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虎兕相逢」預示的命運伏筆,不勝唏噓

2021-01-10 方哲健康生活

「虎兕相逢」出自《紅樓夢》金陵十二釵元春判詞,先見畫:只見畫著一張弓,弓上掛著一個香櫞。判詞為:二十年來辨是非,榴花開處照宮闈;三春爭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夢歸。

首先關於「虎兕」還是「虎兔」?脂批有「虎兕」、也有「虎兔」,通行本多為「虎兔」。所以可有兩種解釋:

一是「虎兕相逢」:伴君如伴虎,苛政猛於虎,虎指皇帝。據《山海經》載,「兕在舜葬東,湘水南。其狀如牛,蒼黑,一角。」「兕西北有犀牛,其狀如牛而黑。」兕是象犀牛的猛獸,指惡勢力或其代表人物,與「四大家族」利益相抗衡的勢力,比較明顯的人物有夏太監、忠順恭親王。

老太妃在世時,夏太監對元春很恭順,老太妃一薨便「變臉」,甚至跑到賈府「敲詐」錢財,可見元春處境堪憂。當掌管六宮事務的夏太監完全投靠「忠順恭親王」勢力時,作為「四大家族」靠山的元春只有死路一條,忠順恭親王勢力要扳倒「四大家族」支持的北靜親王勢力,最直接的方法就是除去其靠山、皇帝的枕邊人元妃娘娘。

所以夏太監便充當了「兕」的代表,讒言於皇帝,其罪狀大抵只有一條:身為「賢德妃」,其家族借省親大興土木、巨額建造大觀園,賈家虧空國庫,元春有辱「賢德妃」聲譽,賜死謝罪!當然寧國府秦可卿葬禮的超規格大操大辦的虧空及賈家的一切虧空也一併算到元春頭上來,所以元春來不及向賈家報信,只有死後於夢中回歸故裡,與親人相見。

二是「虎兔相逢」:本來皇帝與元妃娘娘為夫妻,為以「龍鳳呈祥」為吉兆,但皇帝變臉了,是為虎;而元春則是任由宰殺的「兔」。有如「楊貴妃之死」,元妃不死,朝庭動蕩,忠順恭親王勢力已佔上風,皇帝為保江山穩定,只有拿元春作犧牲品。

最後,《紅樓夢》是一部隱去朝代的作品,儘管服飾似明朝,但講述的卻是清朝的故事。元春命運的結局,使賈府失去靠山,繼而被抄家與傾覆。

作品原型曹家為江寧織造,有四次接駕康熙的歷史,耗資巨大,巨額虧空,正如賈璉奶媽所說「用皇帝的錢替皇帝辦事」,賈母婆婆賈代善母親的原型為康熙的奶媽,康熙深知虧空責任不在曹家、雍正也知虧空緣由,對曹家比較眷顧,康熙雍正希望扶持其後人能儘快填滿虧空,到了乾隆,開始還念曹家祖長功德,可惜子孫不肖無能,終被抄家。這些便是《紅樓夢》「賈王薛史」偕音「家亡血史」的原型故事。

為了避免乾隆「文字獄」的牽連,《紅樓夢》必須隱去真事,集中主線說述寶黛追求自由戀愛的愛情故事,而政治鬥爭的暗線只是作為時代背景,留下家族血史的痕跡與緣由,讀來不勝唏噓。

