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早的明信片是由奧地利人於1869年發行的。經過一個多世紀的演變,小小明信片已風靡世界,並以其畫面的絢麗多姿、功能的廣泛多樣、史料的公正客觀及其獨特的魅力而受到了世人的鐘愛。明信片誕生140多年以來,各國郵政部門根據社會各階層的需要以及郵政自身的經濟利益等種種考慮,發行了種類繁多、形式多樣的明信片,明信片在郵政用品中已形成一個龐大的「家族」。我國明信片也因其鮮明的特色,備受收藏者的青睞。
從近年來各類藝術品拍賣會的成交情況來看,明信片的收藏和投資可謂是如火如荼。如早在2006年中國嘉德藝術品春拍上,一枚1903年龍州寄往義大利的清一次郵資明信片,估價800元,成交價就達到了6820元,其特殊的郵路是吸引投資者關注的根本原因;同年在上海拍賣行舉行的春季郵品拍賣上,一枚清二次郵資明信片背手繪彩圖實寄片一件,成交價也達到了1800元,其背面的清代刻字鋪圖可謂是栩栩如生,具備了很高的觀賞價值和史料價值。尤其是在2009年4月河南洛陽舉辦的中國嘉德世界郵展專場拍賣會上,明信片的表現更令人讚嘆,一枚1907年重慶寄往德國的大清郵政三次郵資明信片,該片加貼蟠龍郵票1分、2分各一枚,銷「四川重慶丁未九月三十日」幹支戳,旁蓋重慶11月5日小圓戳和上海中轉戳及上海德國客郵局戳,該明信片以2萬元起拍後,經過五次加價,最終以2.5萬元高價成交,成為本次拍賣會片王。
明信片何以受追捧
1、題材廣泛。舉世矚目的萬裡長城、眾山不及的黃山仙景、險峻奇秀的三峽畫廊、鶯歌燕舞的民俗風情……無一不在明信片上得到了展現。
2、數量眾多。由於我國歷史悠久、地域廣闊、人口眾多,全國各地郵政部門每年推出的各種題材的明信片數以萬計,使我國成為明信片發行大國。
3、設計精美。一張張明信片如同一幅幅優美的畫面,向世人展現了五彩繽紛的世界。黑白的,優雅、理性、高貴;彩色的,貼近自然、絢麗多彩。設計風格或柔和素雅、簡潔明快,或質樸沉穩、鮮豔華麗,使明信片更加異彩紛呈。
4、功能多樣。一般來說,我國的明信片有國家郵政部門發行的印有郵資圖案的明信片,包括普通、紀念、賀年、風光、特種郵資明信片及廣告郵資明信片等,也有用於特定目的的諮詢、免資、回音卡、軍郵明信片及各類無郵資的美術、風光明信片等。林林總總的明信片雖功能各異,但都從不同側面滿足了人們日益發展的文化需求。
5、史料豐富。明信片融知識、史料、藝術於一體,在反映社會生活方面,是一般歷史書籍所不能替代的。此外,明信片本身也是一定時代的產物,它的規格、圖案、封套上的出版部門、出版年月、出版書號、版次、開張、印次、印刷廠家、防偽條形碼、售價等,都忠實記錄了一定歷史階段經濟文化的發展狀況。
6、技術先進。明信片也是一個國家印刷水平的體現。通常,明信片有單色印刷的,也有多色套印的;印刷機械有採用四色機的,也有採用七色機的;印刷工藝有膠版彩印的,也有凹版彩印的。20世紀六七十年代,上海等地印刷了一批明信片,採用了當時的先進技術,在明信片表面壓上一層透明的薄膜,用以保護明信片的色彩光澤。現在,有不少明信片都在圖案表面採用了塗膜技術,使圖案更顯光彩清晰。近些年,有的明信片一改以往「光滑」的紙張,採用國際上流行的亞光紙,使圖案更為沉靜莊嚴、柔和逼真,既精緻又時尚。
7、形式各異。隨著社會生活的日益豐富,明信片的形式也越來越多。除了常見的直式、橫式、單枚、雙連、冊式、摺疊式(橫摺疊、直摺疊)等明信片外,還有畫家筆下的手繪明信片、個人製作的照相明信片、別出心裁的圓形或異形明信片、英國發行的立體明信片、美國發行的唱片明信片、顯影明信片等。
明信片越老越值錢
對於藝術品投資者來說,固然要關注傳統的投資品種,同時也要挖掘新「金礦」,明信片無疑可以成為其中的一員。投資者可以從印刷紙質、印刷格式、標價及圖文等幾個方面來鑑別其年代和收藏價值。
明信片的年代越老,其紙質就越粗糙,其文字一般是繁體,經過了時間的洗禮,紙質變得發黃,圖案以黑白為主,很少是彩印的。從明信片的定價貨幣單位也可以得出它的印刷年代,如清代或民國時期發行的《故宮》、《瀋陽故宮》或《泰山》、《廬山》明信片等,你若碰巧發現有些早期明信片的圖案與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發行的新郵票圖案相似,並把它製成極限片後,那其價格就可達到數百至上千元,舊明信片裡還真是有金可淘。
