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母親節,孝順的你,肯定會備上一捧康乃馨送給母親,聊表心意。其實,康乃馨象徵母愛的歷史也不過百餘年。在1906年5月9日,美國費城有一名叫 Anna Jarvis 的婦女,因為母親 Ann Reeves Jarvis的逝世悲慟不已。她的母親生前為女權主義者,在美國內戰時期無私地幫助了很多窮困的人母。因此在母親逝世的第二年,Anna 呼籲每年留出一天,成為感謝母愛偉大的紀念日,為此她到處演講,也受到了社會各界的支持。
1914年5月,美國國會通過決議,把每年5月的第二個星期日定為「母親節」,這時候民間已經把賈維斯母親生前最愛的白色康乃馨,作為紀念母愛偉大的象徵之物,之後這一風潮也傳遍全世界。
Anna 本人在1927年接受採訪曾說過:「因為康乃馨的花瓣不會下垂,擁抱著花心直到凋亡,就像母親擁抱孩子一樣,母愛永遠不會衰退」。
大家都知道,康乃馨是 Carnation 的音譯,最早來源於「coronation(加冕)」,這名兒雖洋氣妖冶,可人家的正式中文名兒倒也是素淨,名喚「香石竹」,學名為Dianthus caryophyllus,是石竹科石竹屬的模式種。
香石竹原產於地中海沿岸,種植歷史相當悠久,能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石竹屬的屬名「Dianthus」,便是由古希臘學者泰奧弗拉斯託斯最早創造出來的,dios意為神聖,anthos則為花,香石竹因為香氣適宜,作為一種花卉在神聖的冠冕製作中經常會用到。
野生的香石竹開花是單瓣的,甚至只有單調的桃粉色,和現在市面上見著的康乃馨還真不一樣。現在,康乃馨作為一種主流的切花,已經被繁育出了姿態萬千,顏色各異的園藝品種,加之有賴於溫室培養,所以我們一年四季都能買到最水靈兒的康乃馨鮮切花。
不同顏色的康乃馨也代表著不同的含義,而且在不同國家,不同場合的寓意也不同。母親節適合送粉紅色或者大紅色的康乃馨,象徵著熾熱的母愛;如若母親不在人世,則適合佩戴或者贈送白色的康乃馨。而綠色的康乃馨,則是同性戀的象徵,最早是由愛爾蘭著名同性作家奧斯卡·王爾德佩戴而流行開來的。
野生的香石竹,圖來自wiki。
那,香石竹是不是就是聞之芳香馥鬱的「石竹」呢?非也,多了一個字,便是兩種不同的植物。石竹學名為Dianthus chinensis,是中國自古以來就栽培觀賞的一種傳統花卉。石竹得名於它們的枝條,一節一節往上長,倒是和竹節兒有幾分相似,只是石竹莖條更加柔弱脆嫩,輕輕一掰就能折斷。
石竹比不得香石竹那般香氣濃鬱,花朵也沒有那般繁複華麗,它們的花瓣呈倒卵狀,邊緣有鋸齒,看起來倒像是削鉛筆時候留下的鉛筆刨花兒組合起來的。
石竹。圖片來源:wiki
還有一種叫「瞿麥」的植物,也容易和石竹混淆在一起。瞿麥可不是一種麥子,而是正兒八經的石竹科成員,學名為Dianthus superbus,只因著萼片筒裝,包被著果實形似麥子而得名。瞿麥與石竹比較明顯的差別,便在於它們的花朵。瞿麥具有5枚狹長的粉色花瓣,深裂成流蘇狀,讓人過目不忘。
瞿麥。圖片來源 :wiki
在日本,素來把文靜溫柔、品德高尚的女子稱為「大和撫子」,比如小津安二郎的繆斯女神原節子,就是昭和時代的大和撫子,想來大家肯定都知道這個說法,但是,你知道嗎,大和撫子原來指的是一種叫「長萼瞿麥」的石竹科植物。
長萼瞿麥,學名為Dianthus longicalyx,分布於東亞各國,日本亦有出產,它們一般生於水流清澈的河畔邊,故被稱為「河原撫子」,而從唐朝才傳入日本的石竹,就被稱為「唐撫子」了。日本奈良時代的歌人山上憶良,在《萬葉集》中提及到「秋之七草」:萩、尾花、葛、撫子、女郎花、藤袴、朝貌。其中的撫子指的便是長萼瞿麥。
長萼瞿麥。圖片來源:wiki
康乃馨是清末才傳入我國的,當時還沒有象徵母愛的含義。中國自古也有象徵母愛的花——萱草。萱草學名是 Hemerocallis fulva,是萱草科萱草屬一種宿根植物,原產於我國,有很長的栽培歷史。
古代文人喜歡用萱草來歌詠母愛的偉大。詩人孟郊留下的最膾炙人口的詩句「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這裡的寸草原意指的就是萱草,而他另作的一首《遊子詩》:「萱草生堂階,遊子行天涯;慈母倚堂門,不見萱草花。」 更加直白地道出了對母親的愛意。
評論功能已經開啟,歡迎大家吐槽~
點擊右上角,查看更多歷史消息
有問題的肉友可以微信向我留言,我會定期回復。
微博@進擊的多肉 | 微信公眾號 love123dr
「歡迎轉發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