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重陽節遇到《掬水月在手》:感受那份安靜的弱德之美

2020-10-26 青年圖書館

陳傳興導演的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用四個字評價:安靜、偉大。

安靜,既是影片風格的安靜,也是導演陳傳興和葉嘉瑩先生人物內心的安靜。草木、四季、壁畫、石刻、碑文……萬物入詩,在陳傳興和葉嘉瑩先生身上,顯現出那份弱德之美。

偉大,既是詩歌的偉大,也是詩人的偉大,更是生命的偉大!

平心而論,這是我第一次見到有一個導演,能夠把空鏡頭運用得那麼美!入詩入畫,有情有境,餘味無窮,了不起。

從逛完四川省博物館,再轉戰到杜甫草堂博物館。從草堂出來,聽著趙雷的那首《瑪麗》,來到峨眉電影製片廠,看葉嘉瑩先生這部自傳式的紀錄片,似乎這一整天的情緒都沒離開過杜甫。

葉嘉瑩先生身上,是有一絲杜甫的影子的,兩人都經歷過「國破山河在」的那份憂患。但她又沒有杜甫那般沉重和苦情,多了一份女子的柔情和士人(書香門第)的豁達。

看《掬水月在手》的時候,讓我聯想起此前的《南渡北歸》,民國時期,一批知識分子的命運。從小接受古體詩詞薰陶的葉嘉瑩先生,1948年,隨丈夫(海軍軍官)南渡臺灣,艱難求存。而後又前往加拿大溫哥華任教;之後又回到祖國大陸。南渡與北歸,先後在同一個人身上發生。


鵬飛的老先生,為傳承和發揚中國傳統文化作出了傑出的貢獻。因為她,越來越多的人願意走進古典詩詞的世界,感受一個個精靈般的個體(詩人和詞人)與自然的關係,與時代的關係。


