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科學日報:「城裡人」更容易自閉;如果手機「致命」,你還玩嗎

2021-01-18 腦科學君

1,Nat Comm | 王朝/熊偉/李健潮合作揭示GABAA受體轉運調控的分子機制

來源:BioArt

圖註:GABARAPL1/γ2-GIM複合物晶體結構以及GABARAP對GABA能神經信號傳遞的影響

GABAA受體是中樞神經系統中主要的抑制性神經遞質受體,可以通過介導神經細胞外氯離子內流從而抑制神經的興奮性。GABAA受體在神經細胞膜上的定位分布對神經信號的產生與傳導具有重要調控作用。

1月12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王朝教授課題組、熊偉教授課題組和華南理工大學醫學院李健潮教授課題組合作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在線發表了題為「Structural basis of GABARAP-mediated GABAA receptor trafficking and functions on GABAergic synaptic transmission」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綜合了生化、結構、分子神經、電生理及化學生物學等多種研究手段,揭示了GABARAP促進GABAA受體細胞膜轉運的分子機制。

2,Blood:揭示癌症腦轉移新機制!抑制凝血因子可以降低腦轉移

來源:生物谷

只有當癌細胞首先離開細小的血管,進入到腦組織中,才能形成腦轉移。為了促進這一步,癌細胞會影響血液凝結,來自德國癌症研究中心和海德堡大學醫院的研究人員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能夠在小鼠身上證實這一點。

癌細胞會主動促進血栓的形成,這有助於它們在腦部毛細血管中停滯,然後穿透血管壁。抑制凝血因子凝血酶的藥物能夠減少這種實驗模型中腦轉移的數量。相關研究結果近期發表在Blood期刊上,論文標題為「Local blood coagulation drives cancer cell arrest and brain metastasis in a mouse model」。

3,醞釀25年:自閉症新理論——「城裡人」更容易得自閉症

來源:生物通

幾十年來,科學家們一直未能對自閉症的病因和發病率上升的原因做出統一的解釋,《Medical Hypotheses》雜誌發表的一個理論模型將自閉症的病因描述為自閉症中常見的社會價值特徵和任意共同發生的障礙的結合。

範德比爾特大學醫學中心神經病學的研究導師T.A. Meridian McDonald博士的理論名為「更廣泛的自閉症表型薈萃障礙矩陣範式(BAPCO-DMAP)理論」,與當前關於自閉症遺傳學的科學一致,但將重點轉移到了改變自閉症在社會中的盛行率的該病本身和其對歷史事件的積極特徵。

「BAPCO的特質並不是人們所期望的。他們期望這些特徵與挑戰或困難有關,但實際上有六個主要特徵——注意力增加、記憶力增強、對客觀世界和社會世界及其環境的偏好、不一致性增加、感官和知覺差異增加以及系統化。」McDonald的理論還強調,由於社會變革,增加了男女在教育、就業和其他機會方面的自由,這增加了高收入國家的自閉症患病率。

4,經顱直流電刺激改善孤獨症譜系障礙兒童社交認知:基於圖片命名的腦電圖研究

來源:中國康復醫學雜誌服務號

孤獨症譜系障礙(ASD)是一種常見的兒童神經發育障礙,表現為持續的社交溝通和社會交往障礙,並且存在行為、興趣或活動的限制性和重複性模式。近年來,以重複經顱磁刺激(rTMS)和經顱直流電刺激(tDCS)為代表的非侵入性腦刺激技術開始引起關注。例如,rTMS可改善ASD兒童注意力、減少重複行為和降低易激惹症狀,同時還縮短了N200和P300潛伏期。在左前額葉背外側(L-DLPFC)實施tDCS刺激可改善ASD兒童的行為學得分。

本研究假設,tDCS治療可通過改善社交認知而產生治療效應,具體表現為在tDCS治療後,ASD患兒產生與健康對照相似的任務態腦功能活動模式,並且可觀察到行為學表現的改善。研究在患兒接受tDCS治療前後,以社交場景圖片作為命名任務的刺激圖,進行任務態高密度腦電(HD-EEG)檢測,為上述假設提供依據。

