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中午12點,舟山市普陀區六橫消防中隊接到市民趙忠連求助,說六橫外門沙海灘上有一條「大魚」擱淺,他幾次試圖把它推回海裡,但是仍被浪衝上來,眼看著「大魚」在酷熱之下越來越虛弱,只好報警求助。
接警後,六橫消防站立即通知區漁政漁監站六橫分站、舟山六橫海事處、六橫港航分局等部門聯合開展緊急救援。六橫消防中隊指導員耿明磊和隊員們趕到現場,一條「大魚」正在水中不斷擺動。據現場目測,這條「大魚」有近3米長,重約三四百斤,有輕微受傷,背部有兩個不對稱的氣孔,不時噴出氣體。
報警的市民趙忠連說,自己和兒子在海邊玩,看到兩條「大魚」過來,「有一條可能看到人,就遊回去了,另一條不知怎麼的就往岸邊遊,擱淺了。」
一開始,他以為是鯊魚,有點害怕,後來看它嘴巴很小,不大像,就試圖幫助「大魚」入海,但失敗了。
他還注意到,外面還有多條「大魚」在遊,可能這一條「大魚」掉隊了。
耿明磊和同事踩在海水裡,幫著「大魚」回到海裡。一二三,三四個人一起用力,把「大魚」往海裡推。可是奇怪的是,這條「大魚」正如趙忠連說的一樣,它又回來了,「我們努力了四五次,每次都很奇怪,它一到海裡,還是往岸上遊,可能是因為漲潮的原因,也可能是它沒了方向感。」
耿明磊和同事忙了兩個半小時,最後一次,「大魚」倒是沒回原來的位置,但又遊到旁邊的淺灘上擱淺了。
一旁漁政部門的工作人員想了個辦法,找了一艘小船,把它送到深海區。一個工作人員站在海水裡,把一根繩子系在「大魚」尾部,在小船的拖引下,緩緩將它帶到深水區放歸。
下午4點10分,「大魚」終於脫困,重新回到大海。
這是一條侏儒抹香鯨
昨天,浙江海洋大學海洋生物專家趙盛龍教授辨認了這條「大魚」,說從它的噴水孔來看,這是一條侏儒抹香鯨。
在浙江海洋大學的標本館裡就有一條侏儒抹香鯨,長約1.5米。這是2009年左右,一位舟山漁民在海上發現的,發現時已經死亡。
趙教授說,舟山常見的海豚、江豚,也是屬於鯨目。「小個頭的鯨也稱為豚,個別小的種類也叫鯨,比如侏儒抹香鯨。」
侏儒抹香鯨是體形最小的鯨,成年的長度大約為2.1米-2.7米,重達135-275公斤左右,甚至比一些海豚的體形還小。
侏儒抹香鯨極易與小抹香鯨混淆。侏儒抹香鯨體形較小,背部呈藍灰色或暗灰色,背鰭突起,近似於鐮刀狀,眼睛後方有假鰓,軀體較為粗壯,鯨的頭部近似於方形。其噴氣口的噴氣低矮且不明顯。
它主要食用烏賊或章魚,不過也食用魚類、磷蝦或貝類。
浙江海域多次發現鯨魚
趙教授說,舟山海域發現過不少鯨魚。
「鬚鯨、布氏鯨、中喙鯨等都有在舟山海域出現過。大型的鯨魚基本上是從外洋而來,死亡後隨著潮水來到舟山。比如,2007年,曾經在朱家尖發現過一條死亡的鬚鯨,長達15米,後來也收藏在標本館裡。這是舟山發現的最大的一條鯨魚。」
浙江曾多次報導過在海邊發現鯨魚:
2019年4月8日,象山下塘人汪立平在海上撿回一條雌性布氏鯨,長11.28米,估計重量10噸,年齡6-7歲,發現時這個「龐然大物」漂浮在海面,肚子向上,已經死亡。
他的第一個反應是,給象山縣水利漁業部門打電話。「鯨魚是保護動物,我得問問怎麼處理,工作人員問我,魚有沒有發臭,我說,沒聞到味,他們說,那能不能把魚帶回碼頭。」
汪立平目測,這條鯨魚有10多米長,自己的船也才22米,肯定拖不上漁船,怎麼帶回港?他們把漁船靠近鯨魚,小心翼翼地從漁船爬到鯨魚身上。這一刻,他們比《射鵰英雄傳》裡的周伯通還厲害,周伯通騎的是鯊魚,他們騎的可是鯨魚!
2017年2月,奉化漁民曾誤捕到一大一小兩條虎鯨。
2016年5月,奉化漁民在海上誤捕一條鯨魚,捕撈上來時已經死亡。
2015年7月,象山東陳鄉紅巖村村民李法建,與5個朋友在東旦沙灘踏浪嬉戲時,發現一條擱淺的鯨魚,鯨魚長2.4米,黑底白花,大約有200公斤重。6個人,不停往鯨魚身上澆海水,一邊用繩子綁在它的尾鰭,大家前拖後推,終於把它推進了深水區,鯨魚徘徊了約半小時後,離開。
2014年10月,象山花岙島村的外灘涂上,發現一條擱淺的小鬚鯨,4米多長,3噸多重,村民發現時,鯨魚還在翻滾,村民們無力把它拉上來,漁船也進不了灘涂,只能在鯨魚周邊圍起一個水擋,讓水溝的海水聚集在水擋裡。最終,擱淺一天一夜後,這條鯨魚還是未能脫險。
鯨魚擱淺是世界之謎
趙教授說,有一次,他去舟山嵊泗出差,在漁民家裡發現了一條鯨魚骨架,漁民說,這沒什麼用,你要就拿走吧。後來,他花了200元把它買了下來。在嵊泗,還有漁民把鯨魚的骨架作為廁所的橫梁。
問趙教授,為什麼那頭鯨明明已經脫險還一直往岸上遊?他說這是世界之謎。
「鯨魚擱淺的現象在國內外常有聽說,鯨魚的智商很高,也有可能它在自殺。自殺的鯨魚在世界上很常見,原因成謎。有些學者說海洋噪聲幹擾它的聲吶定位;也有可能因為海洋汙染原因,鯨的腦袋裡長了寄生蟲;以及海洋環境改變導致迷路等。」
來源:都市快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