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嘉瑩先生:弱德之美笑對人生

2020-12-19 金臺資訊

9月10日,在全國第36個教師節當天,講述中華古典詩詞大家葉嘉瑩以傳承中華詩教文化為終身事業,歷經坎坷而初心不改的詩詞人生的文學紀錄電影《掬水月在手》在南開大學舉辦特別展映。96歲高齡的葉嘉瑩坐著輪椅來到活動現場,分享了她從教75年來的職業感悟和傳承中華古典詩詞文化的堅定意志,為師生帶來了一堂精彩的「開學第一課」。

天津市委常委、市委統戰部部長冀國強,「人民英雄」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張伯禮等出席。

當天,在與白巖松的對談中,葉嘉瑩分享了自己從教七十餘年,傳承中華古典詩詞文化的人生感悟和對教師職業的理解。

「我要感謝到場的每一位朋友,我是將近百歲的老人,感謝大家,很多人從遠方來參加、觀賞陳導的電影。其實,我對於電影是外行,我所懂的只是詩詞。」96歲高齡的葉嘉瑩聲音依舊洪亮。

葉嘉瑩向師生們介紹了自己這一年的工作生活近況。她表示,疫情期間自己一直沒有出門,在家休養的同時依然全情投入於自己熱愛的中華詩詞與吟誦事業。

「我這個人關起門來讀書寫作已成習慣,沒覺得關起門來有什麼不好。親朋好友都說我是『工作狂』,孔子說過『發憤忘食,樂於忘憂』,我雖然沒有什麼成就,但是我對於讀書、研究真是做到了發憤忘食,而且也確實樂於忘憂,在讀書中自得其樂。」葉嘉瑩說。

談起這部自傳電影被命名為「掬水月在手」,葉嘉瑩直言名字起得「很有意思」。「捧起一把水來,天上的月亮就倒映在水中。水裡的光影離你很近但又離你很遠。我覺得天下的美都在於一種『距離』,在你的想像之間,可望而不可及。正是這種『可望而不可及』給人很多想像。『掬水月在手』就擁有這種美。」

當談到「教師」這個職業時,當了一輩子教師的葉嘉瑩爽朗地笑了起來,「這個實在沒有辦法。古人說,『人之患,在好為人師』,我想我就是『人之患,在好為人師』。我希望有餘年將吟誦傳承下去。我們正在做吟誦錄音,希望推廣中國歷代的各種體裁的詩詞歌賦,讓年輕人了解詩詞吟誦,伴隨吟誦創作出好的詩詞作品。」

《掬水月在手》是葉嘉瑩唯一授權的傳記電影。影片通過記錄葉嘉瑩坎坷而非凡的一生,弘揚中國詩詞深厚的文化內涵與歷史價值。作為耕耘者和傳播者,葉嘉瑩在中華古典詩詞的長河中,扮演著承先啟後、貫通中西的重要角色。她引入西方文論詮釋中國古典詩詞,對新詩亦抱持兼容並包之態度,來往穿梭於古典與現代之間;她講授中國古典詩詞不分職業、不論年齡,多年來致力推廣兒童的詩歌吟誦教育。教學研究之外,葉先生亦將生活經歷與心境融入創作,傳承千年詩心。她既是求知若渴的學生,又是桃李滿疆的師長。

影片由著名導演陳傳興執導,攝製團隊輾轉北京、天津、西安、洛陽、香港、臺北、溫哥華、波士頓等地,對葉嘉瑩進行了17次深度訪談與拍攝,還採訪了她的數十位親友學生,包括白先勇、席慕蓉等文化名人,以詩史長卷展示了葉嘉瑩「書生報國成何計,難忘詩騷李杜魂」的崇高人格魅力和堅定不移的文化自信。

