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打造種業發展加速器!《農民日報》頭版頭條聚焦貴州「南繁...

2020-12-25 天眼新聞

12月24日,農民日報頭版頭條刊發《用心打造種業發展加速器——貴州「南繁」科研育種工作紀實》,報導始於20世紀60年代的貴州省南繁科研育種工作,經歷一甲子時光流逝,一代又一代農業人將青春的汗水灑在這片熱土,薪火相傳。他們既是南繁事業的建設者,同時也見證了貴州南繁基地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由弱到強的發展歷程。他們選育了47個國家級審定品種、511個省級審定品種,累計推廣應用面積達13841.5萬畝,新增經濟效益108.64億元。南繁已成為貴州農作物育種應用研究與基礎研究的重要基地。天南地北的「南繁人」在這裡灑下汗水收穫成功的同時,延長了寶貴的科研生命,更孕育了激勵後人的「南繁」精神。具體報導如下:

這是一片充滿陽光的神奇土地,四季都有播種、耕耘與收穫的美景;天南地北的「南繁人」在這裡灑下汗水收穫成功的同時,延長了寶貴的科研生命,更孕育了激勵後人的「南繁」精神。  始於20世紀60年代的貴州省南繁科研育種工作,經歷一甲子時光流逝,一代又一代農業人將青春的汗水灑在這片熱土,薪火相傳。他們既是南繁事業的建設者,同時也見證了貴州南繁基地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由弱到強的發展歷程。他們選育了47個國家級審定品種、511個省級審定品種,累計推廣應用面積達13841.5萬畝,新增經濟效益108.64億元。南繁已成為貴州農作物育種應用研究與基礎研究的重要基地。  隆冬時節,迎著海南的熱風,記者走進位於海南省樂東縣九所鎮的貴州南繁基地,探尋貴州「南繁人」的苦辣酸甜。  歷時5載,貴州首獲南繁項目用地總體規劃批覆  「南繁南繁,又難又煩。」曾經流傳在南繁基地的這句話道出了個中艱辛。「那時的條件非常艱苦,沒有電、沒有自來水、沒有食堂,洗澡、洗衣服要到井臺排隊打水,一群人搭了一個簡易鍋灶燒水、做飯,柴火還要上山砍,生活極其不便。」在貴州南繁樂東基地,70多歲的原貴州省種子管理站站長王樹倫來到南繁工作已近50年。如今,他依然堅守崗位,每天都要到基地查看作物長勢。  王樹倫說,直到2002年,貴州省政府用省級財政資金在三亞市東河區海螺村建設160畝水稻育種基地,並在三亞市購置民房將其改造成南繁服務工作站,貴州才真正有了一個穩定的南繁育種基地。

今年,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公布了第二批60個國家林業和草原長期科研基地名單。由貴州省林業局推薦申報的「貴州山地澳洲堅果育種長期科研基地」成功入選國家林業和草原長期科研基地。(資料圖)

近年來,貴州省高度重視南繁工作。2016年6月,貴州省政府發布《貴州省南繁科研育種基地建設規劃(2015-2025年)》,標誌著貴州南繁全面步入規範化、現代化發展新階段。  規劃頒布當年,貴州省就設立貴州南繁育種管理中心,明確了相應的機構、編制和工作職責,為提升南繁服務質量提供了組織保障。第二年,貴州省種子管理站在海南設立南繁基地建設指揮部,負責協調南繁基地建設有關工作,幫助南繁科研育種單位協調用地、水電、種植鑑定,協助辦理植物檢疫、轉基因檢測等工作。  三年多的時間,在貴州省種子管理部門的推動下,貴州省南繁樂東基地、貴州旱作南繁育種基地、貴州水稻種質創新育種基地、遵義市南繁育種基地4個基地面積共計1135.08畝,全部納入國家南繁育種核心區永久保護,徹底解決了南繁科研用地不穩定問題。  這是一片充滿陽光的神奇土地,四季都有播種、耕耘與收穫的美景;天南地北的「南繁人」在這裡灑下汗水收穫成功的同時,延長了寶貴的科研生命,更孕育了激勵後人的「南繁」精神。  始於20世紀60年代的貴州省南繁科研育種工作,經歷一甲子時光流逝,一代又一代農業人將青春的汗水灑在這片熱土,薪火相傳。他們既是南繁事業的建設者,同時也見證了貴州南繁基地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由弱到強的發展歷程。他們選育了47個國家級審定品種、511個省級審定品種,累計推廣應用面積達13841.5萬畝,新增經濟效益108.64億元。南繁已成為貴州農作物育種應用研究與基礎研究的重要基地。

