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尼爾·笛福(1660—1731)被譽為「英國與歐洲小說之父」。笛福生於倫敦一個油燭商家庭,年輕的時候,是一個成功的商人。在從事商業的同時,他還從事政治活動,代表當時日益上升的資產階級出版了大量的政治性小冊子,並因此被捕。笛福直到晚年才開始創作小說。寫《魯濱遜漂流記》時,他已59歲了。此後,他又創作了《辛格頓船長》《傑克上校》《摩爾·弗蘭德斯》等小說,這些小說對英國及歐洲小說的發展都起了巨大的影響以及作用。
《魯濱遜漂流記》主要講述了主人公魯濱遜·克魯索(Robinson Crusoe)出生於一個中產階級家庭,一生志在遨遊四海。一次在去非洲航海的途中遇到風暴,隻身漂流到一個無人的荒島上,開始了段與世隔絕的生活。他憑著強韌的意志與不懈的努力,在荒島上頑強地生存下來,經過28年2個月零19天後得以返回故鄉。
笛福生活的時代,正是英國資本主義開始大規模發展的年代。1702年,他發表《消滅不同教派的捷徑》,諷刺政府的宗教政策,因而被捕,並被判處枷示三次。出獄後,從事編輯報刊,還寫了不少政治、經濟方面的小冊子,因言論關係又曾三次被捕。1719年,笛福發表了他的第一部小說《魯濱遜漂流記》。
這部小說是以亞歷山大·賽爾柯克在荒島上的真實經歷為原型的。據當時英國雜誌報導:1704年4月,賽爾柯克在海上叛變,被船長遺棄在距智利海岸900多公裡的胡安一費爾南德斯群島中的一個叫馬薩捷爾的小島上。4年零4個月後被航海家發現而獲救。那時,賽爾柯克已忘記了人的語言,完全變成了一個野人。笛福受這件事的啟發,構思了魯濱遜的故事。但在小說的創作過程中,笛福從自己對時代的觀感和感受出發,以資產階級上升時期的冒險進取精神和18世紀的殖民精神塑造了魯濱遜這一形象。
魯濱遜:17世紀中葉,魯濱遜·克魯索出生在英國一個中產階級的家庭,他本可以按照父親的安排,依靠殷實的家產過一種平靜而優裕的生活。然而。一心想外出闖蕩的魯濱遜卻當上了充滿驚險和刺激的水手,航行于波濤洶湧、危機四伏的大海上。後來遭遇船難而流落荒島,英國流亡貴族魯濱遜在極度與世隔絕的情況下,運用水手時代訓練而來的地理方位標示、天象人文觀測、日移與潮汐變化登計法等與奧妙的自然搏鬥,同日,記錄下自己的荒島生涯,並隨時等待時機逃離絕境。魯濱遜在自治的日曆星期五這一天,救下了食人族男孩星期五,星期五是被食人族作為祭祀的祭品帶到荒島上來的,無法再回到他的部族。隨著兩個人的朝夕相處,魯濱遜面對一個與自己不同種族、宗教及文化的人,慢慢改變了自己,兩人發展成亦父亦友的情誼。這份文明世界所缺少的友誼成為魯濱遜後來經歷20多年荒島生活的精神支柱。
星期五:星期五是一個野人,有一次在沙灘上差點被另一個部落的野人吃掉,但魯濱遜最後救了他,正好當天是星期五,所以魯濱遜就給他命名為「星期五」。也由於他們之間的真摯友誼他才得以存活下去,並回到了家鄉。星期五是一個樸素、忠誠的朋友和智慧的勇者,他知恩圖報,忠誠有責任心,適應能力強,他和魯濱遜合作著施展不同的技能在島上度過了許多年,星期五的到來讓魯濱遜圓了歸家夢,自己則做了魯濱遜的助手。星期五要求上進,很快就融入了文明人的生活,是個樂觀,可愛的人。
船長:有愛心、善良,誠信守諾。在魯濱遜逃離薩累的航海過程中,被船長救下,而這位船長就是日後在巴西替魯濱遜保存財產的人。從他在大海中救下魯濱遜這件事中,可以看出他是一個有愛心、善良的人。在魯濱遜流落荒島地 28 年間,這位船長始終替魯濱遜保護著他的財產且分文未動,直至魯濱遜回來。
1、作者採用第一人稱的敘述方法,拉近讀者與小說的距離。笛福的小說敘事風格自然,不同於其他的小說和浪漫文學作家,他敘述的故事具有真實性,當讀者讀起來的時候,令讀者無法不相信有一個真實的人正在向讀者講述發生在他身上的真實故事。
2、在塑造主人公魯濱遜的時候所用的一個很出色的手法就是心理描寫。通過一系列的心理描寫展示了魯濱遜的思想變化,也在很大程度上揭示了他的性格特點。
