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振寧恩師吳大猷:用一生守護愛人,在戰亂裡教出兩位諾獎獲得者

2020-12-23 騰訊網

1957年11月,從中國物理學會發出一封代表著中國政府和科學界態度的電報。次日,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權威大報刊的頭版頭條上,將這一則令中華兒女舉國歡慶的消息公之於眾:中國的青年物理學家李政道、楊振寧二人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成為首次在該方面折桂的中國籍學者!

這樣為國人爭光的消息一經傳回,各行各業就開始忙碌:政府爭取著儘快迎接兩位青年才俊回國,各界媒體積極地跟進著這兩位諾獎獲得者的消息。而捧回獎盃的兩位年輕人,卻不約而同地提起筆,在信紙上包含著激動與感激地書寫著心聲。

這封信的收件人既不是他們的家人親戚,也不是家喻戶曉的當紅人物。可他於之二人,猶如孔子於子路顏回。這個人的名字,叫做吳大猷。

一、十年南開定終生

1907年的中國,仍然處於腐敗的清政府統治之下。光緒三十三年的廣州還叫廣州府番禺縣,而吳大猷正是在這裡開始了他的一生。

比起出生於寒門的平民子弟,吳大猷的出身顯然優越許多。生於名門望族、書香世家,從小就有進士出身的祖父和舉人出身的父親教導。

父輩就職於清政府,自然明曉國運衰微,期望將吳大猷培養成國之棟梁,苦下心血。可惜飛來橫禍,未等到吳大猷長至學齡,父親與祖父相繼病故,偌大的吳家一下子失去了中流砥柱。

六歲時,吳大猷的身邊便只有母親在照顧他。可封建傳統的女性難以給孩子提供良好的教育資源,幸而大猷的伯父,也就是廣東旅津中學當時的校長伸出了援手。他不忍心看著聰慧過人的侄兒淪為凡庸之輩,便出資供養他的教育,還讓吳大猷進入南開中學讀書。

那一年,吳大猷14歲。青澀的少年還不知道,自己與南開的緣分才剛剛開始。對知識的追求就是他的全部愛好,年少的吳大猷信念堅定:我要上大學!

南開中學的課程內容並不簡單。當其他的高二同學還在為了老師布置的課業焦頭爛額的時候,提前完成作業的吳大猷已經抱著借來的高年級書本,自學高三的課程。那些他從未接觸過的知識是那樣晦澀難懂,可吳大猷不僅天賦異稟,還有著遠勝於別人的勤勞。

他不斷地打磨著自己這塊終會出世的璞玉,在剛滿18歲時就迫不及待地參與了升學考試,並成為了南開大學校史上第一個提前考進來的跳級生。

楊振寧和恩師

少年英才,名師青睞。南開大學的饒毓泰教授一眼看中了吳大猷的才資,從他進入大學校門的第一天起就悉心教導。千裡馬須有伯樂賞識,而吳大猷這塊璞玉也終於到了心靈手巧的工匠手裡。饒毓泰教授作為中國現代物理的先驅,可以說,沒有他,就沒有今日南開大學的物理系。

饒毓泰對吳大猷來說,亦師亦友,是恩師,又如慈父。在實驗室裡,他耐心又盡心地指導著吳大猷的科研;在生活中,他與吳大猷同吃一桌飯、同下一盤棋。他既是吳大猷的物理學領路人,又讓他感受到了如沐春風的慈父關懷。

十年如一日,從中學到大學,從聽課學生變成授課教師,吳大猷在南開這片沃土上成長,一晃就是三千六百多個日日夜夜。他在良師益友的陪伴下汲取著物理學的養分,知識的儲備量隨著他對物理的熱愛與日俱增。當一顆希望的種子終於長成能獨當風雨的樹木時,饒毓泰教授寫下一封推薦信,為吳大猷打開了赴美深造的學術之路。

多年以後,當功成名就的吳大猷回望這奠定他一生基調的南開十年時,飽含深情地道:「在南開的十年,決定了我這一輩子的為人處世和工作習慣。我離開故國許久,最懷念的,就是我的恩師饒毓泰先生。」

二、白首不離一心人

如果讓吳大猷選擇一處他人生中最難忘的寶地,我想他一定會毫不猶豫地說出「南開」二字。因為在這裡,他不僅為自己的事業鋪好了前路,還遇見了一生摯愛——阮冠世。

1928年的12月朔風凜凜,可在吳大猷的記憶中,這是一個有溫度的冬天。學校主辦的師生同樂會上,二十二歲的吳大猷從人群中一眼看到了一名弱柳扶風的女孩兒。她是多麼美好,令人想到嬌花照水、池中明月。

