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東漢時期的楊震,小學生都會說知道,小學課本就有這個故事,不就是「天知、神知、你知、子知」故事主角嗎?豈不知他還有兩個名號也是響噹噹的,這兩個名號概括了他人生的兩個階段。
子承父業,教書為生,成就「關西孔子」美名
楊震(公元59年—124年),字伯起,東漢華陰(今陝西省華陰)人。出身名門,他的八世祖楊喜,跟隨漢高祖有功,被封為赤泉侯。高祖楊敞是漢昭帝時為丞相,被封安平侯。這樣顯赫的家世,受祖蔭,楊震本應該早入仕途,但是他並沒有早早踏入仕途,而是在他50歲以後才走上仕途,這還要從他的父親說起。
楊震的父親楊寶,酷愛歐陽生所傳授的《今文尚書》,刻苦研讀,在當地成為一代名儒。但他不像他的祖輩那樣,不愛做官,朝廷多次請他入仕,都他拒絕了。他隱居華山腳下的牛心峪,收徒講學。
楊震從小受父親影響比較大,聰明好學,拜師當朝九卿之一的太常桓鬱學習《歐陽尚書》。桓鬱曾經為漢章帝、漢和帝講授儒經,是當時學術威望很高的經學大師。
楊震博覽群書,對學問深鑽細研,造詣不斷精深,應了現代「成名要趁早」那句話,不到20歲便成為遠近聞名的大才子。
楊震像他父親一樣,長大成人後設塾授徒,對仕途一點也不熱心。楊震20歲後,就有地方州郡長官徵召他入仕,數十年不斷,楊震都沒有答應出仕。
楊震學術造詣深厚,師德高尚,他像孔子那樣,講究有教無類,貧困子弟紛紛前來,四方求學者更是絡繹不絕。教書長達30年,弟子超過3000人,不少後來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材。當時,私人講學的風氣特別盛行,有名望的學者教的學生達到500人的是很普遍的現象,而楊震的學生達到3000多人,是十分罕見的。當時的儒生稱讚他「關西孔子楊伯起」,被稱為活著的孔子,可見楊震在當時教育圈是赫赫有名。
古代讀書人的人生理想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楊震多次拒絕做官,讓很多人惋惜,覺得隨著他年齡的增長,出去做官的機會就越來越少。楊震則認為,只有修好身,齊好家,才有資格治國平天下。他並不擔心自己無位,相信只要學問充沛,自身修煉好,就一定會有大展宏圖的時候。於是更是發奮地用功,在學問上求進步,為將來做官作準備,
楊震潛心學問,生活十分清苦。鄉親們看到後,紛紛給他送來了糧食,楊震卻拒絕了鄉親的周濟。常言說,「徒弟徒弟,三年奴隸。」楊震作為老師,指派學生幹活是理所應當的。他親自耕種田地,養家餬口,堅決拒絕學生們幫助他幹農活。
楊震並不是不需要別人的幫助,也不是高姿態裝清高,他是要事事磨礪自己。他認為,一個人的清白秉性要從小事養起,只有不貪一粒米,才能拒千金,自己能做的事。
楊震50歲那年,執掌統兵徵戰大權的大將軍鄧騭派人徵召楊震到他的幕府任職,楊震覺得自己理應順應天命出仕,就停止了教書,到鄧府上任。
不受私謁,深夜卻金,「四知先生」其名更勝
不久,楊震被推舉為地方官,先後任荊州刺史、東萊太守、涿郡太守等職務。楊震入仕後,不忘清白本色,公正廉潔,從不接受官員私下拜見。
楊震從荊州刺史調任東萊太守,在上任的途中,經過昌邑(今山東巨野縣東南),昌邑縣令王密是楊震在任荊州刺史時提拔起來的官員。
王密看到提拔自己的上級路過自己的管轄之地,十分高興,白天接待完畢後,晚上又專門去看望楊震。一陣寒暄過後,王密從懷裡掏出十金,送給楊震,來報答知遇之恩。楊震看到後,十分生氣地對他說:「我和你是老朋友了,我了解你才能和為人,才舉薦了你。你難道不了解我的為人嗎?為什麼要這樣做?」王密說:「恩公,現在是深更半夜,沒有人知道。」楊震十分嚴厲地反問他:「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你怎麼能說沒有人知道的呢?」王密聽後,十分慚愧地離開了。
楊震的話不無道理,王密自認為很秘密的事還是被人知道了,楊震「暮夜卻金」的事流傳開了,人稱楊震為「四知先生」。
清廉為官,清白傳家,「清白吏」成為楊氏家風
楊震為官清廉,對自己要求嚴格,而且家風甚嚴。他要求子孫生活要儉樸,吃粗茶淡飯,平時多走路。楊震的朋友就勸他要多為後代著想,趁著他有權勢的時候,多為子孫置辦一些家業。楊震對朋友說:「我清白為官,讓後世的人稱讚他們是清白官吏的子孫,把這樣的名聲留給他們,不是最豐厚的遺產嗎?」
有一年春天,楊震從蒲州巡視完公務,順路回老家村看看。到自己家門前,變化讓他大吃一驚,差點找不到回家的門。原來宅地上的土屋不見了,變成了一座氣勢非凡的大宅院。楊震氣得拍開大門,管家出來迎接,他怎問麼回事。管家小心翼翼地說,幾個朋友看他宅院破敗,就集資給他蓋了一所的新院子,將來可以傳給子孫們一份基業。楊震嘆道,我楊震一生清白,不受別人一分一釐,怎能接受別人為我蓋的宅院?楊震堅持扒掉了這座宅院。
楊震位及三公,但不改為官耿直的本性,反對當時官場的奢靡之風,屢屢向皇帝進諫,這樣就得罪了一些當朝權貴,他們聯合起來陷害楊震。皇帝聽信了讒言,罷免了楊震的官職。楊震十分悲憤,喝下毒酒,含冤而死。死前他交代兒子,他死後用雜木做棺材,布單蓋住形體,不歸葬所,不設祭祠。
史稱楊震為「清白吏」,「清白傳家」成為楊氏家訓。 楊氏後人恪守「四知」家風,嚴守家訓,做到清正廉潔,為官清廉。
楊震的兒子繼承了楊震剛直峻烈、守正不阿的個性。長子楊牧是有名的賢臣,次子楊秉不嗜酒、不好色、不貪財。
北宋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理學家楊時官顯名揚,但他奉法愛民,「不枉費公家一錢」。一生沒有為自己買過一畝地,蓋過一間好房子。
南宋愛國詩人楊萬裡是一個清廉的好官,退休回鄉後,住在父親留下的一棟老屋,遮風避雨。宋寧宗看後非常欽佩,稱他為「當今廉吏」。
結束語
「關西孔子」是楊震50歲的前經歷的概括,他與孔子有著相似的經歷,開館授徒,弟子超過3000人,很多成為精英人物;也是50歲以後步入仕途。
「清白吏」是楊震為官的寫照,正直清廉,他雖然沒有像孔子那樣影響中國幾千年,但是,他「四知」的美名卻流芳後世,成為中國為官從政仕子學習的典範。
(圖片來自網絡,侵權立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