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關平
目錄:
第一章:作家、導演的完美配合
第二章:定格動畫
第三章:表哥表弟
第四章:細節至上
第五章:英式幽默
第六章:臺詞與音樂
————
△作家、導演的完美配合
羅爾德·達爾是英國兒童文學作家,他的很多部童話故事都已改編成電影,我看過的有《了不起的狐狸爸爸》、《查理與巧克力工廠》、《圓夢巨人》、《瑪蒂爾達》、《飛天巨桃歷險記》等等。蒂姆·波頓拍過兩部,史匹柏拍過一部,韋斯·安德森拍過一部。
英國「白麵包」獎對羅爾德·達爾作品的評價是:「滑稽機智有趣並且嚇人」,這點與蒂姆·波頓的風格十分契合。我猜想,如果《了不起的狐狸爸爸》也讓蒂姆·波頓來拍,肯定又是另一番的景象,不過未必能超越韋斯·安德森——只是這些狐狸會變得很哥特。
韋斯·安德森之所以會半路出家拍動畫片,完全是出自於對作者的崇拜。他很早就想拍攝達爾的這部小說,起初希望拍成真人電影,可是他又覺得用人來演根本無法表現出原型中狐狸爸爸的獨特風格,於是一頭栽進動畫中。
可是當他看了當前的美國CG市場後,覺得「現在的動畫片裡的動物都是那種油嘴滑舌的傢伙」(贊同),於是又另闢蹊徑,用英國人很喜愛的定格動畫方式來拍。
正如導演自己所說這是「最古老、最費時也是最困難的定格木偶動畫」,但做出狐狸爸爸的木偶之後,他卻更加有信心,他說「細長的木偶狐狸和我心中的形象不謀而合,這種氣質和神態,是CG動畫做不出來的。」
親自將自己偶像的作品拍成電影,是每個人的夢想,韋斯·安德森幸運地完成了。
————
△定格動畫
看過花絮都知道,這些靜幀定格動畫中的布景都是藝術家們精心製作出的模型,做工細微精緻,而且著色複雜富有變化,麻雀雖小五臟俱全,難度極高,實在不遜於真人版的場景製作。
很多場景中,狐狸妻子都在創作油畫,其實她作畫的風格同時也是這部動畫的主風格,而她的畫,無論是廣闊的鄉村原野閃電圖,還是後來製作的營救計劃地形圖,基本上都是動畫場景的縮影,歸功於辛辛苦苦創作的背景畫師們。
本片雖然是木偶戲,以立體空間為主,但也懷舊地來了些平面的片段,其中地下迷宮的設置,及狐狸一家打洞時的快鏡頭,都像極了2D橫板遊戲。開篇狐狸夫婦偷雞的路程就像FC時代的闖關族,而高潮處艾什獨自去放狗的一系列跑酷則更像過關遊戲。將3D的人物背景關係用2D視角表現出來,構成了本劇的一大視覺特點。
————
△表哥表弟
故事很簡單,狐狸老爸為了孩子著想,買新屋,偷雞,想恢復狐狸的本性,與三個吝嗇的農場主作鬥爭……故事大綱就不再多述。
除了狐狸老爸的偷雞冒險與反圍剿大營救等大型運動場面是主線索之外,表兄弟的友情就是最重要的副線索,始終貫穿全劇。
其中表哥艾什是紅毛狐狸,表弟克裡斯·託弗森是白毛狐狸。
表弟代表了孩子中的優秀一類,遊泳健將,會空手道,擅長運動,身手敏捷,書本知識也不差,很受長輩喜愛,還有自己的個性,喜歡冥想,還會練瑜伽。
表哥則代表了另一類——問題少年,學習不好,運動差,空有熱情和勇氣,卻並不討好。表弟來了之後更是多次把他比了下去,因此艾什表哥很不喜歡這個白毛表弟。
老爸只能認為兒子有個性:「在家穿個披風還把褲腿套到襪子裡」,做實驗的大塊頭也說他穿得像個女孩,確實,我們看到這位小主人公穿著披風去做實驗,確實與眾不同。
有一次,表兄弟在睡前吵了一架,表哥上床睡覺,表弟只能躺在桌子底下,之後他發出了奇怪的笑聲,並且控制不住,引起了表兄的驚奇。這一段我每次看都忍俊不禁,為何表弟要那樣笑呢?明明是吵架了,竟然還要笑,而且笑聲還如此古怪。
後來有人和我說,他其實在哭。反覆看過之後,我才體會到,原來真的是哭,之後表兄也覺得對不住表弟,不該罵他,但不願意道歉,只是下床來打開電動小火車玩,表弟才止住了哭。如果理解為在笑,這些環節就無法解釋。