貴州刺梨(資料圖)

隆冬時節,迎著海南的熱風,記者走進位於海南省樂東縣九所鎮的貴州南繁基地,探尋貴州「南繁人」的苦辣酸甜。  歷時5載,貴州首獲南繁項目用地總體規劃批覆  「南繁南繁,又難又煩。」曾經流傳在南繁基地的這句話道出了個中艱辛。「那時的條件非常艱苦,沒有電、沒有自來水、沒有食堂,洗澡、洗衣服要到井臺排隊打水,一群人搭了一個簡易鍋灶燒水、做飯,柴火還要上山砍,生活極其不便。」在貴州南繁樂東基地,70多歲的原貴州省種子管理站站長王樹倫來到南繁工作已近50年。如今,他依然堅守崗位,每天都要到基地查看作物長勢。  王樹倫說,直到2002年,貴州省政府用省級財政資金在三亞市東河區海螺村建設160畝水稻育種基地,並在三亞市購置民房將其改造成南繁服務工作站,貴州才真正有了一個穩定的南繁育種基地。  近年來,貴州省高度重視南繁工作。2016年6月,貴州省政府發布《貴州省南繁科研育種基地建設規劃(2015-2025年)》,標誌著貴州南繁全面步入規範化、現代化發展新階段。  規劃頒布當年,貴州省就設立貴州南繁育種管理中心,明確了相應的機構、編制和工作職責,為提升南繁服務質量提供了組織保障。第二年,貴州省種子管理站在海南設立南繁基地建設指揮部,負責協調南繁基地建設有關工作,幫助南繁科研育種單位協調用地、水電、種植鑑定,協助辦理植物檢疫、轉基因檢測等工作。

貴州辣椒(資料圖)

三年多的時間,在貴州省種子管理部門的推動下,貴州省南繁樂東基地、貴州旱作南繁育種基地、貴州水稻種質創新育種基地、遵義市南繁育種基地4個基地面積共計1135.08畝,全部納入國家南繁育種核心區永久保護,徹底解決了南繁科研用地不穩定問題。  日前,海南省自然資源和規劃廳正式復函同意樂東貴州南繁項目用地總體規劃局部調整方案,標誌著貴州南繁樂東基地成為海南省325家南繁單位中第一家全合規推進建設的基地。  「從2015年6月,與樂東九所鎮抱旺村民籤訂《農村耕地集中流轉承包合同書》,到正式獲得用地總體規劃批覆,貴州南繁樂東基地歷時5載,兩任分管農業副省長數次赴基地調研落實具體問題,財政投入6100萬元,終獲合法合規身份,為全國其他南繁基地樹立了樣板。」海南省南繁管理局局長周澤雄這樣評價。  周到服務為南繁人解後顧之憂  每年10月,「南繁人」都會像候鳥一樣遷徙到海南,開啟一年一季的南繁科研育種工作,他們胸中懷揣夢想,甘於奉獻,樂此不疲。  同樣,貴州省種子管理站的幹部職工也如期而至,在海南開始新一輪駐點服務工作。他們把「南繁人」當作家人,把他們的事當自己的幹,每當「南繁人」遇到困難時,你總能看到他們那熟悉的身影,周到的服務。

貴州萬壽菊豐收(資料圖)