風度翩翩的青年大猷整了整衣領走近了她,在自我介紹之後,得知了這位令他一見鍾情的女孩兒的名字:阮冠世。

同為南開大學的物理系學霸,才子佳人的結合簡直是水到渠成。初嘗戀愛滋味,戀人的一切都顯得那樣有吸引力。這位物理學的天之驕子在遇見阮冠世之後,拋卻了封建家庭教導他的「君子遠庖廚」。

只因為她說喜歡喝牛肉湯,「十指不沾陽春水」的吳大猷就義無反顧地開始研習廚藝。

他在清晨去買回新鮮牛肉和佐料,仔細切好、醃製,裝進特製的砂鍋文火慢燉數個小時,直到牛肉完全入味兒後才熄火。那牛肉湯色澤清亮,味道堪比飯店名廚。

於是南開大學裡總能見到這樣的怪事:物理學的風雲人物吳大猷,用他那雙擺弄實驗器材的手,抱著一隻用布厚厚裹好的罈子,笨拙而小心地站在阮冠世的樓下,等待戀人品嘗他的手藝。

那氤氳的熱氣一暖就是幾十年的光景。先是燉牛肉湯,後是煎藥,阮冠世自幼身體不好,吳大猷卻一直不離不棄,凡事親力親為地照顧著她。

在風和麗日的時候,一對眷侶會去北京天壇公園遊玩。兩個人四目相對,耳朵貼著回音壁。吳大猷看到身體虛弱的戀人綻開一個甜美的笑,用溫柔地聲音祈求道:「希望上天能容許我們生生世世都在一起。」

吳大猷大為感動,彼時就下定決心:不論來世如何,今生他便認定了阮冠世了。

而他也確實用一生去實踐了自己的諾言。1936年9月,吳大猷請來北大校長蔣夢麟為自己的婚禮證婚。這對甜蜜情人終於升格為恩愛夫妻,延續著他們的愛情。

直到宛平城響起一聲炮響。兩人婚後不到一年,日軍開始全面侵華,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三所學校皆向長沙轉移。吳大猷擔心妻子體弱,受不了顛沛流離,於是提前打點,將妻子妥善地安置在天津。

離別時,他含淚要妻子保重身體。生逢亂世,不知何時才能相見。可阮冠世並不是普通的柔弱女子。她思夫心切,居然拖著孱弱的身體,當即買船票南下,追隨著丈夫的腳步。青島相見,兩人相擁而泣。

三所名校臨時合併為西南聯大,在長沙落腳。不久之後,日軍突襲,長沙也不再安全。吳大猷一人無妨,可是妻子的身體實在難以承受隨時轉移的負荷。

兩年裡,吳大猷先是帶著妻子到安全的蜀地,後又回到西南聯大遷校後的所在地昆明。一是為了尋找安穩之地,二是為了讓妻子在適宜的氣候環境下養病。昆明城中有日軍空襲,吳氏夫妻二人就搬到鄉下居住。吳大猷為了照顧妻子,不斷換工作、忙搬家,可是從未埋怨過阮冠世一句。

但吳大猷到底是文弱書生,連年的避亂已經讓他憔悴不堪,更何況他每天需要穿著皮鞋走十多裡路去西南聯大教書。戰時物價飛漲,這位翩翩公子穿著一身打補丁的衣服,篳路藍縷。

1943年春天,吳大猷因為一匹受驚的馬失足,而摔成了腦震蕩。他不得不暫停教書的工作,臥床休息。夫妻患難見真情,病弱的阮冠世強撐精神,衣不解帶地照顧著丈夫一個多月,在吳大猷終於好轉的時候,自己卻倒在了病房裡。

阮冠世病入膏肓,加上連日的勞累,連醫生都建議準備後事。可吳大猷並不想放棄妻子,他將妻子送進醫院,自己則回到鄉下養病。戰火連天,醫藥費用高昂。這位尊貴的知識分子、西南聯大教授,不得不擺起地攤變賣家什。

