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防科技大學科技創新團隊:衝鋒,向著自主創新高地

2020-11-19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

國防科技大學科技創新團隊︰沖鋒,向著自主創新高地

來源︰解放軍報作者︰王握文 康子湛 王逸濤責任編輯︰王鳳2020-11-17 10:49

努力把國防科大辦成高素質新型軍事人才培養高地、國防科技自主創新高地,為實現中國夢、強軍夢提供強有力的人才和科技支持。

——習近平

國防科技大學科技創新團隊︰沖鋒,向著自主創新高地

■解放軍報記者 王握文 康子湛  新華社記者 王逸濤

科研人員在實驗中。 何書遠攝

星河浩瀚,北鬥閃耀。

在國防科技大學採訪,同時肩負多個課題攻關任務的「北鬥」創新團隊專家倪少傑,挺「難約」。一個研討會結束後的夜晚,記者終於等到了倪少傑,卻被他拉著出來「數星星」。

「北鬥現在就靜靜地閃耀在頭頂這片星空中。」不知從何時起,倪少傑有了仰望星空的習慣,他說︰「總想找找看,屬於我們的那顆星在哪裡。」

星光在閃爍,囑託在回響。2013年11月5日,習主席視察國防科技大學時,參觀了學校科研成果展示,並勉勵創新團隊成員們埋頭苦幹、再接再厲,在新的起點上不斷取得更大成績。這份囑託,為跋涉在攻關之路上的團隊成員們定向賦能。

走進矗立著「北鬥」大字的科研大樓,每間實驗室角落裡,都擺放著折疊行軍床;每個人辦公桌下都備有行李箱,隨時準備出差……

幾年間,「北鬥」創新團隊先後突破「衛星抗幹擾」「系統高精度測量」等重大技術瓶頸,攻克多項關鍵技術。

2020年7月31日,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建成暨開通儀式在北京舉行,習主席出席儀式,並宣布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正式開通。千裡之外的國防科技大學北鬥科研樓內,爆發出陣陣歡呼。這一天,比之前定下的開通目標,提前了半年。

關鍵核心技術買不來,必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自主發展、獨立運行、全面可控,這既是「北鬥」系統的最大優勢,也回應著統帥的深謀遠慮︰「要牢牢扭住國防科技自主創新這個戰略基點,大力推進科技進步和創新,努力在前瞻性、戰略性領域佔有一席之地。」

為戰而研,自主創新,國防科大人向著統帥指引的方向,發起集團沖鋒。

向著世界科學之巔沖鋒!

盡管是假期,但走進計算機學院「天河」大樓,呈現在記者眼前的卻是一番緊張攻關場景。

剛剛出差歸來的肖立權研究員,帶著最新得出的實驗數據,拎著行李箱就進了實驗室。「只有不斷創新超越,才能讓『中國速度』越來越快。」肖立權說,「天河」高性能計算創新團隊,正向著每秒百億億次計算的目標邁進。

2013年6月17日,「天河二號」以每秒5.49億億次的峰值計算速度和每秒3.39億億次持續計算速度,登上全球超級計算機500強榜首。習主席作出重要批示,勉勵大家總結經驗,再接再厲,堅持以我為主,勇於自主創新,不斷強化前沿技術研究,為推動我國科技進步、建設創新型國家作出更大貢獻。

如今,以「天河」為業務主機,已建成天津、廣州、長沙三大超算中心,構建起材料科學與工程計算、生物計算與個性化醫療、裝備全數字設計與製造、能源及相關技術數字化設計、天文地球科學與環境工程、智慧城市大數據和雲計算等6個應用服務平臺,為國內外近3000家用戶提供高性能計算和雲計算服務,支撐2000多項重點課題研究。

向著未來戰場沖鋒!

