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防科技大學:以研促教 自主創新助力「人才航母」
■中國軍網記者:李瑋 尚曉敏 楊殿基
湘江之畔勤耕讀,嶽麓山下追夢途。在實現「強軍夢」的徵程上,有這樣一所軍事院校:「北鬥」、「天河」為它爭輝,微納衛星、雷射陀螺為它增色,還有磁浮列車、超精加工等一大批自主創新成果重磅加身......這就是國防科技大學。
國防科技大學 何書遠攝
以重大科研項目為牽引、以院系科研力量為依託,「北鬥」「雷射陀螺」「無人作戰系統」「天河」「快響」等多個科技創新團隊相繼誕生,它們在國防科技大學軍事人才培養和科研項目攻關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2013年11月5日,習主席在視察國防科學技術大學時指出,要努力把國防科技大學辦成高素質新型軍事人才培養高地、國防科技自主創新高地,為實現中國夢、強軍夢提供強有力的人才和科技支持。在接見科技創新團隊代表時,習主席勉勵大家埋頭苦幹、再接再厲,在新的起點上不斷取得更大成績。
殷殷囑託成為激勵國防科大人投身科技強軍、人才強軍事業的「動員令」,凝心聚氣,催人奮進。
(一)
2013年11月5日,習主席視察國防科學技術大學時觀看了學校科研成果展示,對學校堅持以我為主、勇於自主創新取得的成果表示讚賞。統帥的肯定和囑託成為「北鬥」團隊多年來砥礪攻關的不竭動力。
7年裡,他們牢記主席囑託,以「用科技創新推動北鬥成為世界最先進的衛星導航系統」為使命,以只爭朝夕的緊迫感、夙興夜寐的衝刺狀態,加強核心關鍵技術攻關,奮進在衛星導航技術創新之路上。
「北鬥」科技創新團隊工作現場 何書遠攝
團隊先後突破了以「快速捕獲與信號接收、衛星抗幹擾、系統高精度測量、系統體系級仿真評估、分布式地面運控架構」為代表的一系列關鍵技術,從衛星到地面系統再到通訊終端的核心器件和軟體都已實現自主可控。
在2020年北鬥收官之年,新冠肺炎疫情打亂了原本的工作節奏,但沒有打退「北鬥」科技創新團隊力保項目關鍵節點的衝刺攻堅。
團隊某項目組12名科研人員2月11日逆行前往當時疫情較為複雜的北京,在經過兩次隔離才進入主控站聯調聯試現場、工期嚴重縮減的情況下,睡機房、戰通宵、嚴把關、細核查,爭分奪秒搶進度。
4月10日,為避免因調試人員輪換引發重新隔離、工作交接等問題而影響工作進度,團隊成員主動提交集體請戰書,堅持在調試一線堅守戰位,直至系統開通!
某項目組集體請戰書
連續奮戰百餘天,項目組按計劃完成85項集成聯試和故障模擬測試工作,完成3100多頁測試報告,使系統狀態逐步穩定,為北鬥三號全球導航系統開通服務打下堅實基礎,再次以強大的戰鬥力表明這是一支「拉得出、衝得上、打得贏」的隊伍。
在「北鬥人」看來,全球服務開通只是北鬥走向星辰大海的第一步。只有進一步把「如何用好北鬥」的問題解決好,讓北鬥更好服務全球,才是真正「把北鬥系統建設好」,才能不負統帥所託,不負軍人擔當。
要建設國防科技自主創新高地,要把關鍵核心技術牢牢掌握在自己手裡,國防科技大學科技創新團隊將習主席關切銘刻於心,實踐於行,在前瞻性、戰略性科研領域成果斐然。
「天河人」在「卡脖子」處下功夫、關鍵之處盡全力。團隊在高性能計算關鍵技術、核心元器件研發中搶佔制高點,在世界超算領域不斷刷新「中國速度」。
「雷射陀螺」科技創新團隊在小型化、高精度雷射陀螺研製中精益求精,2019年某型雷射陀螺慣導系統以超過規定指標數倍的高精度表現順利通過試航檢驗,將「中國精度」推上新臺階。
……
(二)
要緊貼實戰、服務部隊,使科技創新同部隊建設發展接好軌、對好焦。習主席在國防科學技術大學視察時的重要講話為「無人作戰系統」科技創新團隊開展「兵」味更足、「戰」味更濃的科研工作指明了方向。