真是有趣,哭與笑明顯是兩種不同的表情,但同時都可以在影片中存在。按照笛卡爾的思想,表弟的心理只在於觀眾如何認為:你認為他在哭,他就是悲傷憂鬱的,你認為他在笑,他就是幽默自嘲的。用兩種不同的理解去看待,會得到不同的意境。這是我對這一細節的體會。
另外也反映出了定格動畫的個性,由於動作不連貫、語言不順暢而產生了很多言外之意,增強了另類的趣味,這是CG動畫所感受不到的。
影片多次表現表弟的智慧,打棒球是他從未學過的運動,而且經過教練用圖示來說明,說得很複雜,箭頭標的到處都是,讓人一頭霧水,這教練實在欠揍,而表弟卻一聽就會。明顯不符合邏輯,卻又讓人合理接受,本就是英式幽默的一種方法,在這裡運用得活靈活現。果然,表弟第一次打球表現出超人的運動天賦。
兒子要跟著老爸來進行偷雞計劃,老爸強烈反對,將他趕走,而表弟一來,老爸就欣喜十分,並且給他一個面罩,讓他跟著自己行動。日常生活裡,狐狸爸爸也是對這位侄子的誇讚遠高於兒子(其實不太符合常理),可見老爸不用人唯親,他對待血緣非血緣都一視同仁,這一點上反思人類社會,家長的護犢與不公就顯得相當慚愧了。
還有個片段,表哥的言語中又惹表弟生氣,於是表弟生悶氣走了,說要「冥想30分鐘」,狐狸媽媽說:「兒子,還剩29分鐘,想想怎麼道歉吧。」一切盡在不言中,大家都知道表弟要冥想就是說明他生氣了,而媽媽直接減掉了說話時耽誤的1分鐘,讓兒子花29分鐘去思考如何道歉,真是幽默有趣。
終於,在表弟的影響下,表哥了解到了自己的短處,不僅學會了空手道的速成篇,還單槍匹馬去放狗對付敵人,完成了自我升華,贏得了老爸真心的讚嘆,兄弟倆從此化開心結。這一副線索雖然並不影響故事發展,卻構成了本片中極為生動的一系列對比。
————
△細節至上
當人類在炮轟地下洞穴逼迫狐狸一家出現時,狐狸爸爸帶領家人繼續向下打洞,逃避災難,妻子與老公找到一個空房間私下說話,導演故意在背景的牆壁上鑲了很多金光閃閃的鑽石。要知道,這些鑽石在人類的手中可以價值連城,而一天到晚為生活煩惱的狐狸們卻視若無睹,這個細節也自嘲了人類對於財富的過分貪心,而狐狸們像是閒散的隱士,同時也說明了狐狸不及人類懂得思考。
又挖了很深的地下,居然還能看到遠古時期的壁畫,人類最寶貴的古代藝術,導演在這些場景上獨具匠心,設置了很多有趣又真實的細節,還原了世間珍奇本色。
狐狸的最終營救行動中,他那些新認識的朋友們算是出了一次大風頭,他們來自於不同的小動物,形態各異,並且術業有專攻,有律師、醫生、廚師、企業家、裁縫、會計師、音樂家、捕魚高手、畫家(自己老婆),「個個都帶著自己天生的本性和純粹的才能」。
就像孟嘗君的三千食客,雖然每名角色並不起眼,但只要擁有自己的特長,各自發揮不同的作用,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就能取得成功。之後的分配部署讓每位小配角都有展露自己名號的威風時刻。
狐狸爸爸在喜悅的時候會不自然地做出習慣性動作,吹兩聲口哨又打兩下響指,起初我們也沒有在意,後來引起了負鼠的好奇,並且鄭重其事的問他這是什麼意思,狐狸不厭其煩地給他解釋自己的標誌性動作,並又重複做了一次。這又是一處逼真自然帶有伏筆的細節描寫。
最後一個值得注意的細節片段就是當老爸帶著兒子、侄子和助手從農場主處逃回來的時候,開著車子經過一處荒涼之地,看到遠處山頭有一隻孤獨的黑狼正在遠眺。
一直都很害怕狼的狐狸爸爸卻突然停下了車,他望著遠處那孤身一隻的黑狼,和他打招呼,用多國語言問他快到冬天了會否感到孤寂和寒冷,而且留下了眼淚,他向狼舉臂鼓勵,並且得到了狼的回應,也舉臂互勉。
