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偉人韓文公,贏得江山皆姓韓

2021-02-07 環球潮人潮劇票友會

  「到廣不到潮,白白走一遭」是廣東民眾所周知的一句口頭語。話裡深藏著一個要義:大凡到潮者,必為韓老夫子的愛民精神所感動。這韓老夫子,就是韓文公、韓愈。我是一個潮州人,知文公其人其事的,最先還是從家鄉潮音戲中得知的。


  孩兒時,我是一個戲迷,家鄉大衙戲園一有戲班來,我就專門扌克
  人家的「票尾」來看,因昔時俺家鄉的潮音戲,都是演通宵的。「戲肉」多在上半夜至午夜演完,臨近天亮,好生好旦睡覺去了,就由老醜、老鵝(老旦)出來「口旦 有口旦 無」,以打發時間。觀戲者多過了午夜看完「戲肉」之後,就退場回家休息去了,我們就等候在戲院門口,扌克人家的票尾入園看戲。你想看點有「肉頭」的不容易。若有心觀戲,孩子們最好看日戲。這日戲,演的多屬潮鄉本土的人和事,戲短、易懂、語言生動。昔時潮鄉的孩子,認識事物,有很多都是從戲裡得知的。


  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
  從我懂事起,就知道俺潮鄉有個偉大的歷史人物韓文公,但並不知道他是河南河陽縣人,號昌黎,為唐宋八大家之一,是個朝內官,並非潮州本地人。此事,最先我也是從日戲中得知的。有一齣《韓文公凍雪》,演的就是唐代憲宗皇帝,曾於公元八一九年,搞了一次迎佛骨活動,其時在朝為官的監察御史韓愈,認為此舉勞民傷財,決心上書死諫,勸皇帝收回成命。這韓愈是個有名的文豪,字裡行間,感天動地,奏摺曰:「皇上今無故取汙穢之物(佛骨),親臨觀之……群臣不言其非,御史不舉其失,臣實恥之。乞以此骨付之有司,投之水火,永絕根本……豈不盛哉,豈不快哉……佛如有靈,能作禍崇,凡有殃咎,宜加臣身。」這種「汙穢之物,豈宜令入宮禁!」此文一呈,不料惹得龍顏大怒,把他趕出了京城,貶到八千裡外的省尾國角荒郊之地的潮州去當一個小小芝麻官。其實這個唐憲宗,心胸狹窄,信神信鬼是人所共知的,韓愈也非未曾碰到。早年在平息蕃鎮叛亂時,韓愈就當行軍司馬,得勝榮歸,龍顏大悅,降旨韓愈寫碑文遺傳後人,韓愈滿心歡喜,做成碑文後,得皇上答允,刻於三丈多高的石碑之上,碑身刻有蟠龍,氣勢威嚴。可後來這憲宗聽信小人讒言,竟命人將石碑拉倒搗碎,嚴訓韓愈,這已是前車之鑑了。但這個忠貞的韓愈,心裡裝著的是國家與人民,卻不管個人的安危。你想這個韓愈,十年寒窗,三次落第,到了第四次,才榜上有名,中了個進士,這頂烏紗帽實來之不易,但他竟然以國以民為重,忠言死諫,致被貶潮州。當他路經藍關時,漫天大雪,年已十二歲的愛女慘死路旁,韓愈忍住悲痛,擦乾淚,勒馬赴任。路茫茫,雪紛紛,胸中波濤澎湃,寫了一首千古名詩——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
  欲為聖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
  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
  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我骨瘴江邊。
  潮劇《韓文公凍雪》就是寫這一節的。那時的潮鄉土戲,沒有「機關布景」,更談不上「電器化」「大屏幕」。當滿天大雪、紛紛飄落時,我眼看舞臺頂上,一片片、一點點的「白雪花」,飄落下來,潮州大鑼鼓之聲大作,夾雜著「呼的嘟」的吼叫聲,滿場觀眾喝彩不已。我哥指著大幕頂端說:「你看,你看!」啊!卻原來是兩個戲仔爬在頂棚放白紙碎哩……小時雖不懂得詩的深含之意,但那一句「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卻從戲中,深深印入腦海。慢慢隨著年齡的增長,聽多了、看多了,心裡一個個的疑團,才得到滿意的答覆。對偉人韓文公其人、其心、其德、其才、其行,可說是從心底裡佩服得五體投地哩!



