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見丨紀錄片《掬水月在手》:人生實苦 但她用詩詞點亮了生命 

2020-11-20 浙江在線

2020-10-23 07:02 |浙江新聞客戶端 |監製 王慶麗 黃奕涵 記者 董小易

今年96歲的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專家葉嘉瑩「出圈」,可能是因為幾年前的「裸捐」事件。2019年,她向自己執教的南開大學捐贈版稅和稿酬共計1711萬元;再早一年的6月,她把北京和天津兩地的房產賣了1857萬元,悉數捐給了南開大學教育基金會,設立「迦陵基金」,用於支持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研究。

近日,記錄這位專家學者一生腳步的紀錄片《掬水月在手》正式上映,在圈內引起了不小的轟動。

這部紀錄片是臺灣導演陳傳興「詩的三部曲」的終章,拍攝歷時一年,足跡遍及北京、天津、香港、臺北、溫哥華、波士頓等十餘座城市。其間,攝製團隊對葉嘉瑩本人進行了17次深度訪談與拍攝,相繼採訪了42位葉先生的好友與學生,包括作家白先勇,詩人席慕容、瘂弦,漢學家宇文所安,書法家謝琰夫婦等。電影後期製作歷時兩年,最終得以與觀眾見面。

影片不僅講述葉嘉瑩的詩詞人生,導演也竭盡全力去捕捉詩歌的美。他以葉嘉瑩的學術研究切入,通過雅樂、吟誦、佛雕、器具、古建築、山河湖泊等意象,營造出如夢似幻的詩詞之美,令觀眾讚嘆。

被詩詞撫平創痛

葉嘉瑩生於北京的一個書香世家,曾任臺灣大學教授、美國哈佛大學、密西根州立大學及哥倫比亞大學客座教授、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終身教授,並受聘於中國多所大學客座教授及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名譽研究員,2012年6月被聘任為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她這一生,創作精美詩詞無數,葉氏學生遍布全球。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天以百兇成就一詞人。葉嘉瑩先生一生坎坷,恰似這句話的寫照。18歲時,其母親因手術感染,亡故於天津回北京的火車上,葉嘉瑩悲慟作《哭母詩》,其中一首詩寫道:「噩耗傳來新乍驚,淚枯無語暗吞聲。早知一別成千古,悔不當初伴母行。」

葉嘉瑩年輕時

1949年,國民黨敗退臺灣,葉嘉瑩隨丈夫來到臺灣。不久後,丈夫因「思想問題」被捕入獄,葉嘉瑩帶著尚在喝奶的大女兒被關在彰化警察局。出獄後,她曾作詩《轉蓬》:「轉蓬辭故土,離亂斷鄉根。已嘆身無託,翻驚禍有門。覆盆天莫問,落井世誰援。剩撫懷中女,深宵忍淚吞。」

更沉重的打擊在52歲那年到來。1976年3月,葉嘉瑩在美國東部參加亞洲學會,卻收到大女兒和女婿車禍去世的消息,她形容,「猶如晴天霹靂」。她在《哭女詩十首》裡,寫「痛哭吾兒躬自悼,一生老瘁竟何為」,「遲暮天公仍罰我,不令歡笑但餘哀」。

這些悲苦很「重」,但在紀錄片裡,被導演陳傳興處理得很「輕」。葉先生回憶起這些過往,神情已無太多波瀾,觀眾看到的是歷經滄桑後依然在堅守的一位老人向上的精神力量。葉老先生很少流露出情緒,她年輕時害羞,但只要一站在講臺上,談起詩詞來,她立刻變得神採飛揚。唐詩、宋詞中,那些精妙之處,她用自己的經歷與理解,飽含深情對學生們娓娓道來,常有「自由發揮」,信手拈來,卻極少出錯。她的課在臺灣名聲遠揚,哈佛大學、密西根大學等競相請她去講課,後來加拿大與中國建交後,她自費回國教書,只要有她的課,教室裡便「一座難求」,聽課需得憑「聽課證」入場,階梯教室連窗外都掛滿了人,學生們開玩笑說那是「掛號」。

