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水》是由夢工廠和百代出品,湯姆·提克威執導,本·威士肖、達斯汀·霍夫曼等主演的劇情片,該片於2006年9月7日在德國上映。
十八世紀,讓-馬普蒂斯特·格雷諾耶(本·威士肖飾)出生在巴黎最骯髒、最惡臭不堪的地方——魚市場上。格雷諾耶天生對氣味有著驚人的天賦:無論惡臭還是芳香,他都一一記住,並能輕易分辨各種氣味。
當他在孤兒院長到13歲的時候,被院長賣給了制皮匠。格雷諾耶在制皮鋪過著犬馬不如的生活。機緣巧合,格雷諾耶在香水巴爾蒂尼(達斯汀·霍夫曼飾)面前展露了其過人的天賦,進入了香水鋪工作。
但格雷諾耶並不僅僅滿足於製作出世界上最芳香的香水,他夢想學得如何保存萬物氣味的方法。巴爾蒂尼告訴格雷諾耶香水的起源地在格拉斯,那裡的人知道保存氣味的方法。格雷諾耶拿著巴爾蒂尼的推薦信來到了格拉斯。
格雷諾耶愛上了青春少女的體香,為了把這種香味保存下來,格雷諾耶最終走上了殺手的道路。
可能很多人聽說過這部電影,大多是由於本片片尾那段經典的萬人集體不可描述運動,這樣的大場面可以說是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為了忠實於原著的場景,導演輾轉德國、西班牙、義大利、法國,用17噸的魚和動物屍體淹沒外景地的街道,20幾次的鼻部特攝和深呼吸鏡頭、以慢鏡調動近千名群眾演員再現香水魔力下縱慾狂歡的人群。
雖然影片將故事發生的年代返溯至18世紀,但影片以嗅覺的指引、以對香水的找尋為敘事線索,透過格雷諾耶這一人物形象,為觀眾揭示的卻是一個現代社會中個人自我實現的神話,歸屬感和愛的缺乏導致了神話的覆滅,這正是影片的主旨之所在。
而歸屬感和愛的需要之所以遲遲得不到滿足,仔細考量影片,則是與格雷諾耶所處時代利慾薰心的人性和冷漠的人際關係密不可分的,而這恰是現代社會狀況的真實寫照,影片的社會批判和倫理反思色彩也得以凸顯。
提取少女體香作為研製香水的材料源于格雷諾耶首先察覺了個體的差異,同時少女也意味著一種純正性,即未被破壞的本真狀態。這和他自己個體意識的啟蒙具有同步性。
正因為這一點,他才開始以成年男人的目光來體察世界,去認知一種純粹封閉的自我。每個少女都是鮮活的生命個體,提取她們的體香來製作香水從而徵服所有的人包括上流社會的貴族和行刑者,目的就在於證實少女的獨一性具有價值。
在一定的心理程度上,可以暫時性防止別人發現自己不具備體香的事實。在二元世界中,採取—種簡單而有效的互補原則來擴充自己。自己作為香水研製者理應得到更好地尊重和肯定。然而事實恰恰相反,人們以謀殺罪控告他並強烈地要求處以極刑。
在一定程度上講,這是對格雷諾耶追求自我主體價值的否定和諷刺,也加速了主人公精神世界的崩潰以至於墮落。其中所蘊含的悲劇張力異常強大。
雖然尺度有點大,但這並不是一部情色電影,看完電影後你會發現這部電影裡所有的情色鏡頭都顯得是那樣的出塵脫俗,讓人起不了一絲邪念。一句話:《香水》我看過裸露最多,卻最純潔的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