相關焦點

  • 虎兕相逢還是虎兔相逢
    虎兕相逢還是虎兔相逢文/姜子說書青埂峰下一頑石,曾記幻相併篆文,月旨石見《石頭記》!榮即華兮華即榮,木石前盟西堂主,胭脂染就《紅樓夢》!聲能兩歌手兩牘,兩鑑風月兩生花!以詩傳史石上墨,誰識畫眉昭風流?——《石頭記》前言關於賈元春之死,楊藏本和己卯本以及通行本寫的是「虎兕相逢大夢歸」,其它的古抄本寫的都是「虎兔相逢大夢歸」。那麼,究竟是「虎兕相逢」還是「虎兔相逢」呢?
  • 《紅樓夢》中元春的判詞如何理解?從元春之死看其命運
    「三春爭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夢歸」——正當她的三個妹妹都非常羨慕元春、希望有能像她一樣的命運時,「虎兕相逢」,她的生命結束了。作者 宗春啟三春爭及初春景,虎兕(sì)相逢大夢歸。這是《紅樓夢》中第五回裡,作者給元春的判詞,概括了元春的命運。怎麼理解這四句話呢?我認為是這樣的——「二十年來辨是非,榴花開處照宮闈」,是說元春在宮裡度過了二十個春秋之後,懂得了不少道理。
  • 《紅樓夢》裡賈元春的判詞透露了什麼秘密?紅樓死結指的是什麼?
    賈元春是《紅樓夢》裡非常重要的人物,她雖然只正式出場一次,卻成為牽動賈府命運至關重要的關鍵人物。她貴為皇妃,但是也躲不過悲慘死去的命運,為什麼這樣說呢?今天就跟大家探究一下。第一,紅樓死結指的是什麼?有關《紅樓夢》的四條最難破解的不解之謎,有兩條與她直接相關。
  • 《紅樓夢》中三個人物的特殊判詞
    三春爭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夢歸。賈元春這位皇妃,很早就死了,只做了二十年的皇妃,曹雪芹相信,人的命運有個定數,一早就安排好了。虎兕相逢大夢歸,「兕」這是牛的意思,「兕」中最著名的是,太上老君的坐騎,板角青牛。
  • 《紅樓夢》第五回寫得很清楚,分析完我的心揪緊了
    第五回裡關於元春的判詞和《紅樓夢曲》是這樣寫的:畫著一張弓,弓上掛著香櫞。二十年來辨是非,榴花開處照宮闈。三春爭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夢歸。《恨無常》:喜榮華正好,恨無常又到。眼睜睜,把萬事全拋。蕩悠悠,把芳魂消耗。望家鄉,路遠山高。故向爹娘夢裡相尋告:兒命已入黃泉,天倫呵,須要退步抽身早!
  • 《紅樓夢》判詞中的秘密(中)
    這對紅樓夢來說實在太重要了。因為紅樓夢是一個缺失了結局的故事。讀者可以從這些判詞中猜測人物的結局。上次專屬語音講到了香菱,襲人和晴雯,還有寶釵和黛玉的判詞,今天我們就接著往下說。三春爭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夢歸。評 | 這裡說的是賈元春。一般認為,畫裡面的「弓」諧音「宮」,隱喻鳳藻宮;「櫞」則諧音「元春」的「元」。
  • 為什麼說曹琴默在影射紅樓夢裡的賈元春?
    甄嬛傳裡的曹琴默在影射紅樓夢裡的賈元春?看完這5點你就明白了。首先要強調一點,影射並不是等於,不是說曹琴默就等同於紅樓夢裡的誰誰誰,希望槓精們不要在這個問題上糾結。光頭在前面講過,《紅樓夢》裡元妃回家省親,曾當著賈府上下說「當日送我去那不得見人的去處」。
  • 紅樓夢:「金陵十二釵」的判詞,揭秘古代封建社會女子的真實寫照
    三春爭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夢歸。"頭戴金冠,必承其重。享宮中俯首跪拜,也需忍深牆詭譎風雲,伴君如伴虎,走錯一步滿盤皆輸。賈元春是賈家最大的政治靠山,她的命運關乎賈府興衰,只有在後宮謹小慎微,步步為營,為家族謀得聖上青睞。
  • 為什麼說《紅樓夢》是一部反清復明的小說
    《紅樓夢》中元春的判詞,應該就是根據這首詩幻化出來的。紅樓夢》中元妃的「判詞」是:「二十年來是與非,榴花開處照宮幃,三春爭即初春景,虎兕相逢大夢歸」。這兩首詩從內容和形式上如此契合,似乎用偶然是難以解釋的。
  • 《紅樓夢》:元春的判詞出現的兩種情況,究竟那一種更符合本意
