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安一中濱海校區高中部明年9月將正式投用。(通訊員 夏海濱 攝)
本報記者 張 珺 盧漳華
通訊員 鄭素描 韓 超 餘雪燕
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今年以來,同安區深入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全面落實共享發展理念,持續加大民生補短板力度,群眾幸福感、獲得感不斷增強。
年終,包括交通、教育、衛生等一系列旨在提升居民幸福感的重大民生項目或緊鑼密鼓地展開,或已建成投用。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這是同安區向80多萬群眾交出的一份有溫度的答卷。
打造「連海通山」全域交通網
路造就了同安這座生機勃勃的城區,而「連海通山」的全域交通路網則是同安不斷滿足群眾出行需求、提升交通能級的一個縮影。
作為同安進出廈門島的重要門戶,濱海西大道正在一天天地變美。「錨定2021年元旦主線通車的目標,我們倒排工期,細化每一項的竣工節點,再過幾天主線完工通車沒有任何問題。」環東海域新城指揮部工程建設部主任陳龍津告訴記者,為適應「島外大發展」的需要,全面提升道路通行水平,今年2月,濱海西大道(集美大道-新324國道段)提升改造工程全面開工。整個工程路線全長14.9公裡,改造後雙向車道「四改六」,部分路段為雙向八車道。待項目全線竣工後,同安進島速度將更加快速便捷。
濱海西大道只是同安城市交通路網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提升的一個縮影,老城區的同蓮路則是同安通山路網的重要一環。
作為連接同安城區和軍營村、白交祠村等高山村及廈沙高速蓮花出口的重要通道,當前,同蓮路(城南大街-蓮花鎮)改造工程持續提速,該段預計明年4月具備通車條件。
在農村,同安的公路建設也遙遙領先。截至2019年底,同安區已實現自然村100%通水泥路,行政村100%通公交車。全區共建成農村公路總裡程約795公裡,完成72公裡農村公路的提升改造,實施安全防護工程約256公裡,加寬窄路基路面公路110公裡,建成資源路、旅遊路、產業路約58公裡。
「主次幹道、快速道路、軌道交通,結線成網的全域交通體系正在同安加速形成。」同安區建設與交通部門負責人介紹,包括同新路、洪新路、城東中路、同安東路、同翔大道在內的一批在建道路重點項目和軌道交通項目將撐起未來同安區高效便捷的現代綜合交通網絡,對提升整個城市交通網絡的服務水平具有重要意義。
不僅「有學上」 更要「上好學」
學子們在嶄新的操場上運動,在明亮的教室裡認真學習……這是記者走進廈門市同安區教師進修學校附屬中學看到的。
這所位於同安工業集中區、外來員工子女居多的學校,原為後宅中學,於今年9月正式開辦。為了讓孩子們享受更公平、更優質的教育,同安區將教師進修學校的資源「高位嫁接」於此。先進的科研項目、課程體系、教師資源都優先入校,讓學生們享受到更好的教育。
今年以來,在「補短擴容」「騰籠換鳳」等工程的加緊推動下,同安區新增、改擴建一大批學校,布局新城、輻射鄉村、帶動片區,成為廈門教育跨島發展的「先行區」。數據顯示,2020年,同安區投入7.1億元,卿樸中小學、美星小學、五顯中心幼兒園等22個項目開工建設,進修附中、濱城中學等13個項目竣工投用,新增學位9270個,一定程度上緩解工業園區等熱點區域的學位緊張問題。
除了讓孩子們「有學上」,更要「上好學」,同安區積極培育或引進優質教育資源,對接「名校跨島」戰略。目前,同安一中濱海校區(高中部)已完成主體結構施工,計劃2021年9月投入使用;廈門六中同安校區將於近日正式開工建設,預計2023年9月正式投入使用開始招生。
與此同時,國祺中學、汀溪中學已掛牌「福建省廈門第一中學合作校」;五顯中學掛牌「廈門六中合作校」,同安區還積極洽談引入華中師大、新教育等名校(機構)到同安開展合作辦學。
值得一提的是,同安區在全省首創農村藝體學科購買課時服務工作機制,提高農村小規模學校藝體教學水平。教師校際交流數量位居全市前列,「區級統籌、片區互補」工作經驗在全市推廣。
高品質項目助力醫療水平華麗轉身
富美同安的民生保障,總在品質之中見真效。
位於西柯鎮的環東海域醫院日前正在落架,外立面的施工接近尾聲,工程項目轉入內部裝修和設備安裝階段。「醫療專項採購招標工作正在加快推進,預計到2021年底醫院將基本建成。」陳龍津說,這座高標準打造的綜合醫院建成後有望成為同安區的第一個「三甲」。
無獨有偶,與環東海域醫院一條馬路之隔的泰康鷺園目前正在進行幕牆施工、機電設備安裝及景觀工程施工。該項目定位為區域性醫養產業投資總部,是一個集康復、健康管理體驗及文娛生活為一體的醫養區,也是廈門第一個高端養老社區。
醫療衛生領域的高品質項目,必將助力同安醫療衛生水平華麗轉身、強勢崛起,加速區域能級提升,加快富美同安全方位高質量發展超越的步伐。
同安區衛健部門負責人介紹,近年來,同安區緊抓建設健康中國的歷史機遇,深入推進「健康同安」工程,完成祥平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改造等4個醫療項目建設,第三醫院整體提升改造等項目加快推進。「高位嫁接」優質醫療資源,同福建中醫藥大學籤署校地戰略合作協議,與8名國內頂級專家籤訂學科共建特聘主任協議。
展開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