「實現南繁駐點工作制度,每輪駐點時間不少於20天。」貴州省種子管理站工作人員李恩宏告訴記者,駐點的目的就是要為「南繁人」服好務,解決他們棘手的問題,使其沉下心來一心一意搞科研。  「以前我們沒有依靠,有事只能自己解決,現如今駐點工作人員就是我們的依靠和保障。」貴州紅纓子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塗佑能說。  今年10月,貴州南繁樂東基地正式投入使用,22家南繁科研單位全面入駐。為確保基地日常運作,前期在與入駐單位座談、徵求相關部門意見的基礎上,探索建立共商共管運行機制。  「由入駐單位組建基地共管委員會,設立共管帳戶負責管理相應的費用收支,基地運行產生的相關費用由入駐單位共同承擔。」共管委負責人朱永鵬介紹,大家的事情大家商量著辦,這樣才能更有效地利用好基地的每一寸土地。  「有塊穩定的育種基地,就等於是育種人有了一個穩定的家。」來自畢節市七星關區的惠農玉米育種專家王華介紹,今年,他的團隊成為首批免費入駐樂東基地的科研育種單位,終於不用再東奔西走到處找土地,支付高昂的土地租金了,同時也節約了寶貴的時間。  為了讓南繁單位實現「不跑路」就能輕鬆辦理各項業務,貴州在全國南繁省份中率先開啟線上南繁備案,提高了工作效率,也得到了南繁科研單位和專家的好評。  「南繁人」的衣食住行都是遠在千裡之外的貴州省農業農村廳關注的焦點。為了解決「南繁人」住的問題,貴州省在九所鎮購置了30套南繁育種專家公寓,今年年底就能交房。  只要有時間,「南繁人」總是要到小區去轉轉,看看他們的「新家」。看著房子一天天蓋起來,再想想現在住的貨櫃房,心中充滿著感激。  「有『娘家』作後盾,貴州南繁一定會在海南綻放出絢麗的光彩。」育種科研人員餘常水說。  讓生命在追趕太陽中延伸  「南繁不僅縮短了育種周期,更是延長了科學家的科研壽命,我們的生命在追趕太陽中延伸。」王樹倫說。  王樹倫告訴記者,一個新的農作物品種的選育一般需要8代-10代,在內地,冬季不能從事大田科研生產,一年只能完成一代,育種周期為8年-10年;而在海南「南繁」基地,一年可以完成2代-3代。因此,內地的品種選育冬季到海南來增加1代-2代,整個周期可縮短為3年-5年。  為了加快「南繁」育種速度,一代代農業科學家,每年都要在「南繁」的田間地頭勞作半年之久,在他們身上體現出「只爭朝夕,甘於吃苦、不懼失敗、勇於創新」的精神。