即使是大女兒葬禮後,還未度過最悲痛時光的她,在學校裡見到同事,頂多也只是紅了眼圈。同事劉秉松回憶,「恰恰是古詩詞救了她。古詩詞給予她生命的精華,讓她的生命永遠停留在那麼高的層次。她的苦痛都被詩詞溶解了。經歷了那麼多,她怎麼能挺過去呢?一個人把自己退到了一個位置,對於每件事情統一的態度。什麼樣的人能稱為君子呢?」

她為詩詞貢獻了一生

詩詞傳承成了她晚年唯一的使命。電影中,她北京口音、抑揚頓挫的吟誦,那是傳承了千年的美麗漢字的平仄,完全呈現了詩詞的生命力,有種古樸悠遠的意味,令觀眾深陷其中,有種無法自拔的沉浸感。她形容那是一種「海上遺音」,「我留下海上遺音,也許將來有人會聽到,會感動「。

葉嘉瑩先生的助理、南開大學文學院副教授張靜透露老先生捐獻了3568萬,卻不願意接受媒體採訪的原因。葉先生這樣告訴她:「現在大家比較物質,覺得我捐出了一部分錢。其實1979年,我就決定自費回國教書。我那個時候回國,南開的條件是不太好的,北京我的老家,上廁所要經過兩條胡同,還是那種土廁所。當時我已決定了,希望奉獻我的餘生、我的生命,我的一切給中國文化傳承。相比這些,把身後用不到的錢財捐出來又算什麼呢?」

張靜希望通過這部電影,讓觀眾思考,究竟我們在人世間安身立命的原點是什麼?面對不確定性,是否還有勇氣面對初心?而這部電影,通過葉老先生90餘年坎坷的一生,能給人啟示。


這些年,聽過葉老先生的詩詞課的人,有學生也有普通人。攝製組團隊在為老先生整理書信的時候,無意中翻到一位工人的來信。他在信中寫道,「葉先生,我馬上要去上班了,無意中聽了您的一堂詩詞課。也許我這一生都不可能跟詩詞有關了,但是您的詩詞點亮了我的餘生。」

而相信這部《掬水月在手》,也能照進觀眾的心裡。

導演陳傳興曾指導過《他們在島嶼寫作》。他透露,取名唐詩《掬水月在手》,而不用葉先生自己的詩,因為紀錄片只能反映一部分真實,看到的並不是全部真實的葉先生,猶如「水中幻影」。

