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晚,韓國中央大學戲劇系演出的《面具<第十二夜>》在我院昌平校區鏡框式舞臺劇場歡樂上演。該劇立足於「假面戲劇、形體戲劇、小丑戲劇」,在將《第十二夜》的喜劇性最大化的同時,為了更加生動地闡釋人物關係而將面具作為重要道具,將形體作為重要表現手段,引入小丑角色,並將全劇定位在小丑戲劇上。
本次演出的獨特之處在於,臺上的每位演員都戴著形態各異的面具,為所塑造的角色平添了幾分可愛與神秘色彩。每個面具都與人物的性格和特點息息相關,如安德魯的面具與豬的嘴臉十分相像,藉以凸顯該角色的愚鈍和憨傻。從表演上來說,面具既能輔助演員一人分飾多角、在角色與角色之間進行轉換,又能為人物在臺上直接表達內心感受提供一種遮蔽和緩衝的媒介。
相對於莎士比亞《第十二夜》的原著,《面具<第十二夜>》將小丑形象的規模和功能都作了進一步的擴展。在演出伊始,六個戴著面具的小丑蹦蹦跳跳著出場,就首先使戲劇氛圍變得滑稽、親和;隨著戲劇情節的不斷展開,小丑接連變換身份——歌隊、舞隊、陰謀的參與者……同時在整部戲劇中承擔串場的任務,並通過說唱和街舞將演出推向高潮。
關於該劇所表達的愛情主題,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在人物之間突如其來的、衝動產生的愛情,如馬伏裡奧在撿到信之後誤以為奧莉薇婭愛的是自己——這類情節的發展節奏較快,相應的表現手段也很誇張;另一類是真摯、綿延生發的愛情,如薇奧拉對奧西諾的愛慕——在呈現這類情節時,創作團隊選擇用舒緩、柔和的音樂來烘託人物的內心活動。這種張弛有度的表現方式,既是對原著故事發展節奏的深刻把握與尊重,也為觀眾更好地理解和接受作品主題建立了通道。
此外,演出中的舞美和道具設計也是別出心裁。臺上的三塊背景板既對場景和空間進行著切換,又在人物跳進跳出之間暗含著人物關係的變化。舞臺一角的傳聲筒為人物宣洩內心情感打開了一扇窗,戒指、音樂盒、氣球、螢火蟲燈、爆米花等成為了演員與臺下觀眾互動的媒介,也豐富了演出的表現形式,並營造出一種童真、活潑的盎然趣味。
10月18日下午,由韓國中央大學戲劇系開展的戲劇工作室在我校昌平校區伸出式劇場進行,主講人為該校表演專業教授白楠永。
本次工作室希望提供給大家一種成為「自由的演員」的訓練方法。這個訓練以面具為主要道具,當演員戴上面具時便需要根據面具的特徵將身體和聲音進行「變形」,忘記在日常生活中習慣了的聲音和形體,找到更多非日常的可能性。同時,白楠永強調了「身體表達」的重要性,他認為面具訓練可以做到一些普通表演課做不到的東西,使演員們更多地通過聲音和形體而不是臺詞去表達情感。
在工作室的開始,白楠永和學生們為觀眾們展示了如何使用面具進行「動物模擬」訓練。動物和人類的身體特徵有很大的差異,通過這個訓練能夠調動起平日不用的肌肉,調動起整個身體,從而尋找到自己身體的更多可能。
隨後,他請該校的同學們以「不戴面具」和「戴面具」兩種方式向我們再現了《面具 <第十二夜> 》中的兩處演出場面。演員在不戴面具表演時,我們能很明顯地感受到演員本身的個體特徵。而戴上面具之後,演員的自身特徵被面具弱化,面具擁有的性格嵌入演員,使他們的聲音和形體都發生了變化,變得與角色更加貼合。
展現了戴面具表演的效果後,他又帶領同學們示範了一些在戴面具之前的身體訓練。他讓同學們分成兩隊,同時衝向對面的同學,並做出誇張的動作和喊叫;又讓兩隊唱著童謠鬥歌,並用「石頭剪刀布」比賽,輸的人要到對方的隊伍中,最後人多的一方勝利。
接著,他讓兩位同學用聲音和形體敘述自己今天早上幹了什麼,時間由30秒逐漸縮短為3秒,在越發緊迫的時間裡,演員的表演動作和聲音也變得越發強烈快速。
這兩個訓練是希望演員們在即興的互相刺激的過程中尋找自己新的狀態,並發現自己不同的聲音,為後面的戴面具訓練做足準備。白楠永表示,觀察面具並找到適合面具的聲音和形體是每個演員自己的工作,他們需要在不斷的變換和嘗試中把握面具的特徵,從而使自己的聲音和形體與面具相融合。
在工作室活動的最後,白楠永邀請觀眾們一同上臺感受面具,鼓勵大家嘗試通過面具找到自己身體和聲音的更多可能性,於是同學們在韓國學生的指導下感受並使用面具,將現場氣氛推向高潮。
供稿:黨委宣傳部
圖片:黨委/院長辦公室
編輯、排版:陳予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