當天,南開大學師生與各界嘉賓一同觀看了影片,被葉嘉瑩先生的傳奇人生和「弱德之美」深深感動。

「葉嘉瑩先生為激活古典詩詞與傳統文化的優秀基因,使之在當代文化建設中重煥異彩,做出了不可磨滅的巨大貢獻。在她七十多年的教學生涯中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為中華詩詞之美與中華文化精神的薪火相傳、生生不息,做出了不可磨滅的巨大貢獻。」南開大學校長曹雪濤說,南開大學作為影片聯合出品單位,深感榮幸,願與各界一道,為實現葉嘉瑩先生「千春猶待發華滋」的美好心願,為中華詩教薪火相傳、中華文化千秋永續而共同努力。

「這部講述葉先生人生與心靈的紀錄電影本身就像一首詩、一闕詞、一幅水墨長卷,韻味悠遠、深厚綿長,把中國文化、藝術、歷史娓娓道來,輕鬆從容地超越了國家、種族的藩籬,抵達了人類共同追求的美好文明境界,是葉先生數十年傳承中華文化精神的寫照和延續。」中國電影資料館館長孫向輝說,鑑於影片獨特的文化品格,製片單位決定將影片在全國藝術聯盟放映,這使得中國電影資料館也有幸為中華古典詩詞傳承貢獻力量。

「我相信葉先生的人格、她『弱德之美』,她的精神意志可以影響很多人。影片在攝製推廣的每一個環節都受到了來自各方的無私幫助,這些都源於葉先生的精神感召。我們這部影片基於電影但是要超越電影,這是一個公益電影。在這個時代,我們難得遇到這樣一位老師,一個特別的人,我相信葉先生的精神一定可以感召更多各行各業的人。」電影出品人、廣州行人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董事長廖美立說。

國際儒學聯合會宣傳出版委員會副主任兼秘書長吳浩談了他對「弱德之美」的理解。「第一個層面,『弱德之美』是一種節制、約束、內斂和隱忍之美。更重要的是在第二個層次上,它表達的是在承受壓力的時候,堅持理想、外圓內方,一以貫之的美,是一種體現儒者志大氣象的美。『弱德之美』的精神深處正是這個民族生生不息的君子之德。」

南開大學文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2018級本科生程影表示自己感佩於葉嘉瑩先生歷經磨難而初心不改,以「弱德之美」笑對人生坎,更感動於她傳承詩詞文化的執著追求。「聽到葉先生談起的吟誦事業,我們都很期待、都很希望能夠聽到葉先生的吟誦錄音,更近距離地體察到古詩詞的生命。相信藉助這部影片,會有更多人了解到葉先生的人格魅力和她所說的『弱德之美』。」

當天的教師節特別展映活動由南開大學與天津市教育基金會、廣州行人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廣東方所文化投資發展有限公司共同舉辦。央視新聞新媒體中心與學習強國學習平臺聯合推出的「央視新聞公開課」進行網絡直播。

《掬水月在手》由廣州行人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廣東方所文化投資發展有限公司出品,北京必合必達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上海大水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天津南開大學教育基金會、北京愛抓馬文化有限公司、和錦(北京)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深圳此念文化有限公司和北京歌行天下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聯合出品。

《掬水月在手》是榮獲第二十三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金爵獎的唯一一部華語紀錄片,也是2020年北京國際電影節所有參展影片中門票售罄最快的一部。該片已入選國家電影事業發展專項資金2020年度資助優秀國產影片發行和宣傳推廣項目和全國藝聯2020「重燃·藝術之光」重點推廣影片、2019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金紅棉優秀紀錄片終評入圍片。

