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掬水月在手:詩意的守望

2020-10-27 三生Arts

這幾日是申城最好的季節。氣溫不熱不涼,陽光和煦,空氣清冽,帶著一絲微甜。一切都是——恰好

在這樣一個秋日的午後,我走進電影院,看了《掬水月在手》,一樣淡淡的、悠悠的,哀而不傷的氣息,是傳統中國文人表達情感的方式與尺度。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



《掬水月在手》講述了葉嘉瑩先生傳奇的一生。她不是一部故事片,因為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她甚至也不像是一部嚴格意義上的紀錄片,因為她的敘述很難找到一條清晰的主線。

貫穿整部影片始終的若有若無的吟唱;

瓦當、壁畫、磚石、雕梁;

水、月、雪、花……

一切似乎都在傳遞什麼,但你卻又說不清她們想要傳遞什麼?

或許,只是一種心情、一段歲月。


她更像是一幅拼圖——記憶的碎片隨著主人公的講述,漸漸聚攏,最終拼成一段人生,一個人背後的山河歲月。


碎片



故事是從湖上一葉小舟開始的。朦朧夜色中,天上迷離的月、岸上稀疏的樹,汩汩的水聲、飄搖的小舟。


你的記憶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大概三四歲的時候吧。

我也是差不多那個時候開始記事的。

葉嘉瑩先生與採訪者的問答中,故事開始了。

記憶的起點,也是人生的起點、時間的開始。

時間開始的時候,舊中國烽火硝煙、一片廢墟。中國近代史,一場戰爭連著一場戰爭,一場屠殺接著一場屠殺。軍閥混戰、外患。我們從課本上讀到的是一個個軍閥的名字、一場場戰役的敘述。冷靜、客觀、全面——冷酷。

人,在其中只是數字的概念。



但是,那個走入時間的女孩,讓歷史的創傷變成了切膚之痛。「我出生的那一年是軍閥混戰的時候」「我12歲的時候,北京淪陷了」。那些歷史的大事件,變成了一個人成長的坐標。

每個人在世界上都是孤獨寒冷的。——葉嘉瑩先生說。少年時代的她,在烽火硝煙中體悟著寒冷,蜷縮在角落裡,用書本上記錄的千百年的文字,抵消心頭的不安,用吟詠的聲音,驅散孤獨。

孤獨寒冷的人,在很久很久以前的那個世界裡,找到溫暖。


無常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沉浮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裡嘆零丁。

——文天祥《過零丁洋》(節選)


文天祥在《過零丁洋》中的這兩句,似乎在很多時候都映照了多災多難的中國人的遭遇。

葉嘉瑩先生的前半生也生活在山河破碎的境地中。乳名「小荷子」的她,在悽風苦雨中,用一顆敏感孱弱的少女心,體味著家國、個人的種種不幸。


母親的突然去世。沒有能夠陪母親走過最後一程,成為葉嘉瑩一生難以釋懷的遺憾。卻不知,是否就是在那個時刻,少女懂得了無常?這種情緒,此後始終瀰漫在她的詩詞中。

歷經連年的戰亂,她在一個午後,騎車回家,在家門口突然見到了父親——


他離開的時候我還是小姑娘,回來時我已經讀大學了。

我當然認出了他。

他也知道是我。


這中間,經歷了多少思念,親人的生離死別。千言萬語,到了真正重逢的那一刻,卻只是——我認出了他,他也認出了我。

這,或許就是中國人表達情感最傳統的方式。

葉先生在結束回憶的時候,悠悠地說——人生,如夢


救贖


葉嘉瑩說,她從小是個靦腆內向的女孩子。生活在深宅大院中,很少與人說話——尤其不和男孩子交流。很多年後,即使已經為人師表,她的學生評價她也是——很害羞,上完課匆匆就走。