5,Neurology:梗死部位和受累半球能否作為血管內治療的篩選標準

來源:腦血管病及重症文獻導讀

2020年12月來自義大利的Pietro Panni等在 Neurology 上發表了他們的研究結果,目的是探討在目前的臨床實踐中,對於基線DWI ASPECTS 0-5分且接受機械血栓切除術(MT)的患者,基線梗死部位和受累大腦半球對臨床結局的影響。

研究共納入344例DWI-ASPECTS 0-5分的患者。梗死部位和受累半球均不是預後良好的獨立預測因素。右側卒中累及M6區和左側卒中累及內囊可獨立預測殘疾增加(mRS 分布)。作者認為,對於治療前DWI-ASPECTS 0-5分患者,無論是受累大腦半球還是梗死部位都不應當成 MT 的排除標準。特定感興趣區域受累與殘疾增加有關。這些結果對急性期後選擇何種管理方案和神經康復的提供了有價值的信息。

6,老年抑鬱的治療:既要「強心」也要「健體」

來源:醫脈通精神科

為評估老年抑鬱患者的衰弱與抗抑鬱藥治療反應的相關性,美國哥倫比亞大學Patrick J Brown及其合作者開展了一項研究,該研究近日發表於Am J Geriatr Psychiatry.。 研究提示,「衰弱」(frailty)或可視為老年抑鬱的一個高危亞型——與未達到衰弱標準的病友相比,衰弱的老年抑鬱患者對抗抑鬱藥治療的反應更差,而使用的抗抑鬱藥種類卻更多,治療可謂事倍功半,針對伴有衰弱的老年抑鬱患者,單純使用抗抑鬱藥或許並不夠,而改善衰弱症狀與改善抑鬱症狀或均應視為治療目標。

7,如果手機"致命",你還玩嗎?

來源:MedSci梅斯

目前認為,手機使用相關的頭痛致病機制主要與電磁場、眼睛和耳朵的疲勞、頸部姿勢、睡眠減少、精神緊張和局部熱效應等有關。那麼究竟原發性頭痛與智慧型手機使用有無相關性?

為此,最新發表在《神經病學》(Neurology)雜誌上的研究給出了答案:智慧型手機使用會提高頭痛發病率。研究表明,智慧型手機的使用會增加頭痛急性藥物使用比例,且降低急性藥物治療的頭痛緩解率。

8,Falkieri治療雙相抑鬱症:II期臨床取得了陽性結果

來源:梅斯神經

製藥公司Celon1月12日宣布,Falkieri(七氯胺酮乾粉吸入劑)治療抗藥性雙相抑鬱的II期研究已經取得了積極結果。

這是一項針對88例成年患者的雙盲、安慰劑對照的多中心研究,這些患者對至少兩個雙相抑鬱症的循證治療的反應不足。患者被分配每周兩次接受24 mg、36 mg或48 mg Falkieri或安慰劑治療,持續兩周。在該試驗中,與安慰劑相比,Falkieri組患者在第2周時的MADRS總得分在統計學上顯著降低,因此該試驗達到了主要終點。

前文閱讀

1,腦科學日報:維生素D與大腦健康有關;一跳廣場舞就停不下來?

2,腦科學日報:重構果蠅的運動控制迴路;有些人為什麼有智力缺陷?