據悉,《掬水月在手》已定檔今年10月16日,即南開大學建校101周年紀念日的前一天全球公映,獻禮南開。

相關焦點

  • 葉嘉瑩先生的「弱德之美」
    是日恰逢農曆六月初一,是葉嘉瑩先生的生日。我提到即將上映的葉嘉瑩先生紀錄影片《掬水月在手》,談及這部影片的主題詞「弱德之美」。大使問我如何理解「弱德之美」?彼時,我尚未深入研習葉嘉瑩先生關於「弱德之美」的著述,但從字面理解,馬上浮現老子《道德經》中的名言:「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莫過於水」。
  • 明月照積雪,夜深千帳燈——論葉嘉瑩先生的「弱德之美」
    弱雖不如強,卻自有一種美感,「這種美感具含的乃是在強大之外勢壓力下,所表現的不得不採取約束和收斂的、屬於隱曲之姿態的一種美」。(葉嘉瑩 語)那麼,「弱德之美」因何而生?如何在古典詩詞中理解葉先生創造的「弱德之美」? 《掬水月在手》劇照今天,活字君與書友們分享吳子桐的書評《論葉嘉瑩先生的「弱德之美」 》。文章藉助對「弱德之美」的分析,向古人處尋找精神力量支持。
  • 【羊晚快評】品味葉嘉瑩的弱德之美
    文/羊城晚報評論員 林如敏 弱德之美,是詩詞大家葉嘉瑩創造的一個概念。僅僅從字面上看,弱德之美這幾個字,本身就有一種欲說還休的「弱德之美」。 葉嘉瑩之所以最近頻頻成為人們談論的話題,是因為上周五上映了一部記錄其生平的紀錄片《掬水月在手》。
  • 《掬水月在手》:葉嘉瑩張伯禮白巖松共話「弱德之美」
    亮相上海國際電影節展映後,該片獲得了葉先生「人生之厚重,文化之博大」等如潮好評,當中有人道:「葉先生一生不容易,她所說的『弱德之美』,即是無望中的希望,放在當下的語境有著許多共鳴。」更有人讚嘆葉嘉瑩先生磅礴傳奇的一生,她的精神猶如藍鯨隔洋傳音,筆耕不輟,誨人不倦。繼上影節後,《掬水月在手》於北京國際電影節女性之聲單元二度展映,首日開票5秒售馨,奪得最快預售。
  • 《掬水月在手》來南京路演,導演陳傳興與朱贏椿致敬葉嘉瑩「弱德之美」
    豆瓣8.1,觀眾感慨葉嘉瑩先生的弱德之美《掬水月在手》上映後好評如潮,淘票票評分9.0、貓眼評分9.4、豆瓣評分8.1,有觀眾看完影片後表示:「像葉先生這樣的人,和傳統相連《掬水月在手》通過葉嘉瑩的詩詞和生命,回溯中國詩詞的源頭——詩的本質,也想回溯「詩如何作為人的生命的一種存在」。電影中多次出現的「弱德之美」,是葉嘉瑩先生自己創造的一個名詞。她的解釋是,「德有很多種,有健者之德,有弱者之德,這是我假想的一個名詞。它是有一種持守,它是有一種道德,而這個道德是在被壓抑之中的,都不能夠表達出來的,所以我說這種美是一種弱德之美。」
  • 《掬水月在手》定檔10月16日 葉嘉瑩白巖松共話「弱德之美」
    亮相上海國際電影節展映後,該片獲得了葉先生「人生之厚重,文化之博大」等如潮好評,當中有人道:「葉先生一生不容易,她所說的『弱德之美』,即是無望中的希望,放在當下的語境有著許多共鳴。」更有人讚嘆葉嘉瑩先生磅礴傳奇的一生,她的精神猶如藍鯨隔洋傳音,筆耕不輟,誨人不倦。繼上影節後,《掬水月在手》於北京國際電影節女性之聲單元二度展映,首日開票5秒售馨,奪得最快預售。
  • 《掬水月在手》來南京路演,導演陳傳興與朱贏椿致敬葉嘉瑩「弱德之...