  鱷魚爭食民畜,吾等豈能容之!
  古人說:「好人有好報」。可這個一生「為文不說空話,為官不說假話,為政務求實績」的大忠臣韓愈,卻被貶到幾千裡外的荒原僻隅之地,這裡古時偏熱帶氣候,山溪聚瘴氣,野象常出沒,惡獸常作崇,實屬不毛之「蠻境」,韓愈此時此刻到這裡,這胸中的痛楚,這冷卻如冰的心境,加上眼前古潮州這種種惡劣陋習——迷信鬼神、農耕落後、養奴成風、鄉學衰落和那被百姓崇為「江神」而惡貫滿盈的鱷魚……。按常理而論,這無疑是在韓愈心靈上雪上加霜。但韓文公見此情景,卻捨去一切悲怨,把百姓利益放在首位,這正是偉人之偉大之處。他發出了聲聲的疑問,大聲呼喊著:「為何呀?!同為大唐聖土,同為大唐子民,何忍遺此一隅,百姓茹毛飲血呢?」看到百姓如此之苦,自己苦算得了什麼。他挺身而出,決心為百姓解困,這解困的第一件大事,就是「驅鱷」,這就是潮劇後來上演的《祭鱷》一戲。韓愈雖有決心驅鱷,做將起來也是很不容易的,你想初到此地,人生地不熟,加上這裡的百姓,認鱷魚為「水神」,時年八節,投以牛羊三牲祭之,誰都免想把這「水神」除掉。韓愈有心除鱷,談何容易?但他既說出,就決心要做到。他以筆當槍,先造輿論,寫了一篇《祭鱷魚文》,對惡貫滿盈的鱷魚下了「討鱷令」。這祭文命守卒貼滿潮城,祭天、祭地、祭山、祭湖。文曰:「我受天子之命來此守土,你這畜生卻在此爭食民畜。與刺史抗拒,爭為長雄。刺史雖駑弱,亦安肯為鱷魚低首下心。」限鱷魚三日南遷於海,不遷皆殺,這正如史書上載:「維年月日,潮州刺史韓愈,使軍事衙推秦濟,以羊一豬一投惡溪之潭水,以與鱷魚食,而告之曰……盡三日,其率醜類南遷於海……不徙以避之,與冥頑不靈而為民物害者,皆可殺……其無悔!」並苦思,設謀略,懲治那一幫借鱷魚殘害百姓的土霸。此事轟動了整個潮州城,感動了鄉人。因此,後人將之寫成詩歌、課文、劇本,潮音戲就有了《祭鱷》一劇。小時觀潮戲《祭鱷》一劇時,心情特激動,特別是「除鱷」一節:這時鑼鼓之聲大作,號頭吼叫,場上跳出四員武將,還有一幫拿著鋤頭、木棍的百姓,武將取弓箭向遊弋於江中的惡鱷發射出去,有兩條大鱷從江中躍出撲向人群,大家合力終於把惡鱷除去,民心大振,萬眾高呼,百姓對父母官感之不盡……


