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的馬可:《三千裡尋母記》 (高畑勳)(動漫札記)

2020-10-26 小關平

文/小關平

目錄:第一章:世界名著改編第二章:奇趣的旅程第三章:可愛的主人公第四章:馬可的朋友們第五章:細節至上第六章:動人的歌曲第七章:愛的主題第八章:令人遐想的結局

————

這部動畫誕生了我最喜愛的動漫角色——馬可(超過小悟空),所以我要大書特書一番。

它可講述的東西實在太多了,雖然宮崎駿只負責場面設定,但本片中無可否認充滿了吉卜力風格。宮崎駿和高畑勳本身就是從「世界名作劇場」中出道的,他們後期的導演風格很大程度來源於在名作劇場中的歷練。

74年的《阿爾卑斯山少女》和79年的《紅髮少女安妮》都出自二人之手。其最成功的作品則是本作——76年的《三千裡尋母記》。

————

△世界名著改編

剛看到這部動畫的信息時,我以為《三千裡尋母記》便是義大利作家亞米契斯的名著《愛的教育》的異名,後來看了《愛的教育》,發現除了同是在義大利發生的故事之外,情節並不一樣,書裡一開始也沒有叫馬可的小孩。

直到看到五月的「每月故事」時,才發現了「萬裡尋母」的字眼,我這才驚醒原來這部長達52集的動畫原來只源於這麼短篇幅的一段小故事。

當我看完劇集後再看原著,發現原著只有個故事框架,劇情集中在動畫最後十幾集,人物稀少,也缺乏深度,更像是刊登在周刊上的一個簡單的敘事。

經過幾位藝術家的改造之後,《三千裡尋母記》脫胎換骨,不僅增加了很多有趣的情節,人物也都變得形色各異,性格豐滿,雖然劇情進展緩慢,有些拖沓,但卻也展現了一幅結合了現實主義的精細準確與浪漫主義的多姿多彩的巨大畫卷,呈現了19世紀南歐與南美的民間風俗。

在輪船、火車、馬車、步行的交叉互換中,我們分別進入了不同的旅行體驗,沿途風景是必不可少的大餐,在各地遇見的好心人更是絕美的調味劑,這部動畫帶給我們的審美感受已經超過了《愛的教育》原著。

我也喜歡拿《三千裡尋母記》與比利時漫畫《丁丁歷險記》比較,因為同是小男孩帶著寵物探險旅行的故事,很有可比性,只不過丁丁與馬可的出發點不同。

兩部動畫我都很喜歡,主人公也都很可愛,如果能讓丁丁與馬可一起探險的話,一定很好玩吧!丁丁這個有趣的小哥哥也一定很照顧馬可的——可能馬可是「受欺負」的對象了,丁丁負責調查案件,與人交流,對付壞蛋;而馬可就做他最擅長的「煮飯、照顧馬」(哈哈,出自馬可原話)。真是好玩!

現在就等著史匹柏的第一部動畫電影《丁丁歷險記》啦!(2018年按:寫此文時,史匹柏導演的《丁丁》還未上映,看後發現拍得很好,很期待彼得·傑克遜執導的第二部。)

————

△奇趣的旅程

向來喜歡旅行探險的我,對於此類的故事,也都比較偏愛。所以每當看到某某探險記或旅行記的時候,興趣就會隨之萌發,名著《西遊記》、《鏡花緣》、《綠野仙蹤》、《格列佛遊記》也是奇趣見聞類的旅行探險故事。

本作中,馬可長途旅行的目的雖然並非是為了遊玩和觀光,也不是去探險,但是他尋找媽媽的過程中因為交通工具的頻繁轉換與各種搬家造成的誤會,使其一直四處奔波,用動畫中的原句就是「總是來來又去去」。所以在客觀上便為觀眾呈現出了各種場景與民俗。

馬可從義大利的港口熱那亞出發,先坐大船由出南歐、北非,由大西洋到巴西的裡約熱內盧,再換船到阿根廷拉巴拉他河,再至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接著和費麗娜一家由南經過安第斯山的廣闊草原,到達拜亞布蘭卡,再返回布宜諾斯艾利斯,接著經過羅沙裡歐,再到科多巴格蘭迪斯鹽地,最終到達圖古曼

