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鬼才導演埃德加·賴特,是近年來被看好的新導演之一。《極盜車神》是他的最新作品,電影上映之後口碑一直不錯,在奧斯卡上也拿下三項提名。
「深埋在我心中最久的點子,竟是我最有成就的收穫。」——導演埃德加·賴特。
雖然埃德加·賴特的作品多半是喜劇,但《極盜車神》是他醞釀了22年才拍成的電影——用音樂驅動的一部動作犯罪片。「這個點子我想了好久好久,直到2007年才開始寫劇本。」
導演埃德加·賴特說自己並沒有共感或聯覺(synesthesia,指人接收一種感知後,會自然引發另一種感官或認知),但在聽音樂時,腦中總會出現一些畫面。「當時我正在聽《Bell Bottoms》,腦海浮現一場飛車追逐戰,我也不知道後來會真的拍成電影,總之就跟觀眾在《極盜車神》看到的第一幕差不多。」
「大多數聲音編輯的依據是電影的時間碼(time code)和畫面,《極盜車神》卻是音樂的小節和拍子。」——聲音設計Julian Slater。
《極盜車神》入圍了奧斯卡最佳音效剪輯、最佳混音。獲得肯定的聲音設計師JulianSlater經驗豐富,作品有《瘋狂麥斯4》、《勇敢者的遊戲》等電影,與導演埃德加·賴特也合作過無數次。
Slater解釋了《極盜車神》混音的巧妙之處:「不論是什麼車輛警報,所有劇內音(diegetic sound)都與音樂即時融合,乃至於槍聲、汽車輪轉聲、狗叫,也都在某個時間點,與音樂交織成一首交響曲。」為了結合兩種元素,Slater常常要微調音效快慢來配合歌曲節拍。
每個音符都精準到位
開頭的搶劫飛車戲帶給Slater不少挑戰:「使用《Bellbottoms》這首歌最棘手的地方在於一直不停變換、忽快忽慢的節奏。而配合歌曲的警笛聲,也要因當時情況適時調整快慢。」
聲音設計Slater還點出了一處自然的讓人忽略的橋段:「在主角Baby跑步逃逸的那場戲中,他耳機中所播的音樂是Focus的《Hocus Pocus》,途中他跑進一家賣場,賣場內播的饒舌歌曲,其實是完全配合著《HocusPocus》節奏的。」
「這大概是我做剪接師以來,最困難的工作了。」——剪接師Paul Machliss。
不只是配樂,就連剪輯也受到奧斯卡青睞,《極盜車神》入圍了最佳剪輯,可見電影在技術處理方面非常高。而在導演埃德加·賴特的要求下,剪接師Paul Machliss幾乎大部分的剪輯作業,都是直接在片場完成的。
即時剪輯,減少後期製作麻煩與成本
由於《極盜車神》多種素材的配合度要求極高,特別是聲音和鏡頭畫面的契合,現場剪輯能立竿見影,也確保劇組拍攝到想要的素材。如果拍完一場戲,才發現畫面時間太短,沒辦法即時與音軌配合,後期製作的過程就會更加辛苦。「但有這樣的挑戰是很棒的,因為你總能進步、讓自己越來越好。」
Machliss現場使用AVID進行剪輯,因為這個軟體的穩定性不錯,能承受120分鐘的電影在單個時間軸上工作,再配合ProRes編碼器,破壞性地壓縮影片,他可以即時地在現場隨用、隨刪剛拍好的片段。
快與慢交錯間的藝術
「因為小時候學過鋼琴,讓我對音樂的速度、節奏掌握夠了解。」Machliss分享音樂學習對他的影響:「在古典音樂裡,你不會把所有東西密密麻麻地編排在一起,有時是輕快的節拍,有時是重拍,或是節奏時慢時快,影片剪輯就像是這樣子。」
例如男主角Baby與女友服務生Debora在餐廳聊天,雖然對話充滿活力,但一提到Baby的母親,Machliss便花了二十秒的時間,把畫面固定在Baby的表情上,細膩地捕捉他的情感變化。「情感的流動要在對的時間點慢下來,我就把這段拿給導演看,他也很喜歡這個停在Baby表情上的鏡頭。」
兼具敘事與刻畫人物的剪輯功力
網友Zach Ramelan拆解開頭飛車戲碼的時間軸,發現每顆鏡頭最長不超過兩秒。另外一位剪接師Jonathan Amos表示,雖然前期有做動態預覽和腳本,但最終還是得以實際呈現的效果為主。
開頭《Bellbottoms》片段,在急速甩尾、追逐之間,剪接師穿插了三名搶匪的吃驚表情,除了單純推進敘事「搶完銀行被警車追」之外,還要建立「其他三位角色被主角車手技術嚇到」的印象。
《極盜車神》完整開頭追車場面
剪接師Machliss認為,後期製作的部分是很獨立的存在,在影片拍攝完畢後,就將自己關進小房間日以繼夜地工作。但《極盜車神》的規劃很不同,每個部門像機械的零件一樣不停輪轉,無時無刻都在互相幫助,唯有彼此支持的精神,才能拼湊起每塊電影的碎片,呈現最好的作品。
綜觀各個方面而言,除了導演先前已有縝密的想法,各個技術部門的專業分工,特別是需要謹慎配合的剪輯與聲音,讓《極盜車神》成為一部充滿音樂靈魂的動作犯罪片。
「好的工作人員,和好的演員陣容之間,最重要的就是彼此合作。」——導演埃德加·賴特。
如果你想查看更多關於剪輯的經驗分享和技巧,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加入工具圈子,和全國「剪刀手」一起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