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認為它應該配更好聽的名字,
可是為什麼起名字的人就這麼寫實呢?
文中有答案!
記得剛進入播種瘋狂期的時候,北京的草芯妹妹給我寄來的一堆種子裡,就有幾粒耬鬥菜的種子。不過頭一年秋天播種太晚,到了春天還是小苗的模樣,直到第三年的春天才開花。
因為地栽,每一棵耬鬥菜都極其茁壯,好幾十朵如仙子般美麗的花兒綻放在枝條上,透著飄逸和靈氣,驚為天物,從此徹底愛上耬鬥菜,無法自拔。
耬鬥菜的花苞也極有趣有,後面拖著幾個長長的觸鬚般,感覺像是火星人的腦袋,非常可愛。春天的院子也成了一個精靈的世界。
其實種子並不好買到,反而後來在花市上可以買到更多花色。
再後來,入了更多品種的耬鬥菜,短尾垂頭的,還有重瓣的。重瓣漏鬥也有不少品種,粉白色、大紅色、藍紫色等,不過每樣的花卉,我都更偏好單瓣的。矯情地說,是為了那份飄逸和單純。
說實話,「耬鬥菜」真是一個很土很土的名字,頭一次把這個花和這個名字聯繫起來的時候,我簡直不敢相信。可是這麼一個氣質非凡的猶如仙境裡的女子,我們的土名就叫「耬鬥菜」。
耬鬥菜曾在饑荒時被當做野菜食用,又因著它的花形如漏鬥,才叫耬鬥菜吧。明朝的《救荒本草》和《野菜博錄》有記載,耬鬥菜的葉子洗淨燙熟後可食用。不過上面也說,耬鬥菜生食有毒。其實耬鬥菜更普及的還是作為一種中草藥材,那個詭異的別名「血見愁」就是說它了。
後來看到資料,在一些書典籍中耬鬥菜還被稱為「益毛代金」,說是可以「下死胎,止刺痛、幹黃水」。藏藥名叫「扎吉尕吾爾」,記載說:「山生冰片,能除百病,生長在陰陽交界的石巖上,莖葉蓋在巖面,花淡藍色,狀如鈴倒扣,有金色斑點。」還有寫:「葉青色,潤如油浸,花藍紅色,狀如銅鈴,果青色,狀如弓套。」
▼去年夏天去川西,在瑪嘉溝一路便見到很多無距耬鬥菜,紫色的小鈴鐺樣,小精靈般散落在路邊巖石和灌木叢中。
新疆北部的山地草坡邊則有暗紫耬鬥菜和大花耬鬥菜;而陝甘寧區域有特別的秦嶺耬鬥菜;在東北、朝鮮及日本,是那種萼片藍紫色、花瓣白色的白山耬鬥菜。還有尖萼耬鬥菜、小花耬鬥菜等。
在歐洲,耬鬥菜更是極為常見的野花,生長在溝谷深處的亂石堆裡,在歐洲的民間傳說裡,戰爭時期,戰士們把耬鬥菜的葉片雙手揉搓後聞其氣味,會使人興奮且產生很大的勇氣。據說這也是耬鬥菜的花語「勝利、奮戰到底」的來源。
做一個愛花人吧,不捨得搓揉葉片,也不需要太多的勇氣,更喜歡的還是耬鬥菜綻放在花園的一角,精靈般飄逸著,充滿了靈動的氣息,追逐著透過樹梢灑下的光影,猶如音符般悅動在花叢中,或粉色、或白色、或藍紫色,生活是寧靜祥和的,也是可以如此美麗多姿的。
英文名稱: Easten Red Columbine
拉丁名:Aquilegia vulgaris
多年生草本植物,株高50-70釐米。
花期4-6月,一莖可以開很多花、花色非常豐富,多為雙色、粉,紫,黃配白色等;雜交也非常容易,這些年有更多的花色品種培育出來。
喜富含腐殖質、溼潤而排水良好的沙質壤土;喜半陰和涼爽的環境,在半陰處生長及開花最好。
耬鬥菜性強健而耐寒,但不耐炎熱,華北及華東等地區均可露地越冬。夏天最好半陰和通風;忌悶溼。上海地區戶外種植的耬鬥菜多數到梅雨季節便悶爛了,其實耬鬥菜是可以多年生的。
開花後能結很多種子,種莢成熟後自然乾燥,黑色小粒的種子倒出來。
一般秋天播種,經過寒冬,春天發芽,第三年春天開花。
每年的春天,
各種草花爭相怒放,
選擇太多,
喜新厭舊也是難免。
然而對耬鬥菜,卻一直情有獨鍾。
本文出自《花也》第二十一期,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
1:想發刊當日就看到《花也》?
可以直接上百度網盤,搜索花也俱樂部。
2:嫌下載太麻煩,你也可以這麼做!
可以在新浪微博私信給@花也俱樂部,留下您的電子郵箱;
也可以在訂閱號輸入關鍵詞:期刊 就可得到獲取攻略哦!
小編會在每個月的最後一天,將電子期刊定期發到您指定的郵箱。
歡迎關注
《花也》網盤電子刊
《花也俱樂部》微信公眾號
《花也俱樂部》新浪微博
花也俱樂部QQ群號:373467258
投稿窗口:
78365747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