一路的行程略顯複雜,這是因為媽媽安娜的僱主多次搬家,所以使馬可鬧了許多誤會,走了很多冤枉路,而幸運的觀眾們在為馬可焦急的同時,卻領略到了阿根廷各具特色的城市。

作為負責場景設定的宮崎駿,自然是主要對場景的草圖進行描繪,因此他展開了他最喜愛的任務,去實地考察。我們知道宮老後面的幾部電影,都曾為設定場景和尋找靈感到各個歐洲國家考察,比如創作《紅豬》、《魔女宅急便》和《哈爾的移動城堡》時就曾在歐洲生活較長時間。

在這部戲中,宮老在義大利和阿根廷呆的時間也不短,因為他只需要負責場景和環境的繪畫和設置,所以更加專心致志,而本片的場景其實是很重要的環節,也是給尚未成熟的宮崎駿一個考驗。

我們發現,無論是義大利式的房屋與街道,工業初期的港口,氣勢磅礴的大海,一望無際的南美草原,由白色房子組成的阿根廷城市,詭異的森林,乾旱的鹽地,恬靜的田園,都與實際圖片相似,大師用漫畫的手法誇張變形,表現出了與源圖像神似的一幕幕美景。

第30集中,正當馬可與白賓諾劇團行走至荒涼空曠的大草原時,他們意外地發現了兇惡的美洲獅,勢單力薄,白賓諾和馬可在美洲獅的魔爪下死裡逃生,並且晚上擔心它會來偷襲熟睡的女兒們,於是輪流看守,這一段情節極具探險趣味,懸念叢生,引人入勝,讓人不得不懸著心膽隨劇情擔驚受怕。

富有真實性的探險情節是本作的藝術特色,雖然我們未曾踏出家門,但看後依然能感受到在南美洲旅遊的趣味,加強了對大千世界的喜愛與痴迷。

————

△可愛的主人公

本來我最喜歡的動漫角色是《龍珠》中的小悟空,看過《三千裡尋母記》之後,無法控制地愛上了馬可,將他排在首位。其實這個人物本身只是出自於《愛的教育》中的一個口述小故事,但經過高畑勳、宮崎駿等人的共同努力再創作之後,微不足道的短篇竟成為了膾炙人口的經典,30多年後再看仍覺意味無窮。

馬可是個善良、懂事、樂觀、堅強、勤勞、勇敢的小男孩,為了見母親一面不辭萬裡從義大利漂流到阿根廷,經過長途跋涉峰迴路轉,無數的誤會和失落,最終才和母親相見。

他樂於助人,活潑可愛,熱情有禮貌,一路上得到了很多人的幫助,在見到形形色色的人群時,他一如既往地對別人坦誠和信任,所以也容易得到大家的喜愛,交了很多好朋友。

這些歸功於馬可自身的優點,也與母親對他從小的教養分不開的(愛的教育),本作在讚揚馬可的同時,亦是在謳歌這位偉大的母親,只有如此純樸和睦的家庭,才能走出如此優秀的少年。

馬可的爸爸是個心地善良的醫生,在熱那亞救人無數;哥哥關心家庭,照顧弟弟,並且學習優異,是個模範哥哥;母親更是為了維持家計,遠赴異國他鄉工作掙錢,她與馬可的母子深情不僅感動了自己的家,也感動了馬可一路上認識的大小朋友,現在又來感動我們這些後人。這份家庭之愛終會上升為世界之愛,傳播到世界每個地方。

另說一個話題,馬可與費麗娜兩個人物的形象與之後宮崎駿的動畫《天空之城》的主人公巴斯與希達幾乎一模一樣,就連衣服顏色款式與人物性格都比較相近。而對於先看《天空之城》的我,巴斯與希達一直都是我很喜歡的人物,這次認識馬可之後,對他的喜愛更是超越了巴斯。

宮崎駿在創作《天空之城》的時候,是否有懷念《三千裡尋母記》中帶來的美好回憶呢?