資料圖

「頭上烈日曬,地上溼氣蒸。」個人育種者雷應勇對記者說:「過去說軍人是最可愛的人,但我要說『南繁』隊員更是最可愛的人。」  三亞地處熱帶,在太陽底下站上3分鐘,準能把人烤出一身大汗。正午時分,是一天最熱的時候,恰好是農作物揚花授粉的最佳時期。這時你可以在玉米地裡、水稻田中、辣椒地裡,看見三五成群的育種隊員們就像勤勞的蜜蜂,精心地為農作物助花授粉。夜裡十點多,育種隊員仍在稻田裡借著月光數著稻穗的顆粒。我看,沒有多少人能吃得下這個苦。  雷應勇說,這些頭頂烈日、肩挎水壺、餓了啃一口饅頭、渴了喝一口水的育種隊員,有的可能是剛畢業不久的大學生,但也不乏年過六七旬的老專家、老教授。  在基地,貴州省農科院品種資源研究所的陳鋒騎著電瓶三輪車、頭戴遮陽帽、胳膊上套著冰袖急匆匆地趕來,走近一看,這位年近50歲的人皮膚曬得黝黑,笑嘻嘻地直說不好意思,這些年在海南都被曬成「海南人」了。  據陳鋒介紹,20世紀90年代初,大學畢業後他就一直從事南繁育種工作。談及初次南繁的經歷,他至今記憶猶新。「剛到海南那會兒,尋找合適的科研基地很難,住宿條件也很差,化肥農藥機械啥都缺。」慢慢地,南繁的條件變好了。「拿灌溉來說,一開始是兩人提水,之後有了小型抽水機,後來是溝灌,如今有了滴灌,手機APP上簡單的操作就能輕鬆解決澆水問題。」  「青春的大好時光在育種與南繁中流逝、半生的生活工作與南繁息息相關,從一個毛頭小夥兒到兩鬢斑白,離工作退休的時間沒幾年了,但作為一個育種人,南繁的路對我來說還很長。」育種專家任洪從事南繁工作至今已有33個年頭,30多年來,他始終堅守在南繁一線,冬天大部分是在海南度過,在海南過春節的時間佔了一半以上,同家人總是聚少離多。  像王樹倫、雷應勇、陳鋒這樣的貴州農業科研工作者在南繁基地還有很多。目前,共有來自全省超過30家農業科研院所、大專院校、技術推廣及種業機構,近300名科技人員從事南繁工作,他們在這塊熱土上辛勤耕耘,不斷成長。  南繁為貴州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添動力  糧食,從來都不只是飯碗問題;種業,也不僅僅是一個產業,它是農業大國的重要基石,是農業發展的核心,甚至是一個國家的安危所系。  再過100來天,貴州進入播種的季節,而1000多公裡外的海南,育種專家們繁育加代的種子則開始收穫。通過南繁,今年,他們又選育出了一批適合西南地區種植的新品種。  多年來,貴州眾多育種單位在海南從事南繁工作,南繁任務從初期的繁殖雜交種轉變為如今的品種選育、材料擴繁和加代、種植鑑定、繁(制)種等工作。如今,南繁已經成為農作物品種選育進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對豐富貴州農業作物種質資源、保障農業生產用種安全起到了重要的支撐作用。  「在南繁基地看到選育什麼品種,就決定著貴州農業產業發展的方向。」貴州省農科院副院長陳澤輝說,南繁成為貴州產業結構調整的風向標。

威寧馬鈴薯(資料圖)

農業生產要高產優質必須要「良種、良法、良田、良態」相配套,其中良種是關鍵。貴州種植的農作物品種中70%以上都經過了南繁基地的培育,從雜交水稻、高產玉米到辣椒、高粱、薏仁……一個又一個農業奇蹟在這片溫暖的土地上被創造。作為貴州優良種子的搖籃,貴州南繁基地建設日益得到省裡重視。  近年來,圍繞貴州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的結構調整風生水起,尤其是省裡決定推進十二個重點農業特色優勢產業,辣椒、蔬菜、薏仁等特色產業也逐漸成為南繁工作重點。  作為貴州酒用高粱的代表,塗佑能培育的紅纓子酒用高粱累計推廣種植面積1500萬畝,總產值600億元以上,農戶純增收50億元以上。  任洪說,他的團隊選育審定的玉米品種20餘個,育成的骨幹自交系組配品種在西南地區年推廣應用面積在500萬畝以上。  「貴州南繁基地是貴州種業的一張金質名片,它不僅展示了貴州科研育種成果和引領了貴州產業發展方向,同時也是增進與全國其他育種單位學習交流的平臺。」貴州省種子管理站站長高捷說,貴州雖然在水稻育種上與全國先進省份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是旱作尤其是特色作物選育上卻具有一定優勢。隨著南繁科研深入開展,聯合攻關機制的引入、成果轉化平臺的建立,取長補短,育種創新能力不斷增強,貴州種業將開啟嶄新的篇章。  劉久鋒

