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64卦中,有一卦既帶吉,又帶利,那便是謙卦。
世俗的人們,喜愛追求盈滿。殊不知,《易經》的規律,是物極必反。日中則昃,月盈則虧。任何人事物,假如盈滿,則逐漸逆轉為虧,正所謂盛極必衰。因此 ,古人最忌滿。《道德經》老子說:「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易經》謙卦則提醒我們:「盈必招損,謙則受益」。真真正正有大智慧的人,越有本事,越要隱藏自己。
1、真正謙遜的人,可以吸收百家之長。
在一個競爭的社會,真真正正能達到謙遜的人,屈指可數。為了把握住難能可貴的機遇,人們總要體現出自身能行,能夠勝任,怕太過于謙遜,機遇就被他人捷足先登了。實際上,真真正正的謙遜,和爭取機遇,並不矛盾。《易經》謙卦說:「謙,亨,君子有終。」謙遜的人,能夠獲得亨通。謙,最先是一種心態,隨後才是一種行動。
據我所知,南懷瑾先生便是十分謙遜的人。他總說自身一無所成,一無是處,僅僅是一個普普通通的老拙。假如你真真正正了解他,便會發覺沒幾個人有他的真才實學:能文善武,樣樣精通,做買賣,修行,習武,歷史,文化,演講,經濟(第一個把中外合資模式引進中國內地的人是南懷瑾),政治(想方設法促進兩岸統一)……這樣一個全才,全世界找不到第二個來。他謙遜,不自滿,覺得自身很平凡。這個是一種珍貴的品質。非常值得我們學習。
2、謙遜的人,多受益。
《易經》說:「謙謙君子,用涉大川,吉。」一個人,唯有維持謙遜的心態,才能夠踏遍四方都不怕,什麼困難險阻都能渡過,用事吉利。盈必招損,謙則受益。在工作上,假如你能謙遜,放低姿態向他人求教,他人大多數樂意幫助你。假如你不懂裝懂,還把自己抬舉得高,欠缺謙遜的心態,在職場中難以混得開。創業也是這般。大家都樂意和謙遜、誠信、能幹的人長期性合作,並不會找吹噓滑頭、驕傲自大、剛愎自用的傢伙合作。
3、謙遜,能夠帶來好運氣。
《易經》說:「天道虧盈而益謙,人道惡盈而好謙。盈滿者得禍,謙損者得福。」從規律上來講,盈滿的東西,便會虧;自滿的人,便會損。非常簡單的,你注意看身邊的人,假如他總是自命清高,自誇自大,那麼自然而然會引來別人的貶損。你說自身強大,他人馬上來挑釁你;你說自身是大咖,他人便會戳你的弱點,挑你的小毛病。
真真正正有大智慧的人,越有本事,越要隱藏自己。
舉個例子:你賺了1000萬,可是依然維持低調,則平平安安。假如你公開化炫耀,則會引來借錢的人,嫉妒的人,或是別的不如意的事。人性的心理便是,一個乞丐,並不會嫉妒國王,卻會嫉妒另一個比自身多賺幾塊的乞丐。永遠要記住一點,滿招損,謙受益。千古不變。這是《易經》謙卦的規律。
縱觀古今,我們不難發現一個規律:
但凡是能夠在逆境中找到破局之道,並且尋找到正確的方向,作做對人生決策,從此平步青雲的成功人,都是通讀過《易經》的人。
古代 ,像孔子、鬼谷子、諸葛亮、王陽明等人,他們雖然身處不同時代,有過不同的功績,但是卻都在26歲之前,就熟讀了《易經》。
孔子說,讀懂了《易經》,人生就不會犯大錯誤;
曾國藩說,《易經》是安身立命的根本;
再看看如今。
李政道、楊振寧等華人諾貝爾獎獲得者都曾經在公開場合承認自己的科學思想受易經的影響很大。
李嘉誠稱易經智慧受用終身,易經中「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一直是他的座右銘;
馬雲演講時曾說:做生意做到一定程度多看看《易經》,很有幫助;
我經常聽到身邊看易經的朋友抱怨說:古書文言文看不懂,解讀得很無聊看不下去,不知道如何用到實際生活中啊等等問題。
因此,我總是會向他們推薦自己正在學習的《圖解易經》,很多人向我反映都是完全沒了因為文言文導致的閱讀困難的問題,還用以圖解文的方式,全面系統地為我們講授學習《易經》所需要的基礎知識。
它從五行、天幹、地支、太極和八卦的講解,再到《易經》中的象、數、理的介紹。
在尊重原著內容的基礎上,還原最真實的《易經》,並且通過結合實際的例子來告訴你如何去分析問題,《易經》六十四卦不再是冰冷冷的符號,而是變成讓我們聽得懂、學得會、用得上的大智慧,著實讓我受益無窮。
一本僅需要69塊錢,就是一頓飯錢,便能讓自己受益一生,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