————

△馬可的朋友們

(這一段涉及的人物非常多,沒有看過《三千裡尋母記》的讀者估計也看不下去,如果只是喜歡宮崎駿、高畑勳和吉卜力,就跳過這一段直接往後看吧。)

馬可作為貫穿全劇的中心人物,故事的發展完全根據他的意願產生,如果他中途放棄了尋母歷險,此後的所有沿途人群都不可能再展現在觀眾面前。編劇用了馬可這一人物做引線,把波瀾壯闊的配角群體一一拉出,讓我們看到每一個人物都有他的可愛獨特之處,儘量避免重複。

下面就讓我帶領大家來看看:

【父親皮葉特】是個熱心腸的醫生,雖然我們未曾看到他行醫的場面,但從很多人的側面對話中我們已知他有多麼偉大。

【媽媽安娜】雖然是本劇中「天使」類的角色,是馬可的精神信仰,幾乎每一集都有她的名字,但露臉次數很少,在側面得知她是勤勞慈愛的母親象徵。

【哥哥東尼奧】好學上進又顧家,對弟弟也很不錯,相信一定能成為出色的機械技師。

(三位家庭成員為馬可的性格品質的塑造提供了優良的環境。)

——

【費麗娜】是馬可青梅竹馬的朋友,也是知心人,他們之間具有很多相同點,單純善良樂於助人,並且都有些任性,兩人一路上相互扶持,心靈交融。馬可在與她惜別和重逢的幾場戲中,很明顯重複了他與媽媽離別時的情景,由馬可不舍的奔跑轉換成費麗娜不舍的奔跑。根據弗洛伊德的理論,這也暗喻著費麗娜就是馬可心目中如母親般聖潔的女孩。她與馬可有著更加朦朧美麗的結局,後面會詳細敘述。

【費麗娜的姐姐康斯坦】是個比較成熟的女孩,她具有照顧人的天性,比較理性和聰明,對馬可也如親弟弟般疼愛。在白賓諾劇團中,老爸急功近利,二妹心地單純,三妹只知道猴子和哭,康斯坦其實成了劇團中的核心,上能勸阻爸爸做蠢事,下能照顧兩個妹妹。

【費麗娜的妹妹茱麗葉】只知道和猴子梅帝歐玩,梅帝歐走了她就會哭,旅途中是個頭疼的孩子。

她們的共同父親白賓諾先生是個對藝術充滿強烈興趣的生意人,雖然好貪小便宜,卻有著遠大的夢想,善於把握出名的機會,看似市儈但其實是個對女兒非常體貼的好父親,也是馬可的重要恩人。

——

(我更加關注旅途中的人物,熱那亞的幾個朋友就不再敘述,下面主要說說在南美洲遇到的那些人:)

【霍格列號船上的大廚雷歐那多】是第一個在旅途中幫助馬可的人,其實整個船上的人都很可愛,教他航船技能,讓他明白工作的樂趣,與他一起釣大魚,開赤道晚會等等,讓剛剛揚帆啟程的馬可對未來充滿了信心。大廚口硬心軟,雖然平常很挑剔,但其實已經愛上了馬可這個孩子,所以在馬可離開時他故意不願意去送馬可,表現出異常的冷淡,其實是怕離別的傷心與不舍。這種真實詳盡的人物描寫在影片中屢見不鮮,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裡約的移民船上遇見的費德利爺爺】起初是個不太起眼的配角,他有個生病的女兒和愛哭的外孫,馬可通過哄他外孫開心而認識了他們一家。他們在一起的時間很短(從巴西到阿根廷而已,肯定比和大廚在一起的洲際旅程短),容易被人遺忘,但預料之外的是,當後期馬可一個人在羅沙裡歐走投無路、孤獨無助之時,竟然巧遇了費德利爺爺,是他伸出了援助之手解燃眉之急,這種迴旋式的人物登場模式在本劇中廣泛運用,白賓諾劇團、慈善醫院的修女、科多巴的帕布羅等等都前後反覆出現。

【阿根廷的土著人(高丘人)卡魯斯勒】是個聰明勇敢、成熟老練、多才多藝的長者,他先是熱情款待了白賓諾劇團,對馬可也十分親切,然後為他們彈響了動人的吉他夜曲,神不知鬼不覺地幫他們修好了馬車輪胎,在一天之後當他們遭遇惡霸騷擾的關鍵時刻又挺身而出,制服了惡徒。這個人物就是作為阿根廷的獨行俠的代表出現,是正義的勇者,總是在無形之中給予主人公莫大的幫助,讓觀眾也對他十分敬佩與感激。