許是他們的誠意感動了上天,求生意志強烈的阮冠世終於轉危為安。經此一難,夫妻兩人一貧如洗,卻更加情比金堅。

三、春風桃李羅堂前

在西南聯大的日子雖然清苦,但在愛人的支持下,吳大猷繼續著科研工作。

在七七事變之前,從世界多所一流院校中學成歸來的吳大猷已經成為了北大物理教授團的領頭人物。他提議成立了北大清華聯合物理研討會開創了中國研討的先河,中國的物理學界學術氛圍濃鬱,他個人的研究成果也是碩果纍纍。

在戰亂時期,他白天為了生計四處奔波,晚上則與學界泰鬥們探討學術問題。雖然生活條件艱苦,但是吳大猷在這裡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精神富足。

在嚴峻的時局下,他堅持教授古典力學,培養了楊振寧、李政道、郭永懷、朱光亞等一大批著名物理學家。某些物理學界的骨幹人物,雖然與吳大猷沒有師生之名,但是他們的研究成果皆是以吳大猷的學術理論為基礎。

吳大猷從授業恩師饒毓泰教授身上學習到了如何為人師表,並且將它應用在自己的學生身上。楊振寧因為畢業論文受到吳大猷的指點,從此確立了這一生的物理研究方向;而與他分享諾獎的李政道,則更像當年饒毓泰身邊的吳大猷。

李政道家境普通,但是求學心切。他千裡迢迢地從故鄉浙江趕到昆明,就是希望能進入西南聯大求學。由於不符合校方規定,李政道無法獲得學籍。而慧眼識珠的吳大猷卻力排眾議,破格讓李政道旁聽。

這位來自浙江的青年學生沒有讓吳大猷失望。他多次在考試中拔得頭籌,展現出的科研能力遠超學校要求。當1946年赴美深造的時候,吳大猷力薦李政道作為交流生,跟隨他一起進入芝加哥大學攻讀博士學位。

李政道

這名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沒有的大學文憑的博士,自此蓬勃成長,最終成為了中國物理學界的翹楚人物。當他和楊振寧一起斬獲諾貝爾物理學獎之後,專程寫信感念恩師:「假如1946年您沒有給我這個機會,那就不可能有我今日的榮光。」

吳大猷在收到這封信後,並沒有把自己學生的功績歸於自己身上。他認為自己不過是適逢其會,金子之所以能發光,是因為它本身是金子。

事實上,吳大猷對中國物理學界的貢獻遠不止於此。當年他從密西根大學歸來,帶回了全新的、具有革命性的量子力學理論。當時的國內物理學界中,這方面幾乎是一片空白。他輾轉數十年,一直沒有中斷過教書育人的事業,說他是中國物理學界的孔子也不為過。

或許你鮮少聽說他的名字,或許你從未聽說過他的故事。但是吳大猷和他的學生們,用自己的力量和學識,在改變推進著中國物理界的發展。

吳大猷這三個字代表的,不僅是他個人,更是那一代在戰火之中仍然堅守著文人風骨的一群人。他的前半生,將西學帶回東方,並開闢建立中國物理新學派;他的後半生,病中著書,是海峽兩岸交流學術的橋梁。