浪花翻湧,一輛無人戰車破浪而行,車輪迅速轉換為履帶模式,從泥濘的灘涂中快速通過。這是該校「無人作戰系統」創新團隊的最新成果——某型兩棲無人平臺。不久前,團隊成員徐小軍教授帶著該成果,前往多個戰區部隊演訓一線展開水上試驗。

「近年來,世界主要國家各種無人作戰平臺大量出現,我們必須跟上這一未來作戰新趨勢。」徐小軍說,「跑」是他所在團隊的真實寫照——跑部隊做試驗、跑廠家做樣機、跑評審會鑒定項目。「跑」更是大家心中強烈的緊迫感——發展機遇稍縱即逝,只有全力以赴沖刺,才能不負重託,在軍事高科技的競速中奪得先機。

研究員孫振平在無人作戰領域深耕20多年,積累的筆記本有厚厚一摞。然而每次換新的筆記本,他都會把一頁泛黃的筆記小心地放在最前面。上面記錄的是習主席當年參觀學校科研成果展示時所作的重要指示。每當團隊新成員加入,這頁泛黃的筆記就是最生動的教材。

肩負囑託前行,團隊把無人作戰領域研究的「無人區」,跑成了 「豐產田」。幾年間,團隊瞄準無人作戰領域前沿技術聚力攻關,研發出一批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無人作戰裝備,猛士無人駕駛系統、班組戰鬥支援無人車、某型自動化武器站等成果已投入應用。

向著部隊急需沖鋒!

「武器裝備搭載了雷射陀螺,猶如在迷霧中,有了一盞永不熄滅的指路明燈。」該校「雷射陀螺」創新團隊成員楊開勇教授告訴記者,雷射陀螺被譽為慣性導航系統皇冠上的「明珠」,有了它,飛機、艦艇、火箭、導彈等運動載體,就可以不依賴外部導航信息,自主進行導航、定位、定向和姿態控制。

多年來,「雷射陀螺」創新團隊的一系列創新成果,使我國躋身世界上極少數能獨立研製生產高精度雷射陀螺的國家行列。如今,他們著眼科研成果向戰鬥力生成轉化,不斷發起新的沖鋒。

「小一寸,難萬分。」為了更好地適配某新型裝備系統,突破小型化、高精度難關,張斌教授扎在一人多高的數據紙堆中,一幹就是9個月。他回憶說︰「整個人像著了魔,睡覺都在想方案,深夜想出來了,穿上衣服就往實驗室跑。」 為了做好某新型雷射陀螺產品的定型海試,大病初癒的龍興武教授,堅持跟隨艦艇從渤海灣到南海收集和掌握第一手數據。

伴隨著一次次奮力沖鋒、一項項技術突破趕超,一件件國之利器橫空出世。

在國慶70周年閱兵中,搭載了「某型自動化武器站」的新式裝備米秒不差地通過天安門,接受統帥檢閱;在疫情防控阻擊戰中,北鬥導航系統為建設火神山醫院、雷神山醫院提供精確標繪,為車隊運送物資提供精確導航;在某型導彈試射中,搭載了雷射陀螺的某型導彈,實現了「點穴式」打擊……

沖鋒,是一種狀態,更是國防科技大學一代又一代創新人才的接續與傳承。伴隨著一系列科研成果的誕生,一個個青年創新團體迅速崛起。

今年8月,由該校青年教員和研究生自主研製的天拓五號衛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研發創新團隊成員平均年齡不到35歲。團隊成員以在讀碩士、博士研究生為主,這些年輕人已經成為我國「天拓」系列微納衛星設計研製的骨幹力量,被譽為航天領域的一支「新軍」。

無獨有偶,在「天河」大樓裡,一張張青春面孔隨處可見——從2012年開始,一些創新能力強的高年級本科生,就在導師指導下參與「天河」超級計算機研製。在整個「天河」創新團隊中,在讀研究生佔了近60%。

「如果沒有實踐平臺的鍛煉,我不可能有今天的成績。」今年剛滿30歲的團隊技術骨幹陳照雲,本科階段兩次參加國際大學生超級計算機競賽,兩次獲得「最高計算性能獎」。仍在攻讀博士學位的袁木子,在新一代超級計算機研製中嶄露頭角……