【梅列裡叔叔】是馬可的遠房親戚,是幫助他媽媽在阿根廷工作的人,但同時又是為了貪圖他媽媽的錢而斷絕了她與義大利之間書信往來的大壞蛋。就是因為梅列裡一時貪念犯下大錯,使他流浪在拜亞布蘭卡,當他遇到前來尋找自己的馬可時,他只用了化名,不敢承認自己的身份,可是同時他又被馬可的真情所感動,願意拿自己抵債去幫助馬可。這就是基督教義中所說的「救贖」。梅列裡這個人物刻畫得十分複雜,他並不是純粹的好人或壞人,雖然曾經做了壞事,卻最終得到教化,犧牲自己的自由去幫助馬可,也值得肯定。

【安德雷德裡號的船長與其助手】也是十分有趣的人物。船長起初並不喜歡馬可,認為這種不付錢就坐船的人十分可恨,可是當助手馬利歐向他說出馬可尋母的事跡之後,船長就態度大變,不僅被他持之以恆的精神感動,還為馬可是自己的同鄉感到自豪,所以他不遺餘力地幫助和誇讚馬可。助手馬利歐性格開朗,不拘小節,每次經過那個什麼島嶼的時候總會想起自己在島上的女朋友,並且苦苦央求船長靠岸,非常可愛,讓人喜極而泣。

【在科多巴認識的大男孩帕布羅】,初次登場是就與流浪中的馬可針鋒相對,嘲笑他又用麵包砸他,兩人扭打在一起,不打不相識,後來竟成為了異鄉的好朋友。在帕布羅的幫助下,馬可終於找到了目的地並開始了下一站的旅程,而他卻被無辜地狠揍一頓。馬可看到為了自己被打的帕布羅,心裡一陣酸楚,這份友情十分可敬。

【梅其尼斯先生】是最後一位登場的重要配角,雖然馬可念他的名字已經很多集了,但直到最後兩集才看到他。他不僅對生病中的安娜給予莫大幫助,而且還使馬可擁有了立志當一名醫生的決心。就是因為馬可一路上得到了阿根廷人民與義大利同鄉的種種幫助,才使他最終能夠見到媽媽,甚至可以說是在最後關頭救了她的性命。

——

還有兩個可愛的動物也是重要配角。首先是【馬可的萌寵梅帝歐】,它是只可愛的白猴子,品種稀罕,惹人注目,而它逗趣搞笑的動作又引來眾人(無論大人還是小孩)的好奇,可以說它是馬可的守護神、救命星。說實在的,很多人結識馬可的原因都是因為這只可愛的猴子,所以馬可得到的幸運除了他自己的善良可愛之外,還得歸功於梅帝歐。在馬可幾次想把梅帝歐託付給費麗娜的時候,梅帝歐最終都不忍離開小主人,拼命回到了馬可的身邊。這幾幕相似的情節也讓人眼珠打轉。對馬可寸步不離的梅帝歐其實就是他敢于堅持理想的精神支柱。

另一個動物就是【名叫「驢婆婆」的老驢】,它是一輛車隊的首領好心送給馬可的交通工具,可卻因年紀大、天氣差、路難走等原因最終累死在路途中。馬可與它的感情雖然不是很深,對它的死卻很難過,它幫驢婆婆立了一個木碑,還摘了鮮花祭奠。這讓我想起了楊過和孫婆婆。說點自己的惡趣味,馬可披著紅披風騎著驢婆婆的經典形象在片頭曲中反覆出現,這個鏡頭讓人百看不厭,這也是標榜驢婆婆功績的最佳禮物吧。

正是因為有了這麼多生動鮮明的人物形象,才使這次尋母旅程顯得多姿多彩。雖然宮崎駿和高畑勳在畫風上缺少變化,人物大多長得相似,但他們善於塑造不同靈魂的人物,非常真實、複雜、豐滿,這已很了不起了。

