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極可能會成為「探長年」,繼年初的《追龍番外篇之十億探長》後,《金錢帝國2之四大探長》、《風再起時》也有可能在年末上映。雖說題材上有點老掉牙,香港網站的評論也是「噓」聲一片,不過《追龍》的票房收益似乎說明梟雄片依然有它的受眾,特別是內地觀眾對於「九龍城寨」時代的香港仍抱有一種獵奇的心態,都很想了解那個「百花齊放」年代的社會生態。
但不管是90年代還是千禧後拍的梟雄片基於商業電影上的考慮,對人物和事件的修改比較多,是名符其實的「本片純屬虛構」,如果把它們當成歷史傳記片來解讀那是會鬧笑話的。港產梟雄片無論主角是「白」還是「黑」,四大探長的身影幾乎無處不在,事實上香港在整個60年代,這些隻手遮天的華探長才是香港真正的主人,有時候連英籍的「一哥」和港督都要讓他們三分。
探長為了積累業績,往往會向轄下的幫派「買案」,即案子抓不到罪犯時會讓大佬們交底層的手下來頂罪,並交付數量可觀的「安家費」。
探長是一個已經不存在的警隊職務稱呼,探長的英文名稱是「Detective Staff Sergeant」,是「差館」(警署)的領導人,數目很少,負責該警區的治安,因此他們對治下的「社團」情況非常熟悉,表面上看起來他們分屬黑白兩道,但實際上私下都有交往,白的默許黑的經營偏門行業,甚至還為其提供方便;黑的則管控旗下的馬仔不要公開幹諸如謀殺、持械行劫等嚴重罪行,讓白的轄區表面上太平無事,好令鬼佬上司滿意。
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現象是與當時英國殖民者本身的腐敗有關,探目若要晉升為探長,必須要向鬼佬上司貢獻金錢,而與社團人士關係好的探目比一般的同袍更容易得到各個幫派的資助,升職的機會也更大,當他成功上位後自然要回報「金主」們。
《一代梟雄三支旗》中的劉福原型來自姚木和劉福二人,姚木在晚年因中風而半身癱瘓,因不堪病痛折磨而在家中開槍自盡。
到了二戰結束後,港英增設總華探長的職位(Detective Staff Sergeant I,普通探長的後綴為II),他只對處長負責,整個大區的探長都歸總華探長指揮和調度。如果說探長本身就是黑白通吃的老油條,那麼能當上總華探長的自然是老油條中的人精。首位總華探長是潮陽縣出身的姚木,行伍出身的他精明能幹,深得英籍上司的喜歡。1949年7月,姚木晉升為總領港島、九龍及新界的總華探長,後來因健康問題於1951年宣布退休,由時任九龍區探長的劉福繼任。
《雷洛傳》中青年雷洛調去新界是因為得罪顏同,這個是虛構的情節,實際顏雄當時的地位根本無法與呂樂相比。
所謂「四大探長」的說法,其實早在50年代末已經出現,他們是劉福、黎民祐、梁德霖和呂樂。呂樂當時的職務為新界區探長,由於他與香港著名幫會14K、新義安關係非常好,因此深得警隊高層重用。1962年,總華探長的職位重置,由呂樂和藍剛二人擔任,前者負責港島區,後者負責九龍區併兼管新界區。
由於呂樂的特殊背景,使得他升職後黑白合流的局面日益嚴重,很多警員本身就有幫派的背景,其中最出名的是陳惠敏,他既是警員也是14K的「雙花紅棍」。各路幫會所經營的偏門生意由於有位高權重的總華探長保護得以越做越大,煙檔賭檔遍地開花,帶來了嚴重的社會問題。
不斷坐大的華探長其權力遠超職位,連英籍的警務處長都無法有效指揮警隊。但對於英國佬來說,只要能從這些華探長手中收取數目可觀的利益,在社會秩序表面上穩定的情況下,他們都不太理會下屬的違法行為。華探長們除了向幫派收取保護費外,自己也經營酒樓、夜總會等「正行生意」,坐擁豐厚的身家,使得地位崇隆的總華探長擠身為社會名流,長年擔任某某會的會長並大搞慈善,從而進一步提升自己的社會地位。
《雷洛傳》中雷洛前女友阿霞本想以妾的身份嫁與雷洛,結果因大清律例被廢除而含淚出走,這裡的時間明顯不對,大清律例中納妾條款被廢除是1971年,那時呂樂早就退休並全家出逃了。
英國為方便管理佔香港絕大部分人口的華人,於是保留了清朝的法律,俗稱「大清律例」,如歐洲人在香港犯法會使用英國法律來定罪,華人犯法則採用清朝法律定罪。即使後來清朝滅亡,個別條例依然在華人社會中通行,比較著名的有新界原住民的「丁權」和納妾。
由於華探長們個個有權有錢,因此三妻四妾屬於常態,比如藍剛本人就有一妻四妾,這還沒算夜總會的「風流債」。探長的身家基本以千萬計算,而總華探長的身家更是上億,呂樂就是因為身家超五億成為華探之首,故有「五億探長」的外號。
正所謂羊毛出在羊身上,華探長們吃得腦滿腸肥的同時,挨餓的自然就是普通市民,民怨的積累最終導致1966年和1967年的暴亂,其規模之大警隊亦無法制止,連駐港英軍都要參與平亂。這一切令英國政府不得不重視香港的貪腐和黑白合流的問題,於是大家所熟悉的「廉政公署」於1974年成立,大力打擊警隊貪汙,有手腕的大小探長紛紛出逃。
在《雷洛傳》中,升為「總華探長」的顏同被廉署抓獲,而事實上顏雄在「油麻地果欄案」後便已出逃,再者他本人並沒有擔任過總華探長一職,與呂樂爭奪油麻地探長職位更是子虛烏有。
我們現在所熟知的「四大探長」是指呂樂、藍剛、顏雄和韓森,其中顏雄因為與呂樂同屬「鶴佬人」,又熟悉九龍城寨的幫會頭目及毒販,故呂樂上位後將其提拔,擔任被稱為「油水區」的油麻地探長,在廉政公署成立後他依然在位。1975年,毒品調查科在油麻地果欄查獲一批毒品,並懷疑有執法人員參與其中,於是廉政公署迅速介入,顏雄自知大勢已去,於是以旅遊為名出逃。
《雷洛傳》和《藍江傳》稱藍江從事反飛多年,而事實上當過反飛組領導的是韓森,藍剛本人並沒有參與任何關於反飛的行動。
至於知名度最低的韓森,年輕時曾跟隨劉福,但由於呂樂、顏雄刻意提拔潮汕籍的警員,使得韓森所屬的「東莞派」長期處於被打壓的地位,到1966年才升任為旺角區探長。60年代末,看到風向不對的呂樂和藍剛提前退休並移民後,韓森才得以在1971年升任為新界區總華探長。由於港督麥理浩銳意打擊貪腐,感覺大難臨頭的韓森在升職後兩個月便申請提前退休,於1974年移民加拿大。
《四大探長》中陸剛的上司黎探長,原型是50年代「四大探長」中的黎民祐,藍剛在入職警隊時是黎的手下,但黎是申請退休,並非被英籍上司降職。
而曾經是「四大探長」之一的黎民祐儘管在1969年退休,但仍遭到廉署的調查,1976年被拘捕,最終在1979年被判貪汙罪名成立,即時入獄兩年,近1600萬財產被充公。
經過70年代的大力反貪,香港的社會風氣走向了正軌,警隊的架構亦得以重整,總華探長與探長的職務被撤銷,從此成為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