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蘇聯大型革命歷史影片《偉大地曙光》上映後,史達林看完影片中扮演自己的演員格洛萬尼後笑了:
「沒想到我年輕時這麼英俊且富有魅力,很好。」
後來,《列寧在十月》《偉大的曙光》等影片傳入中國,中國人民第一次在大銀幕上看見了演員扮演的革命領袖。
二十年後,我們也開始有了扮演領袖的特型演員,在老一輩藝術家中,古月、王鐵成、孫飛虎三人更是被稱為「特型演員金三角」。
古月,一生扮演偉人毛澤東高達84次,無論是戲內戲外,他都神似毛主席,面對扮演劉少奇的好友盧奇,他就曾說過:
「我一生只演毛主席一個人,我一定要演得最好,要演100部主席的電影。」
古月 飾演的毛主席
而扮演周恩來總理的王鐵成先生,應該算是中國第一位特型演員,未上銀幕之前他就在話劇舞臺扮演了周恩來。
後來出演電影《周恩來》時,為了展現晚年消瘦的偉人形象,他拼命減肥,妻子很怕他身體出現問題,但這位敬業的演員卻說:
「我死可以,演不好不可以」。
電影上映後,因為出眾的演技和神似的外形,獲得了觀眾一致認可,很多觀眾甚至覺得他就是周總理。
王鐵成 飾演的周總理
相比於甘願一生都演領袖人物的古月、王鐵成,扮演蔣介石的孫飛虎卻一直不想成為只演一個角色的「特型演員」。
為了拓寬戲路,晚年他又接連拍了幾部影片。
然而,人們真正記住的還是他扮演的蔣介石,從1980年在拍完電影《西安事變》,一舉奪得金雞獎,此後20多年的演員生涯,他幾乎都在扮演蔣委員長。
孫飛虎 飾演的蔣委員長
歷史上有個蔣委員長,藝術界有個特型演員孫飛虎1964年,23歲的孫飛虎從上海戲劇學院表演系畢業後,就去了貴州話劇團做了一名話劇演員。
在同臺演出的歲月中,他認識了後來的妻子戴輝瑤,比較有趣的是,戴輝瑤也扮演過宋美齡。兩人在銀幕內也是一對伉儷。
1981年,受北影廠導演成蔭之邀,孫飛虎第一次在電影《西安事變》中出演蔣介石,與他演對手戲的,就是古月飾演的毛澤東。
要演領袖,他可是下足了功夫,除了外貌上與歷史人物有些相像外,化妝師的創造也讓他更加形似,但如何神似,還得靠他自己。
首先就是觀看委員長各個時期的歷史照片和解放前拍攝的有關紀錄片,從中捕捉他特有的習慣動作。
電影《西安事變》
比如蔣介石習慣每到一個地方都左右張望,在他訓話時會從上到下的揮動右手的拳頭,也喜歡用手杖指東指西。
其次就是採訪熟悉蔣的人,他曾經特地到成都,去拜訪一位淮海戰役中起義過來的前國民黨中將,因為兩人曾在同一軍官學院共事過。
這位中將是這麼評價蔣的:
「蔣委員長走起路來很有精神,腰杆挺得筆直,作為日本士官學校的畢業生,他很注意軍容風紀,他也極少大笑,待人接物時一雙眼睛冷峻而又犀利,那眼神有時候可以把一個人看的發毛,令人望而生畏。」
通過對人物這些細微末節處的捕捉和思考,孫飛虎緊緊把握住了人物的性格特徵。
影片《西安事變》上映後,孫飛虎扮演的蔣介石銀幕形象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就,在老一輩的觀眾心中,蔣介石就是他,他就是蔣介石。
影片《西安事變》
通過他的表演,那些醜化和貶低的意味不再是重點,而是更加客觀公正的陳述歷史,他改變了人們心中對反面人物的成見,使這個歷史人物成了一個有血有肉,真實可信的「活人」。
憑藉此片,他一舉奪得第2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男配角獎。
而後,便是一發不可收拾,他成為了飾演蔣介石的專業戶。
其中,有講述軍閥混戰的年代文物遭到洗劫的《東陵大盜》;講述胡宗南進攻陝北根據地,中央撤出延安的《巍巍崑崙》。