————

△細節至上

看過《側耳傾聽》的都知道,當男一號天澤聖司在地球屋的樓上拉起小提琴曲——約翰·丹佛的《Country Road》的時候,畫面的指法與提琴的指法完全吻合,這一細節制勝法在吉卜力的作品中屢見不鮮。與美國動畫在3D角色的皮膚和毛髮上著力表現的時候,吉卜力則在藝術的細節上大做文章,努力地進行著細緻考究的工作,直到達到畫面的最高標準。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馬可準備去圖古曼的時候,他的一隻鞋子被穿破了,當時馬可穿著張開嘴的鞋子艱難地往前走,那嘴越張越大,最後根本無法穿了,並將馬可摔了個頂朝天。這些細微的變化都在影片中有所表現,而馬可用布將鞋子包裹起來維持了一會卻又再次鬆掉的場景,也完全符合生活常識。可見導演不僅是在做動畫,更是在對待一件美妙絕倫的藝術品,一切都表現到極致。之後馬可的腳趾甲撞出血來疼痛的表情與其裹著紗布行走的情形,也十分逼真,將觀眾的情緒完全移情到動畫之中,與這個孩子同喜同悲。

還有一個細節,從開場時媽媽離開熱那亞到馬可最終與媽媽團聚,總共過了兩年,對於正在成長的孩子來說,馬可的人物形象(身高、臉型)在理論上應該是有一定變化的。而作為一直與馬可「生活在一起」的觀眾卻往往會忽視這個細節。

既便如此,本作主創仍舊沒有敷衍觀眾,馬可有幾次回憶以前熱那亞的生活時,大家會發現,馬可的形象是有一定改變的,以前的略顯稚氣小巧,而後來的馬可長高了一些,也更加堅強成熟。這些細微如針的變化如果不是對比來看,很難一眼清晰辨認,可見動畫製作時用心之深。這是目前許多熱門動畫無論如何都無法具備的吧。

從馬可踏上希望之旅開始,我們就不再將他當成一個動畫角色來看待,而是將其當作身邊一個活生生的朋友,一個可愛的小弟弟。馬可的每次收穫與失望,每次開心與煩惱,我們都能感同深受,牢記在心。這都是高畑勳賦予了角色靈魂與魅力,讓其擺脫動畫的形式束縛,牽動著每名觀眾的心。

一部好作品如果評斷它是否達標,也許更看重劇情與思想,但能讓其出類拔萃的秘訣,卻在於細節刻畫。《三千裡尋母記》正是擁有獨特真實的細節表現,才能在「世界名作動畫劇場」中首屈一指。

————

△動人的歌曲

不得不說,這部節奏緩慢的動畫我沒有落下任何一集的原因,就因為其美妙的配樂及插曲,它會時不時地突然出現,讓人防不勝防。除了激蕩感人的主題曲《草原的馬可》之外,故事間隙還插入了很多不同風格的小調,有義大利童謠、南歐小調、世界名曲、阿根廷民歌、牧場舞蹈、吉他獨奏等等,雖然這些歌曲用日語歌詞寫出,但從曲風上來看,與當時的場景十分融洽,很有意境。

在表現形式上也各有不同,有的源自馬可的記憶,有的由劇團舞蹈中唱出,有的是用樂器彈奏,有的是馬可與人一起歌唱,有的是純粹的樂器配樂,音樂的享受一直貫穿整個劇集。

宮崎駿後來常年與久石讓合作(在吉卜力作品中,所有宮崎駿監督的動畫都由御用作曲家久石讓操弦,近藤喜文與高畑勳則沒這個福氣),讓觀眾在觀看影片的同時也得到了耳朵的審美,真是一場集視聽享受於一體的盛宴。

————

△愛的主題

現實是很殘酷的,童話卻渲染得太過美麗,有著理想化的人物故事。《三千裡尋母記》就是這樣一部作品。

除了美洲獅與一個高丘人惡霸之外,本片幾乎沒有出現什麼反面角色,甚至缺少冷漠的人。一路走來,有很多給予馬可幫助並成為其朋友的人,哪怕是普通路人,都能給予這個外鄉孩子一些基本的幫助,比如親切問候、指路、送食物、幫他查詢資料等等。這都是原著中沒有的情節。

雖然19世紀的人普遍都比現在熱心,但這個世界究竟是什麼樣的大家心裡都很清楚。高畑勳與宮崎駿一樣,都在努力構造自己心目中的理想世界,這部作品呈現的有點像聖西門、傅立葉、歐文、馬克思為我們構想的完美世界,人與人之間更多的都是大公無私的幫助,而不是自私自利,只關心自己的利益。

