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看到熱點上,王思聰因為股權的問題,又一次被推上了風口浪尖。我很早之前就想寫點什麼,可是又害怕被人噴我,說是嫉妒人家。
是呀,我確實在某些方面是嫉妒的,例如王思聰有個好爹王健林,萬達集團的董事長,相比而言,我的父親只是一個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人民教師,人呀,一飲一啄,莫非前定呀,就像是這輩子給誰做孩子。
其實我倒不是想和思聰拼爹,而且希望借他的情況寫點什麼,警示一下現在幸福的孩子們。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憫農》
一首唐詩朗朗上口,不知幾人能拾心間。這首詩流傳至今,現在依舊當作小學生的啟蒙教程。但是時至今日,曾經背著小書包上學堂的學生,已經漸漸的離開了校園,走上了社會,成長為一個勞動者。
惜時昔日,那時的景象依舊能在腦海中浮現,老師在講臺上,教鞭有節奏地敲擊著黑板,我們坐在座位上,整齊地跟隨著節奏,朗誦著這首憫農,現在想起來,我的嘴角還是上揚的。記得那個時候,真的學習了這首詩之後,真的就放在心上,認真地執行,每天吃飯,絕對不浪費一滴糧食,我現在自己一個人吃飯的時候,還是這樣的,能吃多少盛多少,絕對不會多盛飯。而且,每次吃飯都要把餐具裡的食物吃得一乾二淨。
不過走上社會之後,隨著年齡漸長,在身邊朋友的影響下,已經做不到了,尤其是朋友聚會的時候,或者因為某些原因,不得不上酒桌的時候,推杯至盞,一頓吹牛之後,看著滿桌的狼藉,總是剩下不少。
而且這種酒桌文化,讓我唏噓不已,因為我是回族的,而朋友同事又多是漢族,酒後難免多一句少一句的,令人感到非常的不開心,而且菜品上,也不是百分百的清真,幸好,我的同事和朋友都是比較尊重我的,這是一件令我慶幸的事。
有人說,現在生活水平已經大幅度的提高,我們再也不是那個吃不上飯的年代了,沒有必要繼續過苦行僧的日子吧?
這句話我是持贊同的觀點,可是在執行的過程中,很多人卻大肆放縱,標題處的一飲一啄,莫非前定,並非只是指飲食,而是說,這一個人這一生,吃多少飯,喝多少水都是有數的,鋪張浪費只不過是在提前消費自己本就應該有的,當提前消費完了,而自己的人生還沒走到盡頭。就如小品《不差錢》裡說的,人這一生最最痛苦的事兒你知道什麼嗎? 小瀋陽:啥呀? 趙本山:是人活著呢,錢沒了。
現在日子好了,已經不再是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的時期了。對於老一輩的人來說,這是幸福,而對於那些沒有經歷過那個時期的人們來說,現在的日子,就像是應該的一樣,觀念裡就沒有「省」這個概念。
以前看南懷瑾先生的一些文章,他說那個戰亂的年代,有的時候,有金子、有錢都未必能買到糧食,很多有錢人拿著銀元去換老百姓的糧食,老百姓都不換給他們,最後揣著這些錢餓死了。
好日子省著點過,常將有日思無日,莫待無時思有時。每個人的福報都是有限的,每次的超前消費,每次的驕奢淫逸都是對於福報的消耗,也許一時感覺不到什麼,但是千裡之堤潰於蟻穴。
一飲一啄,莫非前定,蘭因絮果,必有來因。通俗理解是,連小到飲食這樣的小事,也都是有前生定數的。一個事情雖然由美好和悅而開始,卻落個四散飄零,那也一定是有它的本來之因的。
佛教常說,凡夫怕果,菩薩畏因。雖然我們不是菩薩,我們都害怕得到壞的結果,可是壞的結果是可以避免的,只要我們自覺地在小事上下功夫,把每件不起眼的事情都認認真真的做,隨著時間推移,我們一定都能夠得到一個好的結果。
希望這篇文章能夠拋磚引玉,讓大家都能受益,請各位讀者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