    豆瓣8.1,觀眾感慨葉嘉瑩先生的弱德之美《掬水月在手》上映後好評如潮,淘票票評分9.0、貓眼評分9.4、豆瓣評分8.1,有觀眾看完影片後表示:「像葉先生這樣的人,和傳統相連,和故鄉相連,和身邊的人相連,和文字、詩詞相連。她的一生,就是不斷行走,在不同的世界尋找離散的原鄉。」
  • 弱德之美
    我喜歡聽情路坎坷的弱女子唱的歌,如于台煙、林慧萍、堂娜。王菲、那英大概也情史複雜,但她們不「弱」,是所謂的「天后」(「天王」「天后」是很可笑的稱呼。我只知道「天王」是洪秀全,那麼「天后」是洪秀全數不清的老婆中的一員?),我不感興趣。
  • 《掬水月在手》:弱德之美
    葉嘉瑩沒有,她反而用生命踐行了她在詞學中的創見——弱德之美,是在外界強大壓力之下,不得不自我約束和收斂以委曲求全的一種品質。「葉先生是以弱德之美,以風中蘆葦,而不是一棵大樹的態度去面對暴風雨,即使有再大的強風暴雨,風雨之後依然存在。」陳傳興說。今天很多人會去報基於西方心理學理論的寫作療愈課,而葉嘉瑩是早就把生命和詩詞創作融為了一體。
  • 《掬水月在手》定檔10月16日 白巖松葉嘉瑩致敬「弱德之美」
    10月16日全國公映 葉嘉瑩「獨陪明月看荷花」 《掬水月在手》由從開機到公映歷時三年半,攝製組足跡遍及十餘座城市。亮相上海國際電影節展映後,該片獲得了葉先生「人生之厚重,文化之博大」等如潮好評,當中有人道:「葉先生一生不容易,她所說的『弱德之美』,即是無望中的希望,放在當下的語境有著許多共鳴。」
  • 「我抒我讀」投稿|隱忍中的持守,弱德之美
    讀《幾多心影:葉嘉瑩講十家詞》,葉先生所講的唐五代至清代十位詞人坎坷跌宕的人生、百轉千回的情感、婉轉含蓄的詞句令人久久不能忘懷,而葉先生創造的「弱德之美」一說卻是貫穿了十位詞人的一條線索。葉先生講德有很多種,有健者之德,有弱者之德。但弱德不是軟弱,而是在挫折中的精神堅持。
  • 當重陽節遇到《掬水月在手》:感受那份安靜的弱德之美
    安靜,既是影片風格的安靜,也是導演陳傳興和葉嘉瑩先生人物內心的安靜。草木、四季、壁畫、石刻、碑文……萬物入詩,在陳傳興和葉嘉瑩先生身上,顯現出那份弱德之美。偉大,既是詩歌的偉大,也是詩人的偉大,更是生命的偉大!
  • 聽薦|《掬水月在手》——葉嘉瑩的詩詞人生
    ——【清】朱彝尊《桂殿秋·思往事》葉嘉瑩曾提出,朱彝尊的詞之美,是「弱德之美」——在外界強大壓力之下,不得不自我約束和收斂以委曲求全的一種品質,而「弱德之美」也是對葉嘉瑩本人品格的最好概括——在種種逆境中不忘自己的操守與使命。「弱德不是弱者,弱者只趴在那裡挨打。弱德就是你承受,你堅持,你還要有你自己的一種操守,你要完成你自己,這種品格才是弱德。」
  • 葉嘉瑩:諸生與我共生痴
    (cv:十八街犬丸)看罷《掬水月在手》,這部關於葉嘉瑩先生的傳記紀錄片,以影片作詩,平靜而生動的美感體驗中,我被一句葉嘉瑩先生的「諸生與我共生痴」擊中,熱淚盈眶起來。葉嘉瑩先生說「我留下的一點海上的遺音,也許將來會有一個人聽到,會感動……」 從「伶倫吹竹自成痴」到「諸生與我共生痴」,葉嘉瑩先生傳遞詩詞之美,當我讀到她對詩歌的理解,當我悟到她的詩句,當我熱淚盈眶,我便為諸生之一;當我發現他人的筆記,發現曾經的筆記,諸生便如我一樣,與君共生痴。葉嘉瑩先生的老師顧隨先生曾論「一切世法皆詩法」,葉嘉瑩先生的人生與詩詞,正應一句「天以百兇成就一詞人」。
  • 記錄葉嘉瑩的詩詞人生