來源 農民日報  編輯 張良勝  編審 楊儀 楊韜

相關焦點

  • 金茂成為三亞南繁科技城建設主力 產城融合提升城市能級與人居品質
    2020 年,《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總體方案》發布實施,三亞崖州灣科技城作為海南自由貿易港的重點園區,將重點打造「一港三城一基地」,即南繁科技城、深海科技城、科教城南山港和全球動植物種質資源引進中轉基地,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 江蘇大豐制種基地建設助推種業經濟
    今年以來,江蘇省鹽城市大豐區主動策應大循環、雙循環的發展新格局,主攻種業經濟,高質量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大豐區地處江蘇中部,全國絕大部分雜交稻可在本地制種,所繁的常規稻麥,可種植南到上海、浙江一線,西到安徽、河南一線,北到山東一線,基地規模化、機械化、標準化、集約化、信息化程度高,在國內具有較強的區域特色優勢。
  • 玉米種業綜合效益穩步增長打造種業強市邁出堅實步伐
    今年以來,張掖市圍繞打造河西國家級制種高地建設任務,深入落實高質量發展要求,紮實做好調結構、強監管、抓質量、創品牌各項工作,推動玉米種子產業轉型升級,國家級玉米種子基地保持健康穩定發展。種業結構逐步優化,產業效益穩步增長張掖是農業農村部認定的國家級玉米種子生產基地,玉米制種面積和產量均位居全國之首,每年供應全國3億畝大田玉米生產用種。從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種業安全出發,全市上下始終把不斷優化種業結構,加快轉變發展方式,打造發展新引擎作為更好適應種業新時代需要的必由之路。
  • 《2020年中國農作物種業發展報告》發布
    隨著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的興起和我國農業現代化的加速推進,種業在農業發展中的基礎性、戰略性、先導性、核心性、引領性地位日益突出,引領農業高質量發展、培育農業發展新動能、贏得農業競爭優勢迫切需要種業優先發展、率先突破。
  • 精彩芙蓉 揚帆自貿② | 隆平高科、隆平發展:構建種業發展新格局
    即日起,隆平高科技園與星辰在線聯合推出《精彩芙蓉揚帆自貿》融媒體系列專題,以融媒體形式聚焦芙蓉區如何以更高水平雙招雙引重塑對內對外開放新優勢,展現具有鮮明芙蓉辨識度、讓人眼前一亮的標誌性成果,全方位展現芙蓉上下爭先創優、克難攻堅,奮力交出精彩的芙蓉自貿實踐。
  • 南繁基地:首創植物檢疫全國聯巡聯檢新模式
    為提高種子、種苗、農作物等植物生物安全監管水平,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南繁基地首創「植物檢疫全國聯巡聯檢、輪流值守、直派駐守」新模式,強化植物檢疫監管力量,打造具有海南特色的全流程、全方位、無死角的生物安全防控體系。
  • 高產、穩產、質優,長沙現代種業實現高質量發展
    長沙晚報掌上長沙12月11日訊(全媒體記者 朱澤寰)上月初,「袁隆平團隊研發的雜交水稻早晚兩季實現畝產超1500公斤」的消息一出,立馬佔據了各大新聞網站的頭條,讓人感嘆現代農業高速發展的同時,也把人們的目光聚焦到袁隆平團隊所在地湖南長沙。
  • 辣椒本是舶來物 紮根貴州別樣紅——貴州深入推進農村產業革命打造...
    種業是農業的"晶片"。貴州要打造辣椒強省,就要在保持本地辣椒品種品質優勢的同時,綜合外地辣椒品種優勢,培育出兼具優質、高抗、高產的優良品種。"換種工程"採用集中採購、統一供種、集約化育苗等技術措施,目前,所換品種在大面積生產中表現出抗性強、適應廣、產量高、品質優,等特點,深受農民喜愛和辣椒加工企業的青睞。
  • 農業轉基因、種業概念股表現強勢
    12月11日三大股指繼續寬幅震蕩,而轉基因、種業概念股卻表現強勢,個股明顯強於大盤。農發種業(600313):公司主要業務是農作物種子的研發、生產和銷售,化肥貿易以及農藥的生產銷售。公司主營業務的核心為農作物種子業務,產品涵蓋玉米、水稻、小麥、棉花、油菜等多種農作物種子,分別由公司所屬的河南地神等7家種業子公司開展農作物種子的研發、繁育、生產和銷售。公司種業的核心產品是玉米種子、小麥種子和水稻種子。
  • 頭版頭條!《法治日報》點讚湛江法治建設