3、作品還重視人物性格的塑造、環境和人物心理的描寫,採用了很多日常生活用語,這些開闢了英國小說發展的新階段。
4、小說的結構一目了然,思路非常清晰。全書以魯濱遜冒險的經歷作為線索展開,講述他如何離家出走、逃脫海盜、流落孤島,如何在孤島惡劣的環境中生存,以及最後又是怎麼樣成為富翁、如何回到英國等等。這些情節用一條線的形式引出來,使小說的結構非常緊湊、清晰。
1、《魯濱遜漂流記》的作者是 英國 小說家 丹尼爾·笛福 。他在西方文學發展史上佔據著一個特殊的位置,被稱作 英國小說之父 。除了《魯濱遜漂流記》,他還創作了 《辛格爾頓船長》 、 《摩爾·弗蘭德斯》 、 《傑克上校》 等作品。
2、英國青年魯濱遜從小喜歡航海,曾 三次 離家到南美各地旅行。
3、他航海中經歷無數險情,後來整條船在太平洋上不幸遇難,船上的人都葬身海底,惟有他一人得以奇蹟般地活下來,並隻身來到一座荒無人煙的島上。他從絕望的縫隙中得到了生命的啟示,性格堅強的魯濱遜在島上獨立生活了 28年 。
4、魯濱遜在孤島勞作生息,開拓荒地,圈養牲畜,生產 水稻 和 小麥 (填農作物)。
5、《魯濱遜漂流記》是以第 一 人稱寫的長篇小說。
6、一直到第28個年頭一艘 英國 (填國籍)船來到該島附近,魯濱遜幫助船長制服了叛亂的水手,才返回英國。
7、魯濱遜生活的孤島叫 絕望島 。
8、伴魯濱遜度過晨昏的是一隻 鸚鵡 、及一隻 狗 、一隻 貓 。
9、魯濱遜在島上捉到一隻鸚鵡,給它起名叫 波兒 。
10、魯濱遜漂流到荒島上的第一夜在 樹上 睡覺。
11、在荒島上,魯濱遜剛開始主要的食物是 野山羊 ,由於擔心彈藥用完,他就把他們捉住飼養起來。
12、偶然機會,魯濱遜抖裝飼料的袋子,過了雨天,抖袋子的地方長出了 稻苗 和 麥苗 。
13、魯濱遜來到島上第 23 年的 12 月,突然發現島上出現了一群 野人 。兩年後,他救下一個俘虜,那天是 星期五 ,因此,這個俘虜名叫 星期五 ,他成了魯濱遜的僕人。
14、魯濱遜在島上種糧的第一年收穫了 兩鬥大米 和 兩鬥大麥 ,他把這些糧食碾碎放進自己燒制的瓦罐中烤成 麵包 。
15、魯濱遜在島上還用 羊皮 製作了一把傘。
16、魯濱遜用近 兩 年的時間造了一隻獨木船,還挖了一條 六 尺的運河,把船運到了半裡外的小河裡。
17、救了「星期五」,魯濱遜知道在另一個島上住著十五個 西班牙 人,是海船失事後逃上去的。
18、魯濱遜是如何到達孤島的?
在一次出海經商時,船在途中遇到風暴觸礁,只有魯濱遜倖存,被海浪卷到孤島上。
19、魯濱遜在荒島上是如何計算日月的?
在一個方柱的四邊,每天用刀刻一個凹口,每七天刻一個長一倍的凹口,每一月刻一個再長一倍的凹口。就這樣有了一個日曆,可以計算日月了。
20、如何理解魯濱遜的記日記和閱讀《聖經》及其他祈禱書的行為?
魯濱孫記日記的行為,表明他作為一個文明人精神方面的需要,證明自己活得明白,在長時間裡沒有走失在這種荒島上,他也更有理由相信上帝的存在。有了這個前提,就有了活下去的精神支柱。
21、這本書用第一人稱來寫有什麼好處?
好處是小說情境顯得更為真切,作者與讀者的距離縮小了,可以十分詳盡地描寫魯濱遜的心理活動。這就大大加強了小說的真實效果,讀來興味盎然。
22、魯濱遜是怎樣回到英國的?
28年後一天,有一艘英國船因水手鬧事而在島附近拋了錨。魯濱遜幫那位船長奪回了他的船,跟他一起回到了英國。
23、我們可以看出魯濱遜是個怎樣的人?
他不是一個隨遇而安、消極待命的人,而是一個意志品質極為堅強,生存信念十分執著的人,並且務實肯幹,勤於創造。
24、這本書在英國社會中有什麼作用與意義?
它為英國現實主義啟蒙小說開闢了道路,成為英國第一部真正的現實主義小說。
25、從中我們可以學到什麼?
面對絕望的生活環境時,不喪失生活的信心,勇於拼搏;為了生存,人的潛力是無限的,但是即使在最惡劣的環境下也需要有精神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