這部動畫不僅色彩絢爛,情節跌宕起伏,而且人文氣息濃厚,內涵深刻,從頭至尾貫穿著愛的主題,讓現代人臉紅與反思。「愛」這個主題雖然老套,卻很實用,因為這是生物界共同享有的最大樂趣,這個世界本就是靠愛來維繫的,如果世上沒有了愛,地球也許早已毀滅。

本片的故事情節自於世上最浪漫的兩個國家:義大利與阿根廷(也是我非常喜愛的兩個國家)。馬可經歷了從父母之愛,到朋友之愛,同鄉之愛,最終達到人類之大愛,周篇瀰漫著愛的氣息,達到了「愛的教育」之目的。

————

△令人遐想的結局

這裡所說的結局不是馬可找到媽媽並一起回到熱那亞團聚的家庭戲,我說的是他與費麗娜兩小無猜的友情(愛情)的未來走勢。

在這部戲裡,馬可最好的女性朋友就是費麗娜,二人年齡、性格相仿,互相了解對方,也彼此吸引,都有一種捨己為人的大愛胸懷,總是能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問題,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思想行動十分默契。

在拜亞布蘭卡,馬可與白賓諾劇團分別然後獨自踏上回布宜諾斯艾利斯的時候,八卦好奇的觀眾們一定會不由得猜測馬可與費麗娜再次團聚的日子,沒想到一連十幾集都沒有費麗娜一家的聲音。

直到最後一集,當媽媽帶著馬可回程中巧遇了白賓諾劇團,立志學醫長大之後重返阿根廷的馬可,和爸爸一起常居在阿根廷演出的費麗娜,自然而然地形成了雙方的口頭約定。

我想,當七八年後馬可學業有成,再次踏上去南美洲的行程時,一定會與正值妙齡的費麗娜重逢,二人變得更加英俊美麗,更加聰明堅強,唯一不變的是他們共同擁有的單純善良的心。

當那天來臨的時候,曾經同甘共苦的彼此,會不會再續前緣,把兩小無猜的友情發展成純真浪漫的愛情呢?有此善良願望的觀眾們一定對兩位小主人公的未來報以最純粹的期待。

監督高田勳和編劇深澤一夫(主要作品即《三千裡尋母記》及其劇場版)在此留下令人遐想的劇情懸念,很具有東方藝術的神韻,猶抱琵琶半遮面,此處無聲勝有聲,為這部動畫拉下了最完美的落幕。

(2018年按:回憶當初觀看本片、寫下這篇文章的時光,那時我的爺爺奶奶都還在世,重溫舊事不僅甜蜜,還有些苦澀與心酸,為了那些關心的我的家人們,無論在世還是往生的,我一定要幸福地愛和生活下去。)