    在《紅樓夢》裡,關於元春的判詞因為版本的不同而出現了兩種情況。但在小白看來,還是認為第二種情況更可靠一些。第一種情況:虎兔相逢大夢歸。在《紅樓夢》裡,曹公最常用的寫作手法就是反語,比如賈寶玉同林黛玉所說的「是幾時孟光接了梁鴻案」,便是這種手法的典型表現。所以,虎兔相逢,在元春身上,並沒有帶來好運,而是徹徹底底的悲劇。
  • 《紅樓夢》7大伏筆 為後續作埋下引子
    《紅樓夢》是一座藝術寶庫,其高超的藝術手段令人折服。而其中的伏筆和暗示手法,就是其藝術寶庫裡光彩朵目的粒粒珠璣。綜合來看,《紅樓夢》中的伏筆和暗示數量大,方式多,技巧成熟。先看伏筆。從伏筆埋下到一次次的照應,我們可以看出這條線索所要表達的思想:人生如夢,不要為名韁利鎖所兒女情長所絆,要學會及時撒手。再看伏筆的第二個例子。那就是劉姥姥進賈府。
  • 《紅樓夢》:十二金釵,十二判詞,句句真言
    》中刻畫了眾多美麗靈巧的女子,其中有十二最出眾的女子,她們溫柔靈巧,美麗多情,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今天來剖析金陵十二釵正冊的女子,根據她們的判詞和曲子來探知她們的命運和悲歡離合。三春怎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夢歸。【曲】恨無常喜榮華正好,恨無常又到。眼睜睜,把萬事全拋;蕩悠悠,把芳魂消耗。望家鄉,路遠山高。故向爹娘夢裡相尋告:兒命已入黃泉,天倫呵,須要退步抽身早!
  • 紅樓夢:為什麼有人說看懂了《紅樓夢》第五回,就能看懂《紅樓夢》全書?
    我們先來看看第五回的主要內容:預示《紅樓夢》金陵十二釵正、副冊、又副冊部分女子的結局《紅樓夢》第五回,主要講述的是賈寶玉夢遊太虛幻境一事,在這一回裡,曹公借警幻仙子之口、賈寶玉之夢,向我們提前預示了《紅樓夢》中眾多女性最終的結局,這些結局,就藏在那十四首判詞以及那十一首《紅樓夢》曲子中。
  • 《紅樓夢》十二釵判詞詳解
    (87《紅樓》開篇的石頭)我們認為,最主要的是《紅樓夢》第五回的判詞與詞曲的預設。實際上,要讀懂《紅樓夢》,讀懂第五回的十二釵判詞極為關鍵,今天我們就來詳細分解一下這些判詞。三春爭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夢歸。這是元春的判詞,畫上的一張弓,弓諧音「宮」,當然也指不祥的兇器,香櫞的櫞諧音「元」。元春在宮裡生活了二十多年,做了什麼呢,一直忙於辨別是非,實指宮廷內鬥。榴花一般指女子懷孕,但卻沒有說石榴結子,顯然,元春最終沒有生下孩子。三春指的是迎春、探春、惜春,初春,就是元春。
  • 虎兕出於柙,龜玉毀於櫝中,誰之過與?
    虎兕出於柙,龜玉毀於櫝中,是誰之過與?——典守者不得辭其責也! 市場再下臺階。近期關注華為蘋果發布會、隔岸大選等等消息面,在這期間難言樂觀。如果中信研報說得對,那麼下一個異軍突起的板塊會是哪個呢? 今日操作: 滿倉不動。無力補倉。
  • 如懿傳:八阿哥墜馬五公主殞命,衛嬿婉此舉為結局埋下伏筆
    如懿傳:八阿哥墜馬五公主殞命,衛嬿婉此舉為結局埋下伏筆周迅、霍建華和張鈞甯主演的清宮電視劇《如懿傳》正在騰訊熱播,在最新的劇集和預告片裡我們看到,嘉貴妃金玉妍雖然失寵但依然心懷憤懣伺機反撲。周迅飾演的如懿與張鈞甯飾演的海蘭之間情比金堅,存心挑拔的炩妃衛嬿婉只得看準了嘉貴妃金玉妍與繼後如懿之間的矛盾從中作梗,從而坐收漁人之利。
  • 《紅樓夢》金陵十二釵判詞及人物命運
    大觀園裡女兒們的命運雖然各有不同,但在作者看來都是可悲的,因而統歸太虛幻境薄命司。圖冊判詞和後面的《紅樓夢曲》一樣,使我們能從中窺察到作者對人物的態度,以及在安排她們的命運和小說全部情節發展上的完整藝術構思,這在原稿後半已散失的情況下,特別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在我們讀的後四十回續書,不少情節的構想就是以此為依據的。
  • 說起讀書,不勝唏噓
    說起讀書,不勝唏噓。記得小時候在農村生活的日子,除了東邊長滿樹木和荒草的「百草園」,最喜歡的就是我的「三味書屋」——其實就是一個裝滿各種書的大木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