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傳興導演的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用四個字評價:安靜、偉大。
安靜,既是影片風格的安靜,也是導演陳傳興和葉嘉瑩先生人物內心的安靜。草木、四季、壁畫、石刻、碑文……萬物入詩,在陳傳興和葉嘉瑩先生身上,顯現出那份弱德之美。
偉大,既是詩歌的偉大,也是詩人的偉大,更是生命的偉大!
平心而論,這是我第一次見到有一個導演,能夠把空鏡頭運用得那麼美!入詩入畫,有情有境,餘味無窮,了不起。
從逛完四川省博物館,再轉戰到杜甫草堂博物館。從草堂出來,聽著趙雷的那首《瑪麗》,來到峨眉電影製片廠,看葉嘉瑩先生這部自傳式的紀錄片,似乎這一整天的情緒都沒離開過杜甫。
葉嘉瑩先生身上,是有一絲杜甫的影子的,兩人都經歷過「國破山河在」的那份憂患。但她又沒有杜甫那般沉重和苦情,多了一份女子的柔情和士人(書香門第)的豁達。
看《掬水月在手》的時候,讓我聯想起此前的《南渡北歸》,民國時期,一批知識分子的命運。從小接受古體詩詞薰陶的葉嘉瑩先生,1948年,隨丈夫(海軍軍官)南渡臺灣,艱難求存。而後又前往加拿大溫哥華任教;之後又回到祖國大陸。南渡與北歸,先後在同一個人身上發生。
鵬飛的老先生,為傳承和發揚中國傳統文化作出了傑出的貢獻。因為她,越來越多的人願意走進古典詩詞的世界,感受一個個精靈般的個體(詩人和詞人)與自然的關係,與時代的關係。
始於憂患,融於柔情,駛向豁達,這便是我從這部電影中理解到的,什麼叫做「弱德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