吳大猷半世漂泊,故土難回,可心心念念的始終是中華。當他以八十五歲的高齡重回母校南開時,這位老人渾濁的眼中盈滿了淚水。他不負當年的少年夢想,精誠學術,一生不息。

今年,是吳大猷先生逝世20周年。當我們抬頭仰望之時,不要忘記,星空之上,曾有這樣一位學界泰鬥用自己的光芒,照亮著前方,照亮著無數的學子。

文 | 聞汐

相關焦點

  • 誨人以誠——物理學泰鬥吳大猷
    點擊上方藍字「檔案春秋」一鍵關注  楊振寧、李政道這兩位華人獲取諾貝爾獎的開啟者,後來雖反目成仇,鬧得不可開交,但他們在一個人面前不得不「相逢一笑」,並爭取獲得他的理解、諒解甚至支持,這個人就是他們的老師吳大猷。當年,他們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時,不約而同向吳大猷發去感謝信。
  • 鄧稼先因核輻射病危,楊振寧看望,一問才知造兩彈國家給了多少錢
    為我國核事業的開拓和奠基並做出突出貢獻的鄧稼先和世界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獲得者楊振寧有半世紀以上的深厚友誼,這在當時的科學研究圈裡被人羨慕的。他們兩人的友誼緣分來自父輩,他們兩個人的父親都是上個世紀的戰亂時期的知識分子,是同鄉也是同事,有很深的交情。
  • 吳健雄105歲誕辰 | 她是最傑出的華人女科學家,是她讓李政道、楊振寧獲得諾獎
    胡適則說:「我一生到處撒花種子,絕大多數都撒在石頭上了,其中有一粒撒在膏腴的土地裡,長出了一個吳健雄,我也可以萬分欣慰了。」1962年2月24日,臺北中研院院士會後酒會上,應邀出席的吳健雄親眼目睹恩師的去世,「悲痛萬分,泣不成聲」。1930年,吳健雄被保送到國立中央大學數學系,一年後從數學系轉入物理系,邁出了人生的重要一步。
  • 同樣是獲得諾貝爾獎,為什麼李政道名氣沒有楊振寧大?
    在華人物理學家圈子裡也是如此,對於楊振寧和李政道來說,大家大多聽說過楊振寧,但李政道就相對陌生一些。那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情況發生呢?難道名氣不應該和成就一致的嗎?這回我們就以楊振寧和李政道為例來聊一聊這個話題。
  • 為什麼中國很少諾貝爾獎獲得者?聽華人「諾獎」得主朱棣文怎麼說
    而「諾貝爾」獎更是對一個科學家、一個學者所獲成就的最大認同,然而國外頻頻獲獎,可中國人很少有諾貝爾獎的獲得者,原因是什麼,聽華人「諾獎」得主朱棣文怎麼說。 為什麼中國很少諾貝爾獎獲得者?
  • 中國物理學之父―吳大猷(二)
    在加拿大吳大猷工作了14年,共發表論文50篇。1963年秋,吳大猷辭掉了加拿大國家研究院的職務,去紐約布魯克林理工學院任物理學教授,但實際上,他是在其太空及氣體動力學研究所講氣體運動論。他所講的內容最後結集成書,以《氣體和等離子體運動方程》出版發行。1965年秋,吳大猷又轉到紐約州立大學水牛城分校任物理學和天文學系主任,經過幾年的努力,使該系的教師陣容和科研水平大為改觀。
  • 紀錄片《西南聯大》之《剛毅堅卓》,戰亂中的象牙之塔師生何以成就...
    數學系教授楊武之住在清華西院11號,他的長子楊振寧那一年15歲。北京大學物理系教授吳大猷與妻子阮冠世一直商量著與朋友去西山郊遊,終於成行。這一天清晨,他們聽到城外盧溝橋方向傳來的槍聲。戰爭,就這樣突然地到來了。象牙之塔的寧靜,戛然而止。
  • 兩岸科普圖書迎來量與質的飛躍|吳大猷科普獎專題(附獲獎名單)
    由本報組織評選推薦的大陸地區作品《上帝的手術刀》獲創作類金籤獎、《最好的告別》獲翻譯類金籤獎,《演化》獲創作類銀籤獎,另有《數學簡史》等7本獲創作類及翻譯類佳作獎。本期讀書版特推出專題,請作者、譯者及編輯談談獲獎作品及其背後的故事。7月8日,臺北市「中研院」物理所一層演講廳內掌聲與笑聲不斷,吳大猷科學普及著作獎(以下簡稱吳大猷科普獎)的頒獎典禮正在這裡舉行。
  • 她是袁世凱的孫媳婦,中國的核彈女王,卻被諾獎虧待一生
    這個女人深入地下600米,用一次實驗敲定了這個定律的真實性,也把李楊二人推向了諾獎的領獎臺。「我愛的是我的事業,而不是諾獎,再說,諾貝爾先生又不是我老公,我愛他做什麼?我的老公叫袁家騮。」「我一生到處撒花種子,絕大多數都撒在石頭上了,其中有一粒撒在膏腴的土地裡,長出了一個吳健雄,我也可以萬分欣慰了。」
  • 楊振寧原配杜致禮:顏值出眾,上海灘頂級名媛,是楊振寧一生摯愛
