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院裡的一堂特殊詩詞課:她用手語打出了《掬水月在手》

2021-01-10 澎湃新聞
電影院裡的一堂特殊詩詞課:她用手語打出了《掬水月在手》

2020-11-28 21: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現代快報訊   11 月26日至29 日,「詩•緣丨致敬大師《掬水月在手》江蘇四市聯動觀影活動」走進南京,邀請了來自社會各界、各年齡層的2000位影迷走進影院,在凜冽寒冬中感受來自古典詩詞的溫暖滋潤。

南京市聾人學校的近百名師生就是受邀的群體之一。11月28日下午,120分鐘的文學紀錄片,就像是一堂無聲的電影詩詞課,給孩子們帶來了詩詞的力量,讓他們看得格外認真、分外憧憬。

聽不見聲音的孩子們說:

「我們這個時代的杜甫,就是葉先生。」

「《掬水月在手》江蘇四市聯動觀影活動」由中國電影資料館、江蘇省電影局、中共淮安市委宣傳部、鳳凰出版傳媒集團、江蘇省詩詞協會指導,現代快報+·ZAKER 南京、淮安市文旅集團主辦,江蘇運河之都文化創意傳播有限公司、江蘇文脈工作室、鳳凰讀書會、鳳凰書苑、全國藝術電影放映聯盟承辦,江蘇今世緣酒業股份有限公司特別支持。

該活動11月12日在淮安啟動,隨後在淮安、蘇州接連舉辦了幾十場公益觀影,如今來到了第三站南京,接下來還將前往無錫,繼續為詩詞愛好者和傳統文化愛好者贈票送福利。

南京的觀影活動中,11月28日下午在幸福藍海國際影城荔枝廣場旗艦店的一場,是最為特殊的,因為這場的影迷是來自南京市聾人學校的近百名師生。

這些孩子們大多聽不到聲音,平日裡基本通過手語進行交流。

雖然聽不到,他們卻可以看。

《掬水月在手》中葉嘉瑩先生半世飄零,卻永葆弱德之美,讓他們震撼;《掬水月在手》中詩詞支持葉嘉瑩先生走過苦難,堅守內心的平靜安詳,讓他們感動。

來自高三一班的戴偉健同學說,看完了這部電影,讓他對葉嘉瑩先生的了解更深了。「我覺得唐代是有幸的,因為他們有他們那個時代的杜甫;我們這個時代也是有幸的,因為我們也有我們這個時代的杜甫,就是葉先生!」

來自高二五班任鄧鵬同學告訴現代快報記者,看完這部電影後,他覺得,每首詩都有自己的故事,「告訴我們如何善良地活著!」

高二四班的尤葉琪和何玉瑩被葉嘉瑩先生的詩詞人生深深吸引,尤其是葉嘉瑩先生一生經歷了很多痛苦,但卻看得很平淡。「她值得我們的尊敬,以後也會看更多詩詞、理解詩詞、熱愛詩詞。」何玉瑩同學還用手語「誦」出了跟電影片名相關的一句詩詞:「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

這樣一堂特殊的電影詩詞課,也讓孩子們的老師郭欣感觸頗深。

平時在古詩詞的教學中,她和同事們一直都非常關注從課內走到課外。「這一次集體觀看古典詩詞大家葉嘉瑩先生的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給孩子們帶來了特別好的、非常生動的學習形式,謝謝現代快報組織了這次活動。」

93歲的抗戰老兵說:

「最難能可貴的是,葉嘉瑩還有一顆愛國之心」

11月26日至29 日,「詩•緣丨致敬大師《掬水月在手》江蘇四市聯動觀影活動」在南京的萬達新街口店、幸福藍海國際影城江寧金鷹店、幸福藍海國際影城荔枝廣場旗艦店、盧米埃南京金鷹仙林影城四家影院共組織17場觀影,很多其他場次的影迷看完電影,也深受感動。