超常舉措,超前培養。學科綜合實驗中心、研究生創新基地、本科生創新實踐基地、主題科技文化節……在國防科技大學著力營造的成才環境中,每一名本科學員都有自己的全程導師,「課程學習+工程實踐」已成為研究生的成長模式。

「建設高素質新型軍事人才培養高地與國防科技自主創新高地,兩者相輔相成,密不可分。」該校領導告訴記者,幾年來,在習主席「更新教育理念,創新培養模式」思想引領下,學校先後實施了「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工程」「青年拔尖人才培養計劃」「一流團隊建設計劃」等一系列加強人才建設的新舉措,探索有利於高素質新型軍事人才成長的新路。

頭雁領飛,雁陣緊隨。2019年,年僅34歲的該校電子科學學院青年科技專家陳思偉,被第39屆IEEE國際地球科學與遙感大會授予年度青年成就獎。由此,他成為亞洲第4位獲此殊榮的科學家。在光學領域取得一系列創新成果的青年科技骨幹周樸,29歲晉升正高級專業技術職務,34歲又入選國家「萬人計劃」科技領軍人才。

在該校,承擔國家和軍隊重點課題的項目負責人和主要完成人,85%為40歲左右的年輕專家,擔任國家級專家的平均年齡為44歲。

近日,記者又獲知一條喜訊︰由該校3名碩士研究生研發的「電磁狙擊手」,在第十五屆中國研究生電子設計競賽全國總決賽中一舉奪冠。

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今天,國防科大科技創新團隊的成員們,正用面向戰場、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沖鋒,站上一個又一個國防科技自主創新高地,書寫「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的壯志豪情。

