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GameLook」,訂閱微信)
一則宣布放棄併購的事件,將兩岸遊戲業主管部門放到了對立面,這反映了多年來大陸與臺灣兩地遊戲企業在對岸發展過程中遭遇政策限制的現實情況,而兩岸遊戲產業界多年來一直迫切希望實現無障礙的資本流動、產業互動。
何時兩岸能夠建立真正互信互惠的產業政策,這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今天gamelook就來談談兩岸遊戲的那些事。
棄購Madhead因臺灣遊戲業對陸資限制
8月22日,香港上市公司Forgame宣布,因考慮到臺灣當地法規或禁止內地投資者在臺灣營運手機遊戲,決定終止收購MadHead 21%權益,MadHead公司研發的人氣手機遊戲《神魔之塔》此前絕大部分收入都來自臺灣。
此前Forgame表示,指其中一名賣方從臺灣「經濟部工業局」透過會議記錄簡要及電郵的形式,獲得一些有關在臺灣營運線上和手機遊戲公司的一些法律和法規的初步資訊,有關會議記錄簡要和電郵提及了禁止中國大陸投資者在臺灣從事線上和手機遊戲營運。
而隨後,臺灣相關媒體進一步跟進該報導,相關媒體記者聯繫臺灣經濟工業局,工業局發言人羅先生表示,「臺灣確實有此規定,不允許大陸企業在臺灣境內運營線上和手機遊戲」,但其補充稱雖然此前有聽聞Forgame有意收購Madhead,「但未收到Forgame方面申請在臺灣運營《神魔之塔》。」
gamelook從整個事件的來看,Forgame已預見將遭到臺灣監管部門的陸資限制,或許是為避免給自身引來麻煩、和避免引發更大的「火藥桶」:臺灣政商界對陸資在臺現狀爭議,因此尚未向臺灣主管部門提交申請Forgame已自覺打退堂鼓放棄該筆收購。
禁忌話題:大陸遊戲公司在臺灣
大陸遊戲公司真的沒在臺灣運營遊戲麼?不是、也可以說是,這裡面有很多文章可談,只是一直以來這都是兩岸遊戲業的禁忌話題。
上文中的臺灣經濟工業局發言人回應此次事件中,毫不諱言的解釋了陸資遊戲公司在臺運營遊戲的若干現狀。
其中之一當然是行業所能理解的常規方式,通過臺灣本地代理商代理、大陸產遊戲可以順利的進入臺灣運營,目前臺灣本地遊戲廠商很多都在從事代理發行大陸產遊戲。而另一種情況,則是臺面下的模式,有著隱晦陸資背景的遊戲公司直接在臺灣從事運營業務,或巧妙繞開臺灣本地政策法規的限制,臺灣工業局發言人解釋稱:「當局無法限制臺灣玩家透過境外下載大陸遊戲,再在電腦或手機上玩」。
如果據該發言人的表示,而認為臺灣監管部門對陸資遊戲公司很溫和,那是大錯特錯,gamelook在2012年9月曾報導過臺灣經濟部工業局對大陸遊戲公司採用「繞道」方式在臺灣運營遊戲的態度,當時臺工業部正式發函給臺灣計算機公協會、以及廣告協會,其表示:「不少大陸遊戲公司未透過正式產品授權,利用境外伺服器的方式提供遊戲服務,因其營業利益未能繳稅,已發文提醒臺灣廣告服務商、媒體及金流業者(支付服務)勿提供相關服務。」
不過,可能是因為臺灣本地企業迫切希望與大陸遊戲公司展開合作,上述公函發布後卻未能嚴格執行。因為不少陸資遊戲公司在臺灣都有相應的本地落地公司操作,這些100%僱傭臺灣本地遊戲人才的臺灣籍公司到底算陸資還是臺資呢?臺灣監管部門也無法判定,同時也得尊重臺灣遊戲業自己的選擇。