如果不是因為詩詞,她或許只是一個普通的大家閨秀,嫁人、生子,在歷經磨難後泯然於眾人。但因為詩詞,她如同被取出蚌殼的珍珠,散發出令人炫目的光彩。



她回憶跟著顧隨先生學詩——

我的詩顧先生改得很少,只改一兩個地方。

後來他久不改了,變成了與我和詩。

我寫六首,他和我六首,我再寫六首給他……

她波瀾不驚地敘述往事。但我依舊感覺到她隱隱的驕傲和自信。

在詩詞的世界裡,羸弱的「小荷子」是女王、是公主,是翱翔於天際的「迦陵頻伽」——妙音鳥,抑揚頓挫地唱誦著人世間最美的聲音。

詩詞,於葉嘉瑩先生或許是一種救贖。


偶開天眼覷紅塵。可憐身是眼中人。

——王國維《浣溪沙》


詩詞,是葉嘉瑩的天眼。雖然依舊身在紅塵,但心卻遊於蒼穹。

傳統,或許於每一個中國人也是如此。


望鄉



《掬水月在手》以葉嘉瑩先生在北京的老宅——察院胡同的建築為篇章的小標題。

門、脈房、西廂房……

我開始不是很明白,因為故事和這些建築並沒有太大的關係。

只是在最後一刻,80歲的葉先生登上葉赫古城——一片早已一無所有的荒丘時,我似乎有些明白了。

影片的拍攝輾轉亞洲、北美洲,足跡遍及北京、天津、西安、洛陽、香港、臺北、澳門、溫哥華、波士頓等十餘座城市……那是葉嘉瑩先生一生漂泊的足跡


但是,那座古城裡小小的四合院,即使面目全非,依舊是家。

那片北方遙遠的草原,即使一無所有,依舊是故鄉。



我十八歲的時候,聽伯父說我們是蒙古人。

我八十歲的時候,來到了我們祖先的的故土。


她娓娓道來:女真人有海西四部,都是「那拉」。但是我們和他們那三個「那拉」不一樣,他們是滿族人,葉赫那拉是蒙古人。

憑著一條傳說中的葉赫水,到底,她,還有席慕蓉,一同找到了祖先誕生的地方。

那麼傳統、詩詞、戲曲,是否也是我們每個人心中的「葉赫水」呢?

循著河水,溯流而上,回到起點。即使荒原只有天高雲淡,老樹昏鴉,我們依舊能在風中聽到先人的吟唱。



彼黍離離,彼稷之苗。

行邁靡靡,中心搖搖。

知我者,謂我心憂;