相關焦點

  • 我們在戰位報告丨向著未來戰場衝鋒——國防科技大學科研創新記事
    (在習近平強軍思想指引下·我們在戰位報告)  向著未來戰場衝鋒——國防科技大學科研創新記事  新華社長沙11月10日電 題:向著未來戰場衝鋒——國防科技大學科研創新記事  新華社記者王逸濤、張金娟
  • 我們在戰位報告丨國防科技大學:以研促教 自主創新助力「人才航母」
    我們在戰位報告丨國防科技大學:以研促教 自主創新助力「人才航母」來源:中國軍網作者:李瑋 尚曉敏 楊殿基責任編輯:尚曉敏2020-11-102013年11月5日,習主席在視察國防科學技術大學時指出,要努力把國防科技大學辦成高素質新型軍事人才培養高地、國防科技自主創新高地,為實現中國夢、強軍夢提供強有力的人才和科技支持。在接見科技創新團隊代表時,習主席勉勵大家埋頭苦幹、再接再厲,在新的起點上不斷取得更大成績。殷殷囑託成為激勵國防科大人投身科技強軍、人才強軍事業的「動員令」,凝心聚氣,催人奮進。
  • 建設國家科技創新中心,武漢這樣安排
    記者任勇 攝具體安排和措施可以概括為創建一個中心,打造三個高地:創建一個中心,即創建東湖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以東湖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為核心區域,加快建設東湖實驗室,布局光電科技、集成電路、空天信息、生命健康、生物育種等高水平實驗室,爭創國家實驗室。
  • 做好研究生教育文章 助力打造科技創新高地
    尹碧波 謝志遠《中共湖南省委關於制定湖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O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要堅持創新引領,著力打造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科技創新高地。為實現這一重大戰略目標,鬚髮揮好高水平研究生教育的強大基礎支撐作用。
  • 長沙市大學生科技創新創業大賽為長沙高質量發展增添新動能
    11月21日,在參觀完研究生組的12個路演項目後,長沙市科技局黨組書記、局長郭塨感慨地說,越是「亂雲飛渡」,越要集中力量做好應該做的事,要牢記囑託,以面向中部、面向全國、面向世界的更寬視野,緊抓科技創新,將長沙建設成創新人才加快聚集、創新成果不斷湧現、創新活力競相迸發、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科技創新高地。
  • 國防科技大學:辦直通戰場的教育
    在湘江之畔的國防科技大學,新時代軍事教育方針的號角已經吹響,一系列舉措正穩步推進,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機。  軍隊院校是新型軍事人才培養的主戰場。國防科技大學黨委把深入學習宣傳貫徹習主席在全軍院校長集訓開班式講話精神作為學校工作的主線,圍繞立德樹人、為戰育人組織專題議教議訓,深入研究完善辦學定位與目標,結合國家「十四五」規劃研究論證,形成學校人才培養中長期發展藍圖。
  • 朱忠明:共同繪就全省科技創新坐標圖
    1月11日,副省長朱忠明赴衡陽市調研科技創新工作,考察了相關科技企業和創新平臺,並召開座談會聽取各方代表對「十四五」科技創新工作的意見建議。  朱忠明先後來到特變電工雲集5G科技園、工業富聯智造谷、衡陽5G材料與裝備創新中心、企業上市輔導及創新中心、南華大學輻射-線粒體與人類重大疾病實驗室、核安全與輻射防護中心,詳細了解企業新產品研發、中試、產業化情況,上海交大與衡山科學城產學研合作成果,南華大學學科優勢、創新團隊、科技研發及成果轉化等方面情況。
  • 北京市委書記蔡奇:努力建設全球區塊鏈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高地
    【北京市委書記蔡奇:努力建設全球區塊鏈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高地
  • 國防科技大學導航與時空技術工程研究中心講師陳雷
    我們的星座叫北鬥■解放軍報記者 程 雪 通訊員 陳路輝 湯 超在這個時代,我們應該能做得更好今年是陳雷步入國防科技大學的第14個年頭。在這樣一個特殊的時刻,記者走進國防科技大學,探尋「北鬥」這張國家名片背後的故事。來到導航與時空技術工程研究中心樓下,抬眼望去,樓頂筆力遒勁的「北鬥」二字分外奪目。在這裡,這棟樓被大家稱為北鬥樓。北鬥,天空中七顆形影不離、相依相偎的星辰。相傳遠在三皇伏羲時代,人們就以北鬥星定向,劃分季節時令。仰望夜空,北鬥閃爍。
  • 上海交通大學丁奎嶺:科技創新與高等教育
    基於此,《上海交通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推出「院士跨界高端訪談」欄目,圍繞「面向未來的科技人文」的諸多方面,展開深入交流。本期訪談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常務副校長丁奎嶺,聚焦科技創新與高等教育問題。  訪談正文:  彭青龍:感謝丁院士能夠在百忙中接受訪談。今天訪談的第一個問題從科學技術談起。
  • 科技報國守初心 創新為民擔使命——全省科技創新獎勵大會側記
    「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把強國扶貧的家國情懷和值得探索的科學精神傳遞下去,將論文寫在大地上,把成果送到農民家去。」科技進步一等獎獲得者、青海大學農林科學院副院長王艦壯志滿懷。把更多創新要素布局在青海,把更多科研成果孵化在青海,把更多創新團隊和領軍人才引進到青海。
  • 強強聯手:北京大學與國防大學、國防科技大學加強交流
    以下是中公考研小編整理的關於「強強聯手:北京大學與國防大學、國防科技大學加強交流」相關資訊文章,一起關注一下吧~近日,北京大學黨委書記郝平率團赴國防大學訪問,與國防大學校長鄭和、政委吳傑明座談交流。
