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雜說 | 掬水月在手 弄花香滿衣

2021-02-19 騰juanjuan的雜七雜八

        本篇全文共3010字,閱讀全文約需要7分鐘。

「桃李天下,傳承一家。你發掘詩歌的秘密,人們感發於你的傳奇。轉蓬萬裡,情牽華夏,續易安燈火,得唐宋薪傳,繼靜安絕學,貫中西文脈。你是詩詞的女兒,你是風雅的先生。」              

        ——感動中國2020年度人物頒獎 葉嘉瑩頒獎詞

      昨天晚上看感動中國,今年的十位年度人物裡有葉嘉瑩先生,其實是我沒有想到的。

        其實我對葉先生也不是非常了解,無非讀過先生一本詞話《唐宋詞十六講》,且讀的潦草,時至今日,也只記得她有一個好聽的號叫迦陵,只記得她在詞話裡的語氣溫柔如水、深入淺出,只記得她用鮐背之年微微顫抖卻依然硬朗的聲音把詩詞唱出來。

        我還記得她被評價為:

        「一生只做一件事。」

        今天就去看了記錄葉先生生平的紀錄片《掬水月在手》。

春山多勝事,賞玩夜忘歸。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

興來無遠近,欲去惜芳菲。

南望鳴鐘處,樓臺深翠微。

        所以這一篇,既不是人物推介,也不是影視評論,僅僅是我用微不足道的文字抒發一點對先生的敬意。

        

(紀錄片中一些很具有中國美學的空鏡,許許多多的空鏡看上去、聽起來,仿佛都在講故事。)

        我記得是很長一段時間的白噪音,有靜謐悠遠的古樂聲漸漸迫近,逐漸聽清是先生的吟唱。

        畫面是很古舊的紫禁城、堂而皇之走在皇城門下的外國軍隊、泛黃的敦煌壁畫……很慢、很慢。逐漸,人的心也沉靜下來。準備開始聽一個故事。

(這幾句是先生唱出來的,好像是幾個世紀那麼遙遠的事情了。)

Ⅰ大門 Entrance

         我願稱為「萌芽」。

        先生坐定,由人幫忙整理好話筒,平和地笑一笑,開始了從容閒聊式的訪談、拍攝。本身,先生只需要坐在那裡,就是一部電影了。

         葉赫那拉氏的出身,「進士第」的門第,戰爭年代的炮火紛飛,出生在六月一日的她有個好聽的小名「小荷子」。憂患年代,本該無憂無慮的名門也不得不被時代裹挾著卷進浪潮,葉先生開始了一生的輾轉。

慣於長夜過春時 / 挈婦將雛鬢有絲 / 城裡依稀慈母淚 / 城頭變幻大王旗 / 忍看朋輩成新鬼 / 怒向刀叢覓小詩 / 吟罷低眉無寫處 / 月光如水照緇衣                                                                     ——魯迅《無題》

「我們院子裡邊有一棵柳樹,隔牆的那邊有一棵高大的槐樹,秋天來的時候我們說『一場秋雨一場寒』,這個蟬聲還沒有消滅,就引起我的心的一種秋天的哀愁。」

       「其實我寫詩都是很現實的,這個樹葉子的聲音,你如果仔細聽,是不同的。」

       她似乎有天然的敏銳感受力,能夠與自然進行交流。中國古代的詩人們幾乎都有這種敏銳的感受力。

       我記得高中時讀《中華活頁文選》,具體是哪一篇文章我講不出了,但是卻清楚地記得它是講古詩詞中的「蟲」文化。小小蟲子中也可見詩心,作者評價中國古典文化為:

       「梅妻鶴子,山鬼結拜,中國人是最擅長與自然對話的民族。」

       早年間的葉嘉瑩,在良好的教育下,用這種絕妙的詩心對話自然,寫出的詩詞也大多為賞玩自然之辭。「槐樹與柳樹葉子摩擦的聲音不同」「秋天來的時候,風吹過葉子的聲音不同以往」,諸如此類。正如「掬水月在手」,確實貼切。

       時代卷著個體漂泊。年少的葉嘉瑩也許不會想到,自己多年後會這樣回憶年少:

            古都懷古十詠有序

            幽燕之地 自昔稱雄

            嘉瑩幼長是邦 十餘年間 足蹤所及 則徒見風勁沙飛

            土磽水惡 黃塵古道 殿宇丘墟而已

            徘徊太液東側 偶一翹首 惟見古國青山 西風黃葉

 