  士皆倡琴瑟,重樂以治民
  韓愈這個大文學家、大詩人,他一生酷愛音樂,其侄孫韓湘,又精通音律,從而對潮地音樂文化的形成和發展,發生了重大影響。特別是他在潮州為官的八個月裡,明確提出「士皆倡琴瑟,重樂以治民」的主張,把當時這塊地處僻隅、弊政陋習、信奉神鬼的潮地,變成文化昌盛之鄉,真箇難得。這正如他在《韓昌黎文集》中所說一樣,這裡「吹擊管鼓,侑香潔也」,這裡「侑以音聲,以謝神貺」,這裡「躬齋洗,奏音聲」。故此人民一提及潮州音樂的歷史,就必然要呼出韓愈的大名來了。
  唐代音樂是我國音樂藝術發展的極盛時期,潮州作為唐代的重要邊陲及南方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韓愈入潮之後,又進行了全面整頓改革,且以發展音樂文化作為政治手段,使潮地「處處聞絲竹吹管之音,鐘鼓和鳴之聲」。故此說,潮州音樂的形成期,應為唐宋。從傳統潮樂的一些跡象來看:潮樂的曲式仿「唐宋大曲」;其板式依唐宋大曲為據;潮樂的稱謂,如「千斤」稱為「琴徽」,「絲弦」稱為「弦詩」均與唐宋同;潮樂昔時「演奏席地坐」,仿唐宋宮廷樂……等等。難怪十多年前賴少其先生寫詞贈吳玉香女士時,該詞首句用:「唐樂不可聞,潮音清如水」,意說雖現今唐樂已很難聽到了,但這裡有唐韻之潮樂,聽起來卻令人怡情心醉。
  砍「養奴成風」陋習,訂「贖放奴婢」條例
  什麼時候才有俺潮汕這塊土地?據《先秦「潮汕」風貌》記載:大約距今一萬年前後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也就是說,我國處在原始社會時。這裡已有先民存在。根據考古發現,6000多年前的陳橋、池湖貝丘遺址,已有先民在此從事捕撈、農牧活動。3000多年前的「浮濱文化」,說明這裡已處在奴隸制時期。由於地處偏僻,文化落後,農耕原始,多崇神鬼,故古時陋習難以除淨,特別是養奴成風、販賣人口、納良為奴之風甚盛。據史料記載:「嶺南以口為貨,其荒阻處,父子相縛為奴」,富戶人家,能納窮戶全家為奴,人民長年累月處在渾噩中生活。韓愈來到這裡,大吃一驚,發出了長長的悲嘆:同為大唐領地,為何這裡尚未廢除「納良為奴」?他馬上訂出了「贖放奴婢」條例。但此例公布後,阻力甚大,大得比驅鱷更加厲害。為何?因為對鱷魚而言,它無論如何只是畜牲,而解放奴婢則面對著的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他們長期生活在這惡劣環境中,已見怪不怪,習以為常,要改變其觀念,並非易事。儘管大唐時期,早已不許「納良為奴」,但百姓想不通,認為「一個願意買,一個願意賣」,你情我願,為何不可?!這些均給韓愈增加了壓力。掃除這惡習,談何容易?哼!你別看韓愈是一介儒生,但其意志、其魄力、其執著,發起威來,卻是相當驚人的。只要對百姓有利,他說到做到,他堅信百姓終歸會明白的。終於在他的努力下,解放了處於水深火熱中的奴隸……百姓跪地呼天,感其恩德,稱他為「韓青天」。這正是一方水土的老百姓,發自肺腑之心聲啊!


  興鄉教、倡國學、儒釋合流
  俺潮州,是隋唐郡級建制才改稱為州的。並以其潮水往復而定名潮州。這裡居住著土著民族——畲族,這畲族歷史甚為久遠,他是上古時期崇拜狗圖騰的土著先民傳衍下來的民族,只有自己的語言,沒有自己的文字,居高山,人彪悍;另一是因戰亂、貶遷、饑荒……而遷徙的漢人在此落戶,勞動生息。加上此地地處邊陲,信息封閉,農耕原始、鄉學不興,故文化相當落後。韓文公來到潮州之後,眼見這一切,即行大開教育之門。請出那些有文化的鄉人出來當教師,各鄉各裡興建校舍,擴建私塾,規定適齡兒童均應入學讀書識字,鼓勵有文化的青壯年入學深造,最為令人感動的是,他禮賢下士,求賢若渴,四請秀才趙德中前來扶助興學育才。這興鄉學、重教化之舉,使這個以潮水往復為名的潮州,到處書聲可聞,這不能不說是韓文公千年教澤良好學風之綿延,才生成潮州人的勤奮、精思、聰敏、賢惠、知書達禮之優良民性。韓愈之前,這裡只出三名進士,自從韓愈來了之後,為文化教育打下紮實的基礎,到了宋代時,登第進士就達一百七十二名之多,這裡出過榜眼王大寶,探花姚宏中,和狀元林大欽與黃仁勇。在朝當高官的也不少,故民諺曰:「欲知朝內事,去問東界婆」。因當時饒平東界人在朝為官者甚眾,故消息靈通。所以人們在韓文公祠高懸:「文章隨代起,煙瘴幾時開。不有韓夫子,人心尚草萊!」的大匾以贊文公。