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是悲傷,也是永恆……


文|聞韶

相關焦點

  • 「唐詩」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掬」的意思是什麼?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興來無遠近,欲去惜芳菲。南望鳴鐘處,樓臺深翠微。這首詩描寫詩人暢玩春山花月夜的快樂,是一首令人心情愉快的唐詩。其中有一名句「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掬」字現在用得比較少,於是搜索了一下各網站,發現很多人都把這首詩的掬(jū)理解為:雙手捧起。《禮記·曲禮上》云:「受珠玉者以掬。僅此而已,沒有更深入的理解。但按我的理解「掬」還有一個意思,如果不把它解釋清楚就會誤解這首詩,今天就把我這一個理解分享給大家。「掬」除了有雙手捧起的意思之外,也有用嘟著嘴吸吮掬飲的意思。
  • 先生葉嘉瑩:掬水月在手,以詩為舟
    對《掬水月在手》這部紀錄片,評判迥異。
  • 電影院裡的一堂特殊詩詞課:她用手語打出了《掬水月在手》
    電影院裡的一堂特殊詩詞課:她用手語打出了《掬水月在手》 2020-11-28 21: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葉嘉瑩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研討會舉辦
    廣東省文聯副秘書長、創作研究部主任梁少鋒在致辭中介紹並肯定了古典文學研究大家葉嘉瑩在古典詩詞研究、中西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影響力與傳播力,認為《掬水月在手》把葉嘉瑩的個人命運與她所鍾愛的中國古典詩詞交織在一起,詩歌、詩人、詩教、詩意構成了「詩境人生」和「詩境光影」 。舉辦此次研討會,將為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播、粵港澳大灣區電影乃至中國電影發展貢獻智慧和力量。
  • 《掬水月在手》:被詩詞拯救的一生
    掬水月在手,垂首詩存心葉嘉瑩一生寫下無數詩詞,可這部影片並沒有用她的詩詞命名,而是引用唐代詩人於良史的《春山夜月》中「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一句。」葉嘉瑩與陳傳興陳傳興導演剪輯《掬水月在手》時,沒有按照時間順序謀篇布局,而是借用海德格爾「詩是存在的居所
  • 影視雜說 | 掬水月在手 弄花香滿衣
    今天就去看了記錄葉先生生平的紀錄片《掬水月在手》。春山多勝事,賞玩夜忘歸。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興來無遠近,欲去惜芳菲。南望鳴鐘處,樓臺深翠微。        所以這一篇,既不是人物推介,也不是影視評論,僅僅是我用微不足道的文字抒發一點對先生的敬意。
  • 最美的人生:握清歡在手,掬淡泊於心;留一份淡然給自己
    生命是一場懂得,剪一段流年的時光,握著一路相隨的暖,把最平淡的日子梳理成詩意的風景。請相信,那些偷偷溜走的時光,催老了我們的容顏,卻豐盈了我們的人生。請相信,青春的可貴並不是因為那些年輕時光,而是那顆盈滿了勇敢和熱情的心,不怕受傷,不怕付出,不怕去愛,不怕去夢想。請相信,青春的逝去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了勇敢地熱愛生活的心。
  • 「詩意南山·古風大賞」讀書月主題活動南頭古城舉行
    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訊(記者 王志明)11月21日,由中共深圳市南山區委宣傳部主辦、深圳書城南山城承辦、深圳市書城文化投資控股有限公司和深圳華夏星光影業有限公司協辦的「詩意南山·古風大賞」讀書月主題活動,在南山區南頭古城舉行。
  • 方所出品《掬水月在手》首映在廣州中山紀念堂成功舉行
    首映禮除特邀電影主創團隊:導演陳傳興先生、出品人毛繼鴻先生、廖美立女士、聯合製作人張靜女士到場分享,還邀請了廣東省作家協會副主席張欣女士,300多位南開學校廣州校友會的校友,來自媒體、文化界、教育界的各位嘉賓,專業影評人和電影愛好者出席。
  • 《掬水月在手》:一場文化與信仰的電影實驗
    今年10月,聚焦葉嘉瑩先生的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正式登上銀幕。對葉嘉瑩先生的生命質地和詩詞成就,觀眾紛紛表示欽佩,可對這部電影,卻呈現出兩極分化的評論。豆瓣對《掬水月在手》的評價裡,有人表示在電影院裡不停抽泣,「哭掉三包紙巾」,「在兩個小時裡完全沉浸於美」;有人感到失望,認為這是部「被形式謀殺的電影」,導演手握珍貴的獨家材料,卻拍出這麼個浮皮潦草的「糖水片」;還有人大呼「怎一個亂字了得」,怒斥導演是「裝高雅的呆頭鵝」。
