的人做的很多,但是說的很少,有的人沒做什麼,卻可以巧舌如簧。在這種關係中也時常出現這種情況,往往會說好聽的話的孩子,做的就比較少。而那些明明付出很多的,卻不會說那些漂亮的話。
都說老小老小,老人年齡越大在某些方面就越像小孩子。你若是平常為他們做的再多,但是說話的態度不好,也會讓他們不開心。而那些虛情假意,只會說不會做的,反而更招老人喜歡。所以不只是對待老人,對其他人也一樣,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
不要因為老人上了年紀後的囉嗦和麻煩而感到煩躁,因為在你還不會說話只會哇哇大哭的時候他們都沒有嫌棄你。對待老人,態度真的很重要。
結語:
永遠不要懷疑父母對自己的愛,當你覺得父母偏心的時候,不妨問問自己是否會對自己的孩子有著不對等的愛。兄弟姐妹間多一些寬容與理解,哪個父母能不痛心自己的孩子手足相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