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閱讀
許多新的藝術形式的誕生,許多傳統藝術的重要變革,都離不開科技發展的力量。
新出現的藝術作品和藝術形態,越來越呈現出多元、融合、交叉的趨勢。不同藝術門類之間的邊界越來越模糊,甚至難以分類。
使用技術必須服從藝術自身的審美和表達規律。
回望藝術史,可以說,許多新的藝術形式的誕生,許多傳統藝術的重要變革,都離不開科技發展的力量。
沒有攝像技術及數位技術的發展,電影無法誕生,更別提從無聲到有聲、從黑白到彩色、從二維到三維、從真人到CG的發展。沒有機械轉臺、電動吊杆、投影設備、多媒體屏等舞臺裝置,今天的戲臺呈現效果將會大打折扣。某種程度上,正如有人所說:「人類發明什麼工具,就會有什麼藝術。」
如今,我們正處在一個科技飛速發展的時代。網際網路重塑了生活的方方面面,5G、無人機、區塊鏈、虛擬實境、3D列印、人工智慧等科技熱詞頻頻成為關注焦點。在這樣的時代浪潮下,藝術有什麼樣的精彩表現?種種新科技,給未來的藝術帶來哪些深刻變革?科技與藝術如何更好地融合,為藝術創新開拓新天地?
拓展審美體驗和想像空間
藝術創造者的視野與靈感,因科技要素刺激而不斷拓展。新要素的灌注,往往也給受眾帶來嶄新的審美體驗。新工具仿佛為藝術插上了一雙翅膀,讓藝術創意能夠騰飛得更高更遠,開闢出一片新天地。
還記得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聯歡活動上,天安門廣場升起的煙花嗎?雙線煙花勾勒出的「70」「人民萬歲」,在人們心中留下難以磨滅的記憶。而要實現這樣的創意,全靠背後的硬科技:聲光電煙花一體化數控技術,數字煙花圖文成型技術,誤差1毫秒之內的智能點火系統……在新技術加持下,傳統焰火藝術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還記得故宮博物院展出的動態版《清明上河圖》嗎?360度全息沉浸交互和4D球幕影像等多重結合,讓人們穿越時光,不知不覺沉浸於汴梁市井生活。還有敦煌研究院與騰訊合作推出的「動畫劇」,千年的壁畫動了起來,因飽經風霜而模糊的細節重新變得清晰明麗。觀覽方式的變革,給觀眾帶來了新體驗。
10年前,全球首部將IMAX和3D技術結合的電影《阿凡達》上映,突破了人們對電影的認知,極大地拓展了電影藝術的想像空間。去年,影片《雙子殺手》以「120幀+3D+4K」的極致視覺效果,再次刷新觀眾對電影的感官。近些年,一些經典影視作品不斷被「重拍」,如徐克導演的3D《智取威虎山》,藉助更先進的製作手段改進視聽效果,讓經典煥發新的光彩。
連日常使用的手機,也成為藝術家們的創新要素和靈感來源。傳統音樂會往往要求觀眾將手機調成靜音,但在作曲家譚盾的作品《風與鳥的密語》中,手機成為特殊的樂器。樂手們在演奏過程中,掏出手機播放錄好的鳥鳴聲,觀眾也能參與其中。在上海戲劇學院首演的實驗戲劇《雙重》,觀眾必須先安裝一個手機APP,根據APP的引導穿梭在教學樓、宿舍等不同場景,主動探索故事裡發生的一切。整部戲劇沒有一句臺詞,劇情發展完全通過手機中的新聞彈窗、微信小視頻、電話通信等方式來推動,新奇感十足。
這樣的例子,俯拾皆是。從古老傳統藝術到新銳實驗藝術,從內容到形式,都在融入新技術文明潮流之後獲得再生,藉助新的載體和介質,記錄一個時代的信息。
催生新的藝術類型和作品形態
多年前,當個人電腦剛剛開始普及,「換筆」一度成為作家們熱議的話題。隨著計算機功能越來越強大,繪畫、設計、音樂等多門藝術不僅完成了「換筆」,還在這個過程中相互融合,形成全新的藝術類型。
隨著圖形圖像處理、動畫製作和聲音處理等技術的廣泛運用,由藝術設計和數位技術融合而成的現代數字藝術設計誕生,深度影響了影視娛樂、文化旅遊、實景演出、流媒體廣告等行業的發展走向。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基於可視化技術、視頻技術、增強現實等技術而創造的視覺藝術CG,深深嵌入了三維動畫、影視特效、建築設計及工業造型設計等藝術領域。
虛擬成像(即全息投影)技術消解了真實與幻想的空間界限。電視、網絡直播行業紛紛引入虛擬主播,虛擬演員也一個接一個不斷誕生。曾經風靡一時的「初音未來」,不僅發行了上百張專輯,還拍過不少廣告,「她」也是世界上第一個使用全息投影技術舉辦演唱會的虛擬偶像。「2019最後的夜」新年晚會,捧紅了另一位虛擬歌手「洛天依」。目前,虛擬成像技術還不夠成熟,實現起來比較複雜,因此運用不多。但不少專家認為,這項技術一旦普及,對未來藝術的影響將是巨大的。
