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百度百科中搜索《黑皮書》,發現它被附加了一個特別有意思的副標題——猶太女孩孤身復仇記,雖然淺顯易懂,切合影片主題,但是,導演保羅·范霍文卻給這部電影灌輸了很大的信息量,無論從哪個角度評判,都不像副標題描述的那麼簡單。
1
這部影片於2006年在荷蘭上映,原版160分鐘;2009年在中國大陸上映,刪減版145分鐘。做此比較是因為它與2007年在大陸上映的由李安導演的《色·戒》有異曲同工之妙,因此,它也被眾多影迷們稱之為荷蘭版《色·戒》。
這兩部均獲國際大獎的影片的相通之處都是以二戰作為時代背景,涉及暗殺、復仇、間諜、美人計等元素,具有戰時浪漫主義色彩,情色氤氳,畫面唯美。
顯而易見,如果讀過《色·戒》原著,文筆以細膩見長的張愛玲所著的這部短篇實際上就是在描寫亂世之中男女的情愛糾葛,雖被文學評論家公認為最優秀、含蓄緊湊的小說,但是被改編為商業電影後,始終難逃情節單一,歷史覆蓋面狹窄等詬病。
而《黑皮書》的格局更大、視野更為寬廣。在短短兩個半小時的時間裡,導演範霍文以極其中立、客觀的鏡頭視角為觀眾展現了猶太女子瑞秋在二戰勝利前夕的種種遭遇,逃亡、被出賣、尋找真兇、抵抗復仇的精彩故事,深入剖析了種族、政治、戰爭的醜陋以及人性、愛情之間的重重矛盾。劇情跌宕起伏,環環相扣,令人難以置信這部電影改編自真實事件。
導演範霍文用了二十年來構思、籌備這部影片。的確,邏輯縝密是他一貫的拍攝風格,從他另一部鼎鼎大名的電影《本能》中也可見一斑。《黑皮書》延續了範霍文人文關懷和驚悚懸疑並重的電影風格,區別於以往同類戰爭題材的壓抑沉悶、控訴反思。他從特定的時代、人物著手,抽絲剝繭,層層深入,揭開了黑白顛覆的歷史真相。整個故事極具張力,收放自如,給觀眾以無限遐想的空間。
2
故事發生於1944年二戰末期的荷蘭,猶太女孩兒瑞秋正值妙齡,開朗樂觀,膚白貌美,家境優渥。如果放在刀槍入庫、馬放南山的和平年代,她本應與家人團聚過著舒適愜意的日子,沒有坎坷也無需堅強。但是,觀看過《美麗人生》,或《穿條紋睡衣的男孩》,又或《辛德勒名單》影迷們肯定洞悉,那個時期是猶太人的煉獄。
為躲避迫害,瑞秋和她的父母兄弟在荷蘭一個「有良心」的警察的幫助下準備逃亡比利時的自由區,他們乘坐的小船遭遇了納粹的巡邏船。除了機警的瑞秋跳船逃生外,其他人都被納粹亂槍打死,身上的財物被搶劫一空。
瑞秋輾轉成為地下抵抗組織的成員,染成金髮以掩飾自己猶太人的身份。由於一個小意外,地下抵抗組織偷運的武器暴露,納粹逮捕了組織的很多成員,包括領導的兒子。瑞秋奉命去接近有過一面之緣的納粹軍官蒙茨,尋機開展營救。她靠著美貌和智慧贏得了在德國人那裡工作的機會,偶然中,她發現自己和父母逃亡的船遭遇納粹是一個陰謀,納粹覬覦猶太人的錢財,他們被人算計出賣了。
厭惡殺戮的蒙茨愛上了瑞秋,儘管他發現了瑞秋猶太人的身份。他對待抵抗組織的態度與另一個納粹軍官弗蘭克大相逕庭。而弗蘭克,正是謀害瑞秋一家的元兇。瑞秋受命在弗蘭克的辦公室安裝了竊聽器,卻被弗蘭克得知,並將計就計,在抵抗組織實施營救計劃時設下致命陷阱,除了一個名叫漢斯的醫生,包括組織領導人兒子在內的所有被營救對象,無一倖免遭到殺害。狡猾的弗蘭克還利用竊聽器實施反間計,令組織懷疑瑞秋是奸細。