2011年1月27日初稿 2018/8/20修改

相關焦點

  • 讓人看一次就忍不住感動一次的童年經典動畫《三千裡尋母記》
    點擊上方藍字,關注我們吧大家好,今天我帶來的是一部在70後和80後童年時的經典動畫《三千裡尋母記》。
  • 三千裡尋母記:《愛的教育》和語際穿越
    當然這篇文章我主要是討論《三千裡尋母記》(原作中五月的「每月故事」,題為《從亞平寧山脈到安第斯山脈》),從這部事實上獨立的短篇小說到1976年日本ANIMATION製作的「世紀名作劇場」中的第二部,52集動畫片「母をたずねて三千裡/Haha wo tazunete sanzenri」(
  • 【妙音動漫】《壽昌千裡尋母記》微信平臺六集聯播(第二集)
    妙音動漫全新數字電影《壽昌千裡尋母記》即日起劇集版。每日20分鐘將在我們的公共平臺與大家見面。不容分說接下來還是讓我們先目睹為快吧!接下來請觀看《壽昌千裡尋母記》第二集。妙音動漫全新數字電影《壽昌千裡尋母記》重磅出爐,這標誌著妙音動漫在國產動畫製作領域又邁向一個新的高度。從05年開始策劃、編劇到原畫動畫製作、後期合成。十年磨一劍,《壽昌千裡尋母記》飽含著妙音動畫人的心血。
  • 日本著名動漫電影導演高畑勳去世 享年82歲
    而除此之外,這部經典動畫和它的製作機構吉卜力工作室的背後,還有一位動畫大師,他就是《天空之城》的製片人——高畑勳。據日本媒體報導,吉卜力工作室創始人之一、日本著名動漫電影導演高畑勳本月5日去世,享年82歲。據記者李軼豪介紹,高畑勳從東京大學法文專業畢業後,進入東映動畫公司就職。1968年首次執導劇場版長篇動畫《太陽王子霍爾斯的大冒險》。
  • 《三千裡尋母記》這部動畫兩個不盡如人意的地方。
    但例如這部萬裡尋母記,原作只是個一兩頁的小故事,情節就太過單薄了。很多內容可以快進略過,大部分情節都猜得到結尾。第二個問題,形象太薄弱。怎麼說,德米亞契的原作故事就有一些不合人情的地方。比如母親安娜生重病了,自己無法寫信,為何她的主人家不立即寫電報、信件通知馬可一家?尤其最後的主人,對安娜是很好很照顧的,主觀客觀上都有寫信的條件。
  • 一起回憶,擁有高畑勳的吉卜力
    2018年4月5日,令人尊敬的動畫導演奇才——高畑勳逝世,這是令整個動畫創作界為之悲哀的事件。那時候,高畑勳退出動畫製作一線,他上一部指導的作品《紅海龜》已經完美謝幕。或許,作為吉卜力三棟梁之一,高畑勳的作品並不出彩。
  • 高畑勳導演作品羅列
    今天讓我們來羅列一下高畑勳導演所創造的優秀作品:第一部,《狼少年Ken》,這是一部電視動畫,高畑勳導演其中11集。該電視動畫於1963年11月25日正式於電視上播映。熊貓家族之大雨馬戲團第六部,《三千裡尋母記》,這是一部電視動畫,劇集為52,該片於1976年1月4日在日本上映。主要配音演員有:松尾佳子 / 二階堂有希子。
  • 找媽媽的《尋母三千裡》與找爸爸的《咪咪流浪記》
    )逝世。 其代表作品日記體小說《愛的教育》,其中《少年筆耕》(《小抄寫員》)《尋母三千裡》 等篇目尤為知名。 動畫片《尋母三千裡》 日本著名導演、編劇高畑勳(1935-2018),改編拍攝為動畫片《尋母三千裡》又叫《三千裡尋母記》。1976年1月4日於日本上映。
  • 《了不起的狐狸爸爸》:溫馨的一家(動漫札記)
    可是當他看了當前的美國CG市場後,覺得「現在的動畫片裡的動物都是那種油嘴滑舌的傢伙」(贊同),於是又另闢蹊徑,用英國人很喜愛的定格動畫方式來拍。日常生活裡,狐狸爸爸也是對這位侄子的誇讚遠高於兒子(其實不太符合常理),可見老爸不用人唯親,他對待血緣非血緣都一視同仁,這一點上反思人類社會,家長的護犢與不公就顯得相當慚愧了。
  • 胡進慶「三短」(1988)
    《鬥雞》(1988)——「三短」之一 編劇、導演 胡進慶動作設計 吳雲初 葛桂雲背景設計 筱揚背景繪製 嶽慧敏攝影 柴蓮芳錄音 詹磊剪輯 強小柏音響效果 張元浩作曲 張棟演奏 上海電影樂團指揮 陳傳熙製片 張荷琴
  • 高畑勳——對信仰的堅守