這一段明顯是與劇情毫無關係的插播劇情,這隻狼也只在此時出現一次,對故事發展並無影響。但是深入一想,結合主人公的實際處境來看,我們會發現,其實這正是作者對狐狸與狼這種類型的動物的一種另類解讀。
狐狸向來被認作狡猾的象徵,狼則是兇殘的象徵,它們都是與人類為敵的「壞人」,向來被文學家貶低。人類大多數人(包括我)都沒有真正從生物本能去思考這些動物,而作為與它擁有共同惡名的狐狸爸爸在一次次的人生經歷之後,才陡然發現,原來自己擁有家人和朋友是多麼幸福,而這隻狼卻孑然一身,只有無盡的孤苦與悲涼,出於移情作用和同情心,狐狸爸爸才會有這麼一番話。
他最後對孩子們說:「看,狼,多麼漂亮的動物,祝他好運吧!」聽到孩子們真切的聲音之後,那隻狼感動得手足無措。這一段富有悲劇氣息的配樂徵服了像我這樣不喜歡狼的觀眾。
————
△英式幽默
因為原著是英國小說,所以導演在本片中大量採用了英式幽默——把不尋常的事情當尋常事,無聊的辯論,關鍵時刻表現輕鬆,兩個人一直掐架,不合時宜的打扮,不按常理思考,拿本國人開涮,放大某一細節或特點——這些都屬於英式冷幽默的範疇,而本片中運用很多。
狐狸爸爸、負鼠、表兄弟兩個,都是十分有趣的角色。用導演的話說,就是現在的動物角色大多都吵吵鬧鬧,太過油嘴滑舌,是時候創造一些安靜有氣質的動物了。沒錯,本片的幾隻狐狸在大多時候都是很有氣質的。
除了——
平時很儒雅的狐狸爸爸每次吃食的時候卻狼吞虎咽,一反常態,變得很恐怖,象徵著狐狸的野性?穿著西裝領帶恐怖吃食,總感覺有些荒誕和恐怖。不僅吃飯的時候,吵架亦然,嘰嘰呱呱張牙舞爪的樣子,都失去了平時的理智。
這是導演留給我們的一個謎吧。強烈反差讓人琢磨不透,更添神秘感。
影片不吵鬧,不刻意惡搞,這正是導演所求。本片有大量生活細節,偷雞、買房子(樹屋)、吃飯、睡覺、打球、做實驗,這些都是和動物及人類生活聯繫緊密的事件,擬人化的手法讓人感到親切真實。
英式幽默喜歡從生活小事入手,說故事較為含蓄,不像美式那麼天馬行空,以運動刺激和歡歌跳舞為主。看到後面,發現就連地下宴會的餐桌也是英國式的長桌。
我很喜歡英式幽默,《憨豆先生》是英式喜劇的最經典之作,《IT狂人》《布萊克書店》也緊隨其後,讓我們看到一系列笨拙與機智並存的笑話。
而作為定格動畫領袖 「英國阿德曼公司」推出的《小雞快跑》《超級無敵掌門狗》《小羊肖恩》系列也都符合英式幽默。這讓我更堅信了定格動畫最適合英國風格。
————
△臺詞與音樂
本片通篇對白精煉而又節奏迅速,搶白多,囉嗦卻又乾脆利落,有點像昆汀·塔倫蒂諾電影中的臺詞。但同時,也有很多場景不需要語言對白,只用動作和音樂就可以。
西部音樂,吉他曲,不列顛民謠,拉丁風情,搖滾,重金屬……本片的音樂作曲是極大的亮點。可惜最終只獲得奧斯卡最佳配樂的提名,未能競爭過《飛屋環遊記》。(雖然我也很喜歡《飛屋》,可還是為本片遺憾。)
狐狸的語氣詞配得很有意思,嘆息聲、喘氣聲、驚疑聲,讓我覺得這些狐狸笨拙得可愛。
之前多次變奏出現的主題曲終於在高潮階段正式附詞唱出,真是聽得過癮看得暢快。
本片有很多經典臺詞,狐狸爸爸思考著狐狸的終極命運:
「為什麼我是一隻狐狸?為什麼不是一匹馬,不是一個甲蟲或者是一個禿頭的老鷹呢?聽上去我像是一個什麼存在主義者,可是誰知道呢?難道一個狐狸要感覺到咬著雞的時候才能體會到快樂麼?」
「狐狸天生就愛冒險、狩獵,與對手鬥智,我們都是野性的動物,難道我錯了嗎?」
還有前文所述他與狼的對話,同樣值得深思。
這部輕鬆有趣的作品,其實也是飽含深意的,繼《玩具總動員》《料理鼠王》之後,是我第三喜愛的歐美動畫。
2011年2月18日初稿 2018/8/16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