家住孝陵衛的郭準是位抗戰老兵,在孩子的陪伴下來參加了這次活動。「聽到有這樣一部講葉嘉瑩的電影,我就趕緊就讓孩子幫忙報名。」郭老說,看了這部電影,兩個詞形容他的感受:感動和欽佩。「作為學生,她刻苦鑽研,作為老師,她治學嚴謹。最難能可貴的是,葉嘉瑩還有一顆愛國之心。」

如今已93歲的郭準,與96歲的葉嘉瑩先生算是同齡人,如今,他依然堅持寫詩與攝影,還特意為這次觀影活動寫下一首小詩:「堅強面對苦和愁,學海揚帆競上遊。耄耋依然思報國,春風化雨潤神州。」

南京大學文學院戲劇與影視學專業的博士生宗偉剛也和記者分享了自己的觀影感受。在他看來,這部影片將中國古典詩詞中的意象用了很多空鏡頭進行呈現,營造出了一種情景交融的意境美。「而且《掬水月在手》把葉嘉瑩的個人命運和國家、時代的軌跡結合在一起,以小見大,這是我覺得電影做得很好的地方。」

現代快報+/ZAKER 南京記者 鄭文靜 李鳴 王子揚 李藝蘅 劉靜妍 阿里亞 宋經緯 王衛 /文 顧煒  顧聞 /攝

(編輯  蘇湘洋)

