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小凡到了三歲後慢慢地開始喜歡角色扮演的遊戲了,也就是我們俗稱的扮家家。他會穿上「警察」或「醫生」的制服,幻想自己能夠幫助他人,或者偶爾以為自己是超人,能夠做到連成人都做不到的事。小凡現在已經上二年級了,有時還會幻想自己是一名醫生,給同伴做手術,或者以動畫片裡的人物身份和朋友互動。
現實中像小凡這樣的孩子不在少數,他們或是幻想著自己能像成年人一樣工作或生活,或是幻想自己能夠上天遁地。對比現狀,這樣幻想看上去極不真實,但孩子樂在其中。這是為什麼呢?
有研究發現,學齡前的兒童已經開始有幻想的能力了,這樣的的能力會伴隨人的一生,只是強度會慢慢減弱。而孩子到了六七歲後,邏輯思維能力、記憶能力、閱讀能力、社交能力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孩子已經開始慢慢能區別幻想和現實了。這個時期孩子的幻想更多的是對未來的憧憬和希望。有研究表明,希望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動力,動力是指通向成功之路的意願強度。當所追求的目標可實現,但有障礙時,人的希望會更加強烈。孩子有自己的夢想和計劃,但是擺在他們面前的是理想和現狀的鴻溝,如果這個計劃是可以實現的,那麼孩子的希望也會最強烈。積極幻想能幫助他們克服眼前的失敗或困難所帶給他們的挫折感、無力感,是支撐他們成長的力量。
近幾年的研究證實,積極幻想發展的重要階段是在人生命的最初幾年,並且受到父母教養方式的影響很大。積極幻想的基礎是積極的自我知覺,一個被愛、自由、鼓勵圍繞的孩子往往更能體驗到自己是受歡迎的、有能力的。這種自我知覺會形成自我圖式,影響孩子的一生。例如,如果孩子的自我圖式包括「我是一個畫家」,那麼孩子就會對畫畫抱有更大的興趣,會投入更大的精力在欣賞畫作和畫畫上。父母因此可能會認為孩子在這方面具有很大的天賦而傾力培養,而這種被關注、被欣賞、被愛的環境正是孩子所需要的。
有心理學家做過這樣的實驗,他們要求研究對象按燈控制開關,按下開關後有時燈會亮,有時則不會,亮燈率分別為25%、50%和75%。結果表明,有著積極幻想特質的個體更容易對自己的控制力感到樂觀,他們會高估自己的亮燈率。能夠積極幻想的孩子更願意相信外在世界是可控的和安全的,這樣他們不但會擁有更多的陌生體驗,而且會擁有更多的人際接觸。也有研究者稱,那些童年時期有著同伴幻想的孩子。長大後可能有更好的人際體驗。
由上文可見,積極的幻想不僅能夠幫助孩子應對困難、保持樂觀的心態和希望、形成積極的自我圖式,還能使孩子與他人進行良好的互動。但並不是所有的幻想都是適應性的,當幻想不利於適應時,就需要引導。誠然,引導非適應性的積極幻想要以一些和緩的方式進行。
心視界
愛的想像力
《美麗人生》是義大利導演羅伯特·貝尼尼的一部佳作。影片講述了在法西斯政權下,爸爸圭多和幼小的兒子喬舒亞因猶太血統被關進納粹集中營,媽媽多拉為了丈夫和孩子也自願進入集中營的故事。在集中營,機智、樂觀的爸爸哄騙兒子說:這是場遊戲大比拼!誰表現好才能在遊戲中獲勝,獎勵是一輛坦克!可愛的喬舒亞信以為真,為了得到獎勵,安逸、充實而又「刺激」地在集中營生活著。影片的結局是在盟軍取得勝利前夕,德軍開始清理集中營裡的人。爸爸將兒子藏起來後被德國士兵槍殺,而兒子看到美國大兵的坦克真的以為自己得到了大獎。
爸爸為了鼓勵寶貝兒子健康、開心地生活,引導孩子進行積極的幻想,同時將幻想帶入了生活。可以看出,爸爸對兒子的想像力的誘導非常奏效,兒子每天都夢想著得到坦克,因此不吵不鬧,乖乖地遵守爸爸制定的各種「規則」,不但得到了爸爸、同胞的喜愛和呵護,而且避免了殺身之禍。
孩子的積極幻想是需要家長保護、引導和鼓勵的,家長可以試試以下幾點。
當家長聽到孩子的幻想時,不要批評孩子天馬行空,不切實際,將孩子的幻想扼殺在家長的「現實」中。
幻想是創造能力的基礎,讓孩子藉助幻想去表達自己的想法,比如,搭積木時,孩子會給「四不像」的造型物體命名,家長應該鼓勵孩子,讓孩子藉由幻想來表達自己的想法。
獨處的孩子缺失了檢驗自己的幻想的機會,而一直與成人待在一起的孩子又過多的被教育什麼才是「合理」的,這樣孩子就缺失了幻想的空間。鼓勵孩子與同齡人互動,就是給了孩子彼此檢驗幻想的機會。
孩子會藉助一些幻想去逃避現實,這樣一些幻想往往和現實有很大差距,會對孩子的成長產生不良影響。家長要注意引導孩子如何面對困難。讓幻想更符合現實,而不是全盤否定。
將渴望達到的目標想像成已經達到了,想像實現目標給自己帶來的美好結果。如此幻想,孩子渴望的目標就可能真的能達到。
名言錄
在人的幻想和成就中間有一段空間,能夠靠希望來通過。
——美國作家紀伯倫
本科院校應用心理學專業學生
熱愛生活 集美貌與才華一體的小憨憨
種自己的花 愛自己的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