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歡看綜藝,可能會發現鋼琴家郎朗頻頻亮相多個綜藝節目。《青春環遊記2》、《明日之子樂團季》、《妻子的浪漫旅行》等綜藝中,都有他的身影,堪稱頂流。在一檔綜藝節目中,獨自旅行的吉娜,聽到郎朗為她寫的一封信,潸然淚下。在這些節目中,有的是作為常駐嘉賓,有的是和妻子吉娜一起,不過評論中不少網友懷疑——
難道郎朗要進娛樂圈了?還是進娛樂圈好掙錢啊,他們又不傻, 這比當音樂家門檻低的多吧;確實,郎朗最近在各大綜藝節目中出鏡率挺高的,不過沒必要冷嘲熱諷。藝術家也需要生活,也要恰飯。換個角度想,上綜藝對於郎朗而言,也是頗為艱難的轉型。此前,郎朗在接受《著調》的採訪中曾表示,自己上綜藝的原因很簡單,
因為上半年的音樂會基本彈不了,由於疫情關係取消了70多場演出。對於網友的評論,他表示
「我知道自己在幹什麼,所以不用太擔心,音樂會馬上就開彈了,我對自己還是有自知之明的,我是幹什麼的我還是很清楚」。實際上,郎朗能走上神壇,成為享譽全球的著名鋼琴家,受過的苦不止一點點。兩歲的時候,郎朗受《貓和老鼠》的啟發,聽過裡面的配樂後,就能彈出大致的主旋律,音樂天賦顯露無疑。在這之後,郎朗的履歷活脫脫像是一個「別人家的孩子」。1997年,時任柯蒂斯音樂學院院長的格拉夫曼,看到了郎朗參加比賽的視頻,郎朗出色的音樂表現,讓這位閱人無數的院長十分驚嘆。後來,他收了郎朗為學生。1999年,原定在拉維尼亞音樂節上演奏的鋼琴家突然發燒,17歲的郎朗臨危受命上臺演奏,正是這一天,讓郎朗在世界面前證明了自己的價值。哪怕是在錄製綜藝節目的期間,郎朗也沒有停止練琴。他說,
「我每天肯定要保持兩小時練琴,就是我就愛誰誰,不間斷,再累我也練,節目錄到凌晨兩點我也得練一個小時,我不能因為上節目影響我的水平。」他是這麼說也是這麼做的,郎朗不是一個偷懶的人,如果發現自己沒練琴,還會趕緊補回來。頻繁上綜藝,可以說是郎朗中轉期的選擇,從音樂神童到下凡,他只是為了生活。
沒有什麼職業是「低賤」的,放下面子賺錢,才是成年人最大的體面。前段時間,有個新聞火了
#蘇寧副總裁朋友圈賣內褲#。這確實很讓人訝異,因為這和我們想像的副總裁形象大相逕庭。副總裁併沒有揮金如土,而是在朋友圈大賣29.9的男士內褲。據知情人爆料,這是蘇寧在疫情期間的舉措之一——開啟全員賣貨模式,要求全體員工在3天時間內,賣出2單以上的產品,銷售總額達到1000元以上。
有人說,「錢和面子,我當然選錢。」很多人在年輕的時候,把面子看的很重,因為太在乎他人的目光、他人的議論,而走了很多彎路,做了很多錯誤的選擇。
真正成長以後才發現,錢到用時方恨少,面子,並不能當飯吃。但是看看他的劇照,你會恍然大悟的說一句「是他啊!」高俊文一直在TVB演一些配角的角色,常看TVB的朋友對他一定不會陌生。最近他轉行了,當起了商場的保安,可以說是和檢察官、高管等熒幕角色大不相符,不過我卻很佩服他。在和TVB的合約到期後,又因HKTV未能申請牌照,導致失業後,高俊文選擇做起了保安。他的心理落差、糾結,我可以理解,但憑自己的本身掙錢不是一件丟人的事,相反,有健全的肢體卻無所事事才是丟臉。正如他所說,自己是靠雙手賺錢,沒有求任何人,不需要在乎別人的看法。知乎上有個問題:
為什麼越到中年,越發現自己的快樂,在別人的嘴上?而面子,其實是最廉價的存在,真正能幹大事的人,是從來不在乎面子的。沒事少矯情,有空多掙錢。等有了一定經濟實力以後會發現,那些過不去的坎,左右搖擺的事、做不了的選擇,都不再是問題了。《三十而已》裡的王漫妮,因為「傍」上了多金男,被罵是撈女。其實她在工作上的努力,更值得被看見。當她從小鎮回到上海時,王漫妮投奔了「貴人」魏先生。王漫妮被安排到銷售部,做地位最低的應收崗位,接下了最難的討債工作。為了能要到債,她和所有男人一起,蹲在被要債人的店門口,一等就是一整天。為了讓裝窮的欠錢人還錢,她甚至看完了所有黑幫片橋段,佯裝黑社會順利要到了錢。對欠債的「大小姐」,王漫妮百依百順。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甚至當上了貼身保鏢。 對方刁難她深夜唱K,王漫妮就等在包房外,一遍啃著乾麵包,一遍打電話給其他還在欠款的客人。最後,」大小姐「被她的執著打動,順利還錢,甚至還邀請王漫妮和她一起做生意。
王漫妮也崩潰過,她覺得應收是銷售部門裡職位最低的崗位,她打拼多年,到現在為止不但沒當上店長,反而又落到了底層。
魏先生的一番話打開了漫妮的心結,他說自己就是從應收幹起來的。「所有人都覺得銷售出傳奇,可是又有多少人知道,應收比銷售更鍛鍊人。
牛鬼蛇神都得見面,跟這樣的人打過一圈交道,職場上還有什麼是應付不來的。
應收的工作還能全面了解銷售流程和漏洞,了解產品生產的狀況、庫存、渠道,也就是說前端、後端,所有相關部門,都要去了解。
悟性高的人,可以在這個崗位上掌握整個公司的運轉體系。」
魏先生覺得漫妮有潛力去做店長,但目前她的能力不足,所以才派她去應收的崗位上歷練。
當電視劇播到漫妮要帳的時候,很多觀眾替她抱不平,覺得這工作既沒面子又不高級,每天「死乞白賴」的去人家門口要帳,遭受冷眼,甚至被威脅,圖什麼呢。
但不經歷這樣一段「沒面子」的體驗,王漫妮怎麼能擁有當店長的能力,怎麼能應付的了各路牛鬼蛇神?
職場上的「經典三問」你肯定也問過:
「為什麼別人比我工資高?別人比我升職快?別人比我更會賺錢?」其實,大部分人都會覺得,別人過得比自己更輕鬆。就像《北京女子圖鑑》裡一針見血的總結:「誰都想過得舒服一點,得到多一點,然後自己辛苦少一點,我們都是這樣的人。」這在心理學上,被稱作
「視網膜效應」:越關注什麼就越出現什麼。當我們潛意識裡想要容易賺錢時,就會看到目光所及都是能輕鬆賺錢的人。說一個朋友弟弟的故事,大三、月入3W、被美團在當地最大的代理商收入麾下。只看這幾個關鍵詞,是不是覺得他很幸運,賺錢很容易。實際上,現實是殘酷的,沒有人賺錢是輕鬆的。 「視網膜效應」只是一種典型的認知偏差,
肯放下身段的人,才能掙到別人看不到的錢。弟弟從大一就開始送外賣,只為減輕家裡的負擔,一開始在學校裡碰到同學,他都不好意思的想馬上跑開。有同學甚至說,幹什麼不好,好歹是個大學生,送什麼外賣啊。
後來,餐館老闆開導他,憑自己雙手掙錢不丟人,他才慢慢打開心結。到了大三,他琢磨著想自己單幹,就組建了一個配送團隊。結果有次因為暴雨,他們接到的單子比平時翻了2倍,到最後勉強送完,還被退了很多單。
他來不及休息,就挨家挨戶找各個商家道歉,有的老闆一看他走進來就說「出去出去,不要來了」。慢慢地,幹的時間長了,自己總結了經驗,團隊也越來越體系化,最終被美團納入旗下。《蕭條中的生活智慧》中說過:
「哪怕只有1美元也要賺」。越是經濟蕭條的時候,越要成為引擎般的存在。
以往的日子裡,在視野之內的錢人人都能輕鬆賺到;但是視野之下的錢,只有低下頭才能看見。在生活面前,我們要經受很多挑戰,第一項就是放下面子。成年人的世界裡,」想掙錢「的欲望從來都不是羞恥,
每一個靠自己努力和勤奮掙錢的人,都值得被好好尊重。任正非曾經說過:
「我要的是成功,面子是虛的,不能當飯吃。」懂得審時度勢,適當時候放下面子,扛起生活重擔的人,才是真正的強者。《著調》:郎朗:我知道自己在幹什麼 | 著調專訪本文首發於公眾號阿何有話說(ID:aheshiwo),作者阿何有話說特約作者May,媒體從業者,主業秀恩愛,副業寫文章。念過往而不戀過往, 望未來而不惘未來。你也
「在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