  這個韓文公,為興教育,還提倡「以正音為潮人誨」的主張。你看看,文公想得多麼遠啊!這「以正音為潮人誨」是何意思呢?簡單而言,就是讓我們潮州人都來學普通話、學國語,因為你不懂普通話就難以與外界交通,難交通就閉塞,工農業就難以發展。故此,倡學普通話是這一地區文明進步的保證。難怪時至今日,裡裡外外人們都稱俺潮州為「海濱鄒魯」之文明之鄉哩!正因為韓文公興教育、崇禮儀,歷史上的潮州人才在自然環境相當艱難,人多地少。去尋求一條「人盡其才,地盡其利,物盡其用」之道。「崇尚文教」,「性尚禮儀」成為潮人的美譽。故此,宋朝時,在朝為官的潮州人,禮部尚書王大寶對孝宗皇帝介紹家鄉時說了一句令人深省的話——「地瘦栽松柏,家貧子讀書」。
  韓文公入潮八個月,一方面以實際行動宣揚儒家思想,倡導入學教育。以孔孟之道,反對佛門道院玄學迷信思想;而另一方面,他又廣交佛門朋友,共同為潮鄉做善事。最為突出的是他與靈山詩的著名和尚大顛成為知心朋友。這大顛和尚,潮陽人,俗姓陳寶通,是這一帶潮州的佛教領袖,他積極宣揚南宗的「頓悟成佛說」,以民生民計為重,以信佛促生產,得到百姓支持,貞元七年,大顛和尚在潮陽靈山灣,興建靈山護國禪寺,寫《金剛經》1500卷,聲名大振,靡下信徒三千餘眾。韓愈與他交往中深深地意識到,若能把潮州佛教文化與潮人多神崇拜引入正軌,結合起來,形成以儒家為主體、儒釋合流,這將會對潮州的社會發展,社會的進步,起著重大的作用。眾所周知,從古至今,潮州人愛蓮、喜蓮、種蓮。此事與儒釋合流大有關係,我國種蓮有三千餘年歷史,韓愈來潮時,就在筆架山下開闢東湖大種蓮花,此舉與佛教不謀而合,蓮為佛門聖潔之物,潮地之宮廟寺院必以蓮花供於佛前,而儒家素來認為蓮品高尚「出汙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儒釋共效仿之。現今潮州民間,喝蓮花茶,宴席首尾叫蓮花羹,俗稱「甜頭甜尾」。事實上,歷史終於證明了韓文公的正確論斷。正因儒釋合流,今潮汕寺廟林立,人性善良淳樸,可見一斑。
  八個月後,韓文公別潮時,與大顛同楬傾談,並贈錦衣一件,後人為此,在靈山寺前建「留衣亭」及碑記以念之。其時百姓夾道送行時,每人手捧一碗碗清水,以示明鏡,讚揚文公。道旁民眾,灑淚相送……


  結語
  千古偉人韓文公,以其文論之,他是「唐宋八大家之首」,是「百代文宗」。他在潮八個月,共寫了十三篇文章,其文大部分是為民請命祈福的。真箇是「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以其德論之,他是「庶民百姓的父母官」,是「韓青天」。肚裡裝著的是老百姓,他既立業又立言,毫不違心,把國家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功不在禹下」。人民為感念韓愈,把這裡的江易名為「韓江」,把這裡的山易名為「韓山」,把市中心的路易名為「昌黎路」,把葫蘆山上的亭易名為「景韓亭」,把韓江上的橋命名為「湘子橋」……真箇是:「贏得江山皆姓韓」啊!這「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千古偉人,應讓我們子孫萬代,代代相傳,永世紀念之!
  (註:插圖選自《潮汕歷史文物圖冊》)

本文摘選自《潮聲》 餘亦文著

如果您喜歡以上內容,請購買原版《潮聲》,支持潮人文化發展!