始於憂患,融於柔情,駛向豁達,這便是我從這部電影中理解到的,什麼叫做「弱德之美」。


相關焦點

  • 《掬水月在手》:葉嘉瑩張伯禮白巖松共話「弱德之美」
    《掬水月在手》由從開機到公映歷時三年半,攝製組足跡遍及十餘座城市。亮相上海國際電影節展映後,該片獲得了葉先生「人生之厚重,文化之博大」等如潮好評,當中有人道:「葉先生一生不容易,她所說的『弱德之美』,即是無望中的希望,放在當下的語境有著許多共鳴。」更有人讚嘆葉嘉瑩先生磅礴傳奇的一生,她的精神猶如藍鯨隔洋傳音,筆耕不輟,誨人不倦。
  • 【羊晚快評】品味葉嘉瑩的弱德之美
    文/羊城晚報評論員 林如敏 弱德之美,是詩詞大家葉嘉瑩創造的一個概念。僅僅從字面上看,弱德之美這幾個字,本身就有一種欲說還休的「弱德之美」。 葉嘉瑩之所以最近頻頻成為人們談論的話題,是因為上周五上映了一部記錄其生平的紀錄片《掬水月在手》。
  • 《掬水月在手》:弱德之美
    10月16日,《掬水月在手》登陸藝術院線首映。10月16日,古典詩詞研究大家葉嘉瑩的傳記紀錄片《掬水月在手》登陸藝術院線首映,影片同名圖書《掬水月在手:鏡中的葉嘉瑩》也同步發布。葉嘉瑩沒有,她反而用生命踐行了她在詞學中的創見——弱德之美,是在外界強大壓力之下,不得不自我約束和收斂以委曲求全的一種品質。「葉先生是以弱德之美,以風中蘆葦,而不是一棵大樹的態度去面對暴風雨,即使有再大的強風暴雨,風雨之後依然存在。」陳傳興說。今天很多人會去報基於西方心理學理論的寫作療愈課,而葉嘉瑩是早就把生命和詩詞創作融為了一體。
  • 電影院裡的一堂特殊詩詞課:她用手語打出了《掬水月在手》
    電影院裡的一堂特殊詩詞課:她用手語打出了《掬水月在手》 2020-11-28 21: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掬水月在手》定檔10月16日 白巖松葉嘉瑩致敬「弱德之美」
    亮相上海國際電影節展映後,該片獲得了葉先生「人生之厚重,文化之博大」等如潮好評,當中有人道:「葉先生一生不容易,她所說的『弱德之美』,即是無望中的希望,放在當下的語境有著許多共鳴。」更有人讚嘆葉嘉瑩先生磅礴傳奇的一生,她的精神猶如藍鯨隔洋傳音,筆耕不輟,誨人不倦。繼上影節後,《掬水月在手》於北京國際電影節女性之聲單元二度展映,首日開票5秒售馨,奪得最快預售。
  • 《掬水月在手》定檔10月16日 葉嘉瑩白巖松共話「弱德之美」
    亮相上海國際電影節展映後,該片獲得了葉先生「人生之厚重,文化之博大」等如潮好評,當中有人道:「葉先生一生不容易,她所說的『弱德之美』,即是無望中的希望,放在當下的語境有著許多共鳴。」更有人讚嘆葉嘉瑩先生磅礴傳奇的一生,她的精神猶如藍鯨隔洋傳音,筆耕不輟,誨人不倦。繼上影節後,《掬水月在手》於北京國際電影節女性之聲單元二度展映,首日開票5秒售馨,奪得最快預售。
  • 「唐詩」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掬」的意思是什麼?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興來無遠近,欲去惜芳菲。南望鳴鐘處,樓臺深翠微。這首詩描寫詩人暢玩春山花月夜的快樂,是一首令人心情愉快的唐詩。其中有一名句「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掬」字現在用得比較少,於是搜索了一下各網站,發現很多人都把這首詩的掬(jū)理解為:雙手捧起。《禮記·曲禮上》云:「受珠玉者以掬。僅此而已,沒有更深入的理解。但按我的理解「掬」還有一個意思,如果不把它解釋清楚就會誤解這首詩,今天就把我這一個理解分享給大家。「掬」除了有雙手捧起的意思之外,也有用嘟著嘴吸吮掬飲的意思。
  • 影評|掬水月在手:詩意的守望
    在這樣一個秋日的午後,我走進電影院,看了《掬水月在手》,一樣淡淡的、悠悠的,哀而不傷的氣息,是傳統中國文人表達情感的方式與尺度。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千言萬語,到了真正重逢的那一刻,卻只是——我認出了他,他也認出了我。這,或許就是中國人表達情感最傳統的方式。
  • 先生葉嘉瑩:掬水月在手,以詩為舟
    對《掬水月在手》這部紀錄片,評判迥異。
  • 葉嘉瑩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研討會舉辦
