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28 21: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現代快報訊 11 月26日至29 日,「詩•緣丨致敬大師《掬水月在手》江蘇四市聯動觀影活動」走進南京,邀請了來自社會各界、各年齡層的2000位影迷走進影院,在凜冽寒冬中感受來自古典詩詞的溫暖滋潤。
南京市聾人學校的近百名師生就是受邀的群體之一。11月28日下午,120分鐘的文學紀錄片,就像是一堂無聲的電影詩詞課,給孩子們帶來了詩詞的力量,讓他們看得格外認真、分外憧憬。
聽不見聲音的孩子們說:
「我們這個時代的杜甫,就是葉先生。」
「《掬水月在手》江蘇四市聯動觀影活動」由中國電影資料館、江蘇省電影局、中共淮安市委宣傳部、鳳凰出版傳媒集團、江蘇省詩詞協會指導,現代快報+·ZAKER 南京、淮安市文旅集團主辦,江蘇運河之都文化創意傳播有限公司、江蘇文脈工作室、鳳凰讀書會、鳳凰書苑、全國藝術電影放映聯盟承辦,江蘇今世緣酒業股份有限公司特別支持。
該活動11月12日在淮安啟動,隨後在淮安、蘇州接連舉辦了幾十場公益觀影,如今來到了第三站南京,接下來還將前往無錫,繼續為詩詞愛好者和傳統文化愛好者贈票送福利。
南京的觀影活動中,11月28日下午在幸福藍海國際影城荔枝廣場旗艦店的一場,是最為特殊的,因為這場的影迷是來自南京市聾人學校的近百名師生。
這些孩子們大多聽不到聲音,平日裡基本通過手語進行交流。
雖然聽不到,他們卻可以看。
《掬水月在手》中葉嘉瑩先生半世飄零,卻永葆弱德之美,讓他們震撼;《掬水月在手》中詩詞支持葉嘉瑩先生走過苦難,堅守內心的平靜安詳,讓他們感動。
來自高三一班的戴偉健同學說,看完了這部電影,讓他對葉嘉瑩先生的了解更深了。「我覺得唐代是有幸的,因為他們有他們那個時代的杜甫;我們這個時代也是有幸的,因為我們也有我們這個時代的杜甫,就是葉先生!」
來自高二五班任鄧鵬同學告訴現代快報記者,看完這部電影後,他覺得,每首詩都有自己的故事,「告訴我們如何善良地活著!」
高二四班的尤葉琪和何玉瑩被葉嘉瑩先生的詩詞人生深深吸引,尤其是葉嘉瑩先生一生經歷了很多痛苦,但卻看得很平淡。「她值得我們的尊敬,以後也會看更多詩詞、理解詩詞、熱愛詩詞。」何玉瑩同學還用手語「誦」出了跟電影片名相關的一句詩詞:「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
這樣一堂特殊的電影詩詞課,也讓孩子們的老師郭欣感觸頗深。
平時在古詩詞的教學中,她和同事們一直都非常關注從課內走到課外。「這一次集體觀看古典詩詞大家葉嘉瑩先生的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給孩子們帶來了特別好的、非常生動的學習形式,謝謝現代快報組織了這次活動。」
93歲的抗戰老兵說:
「最難能可貴的是,葉嘉瑩還有一顆愛國之心」
11月26日至29 日,「詩•緣丨致敬大師《掬水月在手》江蘇四市聯動觀影活動」在南京的萬達新街口店、幸福藍海國際影城江寧金鷹店、幸福藍海國際影城荔枝廣場旗艦店、盧米埃南京金鷹仙林影城四家影院共組織17場觀影,很多其他場次的影迷看完電影,也深受感動。
家住孝陵衛的郭準是位抗戰老兵,在孩子的陪伴下來參加了這次活動。「聽到有這樣一部講葉嘉瑩的電影,我就趕緊就讓孩子幫忙報名。」郭老說,看了這部電影,兩個詞形容他的感受:感動和欽佩。「作為學生,她刻苦鑽研,作為老師,她治學嚴謹。最難能可貴的是,葉嘉瑩還有一顆愛國之心。」
如今已93歲的郭準,與96歲的葉嘉瑩先生算是同齡人,如今,他依然堅持寫詩與攝影,還特意為這次觀影活動寫下一首小詩:「堅強面對苦和愁,學海揚帆競上遊。耄耋依然思報國,春風化雨潤神州。」
南京大學文學院戲劇與影視學專業的博士生宗偉剛也和記者分享了自己的觀影感受。在他看來,這部影片將中國古典詩詞中的意象用了很多空鏡頭進行呈現,營造出了一種情景交融的意境美。「而且《掬水月在手》把葉嘉瑩的個人命運和國家、時代的軌跡結合在一起,以小見大,這是我覺得電影做得很好的地方。」
現代快報+/ZAKER 南京記者 鄭文靜 李鳴 王子揚 李藝蘅 劉靜妍 阿里亞 宋經緯 王衛 /文 顧煒 顧聞 /攝
(編輯 蘇湘洋)
關鍵詞 >> 媒體號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