2014年,應空軍某部隊任務需求,團隊承擔起為空軍訓練和演習研發高速運動靶標的科研任務。
當時,我國很多制導武器都已經具備打擊高速運動目標的能力,但靶場的模擬運動目標往往移動速度慢、修復成本高,影響武器裝備打擊性能的精準評價。同時,戰鬥機飛行員在訓練和演習中還在打擊固定目標,與實戰脫節較大。因此,為提升部隊訓練的實戰化水平,高速運動靶標研發已迫在眉睫,勢在必行。
為了儘快設計出無人靶車,團隊成員分頭奔赴部隊基地、演訓場進行調研。從理論設計到仿真分析、從靶車選型到控制方案設計,從通訊系統測試到場地環境試驗,無數次的方案研討和技術細節對接後,無人靶車系統終於成型。
隨著各部隊實戰化訓練和演習的不斷增加,團隊又根據不同使用環境、不同軍兵種需求設計出十餘類無人移動靶標系統。從冰天雪地的北國邊陲到空氣稀薄的世界屋脊,再到人煙罕至的大漠戈壁,處處留下了團隊成員忙碌的身影。
殷殷囑託常思憶,句句關切繞心頭。
科技創新團隊代表戴斌教授2013年曾受到習主席親切接見並現場聆聽習主席的囑託,「無人作戰系統」團隊成員備受鼓舞之餘也深感責任重大。
「部隊所需是無人作戰裝備從『能用』向『好用』轉變的重要基礎」,這是團隊在研發無人作戰系統平臺過程中始終堅持的重要原則。
團隊師生探討無人作戰平臺的設計
「無人戰車能不能在高原山地越障前行?」「無人戰車怎樣在伴隨巡邏中提升部隊戰鬥力?」「灘頭清障、登陸艦伴隨警戒的功能如何實現?」……在不斷的交流中,團隊成員深切感受著一線官兵對無人作戰裝備的渴望。
幾年來,他們走過巡邏山路、登過兩棲戰艦,在對作戰部隊和基層官兵的廣泛調研中不斷完善無人作戰系統平臺的設計。
一千多個日夜奮戰,「無人作戰系統」科研創新團隊已成功研製出「猛士無人駕駛系統」、「沙漠蒼狼」輪式平臺等軍用無人裝備,水陸兩棲無人平臺、新型無人戰車等裝備的研發也卓有成效。
(三)
強軍之道,要在得人。
如何將軍事科研優勢轉化為人才培養優勢,成為國防科技大學建成高素質新型軍事人才培養高地過程中的必答題。
為切實做到「圍繞實戰搞教學、著眼打贏育人才」,學校90%以上課程案例具有軍事應用背景,教學內容「科技+軍事」特色更加突出,有效促進了課堂與戰場的精準對接。
智能科學學院教師張湘從事工程製圖等基礎性學科教學20多年,一直保持著在試驗場找教材的習慣。在她的課堂上,截交線、相貫線、法蘭端面等一系列的抽象工程元素都可以通過試驗場上武器裝備的圖片案例還原給學生,讓學生切實體會經典設計理念、精妙零部件結構是如何應用於現代化裝備的。
張湘老師指導學生
「有時候在課堂上單純用語言向學生解說一個零部件的樣子和性能非常困難,一直以來,我和同事們都有一個願望,多收集現役裝備的非涉密工程案例,編寫實例解析教程,為學生創造了解試驗場、體會戰場的條件。」張湘說。
多年來,科技創新團隊以軍事科研項目為牽引,讓學員切實了解實戰的需求所在、困難所在,學生提出的每一個解決方案、每一種創新思維一旦被採納,應用後都要面臨實戰的考驗。這種圍繞實戰搞科研的氛圍也讓學員深感軍事科研的責任和使命重大。
電子科學學院博士生袁木子2015年從北京大學本科畢業後進入國防科技大學深造,參與北鬥科技創新團隊的研發工作。以軍事需求和工程實踐為導向的科研模式讓他得到快速成長:「軍事科研項目攻關中注重研用結合,任何紙上談兵的創新都經受不起可行性的論證,任何脫離軍事需求的方案都經受不起可靠性的檢驗。經過在國防科技大學的『淬火』,我相信自己在未來科研工作中會更加自信從容」。
記者告別國防科技大學時,新生入學工作剛剛結束。來自五湖四海的熱血青年、天之驕子已一身戎裝整齊列陣在訓練場,入學軍訓中嘹亮的口號聲一浪高過一浪。這些國防戰位的新生力量預示著國防科技大學這艘「人才航母」將在科研創新和人才培養雙輪驅動下,在新時代強軍航程上破浪遠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