1603407736000

相關焦點

  • 藝見丨紀錄片《掬水月在手》:人生實苦 但她用詩詞點亮了生命
    2019年,她向自己執教的南開大學捐贈版稅和稿酬共計1711萬元;再早一年的6月,她把北京和天津兩地的房產賣了1857萬元,悉數捐給了南開大學教育基金會,設立「迦陵基金」,用於支持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研究。近日,記錄這位專家學者一生腳步的紀錄片《掬水月在手》正式上映,在圈內引起了不小的轟動。
  • 電影紀錄片《掬水月在手》走進長沙 講述詩詞大家葉嘉瑩傳奇人生
    如今,葉嘉瑩已經96歲高齡,不能親臨現場,但在長沙特映會開始前,仍通過一段視頻與星城觀眾打招呼,「《掬水月在手》的片名很好。你捧起水來,裡面就有一個月亮的倒影,但那月亮並不是真的我。」葉嘉瑩先生一生堅守對古典詩詞的熱愛,用畢生精力向世界傳播中華古典詩詞文化。《掬水月在手》就是通過葉嘉瑩的詩詞和生命,回溯中國詩詞源頭。
  • 紀錄片《掬水月在手》:葉嘉瑩用一生傳遞詩歌中生生不息的力量
    近日,由陳傳興執導的葉嘉瑩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正在全國藝聯專線熱映。本片作為陳傳興導演「詩的三部曲」的最終章,記錄了當代詩詞大家葉嘉瑩傳奇的人生,影片上映後好評如潮,淘票票評分9.0、豆瓣評分8.2。該片曾入選第23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金爵獎官方紀錄片,今年7月在上海國際電影節展映時,一再加場仍一票難求;而今,影片公映以來,仍收穫觀眾一致好評。
  • 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上映 記錄葉嘉瑩詩詞人生
    (26日晚,一場《掬水月在手》影片集體觀影活動在長沙瀟湘國際影城阿波羅店舉行。)  星辰在線10月27日訊(星辰全媒體記者 宋舒悅 通訊員 舒蕊婷)電影紀錄片《掬水月在手》近日通過全國藝聯專線上映,片名出自於唐代詩人於良史的「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 」。這也是古典文學詩詞大師葉嘉瑩唯一授權的的紀錄片。  26日晚,一場《掬水月在手》影片集體觀影活動在長沙瀟湘國際影城阿波羅店舉行。
  • 《掬水月在手》邀你鑑賞最美詩詞紀錄片,感受文化的力量
    《掬水月在手》邀你鑑賞最美詩詞紀錄片,感受文化的力量 2020-10-24 16: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掬水月在手》熱映,詩詞中的月夜最美都在這一句:掬水月在手
    《掬水月在手》是由陳傳興執導的文學紀錄片。該片於2020年10月16日在全國藝術電影放映聯盟專線上映。《掬水月在手》是陳傳興導演所執導紀錄片「詩詞三部曲」的最終章,(前兩部分別為《他們在島嶼寫作:如霧起時》、《他們在島嶼寫作:化城再來人》)。
  • 《掬水月在手》熱映,詩詞中的月夜最美都在這一句:掬水月在手
    《掬水月在手》是由陳傳興執導的文學紀錄片。該片於2020年10月16日在全國藝術電影放映聯盟專線上映。《掬水月在手》是陳傳興導演所執導紀錄片「詩詞三部曲」的最終章,(前兩部分別為《他們在島嶼寫作:如霧起時》、《他們在島嶼寫作:化城再來人》)。該片記錄了葉嘉瑩的傳奇人生,以北京四合院的結構模式展現她坎坷堅韌仍不渝追尋初心的一生。
  • ...詩境人生」,就在《掬水月在手》這部她唯一授權的文學紀錄片中
    《掬水月在手》研討會」在廣東文學藝術中心舉辦。 《掬水月在手》是現年96歲葉嘉瑩先生唯一授權的文學紀錄片,記錄了葉嘉瑩多艱又堅韌的一生,她經歷了戰亂
  • 《掬水月在手》:被詩詞拯救的一生
    《掬水月在手》是一部極小眾的紀錄片,講述古典詩詞大家葉嘉瑩的一生。在影片中,白先勇說「她是引導我進入中國古典詩詞殿堂的人」,席慕容是她的「鐵桿粉絲」,漢學泰鬥宇文所安也坦言深受她的影響。如果不是詩詞愛好者,你或許沒聽說過她的名字,但你不該錯過這部紀錄片。
  • 葉嘉瑩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研討會舉辦
    葉嘉瑩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研討會舉辦詩歌會給現代生活帶來更多的美、關懷和柔韌詩境人生——葉嘉瑩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研討會日前在廣東文學藝術中心舉辦,與會嘉賓圍繞「中國古典詩詞與詩教中國」「文學紀錄片的美學探索」「畫裡畫外的女性與詩性」以及該片的價值與不足等展開了細緻討論