    他認為,紀錄電影由於其真實性、藝術性,採用視聽影像來展示、反映生活、歷史和未來,給觀眾帶來不同感受及認識的多面性。南開大學文學院教授周志強以《從「情感」到「興感」 —— 〈掬水月在手〉與沉浸式紀錄片的美》為題進行視頻發言。他認為,這裡的「興感」不是對人們日常生活當中已然熟悉的情感的書寫,而是努力地讓觀眾沉浸其中,從而產生特定的情感。
  • 影視雜說 | 掬水月在手 弄花香滿衣
    今天就去看了記錄葉先生生平的紀錄片《掬水月在手》。春山多勝事,賞玩夜忘歸。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興來無遠近,欲去惜芳菲。南望鳴鐘處,樓臺深翠微。        所以這一篇,既不是人物推介,也不是影視評論,僅僅是我用微不足道的文字抒發一點對先生的敬意。
  • 弱德之美
    我喜歡聽情路坎坷的弱女子唱的歌,如于台煙、林慧萍、堂娜。王菲、那英大概也情史複雜,但她們不「弱」,是所謂的「天后」(「天王」「天后」是很可笑的稱呼。我只知道「天王」是洪秀全,那麼「天后」是洪秀全數不清的老婆中的一員?),我不感興趣。
  • 葉嘉瑩先生的「弱德之美」
    我提到即將上映的葉嘉瑩先生紀錄影片《掬水月在手》,談及這部影片的主題詞「弱德之美」。大使問我如何理解「弱德之美」?彼時,我尚未深入研習葉嘉瑩先生關於「弱德之美」的著述,但從字面理解,馬上浮現老子《道德經》中的名言:「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莫過於水」。新冠疫情肆虐全球,更為遺憾的是引發世界政治的喧囂紛嚷。
  • 葉嘉瑩先生:弱德之美笑對人生
    談起這部自傳電影被命名為「掬水月在手」,葉嘉瑩直言名字起得「很有意思」。「捧起一把水來,天上的月亮就倒映在水中。水裡的光影離你很近但又離你很遠。我覺得天下的美都在於一種『距離』,在你的想像之間,可望而不可及。正是這種『可望而不可及』給人很多想像。『掬水月在手』就擁有這種美。」
  • 《掬水月在手》:好評都給了葉嘉瑩
    觀眾在感受葉嘉瑩個人魅力之餘,也有了更多冷靜後的思考:紀錄片本身有那麼好嗎?她更被人廣為熟知的身份是老師,站在講臺上70多年,用畢生之力傳承中華文化,闡述詩詞之美,培養了一大批中國傳統文化和古典文學的人才。
  • 金爵官方入選片 │《掬水月在手》-葉嘉瑩一生傳遞詩詞之美
    當她們介紹葉嘉瑩先生在拍攝時說的「只要我還活著,就會把中國詩詞的美傳遞給每一個人」這句話時,在場的記者們無不為之感動。《掬水月在手》是今年96歲高齡的葉嘉瑩唯一授權的傳記電影。影片以記錄中國古典文學大師葉嘉瑩坎坷一生,弘揚了中國詩詞深厚的文化內涵與歷史價值。作為中華古典詩詞的耕耘者和傳播者人,葉嘉瑩在中國古典詩詞的長河中,扮演著承先啟後、貫通中西的重要角色。
  • 《掬水月在手》邀你鑑賞最美詩詞紀錄片,感受文化的力量
    《掬水月在手》邀你鑑賞最美詩詞紀錄片,感受文化的力量 2020-10-24 16: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掬水月在手》來南京路演,導演陳傳興與朱贏椿致敬葉嘉瑩「弱德之美」
    豆瓣8.1,觀眾感慨葉嘉瑩先生的弱德之美《掬水月在手》上映後好評如潮,淘票票評分9.0、貓眼評分9.4、豆瓣評分8.1,有觀眾看完影片後表示:「像葉先生這樣的人,和傳統相連《掬水月在手》通過葉嘉瑩的詩詞和生命,回溯中國詩詞的源頭——詩的本質,也想回溯「詩如何作為人的生命的一種存在」。電影中多次出現的「弱德之美」,是葉嘉瑩先生自己創造的一個名詞。她的解釋是,「德有很多種,有健者之德,有弱者之德,這是我假想的一個名詞。它是有一種持守,它是有一種道德,而這個道德是在被壓抑之中的,都不能夠表達出來的,所以我說這種美是一種弱德之美。」
  • 聚焦 | 感受從詩詞中走出的例外之美,《掬水月在手》詩詞誦讀暨電影鑑賞會在京舉辦
    例外通過向眾集大成者致敬,繼續恪守並追尋文化之廣闊深韻,且願生生不息,常新不止。特別的是,現場空間遍布的荷花,每一瓣花都由純手工粘制而成,熟宣紙讓花瓣更具肌理感和古樸韻味,當光影漫射其中,白蓮無暇,藤莖蔓延,屏息凝望間,會讓人宛如置身自然之中,將詩詞花韻之柔美,與「弱德」之堅韌在一種協和的「碰撞」中展現得淋漓盡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