    話說回來,楊振寧跟翁帆之間是陪伴之情也好,翁帆對其的孺慕之情也罷,但要說起楊振寧的一生摯愛,一定是屬於杜致禮女士的。杜致禮的父親是民國時期的著名愛國抗日將領杜聿明,作為國軍高級將領的掌上明珠,杜致禮從小就被要求知書達理、儀容談吐符合大家閨秀的要求,腹有詩書氣自華,再加上杜致禮的容貌也非常出眾,家世又好,在當時的上海灘可是妥妥的頂級名媛。
  • 解讀2016年自然科學諾獎
    去年,當中國人為屠呦呦獲得2015年諾獎生理學或醫學獎而喜出望外時,諾獎官網上關於2015年諾獎生理學或醫學獎的獲獎名單上,還寫著另外兩個人的名字,其中一個就是日本科學家大村智。  據不完全統計,大隅良典是第23位出生於日本的諾貝爾獎得主。
  • 楊振寧前妻杜致禮的傳奇人生
    最近的熱點被「楊振寧遺產分割」包攬了。陪伴楊振寧13年的妻子翁帆,在遺產分配裡只得到一套別墅的「生前使用權」遭到網友瘋狂吐槽。
  • 楊振寧在物理學的地位那麼高,為何沒有出現在教科書中?
    楊振寧老先生是上世紀後期最偉大的物理學家,在理論物理學領域有開創性的成果,但是因其理論比較高深,所以九年義務教科書上沒有任何提及,即便是大學物理系的教科書也少有提及,如果你繼續在物理學領域耕耘,到了研究生、博士生階段才算正式接觸楊振寧的理論。
  • 「諾獎精子銀行」——理想很美好,現實……
    他們擁有不同的身份和職業,卻都來自同一個備受矚目的特殊群體——「諾獎精子銀行兒童」.......從1980年到1999年,許多不能生育的夫婦,接受了一個名為「諾貝爾獎獲得者精子銀行」提供的精子,孕育出了自己的孩子...
  • 楊振寧、錢學森在物理技術方面誰更厲害?他們對中國有哪些貢獻?
    錢學森研究的領域是空氣動力學,鄧稼先則是把一生奉獻給了國防事業,尤其是「兩彈一星」的研究。無論是錢學森還是鄧稼先的研究方向,都更偏向於實際應用,並且和國防軍工有密切的聯繫。 其中他因為宇稱不守恆獲得諾獎,但這個發現卻不是他最重要的理論,而且只能勉強擠進前三。
  • 智蟬邀您來直播間與兩位諾獎得主「面對面」
    北京時間12月18日 和23日19:00-20:00,兩位諾貝爾獎獲得者——愛德華·莫索爾(Edvard Moser)和迪迪埃·奎洛茲(Didier Queloz) 將做客智蟬直播間。屆時,兩位世界頂尖科學家將分別進行一小時直播,與觀眾「面對面」探討科學奧秘,漫步科學浩瀚。
  • 楊振寧幹了哪些壞事?幹了哪些正事?
    後來楊振寧得了諾獎,名聲大了,也就讓國內對他很看重。鄧稼先夫人許鹿希回憶說,在那個特殊的亂世,當時有兩個口號:「會英文的就是美國特務,會俄文的就是蘇聯特務」,鄧稼先也在挨整之列。他被調到青海的「221基地」去,被一批士兵和工人狠鬥,理由是有兩次核試驗沒有達到預期效果。就在這危急的時刻,1971年楊振寧首次回中國,到上海之後定了一份要見的親友名單,其中第一個就是鄧稼先。楊振寧要見他。
  • 楊振寧今年98歲,他曾說:我放棄中國國籍後,父親一直沒寬恕過我
    楊先生是世界著名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楊振寧先生今年98歲了,精神矍鑠,身體康健。一九五六年,楊振寧與李政道先生共同提出了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恆原理。因此,二人獲得一九五七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 揭秘2018諾貝爾物理學獎3位獲獎者履歷!看看他們到底有多牛
    Thouless讀康奈爾大學時的導師Hans Bethe是196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得主,而Bethe的導師Arnold Sommerfeld還培養出了另外三位諾獎得主,包括量子力學的創始人海森堡(Werner Heisenberg)和泡利(Wolfgang Pauli),以及得拜(Peter Debye),師門集齊了5個諾獎得主。
  • 華人諾獎得主崔琦的痛哭!
    也許是他看透了生命,他的成就父母無法見證,「子欲養而親不待」的劇痛伴隨他一生。諾獎得主,成為河南寶豐的榮耀。2008年,崔琦榮歸祖國,與中科院開展學術交流,寶豐縣領導曾先後兩次赴京,與來訪的崔琦教授面談,希望他回家鄉看看。崔琦一直推脫。「他雖然沒有詳細說,但我感覺他之所以不回去,主要因為那裡是傷心地。他父親大躍進期間是在那裡餓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