相關焦點

  • 腦科學日報:催產素作用的雙面性;你所看到的是真實的世界嗎?
    這意味著,如果要使用催產素治療,則需要在研究中採取更為細緻的分析:「如果我們想了解行為的複雜性,就需要在複雜的環境中研究行為。只有這樣,才更有可能將我們的研究結果推廣至解釋人類的行為」。2,Nature子刊重大突破!原位電化學產生一氧化氮,精準調控神經元!
  • 腦科學日報:膠質母細胞瘤新靶標被發現;限時飲食可以減肥!
    文章通訊作者為哥倫比亞大學醫學院主席Donald Landry博士,共同作者還包括哈佛大學、耶魯大學、梅奧診所、西奈山醫院等諸多頂級學術機構的臨床醫生。研究人員還發現,與對照組相比,研究組參與者的胰島素抵抗和氧化應激水平降低。對血壓、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或甘油三酯沒有影響。
  • 腦科學日報:能夠抑制糖分攝入的神經元;名師一定出高徒嗎?
    研究表明,在9-12歲的青春期前兒童中估計的全腦和腦葉特定的RF-EMF暴露量與腦容量無關。與某些移動通信設備的使用相關的社會或個人因素,如無線連接到網際網路時使用手機瀏覽網際網路、收發電子郵件、使用平板電腦和筆記本電腦等因素導致的RF-EMF暴露與較小的尾狀核體積有關,但該相關形成的原因有待於進一步探索。
  • 腦科學日報:EBRAINS人類腦圖譜;精神壓力大,血管易堵塞
    已有研究發現,反芻思維可能與人腦的一個大尺度腦網絡——默認網絡有關。中國科學院行為科學重點實驗室嚴超贛研究組的研究者使用指導語,引導健康成人被試在功能磁共振成像掃描儀中進入一段時間較長的、連續的反芻思維狀態,隨後計算被試默認網絡及其各個子系統腦區在這一整段時間內的腦活動模式之間的相似性(皮爾遜相關係數),這種相似性一般被稱為腦區之間的「功能連接(functional connectivity)」。
  • 腦科學日報|糖尿病和認知障礙的聯繫,關注合併疾病有效管理
    該團隊利用實驗動物模型,首次發現小膠質細胞內炎症信號通路的過度活化與肥胖伴隨的腦血管功能異常相關,阻斷該炎症信號通路能夠顯著改善肥胖小鼠腦血管的病理改變和缺血性腦卒中的預後,揭示了肥胖相關腦血管功能紊亂的機制。
  • 腦科學日報:創新來自於腦功能的奇妙耦合;汪星人有多善解人意?
    研究發現高創造性的腦連接模式基本遵循腦功能網絡的內在組織架構,可從中識別出三個相對獨立的功能模塊,這些模塊同時也界定了一種特定的網絡整合形式。這些功能模塊分別由負責不同認知功能的腦區所主導,這些認知功能包括感覺運動、執行控制和基於記憶的認知加工。反之,低創造性模式主要由負責運動和視覺處理的腦區所驅動。
  • 腦科學日報:血液檢測準確鑑別不同類型腦腫瘤;「可食用」機器人
    2,Nat Comm | 鮑仕登團隊發現腦膠質母細胞瘤幹細胞調控腫瘤相關巨噬細胞的新機制來源:BioArt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Glioblastoma, GBM) 是成人中最常見和最致命的原發性顱內腫瘤。
  • 腦科學日報:口渴的神經生物學基礎;接觸過鉛的成人戒酒更難
    4,【Science子刊】還在熬夜嗎?科學家發現晝夜節律紊亂,將重塑腫瘤免疫微環境,加快癌細胞增殖! 來源:轉化醫學網 研究晝夜節律,在醫學上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並對生物學的基礎理論研究起著促進作用。
  • 如果女主只有戀愛腦,你還愛她嗎?
    就像題目中CUE到的:如果女主只有戀愛腦,你還愛她嗎? 何苦因為頭腦風暴一不小心卡進了自己寫的劇本裡,成了萬人厭的炮灰女配陳芊芊?
  • 你們城裡人真會玩
    俺們鄉下人見識短,難得採購東西上城,走在大街上就被你們城裡人給驚呆啦,俺們在村裡玩,頂多也就搭個臺子看看大戲,哪像你們城裡人,這麼會玩!水火無情,俺們都是不敢碰的再看看你們城裡人,玩玩火也就罷了,連電都摸,這就不怕玩著玩著見祖先了嘛?
  • 腦科學日報:誰說女性更易老年痴呆;解碼飢餓感知的秘密
    結果還表明,海馬功能障礙是由大腦內嗅皮層的活動減少引起的。在未來,改善大腦「重新映射」功能可能逆轉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的空間記憶損傷,例如使用腦深部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療法。該研究於7月21日發表在《神經元》(Neuron)雜誌上。
