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你好!
我是雪梨媽媽。
醞釀了半年多的時間,今天「雪梨媽媽說」終於跟大家見面了,很高興與你相遇~~
先向大家介紹一下我自己,
我是一個很享受工作成就感的人,15年前新聞系畢業到電視臺實習,從實習記者做到站上主播臺,跟著做了娛記,在香港工作和生活,最熟悉的不過是凌晨2點的香港。
回內地後一直在頭部雜誌社和頭部網際網路公司就職,從主編、資深主編、總編一路晉升。
曾經,在我人生的版圖裡,事業更加重要,結婚、生子則更像是人生必定要完成的一項任務。
可沒想到,2014年大女兒雪梨出生,3年後二女兒出生,她們改變了我人生的走向,
因為她們,我放慢了腳步。
我重新認識了自己,去讀了兒童教育心理學的研究生,成為了一名美國認證的正面管教講師,
也從一個女性媒體的總編,華麗轉身成為了現在的《未來樹》總編——
一個夢想著「天下無焦慮的父母」的科學教育推廣實踐者。
很高興,在這裡跟大家分享我的育兒日常,我的視野、感悟和思考,我對國內外大咖的最新專訪,我搜集整理的免費育兒資源……
如果有一天你偶爾看到某篇文章,某一句話改變了你家庭生活某一小部分,那將是我最大的成就。
第一篇文章,跟大家分享的話題可能有點沉重,關於吳謝宇弒母案,這幾天討論得沸沸揚揚,
帶著「北大才子」的光環,卻是一個弒母兇手,他究竟是一個可憐的孩子,還是一直在布「局」?有些話很想跟大家聊聊~
吳謝宇供認自己殺母動機的第4天,
中國公安大學教授、犯罪心理學家李玫瑾的一段發文引起了全網關注,
吳謝宇真正的殺人動機是什麼?
在親人紛紛出具諒解書,表示已經原諒他的時候,李玫瑾教授的一句話,讓大眾愕然:
他並沒有真正後悔,甚至一直在用高智商為自己辯解,博得同情。
吳謝宇的某些交代並沒有如實地說清楚真實動機過程,這是一個精緻的利已主義者,也是一個高智商的犯罪人。
他的聰明讓他綽綽有餘地應付現實、應付各種人,但他的內心是空的,空到沒有靈魂。
2020年12月24日,潛逃了1994天後,吳謝宇在法庭上供認了自己的殺母動機:
自父親去世後,他一直感到心中鬱悶,
他看了母親的日記和信,感覺母親活得也很累,「媽媽死前像林黛玉,殺她是想讓她解脫。」
沒有更好的方法,當時覺得這種方法是最偉大的,殺死母親後自殺,這樣就可以和爸爸在一起了。
但殺害母親之後,吳謝宇並沒有自殺,而是選擇用從親戚那兒詐騙來的144萬,過上了逃亡且放縱的生活。
犯罪心理學專家武伯欣說,
吳謝宇的逃亡之路上看不出他的負罪感,吳謝宇落網前嫖娼、在夜場當男模,沉浸在一種激情快樂中。
如果真的幡然悔悟了,他不會過這樣的生活,
他甚至沒有在法庭上說,做過惡夢,從根本上,他沒覺得弒母有什麼不對。
相反卻希望法院能夠輕判,「畢竟他家只有這一根獨苗了」,
他現在還能幹點活,也想把自己的經歷寫出來,好給社會一些警示。
今天的吳謝宇,是否又用他的智商騙過親人、騙過法律,騙過所有人,
庭審的供詞他是否已經預演過很多遍,在精心謀劃了一個最偉大的計劃殺掉母親後,他接下來還有什麼謀劃?
庭審當天沒有結論,但這個話題拋出了,討論必將持續下去。
吳謝宇值得同情嗎?究竟哪一面才是真正的吳謝宇?
A面的他,
北京大學自主招生提前錄取,大學期間拿到「廖凱原獎學金」,英語GRE的分數高達全球前5%的天才。性格開朗、成績卓越、乖巧孝順……
B面的他,
網購菜刀、手術刀、鋸條、活性碳,用啞鈴殺死母親後,包裹10層,布置藏屍房間,詐騙巨額錢款,愛上性工作者的殺人犯。
我想說,兩面都是吳謝宇本人。
非常認同李玫瑾教授對吳謝宇的評價:他的頭腦極其聰明,但內心是空的,沒有靈魂。
我查了吳謝宇的資料,唯一的感受就是:
過於完美,完美到已經不像是存在於人世間的孩子,弱點、缺憾,在他身上完全不存在。
這與母親對他「高標準、嚴要求」,高度一致,吳謝宇的母親是一名保守又清高的歷史老師,她獨立、敬業、原則性極強。
這麼一個聰明、完美的外表下,他的內心卻是空的。
所以,他從來沒有認真審視過自己的行為,在法庭上雖然痛苦懺悔,但他用的是腦子,不是心。
他不知道自己的內心裏面是什麼?