蒙茨和瑞秋有幸逃出納粹的地下室,當兩人在一條小船上享受劫後餘生時,廣播裡傳來納粹投降的消息。瑞秋和蒙茨決定偷偷去找父親的世交——律師,瑞秋的父親與許多猶太人在遇難前都將自己的財物交給他託管,他也參與了之前組織的營救行動。但是,瑞秋和蒙茨懷疑是他出賣了大家,因為他知道竊聽器,知道營救計劃,並且如果他將別人寄存的財物據為己有將獲得巨大的利益。
瑞秋和蒙茨到達律師家時,和正準備逃走的律師及妻子碰個正著。律師解釋一切陰謀和他無關,瑞秋半信半疑。此時門鈴響起,律師對瑞秋說是安排他逃走並可以證明他清白的加拿大盟軍。瑞秋同意律師下樓開門,他的妻子也隨即跟了出去。尖叫聲傳來,律師夫婦被殺人滅口。但是,瑞秋拿到了律師手裡的黑皮書。
蒙茨看到一個匆匆逃走的背影,追了出去,卻被街上的群眾認出他是納粹的軍官,於是被捉。瑞秋自然也未能倖免。
蒙茨被執行死刑後,瑞秋飽受凌辱。當她的身體裸露在一群麻木卻打著正義旗號的人們的面前時,抵抗組織成員漢斯醫生救了她。她跟著漢斯坐車回家,一路迎接的是人群的歡呼和讚美,因為漢斯被看作是抵抗納粹的英雄。
回到家,漢斯告訴瑞秋,蒙茨被處決了。經受一連串重大的打擊,瑞秋渾身發抖,不停地抽搐,漢斯為她注射鎮靜劑,解釋說可以幫她平復情緒。瑞秋躺在床上卻發現自己的身體越來越不對勁,她看到了漢斯狡黠的笑容。原來漢斯給她注射了大量胰島素。
漢斯確定瑞秋必死無疑後,走到陽臺迎接群眾的歡呼。他身後的瑞秋記起了醫生曾經說過,如果不小心注射了過量的胰島素,糖可以中和掉多餘的胰島素。瑞秋艱難地拿起桌上的巧克力,大口咀嚼。正當漢斯居高臨下望著歡呼的群眾得意洋洋時,瑞秋走到陽臺,從漢斯身邊一躍而下。漢斯氣急敗壞,暴怒地衝下來追她,卻被擁擠的群眾阻隔開來。
瑞秋此刻明白了一切:是漢斯聯手律師、「有良心」的警察、納粹軍官弗蘭克,有計劃有預謀地殺害了船上的猶太人,掠奪他們的財物。漢斯和律師提供富有的猶太人的名單,警察出面幫助猶太人逃亡,再由納粹進行堵截,平分得到的錢財。
孤身的瑞秋找到抵抗組織的領導人,和他一起以獨特的手段將漢斯送入了地獄……
3
瑞秋的結局,影片的開始已經告訴了觀眾:戰後的1956年,瑞秋回到猶太人的故鄉以色列,在一個安然的農莊教書、生活。
導演範霍文以倒敘對比的方式表達了飽受戰亂的人民對和平的極度渴望與嚮往。他的作品裡,戰爭無情地摧毀了人與人之間所有的信賴關係,使得好與壞、是與非、善與惡的界定非常模糊。在戰爭的大環境下,最能體現正義的警察、律師、醫生一度以不甘屈服、勇於反抗的正面形象出現,然而他們卻在利益面前,接二連三地被剝下了偽善的面具,淪喪道德與人性。
女主角瑞秋在影片中將她的美麗、智慧綻放地異彩紛呈,儘管她身陷囹圄,漂如浮萍、危如累卵;她經歷過親人死亡的痛苦、戰友出賣的恥辱,卻依然堅定信仰,逐漸成長為真正的鬥士,她高尚的人格魅力褫奪著那些骯髒的靈魂。
這就是導演範霍文此部影片的精闢所在,他觸及到人性的灰色區域:戰爭中沒有所謂的英雄或惡棍,沒有絕對的正義與邪惡,沒有簡單的陣營對壘,有的只是人性的轉變。戰爭結束後,瑞秋因有著為德國人工作的經歷,她被扒光衣服,被糞水衝澆,被荷蘭人圍觀嘲笑的那一幕,人性中的醜陋簡直令人髮指。可見,那些耀武揚威,打著懲罰賣國賊的人與納粹相比簡直有過之而無不及。
龐大的故事架構,沉重的戰爭主題,導演範霍文那略帶情色的鏡頭倍遭爭議,但是,這或許就是戰爭中描繪愛情最真實一面吧。
版權聲明:
少量內容和圖片取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越多的人
獨立思考,沉澱思想,
這個社會就越趨於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