    直至8月7日,吉卜力製作人鈴木敏夫接受NHK電視臺的採訪,才算闢了謠:「吉卜力只是改變拍片方式。宮崎駿也想拍點短篇動畫電影。」2013年,宮崎駿的《起風了》以120.2億日元(約合7.1億人民幣)榮登日本年度票房榜首,不過業內估計製作成本在40億-50億日元;吉卜力的創始人之一高畑勳醞釀14年、2013年上映的新作《輝夜姬物語》,成本高達51.5億日元(約合3.2億元人民幣),日本動畫電影史上前所未有,但票房僅有約20億日元。
  • 《燃燒》中人物性格和命運簡評(三)
    )真實身份期間有幸結識了劉青葉,因此一見傾心無奈人家心有所屬。馮凱~刑偵大隊長(神探馮)他出場即顯硬漢風,觀眾瞬間被吸睛!高風~警察世家(高四海孫子高建設兒子)他出自警察世家,身上流淌著忠誠盡職、恪盡職守的血液和基因。
  • 徐州版「三千裡尋母」!
    尋母30多天,每天騎著自行車奔波百餘裡,他終於在寶貝回家志願者的幫助下,在銅山救助站找到了媽媽吳俠。更讓他欣慰和感激的是,這些天來媽媽被救助站照顧得很好。邢國權說,他和爸爸心裡都只有一個念頭,找到媽媽,一家三口一起過春節。邢國權騎著變速自行車,每天至少騎行百餘裡,周邊的山東、安徽、河南的好多村莊和集鎮都跑遍了,見村就進,逢人就問。
  • 他與宮崎駿齊名,在論壇評分很高的五部動漫,卻很少有人知道!
    對於漫迷的小編來說,雖然很喜歡熱血的動漫,但平時看的最多還是治癒、溫情與感人的動漫較多!接下來小編講的這幾篇,也許大家有看過但可能誤以為是宮崎駿的作品呢,畢竟人家在他國算是漫畫界大佬了,為漫畫事業貢獻太多年!
  • 《貓眼三姐妹》溫暖的人間食糧(看貓眼隨想)
    溫暖的人間食糧2019/9/1寫這篇評論是為了安利《貓眼三姐妹》的,由此可以佐證我的論文生涯是多麼艱苦。我為什麼開始看貓眼了呢?這部動畫的風格特徵起了很大作用。小時候(小學高年級時)電視上在播這個,我有一搭沒一搭看過幾集,沒有很深印象了,大約這部讓少年們莫名很燃的「啟蒙」動畫對小女孩卻不存在亮點,我小時候就喜歡看美國動畫片,德克斯特實驗室這種,再長大一點直接看幽遊白書或者獵人去了,至於貓眼……居然匆匆放過去了。
  • 《矽谷 第六季》再(編)往(劇)前(說)一(我)步(編)就(不)是(下)科(去)幻(了)
    Dinesh和Gilfoyle用PP剩下的資源重組新公司,還成了鄰居,十分友愛(Gilfoyle: you love me. Dinesh: Fuck you.)。然後我比較關注的Gavin Belson這個角色,有看到有採訪說他最後跟之前鄙視自己抄襲的一位作家做了Partner。採訪問Gavin是不是Gay,編劇回答解讀自由,也是很有意思了。
  • 無罔無憂:回歸之路1(在家鄉(加利利)傳道3——傳播真理6(十八至二十一))(《馬可福音》讀經札記10)
    (《馬可福音》讀經札記9)回歸之路1(在家鄉(加利利)傳道3——傳播真理5(十六至十七)) 本記(《馬可福音》讀經札記10:回歸之路1:在家鄉(加利利)傳道3——傳播真理6(十(可參閱(《馬可福音》讀經札記8)回歸之路1(在家鄉(加利利)傳道3——傳播真理4(十四至十五))) 有爭議的是這裡的「筐子」與前面的「籃子」。有人說,筐子比籃子大,所以,筐子的恩典要比籃子大。
  • 電影《黃金時代》(文字版)(2)
    >場景:飯店人物:汪恩甲 蕭紅哈爾濱一個環境不錯的餐廳裡,穿帶整齊的蕭紅(湯唯飾)脖子上帶著白色餐巾,手中抓著一大塊兒骨頭在啃著,沒有不等咽下又抓起一塊肉放進嘴裡,然後端起酒杯喝了一大口。對面的汪恩甲(袁文康飾)沒有吃。他一臉冷漠靜靜的看著狼吞虎咽的蕭紅。汪恩甲帶著金絲眼鏡,梳著二八小分頭,頭髮打了很多的髮油油光水滑。
  • 經典組合西城男孩(Westlife )介紹(三)
    2005年10月24,西城男孩發布單曲《You Raise Me Up》(西瓜視頻"鐵哥愛旅遊「發了兩個不同版本,不同歌手的《You Raise Me Up》),他們也成為了第100位翻唱此曲的歌手,這首歌曲頁登上英國單曲榜冠軍位置 。同年10月29日,第七張專輯《Face To Face》發行,拿下了英國專輯排行榜冠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