  • 腦科學日報:為什麼坐公交車時易犯困?帳單支付錯誤能提示痴呆?
    另外,作者解析了線粒體翻譯過程的延伸途徑中幾乎所有狀態的核糖體電鏡結構,還觀察到了在翻譯循環的不同階段將合成肽鏈共翻譯插入膜(co-translational insertion)的核糖體與轉運蛋白複合物結構。
  • 腦科學日報:數學天才的大腦是怎麼運作的?3D人臉重建
    科學研究告訴你你的孩子是否超常來源:科學網日前,東南大學兒童發展與學習科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教授王海賢課題組利用腦電技術,揭示了數學超常青少年在邏輯思維期間特有的源空間網絡同步態轉換動力學模式。研究成果發表於《人腦繪圖》。
  • 腦科學日報|多動症孩子為何睡不好?針灸可以緩解偏頭痛
    研究不僅驗證了ADHD症狀會增加睡眠問題,還通過腦影像數據發現,兩種症狀的嚴重程度同時與大腦的一組結構特徵有關:一些腦區(主要包括中額回、額下回、杏仁核、紋狀體和腦島)的灰質體積較小。論文中指出,ADHD症狀是腦部較小灰質體積引起睡眠問題這一關係之間的中介變量:更小的大腦體積(灰質)與更嚴重的ADHD症狀相關,然後更嚴重的ADHD症狀會引發越多的睡眠問題。
  • 葉璇發博「醫生玩手機致手術失敗」:玩手機的後果,數據有點嚇人
    9月26號,葉璇在微博吐槽為自己做手術的醫護人員,她公開求助網友,詢問醫生在手術臺上玩手機是合理的嗎?並且還直言表示自己的手術失敗了,是否算是醫療事故。為了講清楚來龍去脈,葉璇出鏡錄製了一個長達4分多鐘的視頻,講述了自己手術當天發生的事情。
  • 腦科學日報:光療增強空間記憶的神經通路機制;新型大腦訓練
    鑑於LHb和Re相關光信息傳導通路中的RGCs具有相似的形態及對光反應特徵(均表達SMI-32,同為對光反應細胞),這提示視網膜內表達SMI-32的對光反應型RGCs所傳導的光信息,一方面可經由vLGN/IGL內部分GABA神經元的介導去抑制LHb,發揮抗抑鬱作用;另一方面還可經由vLGN/IGL內部分CaMKIIα神經元的介導去激活Re,發揮空間記憶增強作用。
  • 腦科學日報:影響人類面部形成的遺傳因素;對外表不滿?小心抑鬱
    研究顯示,對自己的外表不滿意的青少年,到成年早期患抑鬱症的風險會大大增加,到18歲時風險增加,增加的程度從50%到285%不等,男孩比女孩更容易經歷嚴重的抑鬱症。8,早起鳥or夜貓子的分類已經out?科學家又發現4種新的作息分型,看看你是哪種?
  • 腦科學日報:心率可預測抑鬱風險,結合AI,準確率高達90%!
    該研究在一個高度喚醒的負面圖片觀看任務中通過自我報告和腦電記錄的方法發現非欺騙性安慰劑降低了情緒壓力的自我報告並且降低了情緒壓力處理評估階段持續期晚正電位活動。同時,該研究還發現非欺騙性安慰劑不能立即發揮其調節作用,需要一些時間來減少情緒反應。這些結果表明,非欺騙性安慰劑至少在情緒壓力領域不是反應偏差而是真正的心理生物學效應。
  • 腦科學日報|Cell:恢復免疫系統可以支持腦損傷後的修復
    1,一直被誤解……最新《科學》看清「致病」蛋白如何幫助記憶來源:學術經緯頂尖學術期刊《科學》的最新一期上,刊登了一項有關「澱粉樣蛋白」的研究。具體來說,CPEB/Orb2在腦中有兩種結構形態,分別執行不同的功能,對於形成持久的記憶非常重要。主要形態是可溶的單體,在神經連接處(也就是突觸)抑制翻譯過程;而當記憶形成時,這些單體會自我組裝成有生物化學活性的澱粉樣蛋白,促進突觸的蛋白質翻譯。2,大牛Kataoka等Angew:糖衣炮彈!
  • 腦科學日報:年輕人沒有耐心?多吃巧克力可提高認知能力
    這些細胞大多位於腦內齒狀回區域,並與神經前體細胞相臨近。部分衰老的神經前體細胞高表達包括白介素27(IL-27)在內的多種衰老相關表型。這些免疫因子可以激活並擴增腦內聚集的免疫細胞。此外,RNA測序和免疫篩選等證據表明,衰老導致神經前體細胞表面的主要組織相容性複合體I類分子(MHC-I)下調,造成免疫耐受缺失,從而在正常腦衰老過程中激活免疫監視,損傷神經前體細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