       從此茫茫人海 衣帽滿徵塵。

       Ⅱ脈房 Pulse-taking Room

       其實我也沒有搞清楚,為什麼這部電影的分篇是按照葉家舊時的大宅子不同部分而分的。後來再看一看,我猜想可能是暗指年少從此出,年老葉歸根。

       「今夜狂風撼大城 悲笳哀角不肯聽 晴明半日寒仍勁 燈火深宵夜有情」

       「我生之後 逢此百憂 尚寐無覺

       我生之後 逢此百兇 尚寐無聰」

       她念著念著,離開了家,漂到了大洋的另一邊去。

       Ⅲ 內院 The Inner Court  &  Ⅳ庭院 Patio  &  Ⅴ 西廂房 West Wing-room

 

       顧隨的詩選課,從批改到唱和,她是一個有靈性與悟性的詩才,更是一個勤勤懇懇努力耕耘的讀書人。

       「變風」是溫潤的,「變風」如天陰尚不久,或天雖陰而有裂隙可見陽光,如人在亂世而究竟還有希望。——顧隨

       誰知道顧隨預言了什麼呢?誰知道半世流離轉徙,親人逝去呢?

       但先生卻真正做到了存那一絲陽光而保留希望,謙順平和,不卑不亢,平靜成了一幅畫。

 

       後來又有在臺灣度過的一些年月。葉嘉瑩成為了老師,剛剛工作的時候,她「意暖神寒」,不敢吟詩。

       

還有那些年,她掛在嘴上的王國維的「天以百兇成就一詞人」。一個人只有心裡的東西沉澱到一定程度,才有機會厚積薄發。也正是「百兇」,造就了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性格,平靜如深潭。

        歸鄉。

       舊時北京的名門望族人家,繁華曾經聚集一處的進士第,到如今,石獅子沒了,牌匾沒了,地磚成了不平的磚坯子,大宅門成了大雜院。門廳改換,物是人非。

       凡此種種,喚醒了先生心中一個念頭:她要回去。

       因為國內實在不熟,於是先生自己寫信給教育部申請回國教書。本安排好在北大就職,卻接到時任南開大學校長的電話,曾經與先生結緣的南開,或許「更需要你的到來。」

       「葉先生回來了,帶來了一股清新的風。」

       一時間,座椅上、解題上、窗臺上、走廊裡、樓外面都擠滿了學生,那個年代的南開,甚至開發了「聽課證」的存在,葉先生的課成為了學子們的嚮往,能聽到葉先生講課是無上的榮耀。也許不僅僅因為詩詞,也是因為先生「清風拂山崗」「明月照大江」一般的氣質,平和、從容、優雅。

       我也是到今天才知道,那個寫《骨骸》的哈佛大學教授宇文所安,也曾經是葉先生的學生。他用帶著外國口音卻很流利的中文,充滿感情地說:「我因為葉教授而喜歡上了詞。」

       她說我們的文化中有一種「弱德之美」passive virtue。所謂passive,有些事情的降臨不是人的意志能夠左右的,最高的境界並不是反抗、爭執,而是把一切都淡化了,去接受它。

       也就是這些年,葉先生生發了要將詩詞的「音」留下來的念頭。詩詞本與音樂不可分,吟誦,便是詩人的靈魂在吟誦者體內的復活。吟誦,就是將自己的情緒與感知全部代入詩人的境界,共情、理解、內化、碰撞,然後由內而外的用音韻演繹出來。

       她稱其為「藍鯨」喻,「人走了,總要在這世界上,留下自己的一點遺音。」就像藍鯨在海上的嘯聲。

       葉嘉瑩今年九十九歲。

       從小時候在的北京,到求學任教的臺灣,又到加拿大傳播中華詩詞,再回到中國去到天津,人海茫茫,風塵僕僕,葉落歸鄉。

       白先勇這樣評價:「她站在那裡,就是優雅美好的。她的骨頭裡流淌著葉赫那拉氏的血液。」

       到了暮年,她想尋一尋葉赫那拉的根。

       她將這個念頭告訴了席慕蓉,她幫助找到了葉赫水。葉赫那拉氏從此發源,但葉嘉瑩卻是葉赫那拉氏第一個回到葉赫水的人。

       站在葉赫水畔,她告訴席慕蓉,她的心情和古人「黍離之悲」是毫無區別的。

       「彼黍離離,彼稷之苗。行邁靡靡,中心搖搖。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我個人覺得這片子裡評價得最懇切的便是劉秉松。除了「古詩詞救了她」,她還說了一句很打動我的話,她說:

       「葉嘉瑩是一個非常精彩的人,她對快樂和苦難都拉的很平。」

       誰能想到,這些年來她經歷了喪夫、喪女等種種人間疾苦?可是當有人提到過去的那些種種時,她也只是淡淡地說一句「他走了好多年了。」

        能夠將這些苦難淡化、拉平,才是最大的本領。

       她是「君子」的最佳詮釋。

       她一直會是詩詞的女兒。

 

       所謂「掬水月在手」,寂寞春山,空空無語,明月高懸,興致饒勝。掬水在手,明月倒懸,無人之境,卻得真意。兜轉默語,彳亍徘徊,無人之處,我得雋永。

       暗淡如菊,柔情似水,一把瀟瀟而立的君子骨,一縷譬於天地的氣魄。遇見一闕詞的靜美,遇見一代人的風骨,遇見一個人的真心。

       瞥見你,是我們時代的幸運。

 

                                                               ——————網易雲熱評

相關焦點

  • 「唐詩」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掬」的意思是什麼?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興來無遠近,欲去惜芳菲。南望鳴鐘處,樓臺深翠微。這首詩描寫詩人暢玩春山花月夜的快樂,是一首令人心情愉快的唐詩。其中有一名句「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掬」字現在用得比較少,於是搜索了一下各網站,發現很多人都把這首詩的掬(jū)理解為:雙手捧起。《禮記·曲禮上》云:「受珠玉者以掬。僅此而已,沒有更深入的理解。但按我的理解「掬」還有一個意思,如果不把它解釋清楚就會誤解這首詩,今天就把我這一個理解分享給大家。「掬」除了有雙手捧起的意思之外,也有用嘟著嘴吸吮掬飲的意思。
  •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
    掬一捧水,用一片荷葉,一輪月,喚醒一池漣漪,那是一種浩渺,那是一種澄澈。荷影曳生香,嬌娥藏盈月 ,若聞花香聽風起, 荷風,是幽潭中浸泡過的花香嗎?如此清香。花香陣陣,魚兒悠悠 ,碧荷揚枝葉上風。梅上盈霜,荷間凝露,一襲白衣,眉間卷著清風,領上站著遠山,手中是你信箋疊成的花香。竹籬輕繞著曉月,細煙野吹著荷香,一彎清詞種下,廊橋遺留下你的腳步匆匆……籬間一塘月,花上一抹禪。一縷思念的氤氳,楊飛在時光的長廊,終抵不過歲月的輾轉,一片一片,落成小徑,旖旎著你我的曾經。秋畫一荷清風,荷去荷從,綠肥紅瘦,花枝蔓。
  • 影評|掬水月在手:詩意的守望
    在這樣一個秋日的午後,我走進電影院,看了《掬水月在手》,一樣淡淡的、悠悠的,哀而不傷的氣息,是傳統中國文人表達情感的方式與尺度。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掬水月在手》《掬水月在手》
  • 電影院裡的一堂特殊詩詞課:她用手語打出了《掬水月在手》
    電影院裡的一堂特殊詩詞課:她用手語打出了《掬水月在手》 2020-11-28 21: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薦讀 |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
    紀錄片《掬水月在手》是一部敘事複雜的紀錄電影,它記錄了葉嘉瑩先生傳奇的人生,以北京四合院的結構模式展現她坎坷堅韌仍不渝追尋初心的一生。葉先生青年時受業於詩詞大師顧隨先生,顧隨先生授予她的不僅是中國古典詩詞之美,更多的是人格之美,如果你沉下心來讀讀顧隨先生的書,便不難發現:人生不過百年,因此而不努力,是純粹的悲觀。
  •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你在我眼裡……
    一直以來,對藏民有著說不明白的親近喜歡之情;對藏族的飾物更是一往情深;我真正意義上接觸的一本佛學書籍,就是藏傳佛教的;第一次在影視中看到虔誠的藏民,匍匐這向前朝拜,震撼到不能自已……早上,五點,拉開窗簾,布達拉宮的腳下,已經陸陸續續,流水般地出現朝拜者們。8點半天剛亮,出門混進了,密密麻麻,步履蹣跚如企鵝的朝拜者大潮中,當然以中老年居多。
  • 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上映 記錄葉嘉瑩詩詞人生