  • 佳音文苑:掬一捧水
    ,父母告誡他們,無論途中遇到任何情況,都不能放下雙手掬著的淨水,四個兒子都同意了,他們雙手掬起,父母給他們手中倒滿清澈的淨水,淨水外觀和普通清水一樣,沒有顏色也沒有氣味。那人笑話老大,他說:「你看看我們,哪個人手裡像你雙手掬著水?你看看,那邊跳舞的美人,她的雙手這樣掬著,怎麼展現她曼妙的舞姿,你再看看那位與人寒暄的大人物,他如果手裡掬一捧水,怎麼跟人握手,打招呼?對了你看看那位吃飯的人,他如果掬著雙手,怎麼夾菜、碰杯。再說了,這城市裡到處都是自來水,食物充足,你何不解放了自己的雙手和我們一樣,無拘無束地生活。」
  • 春風十裡 秀美水月
    來水月,我帶你爽 我帶你去有「運動休閒特色小鎮」「水利風景區」「旅遊名鎮」之稱的朝天吼玩到嗨。如果五樁四段325米,時速達37公裡的空中溪谷飛索還不足以釋放你的尖叫和激情,這裡還有全長6.5公裡,落差高達148米的水中漂流和全長1.5公裡,落差68米的空中漂流。
  • 《掬水月在手》:一部「詩與存在」的電影實驗
    今年10月,聚焦葉嘉瑩先生的紀錄片電影《掬水月在手》正式登上銀幕。《掬水月在手》是臺灣導演陳傳興「詩人三部曲」系列的最後一部電影。陳傳興這樣解釋這三部紀錄片不同的拍攝理念:《鄭愁予·如霧起時》是「詩與歷史」;《周夢蝶·化城再來人》是「詩與信仰」;《葉嘉瑩·掬水月在手》是「詩與存在」。
  • 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上映 記錄葉嘉瑩詩詞人生
    (26日晚,一場《掬水月在手》影片集體觀影活動在長沙瀟湘國際影城阿波羅店舉行。)  星辰在線10月27日訊(星辰全媒體記者 宋舒悅 通訊員 舒蕊婷)電影紀錄片《掬水月在手》近日通過全國藝聯專線上映,片名出自於唐代詩人於良史的「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 」。這也是古典文學詩詞大師葉嘉瑩唯一授權的的紀錄片。  26日晚,一場《掬水月在手》影片集體觀影活動在長沙瀟湘國際影城阿波羅店舉行。
  • 《掬水月在手》電影同名書陷洗稿風波,活字文化、易瀟雨回應爭議
    引發爭議的電影同名書《掬水月在手》,署名為「編著: 行人文化 / 活字文化」,版本:: 活字文化|四川人民出版社 2020年10月。採寫 | 喻舟雲易瀟雨最早接觸到《掬水月在手》項目,是在兩年前。在豆瓣的帖子中,易瀟雨寫道,2018年11月,她給活字文化負責人發郵件表示想來做編輯,由於彼時她在調養身體,加之有其他工作,提出等年後開春入職,活字文化表示同意。從2018年11月開始,活字文化找到尚未入職的易瀟雨,希望其能在紀錄片電影《掬水月在手》採訪稿材料的基礎上做一本書。
  • 《掬水月在手》:好評都給了葉嘉瑩
    葉嘉瑩傳記紀錄片、陳傳興「詩人三部曲」終章,帶著這樣的鮮明標籤,《掬水月在手》一出世就吸引了眾多影迷關注。影片於今年上海國際電影節首映時一票難求,北京國際電影節期間更是創下最快售罄記錄。10月16日,《掬水月在手》終於登陸全國藝術院線與觀眾見面,豆瓣評分卻從8.4降到8.2。
  • 薦讀 |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
    紀錄片《掬水月在手》是一部敘事複雜的紀錄電影,它記錄了葉嘉瑩先生傳奇的人生,以北京四合院的結構模式展現她坎坷堅韌仍不渝追尋初心的一生。葉先生青年時受業於詩詞大師顧隨先生,顧隨先生授予她的不僅是中國古典詩詞之美,更多的是人格之美,如果你沉下心來讀讀顧隨先生的書,便不難發現:人生不過百年,因此而不努力,是純粹的悲觀。
  • 從《掬水月在手》中汲取詩意的滋養!雨花區全民閱讀公益活動來了
    從《掬水月在手》中汲取詩意的滋養! 原創 飛夢雨花 飛夢雨花誦詩詞、唱詩詞、品詩詞,觀看古典文學詩詞大師葉嘉瑩的傳紀電影《掬水月在手
  • 葉嘉瑩傳記片《掬水月在手》上映:詩意是一種緩慢的「燒腦」
    撰文|肖舒妍2011年4月,6部以「他們在島嶼寫作」為主題的文學紀錄片在臺灣同時上映,看似小眾的題材卻在院線接連放映五周,票房突破400萬新臺幣(折合人民幣約88.6萬)。更有影評網站,以《每一個不愛讀書的人,我強烈安利你看看這片》為標題,來介紹《島嶼》系列。《他們在島嶼寫作:如歌的行板 》劇照。今年,以詩人葉嘉瑩為主角的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於10月16日正式上映,依舊是陳傳興導演、廖美立製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