還有歷史巨片《開國大典》、《重慶談判》一直到《大轉折》等等,雖然都是飾演蔣介石,但是在戲中,不同的歷史時期,不同的戰事背景,不用的對手,他的表演全都不一樣。
正是這種出神入化的演技,令他榮獲了多項大獎。
《重慶談判》
人物形象受認可,蔣經國也坦言「連後腦勺都像」而他在銀幕中的形象,自然也傳到了臺灣,蔣氏家族對孫飛虎塑造的委員長形象很是關注,特別是蔣介石的兒子蔣經國,有人問起他扮演的像不像父親。
他點了點頭:「太像了,連後腦勺都像」。
後腦勺都像,足以說明蔣家的認可了。
後來影片《血戰臺兒莊》在中國臺灣上映後,影片中扮演蔣介石的不是孫飛虎,而是另一位優秀的特型演員趙恆多,他塑造得每一個蔣介石形象都很有光彩,也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但是發行方硬要把蔣介石扮演者的名字換成孫飛虎,孫飛虎不明白為何,原來,在臺灣只有孫飛虎扮演的蔣介石觀眾才認同。
20年來,他飾演的蔣委員長,多達好幾十個,說起作為蔣介石的特型演員的感受,孫飛虎先生很認真地回答:
「人們都說我像蔣介石,其實在演這個角色之前我從沒覺得自己像過。但自從電影《西安事變》扮演蔣介石之後,就一發不可收拾了。」
孫飛虎飾演的蔣介石
然而,劇中雖演的是領袖人物,但始終是配角,相比起在話劇中一直演主角,心裡是否會有落差呢?
孫飛虎老先生也曾回答過這個問題:
「紅花需要綠葉配,我要演綠葉就要把紅花襯得更紅……從藝術上說是不分主配角的,大家都是在表演,在創作,在自己的位置上做好才是最重要的。」
作為一個老藝術家,孫老先生的這番感悟,可以說給現在的年輕演員也上了生動的一課。
其實,特型演員一直演一個人,並不是一個容易的事,因為他所扮演的這個角色歷史上真有其人,而不是一般的虛構人物可以有更大自由發揮空間,演員必須通過自己的表演,使得觀眾認可你就是這個真實的歷史人物。
不過,即便是演了20年的蔣介石,孫飛虎老先生始終不喜歡別人稱他是「特型演員」,他並不想成為只能演一個角色的人,那樣會令他失去創造力,是可悲的。
2000年起,孫飛虎就很少再演蔣介石了。
「年紀大了,人也發福了,已經不太像了。」他認為,「演員要對觀眾負責,要對過去的影視形象負責。」
那是個人才輩出的年代,在孫飛虎之後,又湧現了陳道明,趙恆多這樣優秀的演員去扮演蔣委員長。
對於其他演員塑造的蔣介石,孫飛虎曾點評說:
「陳道明演得有特色,但太書生氣,蔣介石是行伍出身,身上有霸氣;趙恆多是不錯的,可惜霸氣還不足。」
對於這番話,作為拍了20多年,演了幾十部扮演蔣介石電影和電視劇的老藝術家來說,確實是有資格的。
陳道明 飾演的蔣委員長
1997年,《張學良將軍》開播後,孫飛虎把這部電視劇他扮演的蔣介石從40歲一直到離世,作為了他的「封箱戲」。
為了走出「蔣介石」的影子,孫老先生抓住機會,在陳家林指導的50集古裝大劇《太平天國》出演了晚清名臣曾國藩,成為了影視界中第一位扮演曾國藩的演員。
為了更加接近角色,走進人物內心,孫飛虎通過大量閱讀有關曾國藩的書籍史料和家書,最終呈現的藝術效果令人拍案叫絕。
曾國藩
2014年,孫飛虎老先生在西安病逝,享年73歲。
這位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紅極一時的表演藝術家,自他之後,再無一名扮演蔣介石的特型演員受到過普遍認同。
文/河東獅子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編輯處理,圖文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