溫馨提示:如果你喜歡潮劇,請關注「環球潮人潮劇票友會(微信號:hqcrcjpyh)」 ,那裡有你的同路人。

相關焦點

  • 韓愈:不虛南謫八千裡,贏得江山都姓韓
    元和十五年(820年),江山已經易主,唐穆宗下詔調任韓愈為國子祭酒。返京途中,原本興高採烈的他卻忽然情緒低落,原因是他經過了去年埋葬女兒的層峰驛附近。他看著那一方矮矮的墳冢,睹景思人,內心湧動著悲痛和內疚。
  • 潮州一片江山都姓「韓」,原來真的沒有誇張!
    韓愈治潮僅八個月,卻使潮州江山都姓「韓」,韓山、韓江、韓埔、韓渡、韓公祠等,連廣濟橋也和他的侄孫韓湘子掛上鉤稱為湘子橋。下面,我們就來盤點潮州的哪些地方是和韓愈息息相關的。【昌黎治坊】蘇軾曾撰寫了著名的《潮州韓文公廟碑》 。韓祠在元、明兩代屢經修營,不下20次。祠宇據地高曠,構造古雅。內分前後二進,並帶兩廊。後進築在比前進高出幾米的臺基上,內供韓愈塑像。堂上有對聯:「闢佛累千言,雪冷藍關,從此儒風開嶺嬌;到官才八月,潮平鱷諸,於今香火遍瀛洲。」祠內有歷代碑刻36塊,其年代最早者即蘇軾的《潮州韓文公廟碑》,從城南移此,置正堂南牆下。
  • 韓文公祠:舊牌坊的老照片
    韓文公祠是潮州地區重要的文化坐標,為宋代潮州通判陳佐堯創建,元祐五年知州王滌重修,並託蘇軾寫下了傳世名篇《潮州韓文公廟碑》。
  •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宋代:辛棄疾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譯文歷經千古的江山,再也難找到像孫權那樣的英雄。當年的舞榭歌臺還在,英雄人物卻隨著歲月的流逝早已不復存在。斜陽照著長滿草樹的普通小巷,人們說那是當年劉裕曾經住過的地方。
  • 1906年潮州韓文公祠老照片,現存最早紀念唐代文學家韓愈的祠廟
    韓文公祠,即韓愈紀念館,唐代元和十四年(819年),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韓愈,寫了《諫迎佛骨表》,不料觸怒了皇帝,被令處死,幸得宰相裴度等講情,改貶為潮州刺史。圖為韓文公祠牌坊。北宋鹹平二年(999年)由潮州通判陳堯佐於金山麓夫子廟正室東廂闢建「韓吏部祠「。蘇軾為此寫下了著名的《潮州韓文公廟碑》,稱韓愈「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遂成天下定論。圖為韓文公廟碑。
  • 韓文公走馬牽山:819年韓愈抗洪日記,記潮州那年的水災
    韓愈認為佛教的教義和儒家學說相悖,而憲宗身為一國之君主,其一言一行皆受到百姓關注,最高統治者是平民百姓的效仿者,這樣的舉動將會對國家的統治造成傷害。 而後韓愈引經據典、擺事實、講道理,洋洋灑灑地寫了一篇《論佛骨表》,嚴肅批評唐憲宗迎佛骨、崇佛教的荒謬與危害。
  • 【漲知識】一種姓氏一首詩,快看看你的姓是什麼詩!
    你姓王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心有凌雲志,橫刀立馬,青史留名。你姓李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仗劍走天涯,江湖美酒都有過。你姓孫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江山代有人才出,往昔真英雄已難覓。你姓馬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騎的盧戰馬,手執弓箭,沙場驅馳,英勇萬分。
