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香石竹我們可能會想到宋朝王安石寫了一首讚譽石竹花的詩——《詠石竹花》,詩句裡表現了王安石對石竹花的喜愛之情,但是你可能不知道石竹花是康乃馨的原名。
一提到康乃馨,我們最先想到的就是母親節,因為種種原因,康乃馨緊緊地和母親節綁定在了一起。四月到九月是康乃馨開花的時間,但是不同的康乃馨品種還是會有不同的花期,有的品種只能開一個季節,有的卻能開一年。
每一種花都有著花語,所以不同顏色的康乃馨,也代表著不同的花語。現在一般會把粉紅色或是紅色的康乃馨送給母親,以表達對母親養育之恩的感謝,其他花色也各有各的寓意,但是現在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送的最多的還是紅色的或是粉紅色的。
一、康乃馨文化的起源
關於成為康乃馨還有著幾個小故事。在希臘神話中,有著許多關於康乃馨的傳說,傳說希臘有一位少女,這個少女是以編制康乃馨花冠為生的,手藝非常的好,編制出來的花冠也是非常的精巧,所以在當時受到很多人的讚賞,也因為這樣,她的生意也是同行中最好的。
但是正是因為這樣,才給她帶來無盡的災難,因為生意的興隆,她招來了同行的嫉妒,最終同行為了自己的生意,就找人把她給謀殺了,因為是暗殺的,所以也沒有辦法找出兇手。這位少女的事跡被太陽神知道了,為了紀念她,太陽神就把她變成了康乃馨,在此後的時間裡,希臘人就把康乃馨推到了一個很高的地位。
在法國也有一個關於康乃馨的傳說,傳說中法國有一個很帥氣的牧羊童,但是有一個女生害怕被他誘惑,所以就找了個機會把牧羊童的眼睛挖了出來,並丟在了地上。但是神奇的事情發生了,被丟在地上的眼睛變成了康乃馨。
巧合的是美國也有關於康乃馨的傳說:在美國的一個城市,有一個名叫安娜·查維斯的女生,她的母親在一九零六年的時候去世了,對於很多人來說,失去母親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安娜也不例外,她當時也是十分地痛苦,在日常生活中也非常地想念自己的母親。
在母親去世的第二年,安娜把一朵白色的康乃馨佩戴在自己的胸襟上,以此來表達對母親的思念。為了讓其他一樣喪母的人有個寄託之情,也為了能夠讓人們好好孝順自己的母親,所以她提議成立一個母親節,後來很多人同意並支持她的提議。
終於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之下,美國的國會通過了母親節這一提議,並把它定在每年五月的第二個周的周日。在這一天,如果是喪母的人,就在胸襟上佩戴一朵白色的康乃馨,用以表達對母親的懷念;如果是母親健在的人,就在胸襟上佩戴一朵紅色的康乃馨,用以表達對母親的感激之情。
康乃馨是西方母親節的花卉代表,在我國它有另一個名字——石竹花,雖然在國內卻是比較普通,也沒有特別出名,名花譜沒有它的名號,但是在國際上,康乃馨還是比較出名的,並且它的交易量是名列前茅的。康乃馨在我國雖不是名花,但是這並不耽誤古人對它的喜愛,詩仙李白也曾對其寫詩讚譽。
二、康乃馨文化的發展
關於康乃馨的來源有著多種的說法,一種是說起源於西班牙,這種說法是從兩千年前就有的了;一種說法是由諾爾曼人傳入英國的;還有一種說法是由突尼西亞引進歐洲。但是哪種說法都沒有足夠的證據,只是傳說而已。
真正讓康乃馨出名的事件,還是發生在美國,是因為美國在一九三四年母親節發行的郵票中有康乃馨的存在。這個郵票上的圖案並不一幅普通的畫,而是一幅世界名畫,畫中有著康乃馨的存在,而且還有著母親的畫像,因此人們把母親節與康乃馨的聯繫更加的密切,所以在西方,每到母親節這一天,就會佩戴康乃馨,以表達對母親的思念或是感激。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推進,東西方文化的不斷交流、碰撞,母親節這個外來的節日也漸漸傳入中國,康乃馨這種花也就慢慢走入人們的視野,受到很多人的歡迎。
三、康乃馨的綜合價值
康乃馨雖是一種花,但是它也有藥用價值。《本草綱目》有記載:康乃馨花茶性微涼、味甘、入肺、腎經,有平肝、潤肺養顏之功效。
對於愛美的女士來說,用康乃馨泡的茶是一種不錯的選擇,因為康乃馨有著美容養顏、美白皮膚的功效,因為它有著調節女性內分泌失調和排毒的作用。與此同時,男士飲用康乃馨花茶也是有著極大的益處,因為它能起到固腎益精的作用,這項作用可以說是對男士最大的益處。
除此之外,康乃馨還能起到清心除燥、消炎除煩、安神止渴的作用,所以心裡容易慌亂的人應該多飲用康乃馨花茶,這樣的話就可以靜下心來,安心的去做一些事情,很多事情也就會得到很好的解決。對於不愛吃飯或者是想要減肥的人來說,康乃馨也是有用的,因為康乃馨有著健胃開胃、調節血脂減肥的功效。但是也不是所有人都是適合喝康乃馨花茶的,一般孕婦不能喝,因為嚴重的話會導致流產;脾虛胃寒的人不要喝,會導致腹瀉。
四、結語
康乃馨盛開時,花瓣層層疊疊,觀賞性極高。可於庭院中叢植、片植,盆栽也可以用於裝飾家居陽臺、臥室等處,或用它的切花隨意製作漂亮的家居花藝小品擺放在臥室床頭,都可增進求子運勢。
康乃馨的香氣也是很不錯的,最被人們接受的還是它的香氣,因為在遙遠的歐洲宮廷,人們製作香水的原料就是康乃馨的精油。所以平時在家裡種上幾株康乃馨,賞賞花、聞聞香氣也是非常有情調的。
參考文獻:
1、 王安石《詠石竹花》
2、 李時珍《本草綱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