關鍵詞 >> 媒體號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唐詩」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掬」的意思是什麼?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興來無遠近,欲去惜芳菲。南望鳴鐘處,樓臺深翠微。這首詩描寫詩人暢玩春山花月夜的快樂,是一首令人心情愉快的唐詩。其中有一名句「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掬」字現在用得比較少,於是搜索了一下各網站,發現很多人都把這首詩的掬(jū)理解為:雙手捧起。《禮記·曲禮上》云:「受珠玉者以掬。僅此而已,沒有更深入的理解。但按我的理解「掬」還有一個意思,如果不把它解釋清楚就會誤解這首詩,今天就把我這一個理解分享給大家。「掬」除了有雙手捧起的意思之外,也有用嘟著嘴吸吮掬飲的意思。
  • 影評|掬水月在手:詩意的守望
    在這樣一個秋日的午後,我走進電影院,看了《掬水月在手》,一樣淡淡的、悠悠的,哀而不傷的氣息,是傳統中國文人表達情感的方式與尺度。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她不是一部故事片,因為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她甚至也不像是一部嚴格意義上的紀錄片,因為她的敘述很難找到一條清晰的主線。
  • 影視雜說 | 掬水月在手 弄花香滿衣
    其實我對葉先生也不是非常了解,無非讀過先生一本詞話《唐宋詞十六講》,且讀的潦草,時至今日,也只記得她有一個好聽的號叫迦陵,只記得她在詞話裡的語氣溫柔如水、深入淺出,只記得她用鮐背之年微微顫抖卻依然硬朗的聲音把詩詞唱出來。        我還記得她被評價為:        「一生只做一件事。」
  • 先生葉嘉瑩:掬水月在手,以詩為舟
    對《掬水月在手》這部紀錄片,評判迥異。
  • 紀錄電影《掬水月在手》展映
    葉嘉瑩先生對話主持人白巖松本報訊(記者 張鋼 攝影 姚文生)昨天是教師節,大型文學紀錄電影《掬水月在手》在南開大學舉辦特別展映。該片是葉嘉瑩先生唯一授權的傳記電影,影片通過記錄她坎坷而非凡的一生,弘揚了中國詩詞深厚的文化內涵與歷史價值。
  • 《掬水月在手》上映,這是時代需要的「一顆特殊種子」
    陳傳興說:「這絕對不是一部小眾、精英的電影,而是這個時代需要的一顆特殊的種子。」電影於今日在全國藝聯專線上映。17次訪談,發掘先生有趣動人的一面《掬水月在手》的拍攝歷時一年,後期製作歷時兩年,拍攝足跡遍及北京、天津、西安、洛陽、香港、臺北、溫哥華、波士頓等十餘座城市。
  • 《掬水月在手》:一場文化與信仰的電影實驗
    今年10月,聚焦葉嘉瑩先生的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正式登上銀幕。對葉嘉瑩先生的生命質地和詩詞成就,觀眾紛紛表示欽佩,可對這部電影,卻呈現出兩極分化的評論。豆瓣對《掬水月在手》的評價裡,有人表示在電影院裡不停抽泣,「哭掉三包紙巾」,「在兩個小時裡完全沉浸於美」;有人感到失望,認為這是部「被形式謀殺的電影」,導演手握珍貴的獨家材料,卻拍出這麼個浮皮潦草的「糖水片」;還有人大呼「怎一個亂字了得」,怒斥導演是「裝高雅的呆頭鵝」。
  • 《掬水月在手》:一部「詩與存在」的電影實驗
    今年10月,聚焦葉嘉瑩先生的紀錄片電影《掬水月在手》正式登上銀幕。在豆瓣的評價裡,有人在電影院裡不停抽泣《掬水月在手》是臺灣導演陳傳興「詩人三部曲」系列的最後一部電影。陳傳興這樣解釋這三部紀錄片不同的拍攝理念:《鄭愁予·如霧起時》是「詩與歷史」;《周夢蝶·化城再來人》是「詩與信仰」;《葉嘉瑩·掬水月在手》是「詩與存在」。
  • 安利志願者用手語為孩子「講」電影
    本報訊(記者黃英男)4月25日,首屆北京國際電影季迎來了一批特殊的小觀眾—北京莎利文康復中心的30名聾啞兒童。由北京國際電影季組委會、北京市殘疾人福利基金會、安利公益基金會聯合主辦的「手語感動心靈,傾情共獻愛心—聾啞兒童手語電影活動」在王府井新世紀影城舉行。
  • 葉嘉瑩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研討會舉辦
    廣東省文聯副秘書長、創作研究部主任梁少鋒在致辭中介紹並肯定了古典文學研究大家葉嘉瑩在古典詩詞研究、中西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影響力與傳播力,認為《掬水月在手》把葉嘉瑩的個人命運與她所鍾愛的中國古典詩詞交織在一起,詩歌、詩人、詩教、詩意構成了「詩境人生」和「詩境光影」 。舉辦此次研討會,將為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播、粵港澳大灣區電影乃至中國電影發展貢獻智慧和力量。
  • 聾啞人用的手語有方言上的差異嗎?手語不通用會有多麻煩?