  • 宋氏三姐妹的父親本姓韓, 他是怎樣從姓韓的窮人變成姓宋的富人
    中國近代史上,宋氏三姐妹大名鼎鼎,她們的父親是宋耀如,可是宋耀如並不姓宋,也不是宋氏子孫,他本來姓韓,家境貧窮,可他憑著機會和努力,從姓韓的窮人變成姓宋的富人。宋耀如本來名叫韓教準,出生於1863年2月,小名阿虎,他的父親韓鴻翼是當時廣東海南文昌縣的一位的商人 ,韓鴻翼中年後染上久治不愈的慢性病,家境因此日漸貧窮窘迫。這時阿虎的前景是慘澹的。
  • 沁陽韓文公祠你知道在哪嗎?
    全國僅存的韓文公祠有兩處,一處在潮州,一處就在沁陽,位於沁陽市南門大街中段東側。韓愈,唐代文學家、哲學家、世稱韓昌黎,河南河陽(今孟州人)。曾任監察御史、刑部侍郎、因上書直諫,觸怒憲宗,被貶為潮州刺史。後官至吏部侍郎,世稱韓文公。
  • 韓國女星節目中調侃「中國偉人」,收穫30萬罵評,網友:活該
    「限韓令」讓兩國的網民鬧得非常不愉快,而韓國網民更是經常在外網嘲諷,最近因為很簡單,提起「mao」,再提起「中國」,外網基本上會聯想到那位偉人,這在國外是心照不宣的事情。李孝利拿偉人開玩笑,是不是有點過分呢?
  • 原來「韓」姓這麼霸氣!震驚全球韓氏族人!
    點上面「天下韓氏一家親」加入韓氏大家庭無論你在哪裡,只要你姓韓▼熱點推薦閱讀:我姓韓,我驕傲!這是我的「個人簡歷」!韓家人頂起來!韓流族有可能是因為發明了水井而被稱為韓流,「韓」字的古義為井垣就說明了這一點。家為人根,國乃家藩。家國一體,國泰民安。仁義禮智,誠信軌範。治國平天,齊家務念。教婦初來,育女閨間。賢良為本,百行孝先。勤儉如金,優言福添。積善成德,懿行播遠。婦賢夫貴,子孝媳賢。
  • ——偉人語錄
    指點江山,激揚文字,——沁園春·長沙3.當年忠貞為國酬,何曾怕斷頭?如今天下紅遍,江山靠誰守?業未就,身軀倦,鬢已秋。你我之輩,忍將夙願,付與東流? ——訴衷腸 贈周恩來雄關漫道真如鐵,4. 而今邁步從頭越。——憶秦娥·婁山關5.橫空出世,莽崑崙,閱盡人間春色。
  • 從側面了解韓愈——他的家世、家族、知心好友與韓門弟子
    《史記·韓世家》亦記載:「韓之先與周同姓,姓姬氏。」由此可知,韓氏家族有極悠遠之歷史。 披覽各類史料,可以得知韓氏始祖是韓萬,即韓武子。而韓愈先世可追溯至漢代韓王信,以及弓高侯韓頹當。自韓頹當以降,韓氏分成若干支系。 韓愈先世——先祖之感召與影響 韓王信,是西漢開國名將、軍事家。
  • 古月:87次演偉人,讓億萬人民流淚,因演太像李訥見他痛哭
    他是一個樂觀的人,熱情隨性的人,他對藝術非常執著,所扮演的偉人有著一種給人難以表明的胸襟和力量,偉人的每一個方面都讓他拿捏得栩栩如生,表現得淋漓盡致,很容易將我們帶入那個場景,那個年代。在他二十八年的演藝生涯中,飾演偉人之次數高達87次,若無人民大眾對他演技的肯定,何來如此多的次數,又何神似偉人而讓偉人的女兒李訥見他痛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