傳統舞臺藝術的邊界被打破。一方面,舞臺表演的現場性、即時性、觀演關係等要素,都成為變革的對象。VR技術能夠讓人瞬間「進入」其他場景。事先錄製好的視頻投影,讓演員能夠與過去的自己同臺飆戲。今年4月,中國首部線上戲劇《等待戈多》誕生,全程依託網絡載體,以網絡而非傳統劇場為表演空間,吸引了29萬觀眾線上觀看。對於這部作品「到底算不算戲劇」,引起了戲劇界內外的廣泛討論。
另一方面,單部作品中包含的藝術形態越來越豐富。如孟京輝導演的戲劇《成都偷心》,8600平方米的劇場被分隔成168個演出空間,融合了表演、音樂、現代舞、攝影藝術、空間視覺藝術、多媒體影像等多種藝術形式。一些藝術家在探索中走得更遠。他們利用數位技術和實時互動技術打造出一個舞臺空間,觀眾置身其中,通過自身行為觸發在場的視覺和聽覺變化,獲得影像和裝置中的信息反饋,每個人的體驗都獨一無二。這樣的作品,更像沉浸式劇場、裝置藝術與多媒體展覽的合體。
不難看出,這些新出現的藝術作品和藝術形態,越來越呈現出多元、融合、交叉的趨勢。不同藝術門類之間的邊界越來越模糊,甚至難以分類。藝術形態與藝術觀念在科技變革中不斷調整更新,在獲得非凡表現力的同時,豐富著人們的藝術理念、美學選擇和審美預期。
拉近藝術與大眾生活的距離
回顧人類藝術史,科技發展帶來的工具演變,除了催生出新的藝術類型,還會讓已有的藝術更為普及。藝術不斷走向大眾,與生活親密接觸,最終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一方面,新工具讓藝術創作的門檻降低。網絡平臺的出現,讓人人都有機會實現作家夢。數位相機的發明,讓拍照變得更簡單、便宜,攝影藝術由此成為一種大眾藝術。原本需要經年學習才能掌握的雕塑,現在普通人通過3D列印也能輕鬆完成。原本專業導演才能拍攝電影、紀錄片,智慧型手機的普及讓每個人都能拍攝剪輯屬於自己的「微電影」「視頻日記」,記錄趣尚現實生活。
另一方面,新的藝術載體和傳播媒介,讓藝術能夠更為便捷地走進更多人的生活。正是因為留聲機的發明,音樂才從現場性、一次性的藝術變成了不受地點限制、可重複欣賞的藝術。從黑膠唱片到磁帶、CD、MP3再到智慧型手機,每一次載體的變化都讓音樂變得愈加觸手可及。
而在當下這個資訊時代,影響最廣、最令人矚目的載體和媒介,無疑是網際網路。從移動互聯到萬物互聯,網絡早已不再是一個虛擬世界,而成為另一個場域的「現實」。沒有任何一門藝術能夠迴避這個「現實」。
從網絡電影到「雲」劇院,從相聲直播到數字博物館,從線上演唱會到大師藝術課,網絡平臺讓藝術傳播範圍和受眾數量獲得了指數級增長。傳播方式的變化反過來影響藝術創作和產業轉型。網絡社交媒體或社區分享成為傳播主力,「口碑」成為影響藝術消費的重要因素,從而促使藝術創作提高質量。大數據挖掘出觀眾偏好,據此「定製」產品,如網劇《長安十二時辰》就是依靠大數據分析決定演員角色的選擇,滿足了潛在觀眾需求。今年春節,電影《囧媽》選擇網上首映,在業內一石激起千層浪,迫使傳統影院深入思考未來的經營模式。
「在現場」的藝術體驗不可取代,即便如此,對於當代人來說,能隨時隨地接入網絡、隨心隨性觸摸藝術,同樣是生活的一部分,不可或缺。
當然,藝術在科技介入下的蛻變,也伴隨著很多爭議。每個時代皆如此,當下亦然。人們難免會困惑:技術到底應該在多大程度上介入藝術創造?那些一時難以接受的作品,到底是藝術的創新還是技術的濫用?當藝術插上科技的翅膀,誰來保證它不會飛錯方向?
也難免好奇:未來,藝術將走向何方?如果VR技術、傳感技術發展到讓人躺在家裡就能身臨其境,劇場還會存在嗎?「小冰」已經出版詩集、舉辦畫展,AI作曲已經進入商用階段,在藝術這條路上,人工智慧最終會取代人類嗎?
對這些問題,每個人或許有不同的答案。而藝術家們只需要做一件事,就是回到藝術的本質來思考:
「藝術以傳播美為目的,與人類文明緊密相連。」
「使用技術必須服從藝術自身的審美和表達規律。」
「表演藝術結合技術的最終目的,不是讓人們躺在椅子上與世界互動,而是讓人們回歸真實世界。」
「觀眾並不在乎作品中採用了什麼技術,他們更在乎的是藝術體驗,並通過作品與藝術家拉緊一道情感連接的紐帶。」
藝術的未來,或許就隱藏在這樣的觀念之中,蘊含在那些精彩的作品之中。
製圖:蔡華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