日漸羸弱的臺灣遊戲產業
如果遊戲業回溯到2000年以前,大中華地區最為強大的遊戲廠商都是臺灣遊戲公司,最知名的華人遊戲品牌也幾乎都是臺灣遊戲公司一手締造,這其中就包括了經典的《仙劍》《軒轅劍》《大富翁》等遊戲品牌。
然而隨著網際網路的崛起、網路遊戲的流行,有著人口優勢和造富衝動的大陸市場相繼誕生了若干家純正中國血統的網路遊戲廠商,他們依靠代理韓國產、日本產、臺灣產網路遊戲,貿工技一路走來,逐步抓住產業的主動快速成長,同時中國大陸市場已成為全球最大的網路遊戲市場。伴隨著大陸遊戲公司的崛起,原先一直領先的臺灣遊戲公司,因為兩岸經貿往的諸多限制開始逐漸被趕超,同時,因為沒能分羹到大陸市場的豐厚利潤,臺灣公司的綜合實力可謂一落千丈。
目前流行於臺灣本地市場的客戶端網遊多半來自日韓,而網頁遊戲幾乎被大陸產遊戲所統治,新興的手機遊戲6、7成暢銷遊戲都來自大陸遊戲公司之手。
時局的變化、和本地市場本身存在局限的情況,臺灣遊戲公司不是不清楚,因此多年前臺灣遊戲公司一如眼前陸資遊戲公司進軍臺灣市場一樣,開始採取迂迴策略進入大陸市場,試圖在大陸市場紮根。然而把自己當作外來人的方式並不能在對岸取得成功,而相反,哪些在大陸落地深根的臺灣遊戲人反而取得更好的發展。
要解決眼下的問題,最好的辦法就是真正融入對岸,這不僅對大陸遊戲公司有利、更是對臺灣遊戲公司有利,兩岸產業界都在等待一個契機。
"服貿協議"卡殼:臺灣遊戲業疾呼擁抱大陸
事實上,不僅是兩岸的遊戲業在遭遇這種民間有迫切需求、但政策上卻被限制的尷尬,很多產業都面臨相同的遭遇。
迎來轉機的是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的籤署,不過「服貿協議」卻因為臺灣島內的今年諸多鬥爭事件的發生而卡殼,大陸十分無奈。
如果服貿協議獲得臺灣的通過,對臺灣遊戲公司來說,意味著可以名正言順的在大陸地區合法開辦遊戲公司、並可實現55%的控股,基本享受到大陸遊戲公司的本地待遇,同時在遊戲審批方面,臺灣產遊戲也將被當作陸產遊戲一樣,由原先的半年的審批時間縮短到2個月以內,這對臺灣遊戲公司來說無疑是利好,但眼下因為島內存在服貿協議的衝突,產業界只能繼續等待。
今年3月,臺灣遊戲振興會聯合臺灣25家遊戲廠商,共同出資在臺灣報刊上刊登廣告,以「臺灣可以更好(Taiwan can be better)」為題的全版廣告,期盼臺立委能讓「服務貿易協議」儘快過關,讓臺灣遊戲可以順暢的進入大陸市場,從而拯救臺灣遊戲的未來。臺灣「經濟部國際貿易局」主秘王振福當時表示,「臺灣從業者堅信,開放大陸市場能讓臺灣遊戲在大陸市場奪回往日的光榮」。
而對大陸遊戲公司來說,服貿協議如果能得到通過,陸資遊戲公司也將得到臺監管部門的合法承認,以陽光的方式來參與臺灣本地遊戲市場的發展、與臺灣本地遊戲公司更好的展開合作,從而解決政策上的隱患。
對於全球來說,區域市場的融合是不可逆的趨勢,在gamelook眼中,臺灣與大陸遊戲市場的一體化只是時間的問題,而解決這個問題可能更多要依靠兩岸人民的建立相互互信,真正讓對方從開放合作中得到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