    但某些手語一旦形成習慣,在特殊人群中得到約定成俗的認可,就相當頑固,就像地域方言一樣,形成自己的特點。首次在中國舉辦的世界手語大會上,主席臺旁邊有 4位手語翻譯,別為:韓國手語、自然手語、國際手語、中國手語,同時用4種手語全程「直播」開幕式,他們用不同的表達手式,表達著同樣的內容,讓我們真正見識了手語中的「方言」。
  • 這部電影短片,用20分鐘向我們演繹手語的重要性
    電影《沉默的孩子》是由英國導演克裡斯·奧弗頓執導的一部短片電影,於2015年12月5日與英國首次上映,影片在剛剛播出之際,並沒有獲得很大的反響,但隨著影片播出範圍的擴大,手語逐漸的被人們所重視,影片在播出許久後,重新贏得觀眾的目光,與此同時也贏得業內外人士的認可,在 2018年3月5日,獲得第
  • 藝見丨紀錄片《掬水月在手》:人生實苦 但她用詩詞點亮了生命
    2019年,她向自己執教的南開大學捐贈版稅和稿酬共計1711萬元;再早一年的6月,她把北京和天津兩地的房產賣了1857萬元,悉數捐給了南開大學教育基金會,設立「迦陵基金」,用於支持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研究。近日,記錄這位專家學者一生腳步的紀錄片《掬水月在手》正式上映,在圈內引起了不小的轟動。
  • 藝見丨紀錄片《掬水月在手》:人生實苦 但她用詩詞點亮了生命 
    2019年,她向自己執教的南開大學捐贈版稅和稿酬共計1711萬元;再早一年的6月,她把北京和天津兩地的房產賣了1857萬元,悉數捐給了南開大學教育基金會,設立「迦陵基金」,用於支持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研究。近日,記錄這位專家學者一生腳步的紀錄片《掬水月在手》正式上映,在圈內引起了不小的轟動。
  • 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上映 記錄葉嘉瑩詩詞人生
    (26日晚,一場《掬水月在手》影片集體觀影活動在長沙瀟湘國際影城阿波羅店舉行。)  星辰在線10月27日訊(星辰全媒體記者 宋舒悅 通訊員 舒蕊婷)電影紀錄片《掬水月在手》近日通過全國藝聯專線上映,片名出自於唐代詩人於良史的「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 」。這也是古典文學詩詞大師葉嘉瑩唯一授權的的紀錄片。  26日晚,一場《掬水月在手》影片集體觀影活動在長沙瀟湘國際影城阿波羅店舉行。
  • 志願者手語「講」電影
    本報訊 首屆北京國際電影季昨天迎來了一群特殊的小觀眾——30名在父母陪伴下來看電影的聾啞兒童,他們在手語志願者的幫助下「觀看」了一場勵志電影《我的少女時代》。昨天下午兩點,王府井一家電影院內一片黑暗,隨著大熒幕亮起,追光燈打亮了熒幕前的一排志願者。他們身穿T恤衫,衣服上貼著電影人物的名字,每當電影中的人物開口說話或是出現畫外音,相應的志願者便一邊打手語一邊比口型,幫助臺下的小觀眾們欣賞電影。坐在觀眾席上的小觀眾們大多是第一次看電影,更是第一次觀看有手語志願者「翻譯」的電影。
  • 鬼燈水月淺析
    今天試了水月,感覺這個忍者怎麼說呢。應該說不適合目前版本,大家知道有很多消息說快要出佩恩,到時候佩恩肯定強度不會低。
  • 《掬水月在手》:被詩詞拯救的一生
    掬水月在手,垂首詩存心葉嘉瑩一生寫下無數詩詞,可這部影片並沒有用她的詩詞命名,而是引用唐代詩人於良史的《春山夜月》中「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一句。他認為「水月」本身就是虛幻的意象,月在手,不在天,水中月就是葉嘉瑩的一生。葉嘉瑩不僅是有「弱德之美」的詩詞之女,更是無數人通往古典詩詞的「掌燈人」,宛如水月觀音般,在苦水裡渡人。96歲的葉嘉瑩,曾經歷戰亂,半生漂泊。這樣的一生,或許會通向沉淪。所幸,詩詞拯救了她。
  • 《掬水月在手》電影同名書陷洗稿風波,活字文化、易瀟雨回應爭議
    引發爭議的電影同名書《掬水月在手》,署名為「編著: 行人文化 / 活字文化」,版本:: 活字文化|四川人民出版社 2020年10月。採寫 | 喻舟雲易瀟雨最早接觸到《掬水月在手》項目,是在兩年前。在豆瓣的帖子中,易瀟雨寫道,2018年11月,她給活字文化負責人發郵件表示想來做編輯,由於彼時她在調養身體,加之有其他工作,提出等年後開春入職,活字文化表示同意。從2018年11月開始,活字文化找到尚未入職的易瀟雨,希望其能在紀錄片電影《掬水月在手》採訪稿材料的基礎上做一本書。
  • 《掬水月在手》同名電影書陷「洗稿」風波,活字文化、易瀟雨回應爭議
    引發爭議的同名電影書《掬水月在手》,署名為「編著:行人文化/ 活字文化」,版本::活字文化|四川人民出版社 2020年10月。《掬水月在手》電影劇照。但是,這一番指控與回應並未平息事件的爭議,反而引發了更多疑惑與不滿。雙方的溝通出現了巨大的滯後與誤差,針對這一事件中關鍵的時間節點與爭議焦點,我們分別採訪了易瀟雨與活字文化雙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