北京大學心理健康教育與諮詢中心副主任徐凱文,第一次向我們介紹了「空心病」這個概念:
他說,「我們的孩子病了,是一種價值觀缺陷所致的心理障礙。」
他們會有強烈的孤獨感和無意義感,好像跟這個世界和周圍人並沒有真正的聯繫;
他們不知道為什麼要活著,他們也不知道活著的價值和意義是什麼?
他們取得了非常優秀的成績和成就,這些成就似乎是一種癮,一種毒品。但他發現所有那些東西都得到的時候,內心還是空蕩蕩的。
吳謝宇是怎麼「病」的?
從資料中獲悉,母子倆每晚必定通話;母親對吳謝宇提出了全面發展的要求,不允許偏離軌道的事發生,與性有關的字眼,更是絕對禁忌。
而吳謝宇確實也在一直按著母親的「既定路線」發展,
《圓桌派》一期節目裡,竇文濤的一句話我記憶特別深:
「很多父母,希望孩子這個產品,自己最寶貴的這個產品,如我所願。父母把自己當作製造機器人的那個造物者,我製造了他,那麼他按照我設定的程序,完成了目標,我人生得以圓滿。」
父母的人生圓滿了,孩子的精神世界卻成了空殼。
吳謝宇在酒吧夜夜買醉、賭博,做男模,這些都不是懺悔的信號,更像是一種對母親的報復,和人性的徹底放縱!
我們教育的最大成就,似乎就是學生做試卷,有句流行語:提高一分幹掉千人。
但回頭看2020年發生的幾起惡性事件,我驚訝地發現,向母親舉起刀的幾個孩子,恰恰是老師同學眼裡的學霸。
青島那個殺害媽媽的15歲女孩瑤瑤,是年級的優等生;
南京因為與媽媽爭吵,殺害媽媽的高三男生李某,考過年級第一名。
難道我們對孩子寄予厚望錯了嗎?我們把時間和精力都花在了哪裡?我們有沒有給孩子真正的愛和陪伴?
前史丹福大學新生院院長Julie Lychcott-Haims,在一次演講中說:
而父母這種用心的算計,正在阻礙孩子發展他們自己,把孩子變成一株「空心的盆栽」。讓我們一起體驗一下,一個過著清單式童年的孩子的感受:
首先,是沒有時間自由玩耍,沒有多餘的空間,因為每一件事都需要很充實;
每一份作業,每次小考,每項活動,在我們腦海中,對他們未來來說,是不成則敗的時刻;
我們不用他們在家裡幫忙,甚至允許他們有充足的睡眠,只要他們完成了清單上的事情;
當他們從學校回家,我們第一時間問的都是他們的功課和成績,他們從我們臉上看到我們的認可和愛。
這樣的孩子生活在安然無恙,甚至溫飽知足的環境中,但他們內心卻一直在重度不安和沮喪中,他們喘不過來氣、容易生氣、筋疲力盡……
如果換作是你,你願意接受這種被安排,被過度盯防的人生嗎?
Julie Lychcott-Haims說,清單式童年中父母手把手的指導,剝奪了孩子建立自我效能感的機會,
我們通過過度的幫助,讓孩子短期拿到了高分,但長期的代價是,孩子自我意識的喪失。
如果一路雞娃,一路要求孩子去做學霸,意味孩子的自我被一點點掏空,你還願意像以前那樣「勇往無前」嗎?
我一直覺得,比讓孩子學習各種各樣知識、技能更加重要的是,認識自己。
我們要求孩子學習好,卻很少鼓勵孩子去思考:
我是誰?我的興趣是什麼?我做什麼做得最好?我身上有什麼樣的優缺點?我接受這樣一個我,喜歡這樣一個我嗎?「人生的目的並不是越高、越快、越多,而是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深以為然。
我知道這並不容易,但隨著孩子一點點長大,真的需要父母一點點「靠後」,
孩子需要為自己的人生做更多思考、規劃、決定、行動、期望、應對、試驗、犯錯、夢想以及體驗。
能夠善於提問、善於思考、勇於嘗試,才有能力自己找到幸福和快樂,建立自己的自信和成就感!在我心裡,真正好的家庭教育,是讓孩子擁有能夠過好自己生活的能力。是協助孩子成為他自己最好的一個版本,而不是把他塑造成你理想中的那個人。
希望吳謝宇的悲劇,給我們普通父母的一點啟示。
愛孩子,既要給他充滿愛的關照,又要給他足夠的空間任他成長,
轉發、分享,給孩子更豐厚的愛和營養。
作者:雪梨媽媽,中科院兒童心理學碩士,《未來樹》總編,二寶媽媽,關注雪梨媽媽說(ID:welife100),和百萬父母一起,做學習型父母,給孩子優質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