    由陳傳興執導的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近期上映,它以獨特的詩性話語和美學形態記錄了葉嘉瑩的詩詞人生《掬水月在手》將四合院作為空間背景,分成六個篇章,串聯起葉嘉瑩不同的人生階段。影片真實準確地記述了葉嘉瑩曲折的人生際遇與高渺深摯的精神境界。我們在電影中看到一位知識女性以堅韌的生命應對動蕩的20世紀,以頑強的意志守護離散的家園,以古典詩詞修復創傷的心靈。前塵往事,如煙若夢。
  • 葉嘉瑩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廣州首映
    名家暢談「弱德之美」在古典詩詞領域,葉嘉瑩融貫中西,是譽滿海內外的中國古典文學權威學者。楊克認為,葉嘉瑩先生作為一個古典詩詞教育家和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播者,「讓更多人特別是全世界華人更加熱愛我們的傳統文化,自覺地傳承我們的文化精髓」。96歲高齡的葉嘉瑩先生,一生坎坷多艱,在許多次人生的至暗時刻,是詩詞給了她無窮的力量,使她體悟了「弱德之美」,在逆境之中擁有堅守的定力。現場嘉賓紛紛就葉嘉瑩先生的詩詞人生和「弱德之美」的理念發表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 講述96歲詩詞大家葉嘉瑩傳奇人生,紀錄片《掬水月在手》催...
    10月16日起,這部名為《掬水月在手》的影片登陸全國院線,用120分鐘娓娓道出96歲古典詩詞大家葉嘉瑩先生的傳奇人生。選題製作可謂小而美,真誠的表達正感動著無數人。儘管院線排片量極少,該片卻以8.2分高居豆瓣正在公映的新片榜首,超越《奪冠》《信條》《我和我的家鄉》等一眾熱門。
  • 先生葉嘉瑩:掬水月在手,以詩為舟
    除了必要的傳主自述和側寫採訪外,運用了大量唯美空鏡:寺廟、壁畫、浮雕、銅鏡、山川四季;《嫦娥》一詩搭配洛陽雪景,《錦瑟》卻又轉到陶器之美。孫甘露評價:「它根本就遵從了文學的修辭,遵從了古詩詞的韻律。」葉嘉瑩選擇了陳傳興來拍攝自己一生唯一一部紀錄片,而陳傳興又選擇了用影像寫作的詩來表達一位表達古典詩歌之美的詩學家,三重互文之間看重的,都是這種詩意的密碼。
  • 葉嘉瑩:詩詞的女兒,風雅的先生
    1979年,葉嘉瑩回南開講學之時,南開大學原常務副校長陳洪只是幫忙提行李的中文系研究生。每次往返加拿大與中國,她都自費坐經濟艙,講課也分文不取。陳洪坦言,當年葉先生還是有些「囊中羞澀」。自己跟著葉嘉瑩去水果攤,3堆橘子價格不同,葉先生一定買最便宜的。在北大最大的階梯教室裡,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戴錦華跑來聽這位北美教授的課。
  • 金爵官方入選片 │《掬水月在手》-葉嘉瑩一生傳遞詩詞之美
    當她們介紹葉嘉瑩先生在拍攝時說的「只要我還活著,就會把中國詩詞的美傳遞給每一個人」這句話時,在場的記者們無不為之感動。《掬水月在手》是今年96歲高齡的葉嘉瑩唯一授權的傳記電影。影片以記錄中國古典文學大師葉嘉瑩坎坷一生,弘揚了中國詩詞深厚的文化內涵與歷史價值。作為中華古典詩詞的耕耘者和傳播者人,葉嘉瑩在中國古典詩詞的長河中,扮演著承先啟後、貫通中西的重要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