在收藏領域,人們一般把「文革」以前發行的明信片稱為老明信片。按時間順序類推可分為老明信片、「文革」片、現代片。老明信片和「文革」片一般無明信片格式,標價僅為幾分錢一枚,或幾角錢一套,片圖上除了語錄,就是紅旗,或者是工農兵、大團結、領袖像等文字或圖案。20世紀80年代以後發行的現代明信片,一般片上都印有郵政編碼格式。隨著科技的發展、印刷設備的更新換代,明信片的紙質有了明顯提高,圖案也均是美觀的彩印,特別是塑光、連印等技術的運用,使現代明信片更加美觀漂亮,此時我國明信片的題材大都以風光名勝、動物、花卉、文物等為主,與「文革」時期政治色彩濃厚的圖案有了根本的區別。
目前,老明信片由於存量少、求者眾,因此備受市場追捧,收藏價值很高,一枚民國時期的老明信片一般開價均在百元以上,若是成套的則售價高許多;而「文革」片因具有濃鬱「文革」的特點也價值不菲。如一套「文革」時期出版的《智取威虎山》、《紅燈記》和《白毛女》等明信片的市場價大約在150至250元之間,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出版的一套《上海民兵攝影作品選》市場價約200元左右,明信片真可謂越老越值錢。
收藏明信片謹防誤區
明信片種類眾多,只有在收集時採取正確的態度和方法,謹防明信片收藏進入誤區,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誤區之一:不收集非郵制明信片
有的收藏者認為,郵制明信片是國家郵政部門發行的郵政用品,不管明信片上是否印有郵票圖案,均是正宗郵品。因此,只收集郵制明信片,而把非郵制明信片拒之門外。這種觀點有失偏頗。非郵制明信片在貼足郵資以後,同郵制明信片一樣可以用於通信,而且經過實寄也是一件很好的郵品,為什麼不能收集呢?事實上,許多非郵制明信片,如各地出版社出版發行的風光明信片、文物明信片、珍稀動物明信片、花卉明信片、人物明信片等,都具有很高的收藏價值。
誤區之二:不收集普通郵資明信片
有的收藏者認為,紀念郵資明信片、特種郵資明信片、風光明信片等印製精美,發行量少,增值快,因此,只收集這些郵資明信片,而不收集普通郵資明信片。普通郵資明信片雖使用時間長,發行量大,但常有不同的版式和印次,收集這種郵資明信片,有利於編組郵集。而且,我國現今發行的普通郵資明信片,郵資圖案豐富多彩,印製也越來越精美。更為可喜的是,有的普通郵資明信片正在形成系列,如以花卉作為郵資圖案的明信片,就是編組專題郵集的好素材。收藏者應抓住時機,否則悔之晚矣。
誤區之三:不收集免資明信片和作廢片
免資明信片是郵政部門在特殊時期、特殊情況下發行的一種未印郵資的正宗郵品。它真實地反映了特殊時期的郵政史。有的收藏者認為它不是正宗郵品,不應該收集,這也是不對的。
免資明信片發行量少,使用時間短,收集起來有一定難度。因此,有的免資明信片今天已十分珍貴。如1929年發行的西湖博覽會免資明信片,全套36枚,20世紀90年代在上海拍賣,成交價高達4.2萬元人民幣。新中國成立後,上海郵電管理局於1983年10月9日為紀念「世界通信年」和「萬國郵聯成立109周年」發行了免資明信片。之後,福建龍海、河北邯鄲等地也相繼發行了免資明信片。這些免資明信片,如今在市場上均成了可遇不可求的珍品。
誤區之四:不收集錯體、變體片
從郵政窗口正常售出的錯體、變體片十分稀少,故市價極高。最著名的錯體片有《中銀大廈》和《貴州風光》,如《中銀大廈》錯體片曾在1997年4月的郵市高潮中被炒到3000多元,現價格儘管大幅回落,但仍達到1200餘元。此外,還有各種錯色、漏色變體片和更為少見的倒印片也值得一藏。
有的收藏者不加區別地把錯體、變體明信片一概視為廢品,覺得收集它毫無意義。還有的收藏者覺得錯體、變體片固然稀罕,但常有不法分子進行偽造,為避免上當,所以對它敬而遠之。這都是消極的,收藏者絕不能因噎廢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