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藍色字關注「中央廣電總臺中國之聲」
這一幕令人動容又一次相聚△兩位耄耋老人通過視頻互相拜年
楊渭清:指導員啊,我給您拜個早年啊!
馬維華:楊渭清嗎?
楊渭清:是的呀。
馬維華:我祝你新春快樂,闔家幸福!
楊渭清:好!您身體健康!
時隔68年重逢△看到馬維華老人後,楊渭清脫口而出:報告!
楊渭清:當兵有個習慣,見了首長首先要報告。
記者:可是都已經過去68年了。
楊渭清:軍人和軍人之間有專門的禮節,跟普通老百姓不一樣。
記者:隔多少年都忘不了。
楊渭清:那忘不了,除非死了。
兩雙布滿老年斑的手緊緊握在一起。望著楊渭清的臉,馬維華感慨:當年你才17歲,如今你也是老人模樣了。68載春秋不曾謀面,再次相逢,你滿頭白髮,我步履蹣跚,久久不肯鬆開的兩雙手,握著沒有半分衰減的戰友深情。槍林彈雨中同生共死的情誼,源於1951年。那時抗美援朝戰爭爆發不久,楊渭清剛滿17歲,一個放牛娃,一聽國家號召,他就鐵了心要上前線。
記者:上了戰場就有可能會犧牲,會受傷?
渭清:我是想過的,子彈是不長眼睛的,當兵總是有犧牲的,那怕什麼?
馬維華那年23歲,已是第67軍200師599團八連政治指導員。穿上軍裝的6年裡,先後參加過解放太原、平津戰役、保北戰役等多次戰鬥,戰功赫赫。
馬維華:新兵來了以後,我都要問一問,你叫什麼名字,家是哪兒的。
楊渭清:我那時候是新兵,他說哪一個是楊渭清?我就站起來說我,他說你是新兵裡的積極分子。
剛到一線陣地不久,八連就遭遇了美軍發起的秋季攻勢,在金城南阻擊戰中和美軍相遇。馬維華發現,新兵楊渭清不敢打槍,甚至不敢抬頭,只是趴在老兵身邊埋頭裝子彈。
馬維華:他有點害怕,這個不奇怪的。我說楊渭清你過來,你看下面有個鬼子,你就把老兵教你怎麼瞄準怎麼打槍,你打!啪一槍,還真打死了。我說楊渭清,打得好!
「楊渭清,打得好」,這6個字,給了楊渭清莫大的鼓勵。這個剛上戰場的放牛娃放開膽子,越打越勇敢。
楊渭清:後來打到第五次衝鋒,指導員看我小鬼靈活,他說楊渭清,打得好!我說,指導員放心吧,我人在陣地在!
馬維華:人在陣地在,這個話是我說的,他記得我這句話人在陣地在。
楊渭清:指導員看我們手榴彈不多了,指導員說,我們寧死不當俘虜,留顆子彈給自己。早都想著犧牲準備了。
頭上是敵機的狂轟濫炸,前方是敵人一次又一次衝鋒,戰鬥慘烈到什麼程度?馬維華說,很多細節不記得了,記得最清楚的,是戰鬥間歇,他和他的兵在戰壕裡唱的歌。
馬維華:唱的是:再加一把柴啊,把火燒得旺啊,我們是中華優秀的兒女,我們是真金純鋼。敲起來,噹噹響,放在那兒明光光,敵人再來侵犯我們,我們就把它徹底消滅光……
戰鬥整整持續了12個晝夜,馬維華帶著他的八連前前後後共打退敵人30多次連續進攻,消滅敵人650多人,八連120位戰士最後只剩下21人倖存。八連集體一等功,並被授予「馬維華鋼鐵連隊」的榮譽稱號,馬維華被記一等功,楊渭清記二等功。
1952年,馬維華作為志願軍代表回國做報告,楊渭清因表現突出被調去做偵察兵,直到回國,倆人也沒再見面。時隔68年的這次重逢,源於他們都向軍事博物館捐獻了抗美援朝的文物,工作人員偶然發現兩位老人都來自鋼鐵八連,這才有了這場跨越半個世紀的重逢。
「日子這麼好,
楊渭清如今和女兒生活在一起,家裡的兩層小樓剛蓋好沒幾年,哪兒哪兒都是新的。天氣好的時候他最喜歡和幾個老夥計在院子裡曬太陽,聊閒天。他不止一次跟人家炫耀:當年的指導員在北京拉著我的手囑咐我「日子這麼好,咱倆比賽著好好活。」
記者:回來之後是不是又高興了好幾天?
楊渭清:你說高不高興?高興好幾天?高興一輩子!
馬維華回想起在朝鮮戰場上過的第一個春節,當年貼的兩副春聯,每一個字他都記得。
馬維華:上聯寫的是「志願軍似鋼鐵,烈火燃燒越燒越硬,非勝不可」;下聯是「美國鬼是稀飯,乾柴煮熬越煮越幹,一定完蛋」,橫聯是「一點不錯」。那個時候雖然很苦,但是很樂觀。
採訪兩位老人時,他們都堅持換上了軍裝。楊渭清說,綠軍裝他一輩子都穿不夠;馬維華說,只有穿上軍裝,他才覺得最精神。
少年時在戰場相遇,耄耋之年在盛世重逢,這是歲月給人民英雄最好的回報,也是馬維華和楊渭清最該擁有的榮光。▌本文來源:中央廣電總臺中國之聲(ID:zgzs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