  • 微光醫療朱銳獲2017央視《科技盛典》年度科技創新人物
    1月20日,在科技盛典——中央電視臺2017年度科技創新人物頒獎典禮」現場,中科院西安光機所副研究員、OCT與生物醫學影像中心主任朱銳獲2017年度科技創新人物。同時獲得此項榮譽的還包括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姚檀棟院士、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馬晶、港珠澳大橋總工程師蘇權科、中科院計算技術所&寒武紀創始人陳天石、陳雲霽兄弟等。  朱銳是中科院西安光機所科技成果產業化團隊中的典型代表,過去幾年間,朱銳帶領團隊成功研製出投影式紅外血管成像儀產品,實現總銷售額近4000萬元,遠銷海內外。
  • 為湖南建設創新高地貢獻湘大智慧和力量——訪湘潭大學校長李伯超
    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易禹琳 通訊員 申永豐 「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推動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湖南時的重要講話精神落地落細,就是要集聚優勢特色,傳承紅色基因,加快推進一流學科建設,努力培養更多創新型人才,為全省打造『創新高地』貢獻湘大智慧和力量。」近日,湘潭大學校長李伯超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
  • 勇闖科技創新「無人區」(創新談)
    我們必須走出適合國情的創新路子,特別是要把原始創新能力提升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實現更多「從0到1」的突破最近一段時間,我國科技創新捷報頻傳。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實現更多「從0到1」的突破,需要廣大科技工作者以嚴謹科學的態度和自立自強的勇氣,勇攀科技高峰,勇闖創新「無人區」。「奮鬥者」號完成裡程碑式的海試任務的背後,是研製團隊踐行「嚴謹求實、團結協作、拼搏奉獻、勇攀高峰」的中國載人深潛精神,多年持續攻關,攻克了控制、浮力材料、水聲通信等一系列世界性難題。
  • 國防科技大學2020年強基計劃招生簡章
    為全面貫徹全國教育大會精神,深入落實《國務院關於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國發〔2014〕35號),根據《關於在部分高校開展基礎學科招生改革試點工作的意見》(教學〔2020〕1號)等文件,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加強基礎學科拔尖創新人才選拔培養,經批准我校2020年開展基礎學科招生改革試點(也稱「國防科技大學強基計劃」)
  • 夯築科技創新基石,支撐科技自立自強——北京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取得...
    楊仁全介紹,「十三五」時期,是北京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全面加速發展期。北京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北京重要講話精神和《北京加強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總體方案》(國發〔2016〕52號),凝聚部市、央地以及全社會力量,堅持「四個面向」,累計推進882項重點項目和任務落地,「十三五」時期各項目標全面完成,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取得新成效。
  • 科技引領 才聚東莞|實施人才強市戰略,打造「創新創業人才高地」
    截至2019年底,我市人才總量達235.2萬人,高層次人才15.6萬人,自2013年以來,年均增長率分別為10.7%和19%,東莞正向「創新創業人才高地、技能人才之都」闊步邁進。中科院雲計算產業技術創新與育成中心和松山湖材料實驗室等創新平臺和載體,以及30多家新型研發機構大多集中在松山湖功能區,累計培育科技企業1600多家,自主創辦科技企業70家。2012年,東莞市政府設立「東莞兩岸生物技術產業合作基地」以來,通過8年的艱苦耕耘,松山湖核心啟動區已經集聚了400多家生物技術企業,已有3家生物醫藥企業正積極籌備上市。產業根基已經築牢。
  • 中科育成、東升科技落戶創新谷,打造濟南科創園區高地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修從濤12月18日,以「打造濟南科創園區高地」為主題的四方共建中科育成(濟南)創新中心、東升科技齊魯創新谷中心正式在濟南高新區創新谷晶格廣場籤約落地。籤約儀式上,濟高智慧谷趙軼凡女士首先發表致辭,表示此次籤約標誌著在創新谷高質量發展版圖上,隆起了一塊「常創常新」的科創產業高地,晶格廣場做好承接北京科技成果轉化及外溢企業發展需求的準備,將與企業協同發展,推動科創產業升級,同時積極爭取各項政策,為入駐企業和高端人才提供優質服務。
  • 【中國日報網】「流程製造科技創新論壇」在滬舉辦
    12月13日,由華東理工大學和上海流程智造科技創新研究院聯合主辦的「流程智造科技創新論壇」在上海國際會議中心順利召開,圍繞「人工智慧賦能流程製造」這一主題,就我國流程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的戰略布局、趨勢預判、產業發展等多個方面進行了深入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