    (26日晚,一場《掬水月在手》影片集體觀影活動在長沙瀟湘國際影城阿波羅店舉行。)  星辰在線10月27日訊(星辰全媒體記者 宋舒悅 通訊員 舒蕊婷)電影紀錄片《掬水月在手》近日通過全國藝聯專線上映,片名出自於唐代詩人於良史的「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 」。這也是古典文學詩詞大師葉嘉瑩唯一授權的的紀錄片。  26日晚,一場《掬水月在手》影片集體觀影活動在長沙瀟湘國際影城阿波羅店舉行。
  • 莫幹山棲香記民宿-香樟樹下,一陣落花風,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
    莫幹山·棲香記民宿曾聞棲香鶴蔓者則幃帳牽情如今,在「莫幹山·棲香記」細嗅花香滿衣,尋得浮生半日閒棲香記門前有2棵近百年的香樟樹,枝繁葉茂,棲香記的名字也由此而來,棲息在香樟樹下,香氣縈繞,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在香樟樹下,看雜花生樹,群鶯亂飛。看四圍山色,聽一徑松風。
  • 千百年前古詩詞《春事勝,香滿衣》弄花春風忙,詩詞加油站33
    【詩曰】《春事勝,香滿衣》千百年前古詩詞,弄花春風忙,詩詞加油站33文/大俠範兒【引詩】弄花賞春忙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現代文譯】春山景色美不勝收,直至夜幕降臨後,仍留戀不已,忘記歸去。
  • 紀錄電影《掬水月在手》展映
    葉嘉瑩先生對話主持人白巖松本報訊(記者 張鋼 攝影 姚文生)昨天是教師節,大型文學紀錄電影《掬水月在手》在南開大學舉辦特別展映。該片是葉嘉瑩先生唯一授權的傳記電影,影片通過記錄她坎坷而非凡的一生,弘揚了中國詩詞深厚的文化內涵與歷史價值。
  • 紅星專訪|《掬水月在手》導演陳傳興:很幸運曾見過那個時代
    10月20日下午,紅星新聞記者在方所成都店見到了《掬水月在手》的導演陳傳興。他作為文學紀錄片《他們在島嶼寫作》的總監製,為許多觀眾所熟知。在紀錄片導演的身份之外,他同時也是攝影家、學者和作家。 陳傳興手柱一根拐杖緩步走來,說話聲也很輕柔,但言語間又暗暗透露出一種「瘋狂」。
  • 講述96歲詩詞大家葉嘉瑩傳奇人生,紀錄片《掬水月在手》催...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10月16日起,這部名為《掬水月在手》的影片登陸全國院線,用120分鐘娓娓道出96歲古典詩詞大家葉嘉瑩先生的傳奇人生。選題製作可謂小而美,真誠的表達正感動著無數人。儘管院線排片量極少,該片卻以8.2分高居豆瓣正在公映的新片榜首,超越《奪冠》《信條》《我和我的家鄉》等一眾熱門。
  • 弄花衣滿香——初識葉先生
    掬水月在手 弄花香滿衣      偶遇電影《掬水月在手》,在B站搜「葉嘉瑩」,先生的視頻如香草美人,白雪陽春,迴蕩著蒼海遺音
  • 2020年最高票房紀錄片《掬水月在手》免費觀影
    藤井樹觀影團《掬水月在手》專場放映會> 沈禕沈禕,《掬水月在手》▼搶票規則索票詳情請去微信公眾號搜「藤井樹觀影團」▼特別提醒《掬水月在手》終於等到和大家見面的時刻,相信看完電影的你一定有很多話想和我們分享,那請你觀影結束留下來,準備好問題,我們一起聊聊!本場映後有分享會,請一定要參加哦!觀影后,團友可在新浪微博電影專區為影片打分與點評!
  • 聚焦 | 感受從詩詞中走出的例外之美,《掬水月在手》詩詞誦讀暨電影鑑賞會在京舉辦
    「指月」出自宋代詩人餘靖「指月猶為幻」一句,其意和「掬水月在手」有異曲同工之妙,故因此命名,以表達對葉先生以及中國古典文化及東方美學的深刻敬意。「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唐代詩人於良史的《春山夜月》中此兩句最為點睛,充滿著禪意,將月夜下的種種情懷包裹其中。
  • 《掬水月在手》:葉嘉瑩張伯禮白巖松共話「弱德之美」
    9月10日教師節之際,由陳傳興導演的葉嘉瑩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於南開大學進行了教師節特別放映暨研討會。當天,《掬水月在手》片方釋出了「荷花」定檔版海報,並宣布影片定檔10月16日全國藝聯專線上映。繼上影節後,《掬水月在手》於北京國際電影節女性之聲單元二度展映,首日開票5秒售馨,奪得最快預售。9月10日,《掬水月在手》天津教師節特別放映活動在南開大學舉行。活動現場,著名主持人白巖松親自推著葉嘉瑩先生的輪椅緩緩入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