  • 紀錄片《掬水月在手》:「吟詠者」的當眾孤獨
    紀錄片《掬水月在手》:「吟詠者」的當眾孤獨 時間:2020.11.03 來源:光明網 作者:趙軒
  • 紀錄片《掬水月在手》給你答案
    古典文學大師葉嘉瑩先生紀錄片《掬水月在手》海報 我看過兩部關於詩人的紀錄片一部是拍黃燦然的
  • 記錄葉嘉瑩近百年的詩詞人生,其實《掬水月在手》並不高冷
    熱愛中國古詩詞的人,肯定都聽過中國古典詩詞大家葉嘉瑩的名字。16日,全國藝術電影放映聯盟專線上映了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這部紀錄片記錄了葉嘉瑩坎坷又傳奇的人生。記者看到,像大部分紀錄片的遭遇那樣,在電影節搶手,在院線卻遭冷,豆瓣分高達8.2,但票房才150萬。
  • 年輕觀眾如何欣賞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李麗 近日,一部由廣東本土出品、臺灣導演陳傳興執導的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未映先火,吸引了電影界和文學界不少人的目光。在當下,中華詩詞與人們的關係究竟為何?而這部以中國詩詞研究大家葉嘉瑩為主角的《掬水月在手》,普通觀眾尤其是年輕觀眾又應該以怎樣的角度去欣賞?
  • 從《掬水月在手》看紀錄片進院線
    來源:今晚報日前,記者與友人相約觀看了反映葉嘉瑩先生生平的紀錄片《掬水月在手》,雖然影片已上映兩周,雖然場次被安排在非節假日的非黃金時段,但記者發現影廳的上座率依然超過30%。觀眾既有對對青年情侶,也有身著校服的學生和他們的父母;既有結伴而來的同好,也有獨自觀影的影迷……觀影全程無人離席,且放映結束時大多數觀眾都耐心看完了全部字幕。
  • 講述96歲詩詞大家葉嘉瑩傳奇人生,紀錄片《掬水月在手》催...
    「掬水月在手唐代詩人於良史的句子,化用成了21世紀一部紀錄片的名字。10月16日起,這部名為《掬水月在手》的影片登陸全國院線,用120分鐘娓娓道出96歲古典詩詞大家葉嘉瑩先生的傳奇人生。選題製作可謂小而美,真誠的表達正感動著無數人。儘管院線排片量極少,該片卻以8.2分高居豆瓣正在公映的新片榜首,超越《奪冠》《信條》《我和我的家鄉》等一眾熱門。
  • 聽薦|《掬水月在手》——葉嘉瑩的詩詞人生
    去年10月16日,臺灣導演陳傳興所執導的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全國公映,該片榮獲第3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紀錄片獎,並在正式上映前的上海電影節和北京電影節展映時收穫了一定好評,一票難求。陳傳興是攝影家、藝術評論學者、作家與電影創作者,作為導演拍攝了《他們在島嶼寫作》系列文學紀錄片,引起了極大的震動,並於2012年榮獲法國藝術與文學勳位(軍官勳章)。
  • 《掬水月在手》摘得最佳紀錄片獎
    其中,講述96歲古典詩詞大家葉嘉瑩先生傳奇人生的紀錄片《掬水月在手》獲得本屆金雞獎最佳紀錄片獎。《掬水月在手》在今年10月份上映後,獲得了良好的口碑,在本屆金雞獎上,摘得最佳紀錄片獎。金雞獎評委會對該片的評語是:「影片記錄了中國古典詩詞大師葉嘉瑩的傳奇人生,將其個人生命與千年中國古典詩詞交織在一起,表現她在詩詞長河中追尋生命的價值。
  • 「詩詞電影」成文創「潮牌」 《掬水月在手》獲好評
    原標題:「詩詞電影」成文創「潮牌」 《掬水月在手》獲好評 昨日,「首映在廣州」古典詩詞大家葉嘉瑩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在中山紀念堂舉行首映禮,部分主創與觀眾見面。這部粵產電影由廣州市委宣傳部指導,廣州行人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廣東方所文化投資發展有限公司聯合出品,是葉嘉瑩先生唯一授權的傳記電影。
  • 葉嘉瑩傳記片《掬水月在手》上映:一世多艱,是詩詞救了她
    日,陳傳興導演「詩人三部曲」終章《掬水月在手》全國上映。 《掬水月在手》記錄了古典詩詞大家葉嘉瑩的傳奇人生。她生逢軍閥混戰,求學於亂離之年,歷經政治動蕩,漂零半生,卻始終秉持儒家傳統士的品格和持守,心懷「修辭立其誠」的不二法門,在詩詞中化煉精神,傳道授業。「一世多艱,是詩詞救了她」,如今已經96歲葉嘉瑩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