    「今年以來,湛江市司法局緊緊抓住城市發展轉型升級的有利契機,圍繞『加快建設省域副中心城市、打造現代化沿海經濟帶重要發展極』的目標任務,創新發揮司法行政的職能作用,深化統籌依法治市工作,助力規範政府依法決策、依法行政,多舉措、多角度、全方位打造全民守法的社會氛圍,助推湛江全面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新格局
  • 山東種業集團董事段友臣:農業高質量發展首先要解決高效問題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齊魯網·閃電新聞11月29日訊 為全面落實國企「倒計時」改革攻堅任務,確保2020年省屬企業改革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決定性成果,山東省國企改革領導小組在11月28日完成了第二批國企改革述職問詢,魯華集團、山東種業
  • 聚焦民營經濟發展 貴州舉行中小企業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懇談會
    大力發展民營經濟,扶持壯大中小企業,是我國一項長期的戰略任務,也是推動我省經濟快速發展、調整產業結構的重要舉措。新常態下的貴州民營經濟如何穩步推進發展步伐,探尋出適合貴州省中小企業適合的長效的發展之路,實現持續造血輸血功能。
  • 驢媽媽旗下安吉網紅IP帳篷客酒店今天登《光明日報》頭版頭條
    繼《人民日報》、央視《焦點訪談》、央視《正點財經》陸續報導後,7月6日的《光明日報》頭版頭條又點名報導了景域驢媽媽集團旗下野奢IP度假酒店——安吉帳篷客,肯定了以帳篷客度假酒店為代表的鄉村旅遊項目為黃杜村鄉村振興做出的重要補充。
  • 荃銀高科狂飆15% 隆平高科/農發/豐樂/登海種業漲停
    這個會議不僅關係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發展走向,還將影響14億中國人的日常生活。 2020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恰逢「十三五」收官、「十四五」開局的關鍵節點,放眼新冠肺炎疫情加劇全球經濟衰退的特殊背景,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瞄準「十四五」開新局,這次會議圍繞構建新發展格局,部署了明年要抓好的8項重點任務。
  • 今天,海南日報刊發整版報導,聚焦這件大事!
    ,貫徹新發展理念,融入新發展格局,正著力把海南打造成為國內大循環和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重要交匯點。2020年的秋冬,「陸、海、空」三個領域喜報頻傳,除了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還有「奮鬥者」號全海深載人潛水器成功完成萬米海試並勝利返航,7000多名育種專家再次聚集南繁基地研究農業新品種……不僅反映出海南在國家重大科技創新中的重要地位,也表明了海南具有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有利基礎和比較優勢。
  • 2021世界種業論壇邀請函
    大會將繼續邀請兩院院士、國際專家、專家學者及企業家,與參會代表共享品種培育、地方品種保護、育種核心關鍵技術研發、育繁推一體化等領域的國際最新資訊和研究成果,打造全球最大的畜禽種業高端論壇。本屆世界種業論壇參會人數將超過3000人。
  • 豐大:讓農業產業的「科技晶片」種子為農民謀福利
    中國種子協會副會長鄧光聯7月30日在安徽合肥表示,種子是農業產業的「科技晶片」;我國種業發展了很大成績,但也面臨很大的考驗。主要是:效益增長進入平臺期、規模化發展進入徘徊期。社會資本進入種業步入了緩慢期,對外擴大開放進入考驗期。
  • 福建日報頭版頭條點讚莆田
    昨天福建日報頭版頭條刊發《厚植招商沃土 打造發展新引擎》全文如下▼今年是莆田的「開放招商年」。該市把突出開放招商、強化項目帶動作為經濟工作的第一抓手,舉全市之力推進落實。項目帶動 加固產業鏈條當前,莆田正在全力打造鞋服、工藝美術、食品等三大傳統優勢產業,電子信息、新能源、新型功能材料、高端裝備等四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以及數字經濟、平臺經濟、生命健康等三大未來產業,產業發展勢頭蓬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