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客網·企業級IT 在11月17日於是上海舉行的全球智慧城市大會上,華為全球政府業務部總裁嶽坤發表了題為「共築城市智能體,共創美好城市生活」主題演講,總結了智慧城市建設曾經有過的四大誤區,包括將一切成績都歸功於AI,數據越多越好,建設過後一勞永逸等,並針對智慧城市規劃、建設、運營的全周期提出了三點建議。
以下是嶽坤的演講全文:
尊敬的各位來賓,線上參會的朋友們,女士們、先生們,大家下午好!
非常感謝主辦方的邀請,我非常高興能夠參加本次智慧城市大會,能夠與在座的各位朋友一起探討智慧城市這一話題。
我今天的演講題目是「共築城市智能體,共創美好城市生活」。
大家都知道,這些年智慧城市建設我們都已經有了很多實踐,目前已經進入深水區。
我們曾經有過哪些誤區?
第一個誤區:智慧城市就是建設AI、大數據,AI和大數據顛覆現在的一切。一切成績都歸功於AI?
曾經參觀過某地人工智慧控制交通信號燈的案例,講解者介紹在某醫院附近由於採用了AI技術使得擁堵等大大降低,後來問了交警的朋友,說的確在醫院附近好了,但周邊幾十個路口全堵了。
究其根因,就是對於交通治理人人都可以是行家,人人也是偽專家,如何調控信號燈是有科學規則和科學章程的,很多經驗需要幾十年的行業專家積累,不能靠某AI專家一拍腦袋就做了。這樣類似的「外行指揮內行」、「看看還可以」,「中看不中用」,「關鍵時刻還得靠人」等在過去的幾年時有發生。
第二個誤區:建設智慧城市就是要建設大數據,就是要數據匯集,數據越多越好。
部分單位匯報智慧城市建設成果的標準格式:本系統已經匯聚數據XX億條。在今年的這次疫情中,相信大家都有體會,真正能發揮作用的往往不是那個匯聚數據最多的系統,而是能夠有效聯接的數據系統。
第三個誤區:過度誇大或全盤否定智慧城市對數字經濟的促進作用都過於片面。
實體經濟最優先要解決的是核心技術的突破。之前我們也看到一些在網絡上流傳很廣的文章,如警惕網紅經濟浮誇風,如不能忽悠新概念等,能在數字經濟主流文化背景下,深入思考並提出不同觀點,讓很多人由衷讚賞,也讓加大警醒和深思。
同時我們也認為,不能對數字經濟全盤否定,比如軟體開發也是一種新型的製造業,製造的產品是軟體,需要高素質的開發工程師並不斷提升我們國家的軟體工程能力。智慧城市建設如果能夠把各地的應用軟體開發產業支持好,同時吸納外部人才並帶動本地人才就業,就是對新型製造業的支持和帶動。
第四個誤區:把智慧城市建設等同於重大工程建設,建好以後就可以萬事大吉,一勞永逸。
舉個例子,在某城鄉結合部的兩棟三層小樓,同樣標準、同一個承建商。一牆之隔,沒有物業管理的叫農民房;有物業管理的叫別墅。
同理,智慧城市也需要配備一個好的物業,才能保持這個最大的人造物穩定運行,常年如新。智慧城市建設之後,也應該要有一個好的「運營系統」,才能讓我們的智慧城市達到「架構穩定、數據保鮮、應用最新」,不會在幾年後被詬病為數字爛尾工程。
因此,回顧過去,正是經歷了這些誤區,我們才需要實事求是,堅定智慧城市發展新階段。
既然認為智慧城市進入了發展新階段,我們應該如何迎接挑戰並應對?
這裡我提三點建議:希望大家參考與指正。
01 智慧城市規劃新階段:市區縣局各自規劃→市區縣局統籌規劃
以城市為例,城市級的智慧城市統籌規劃必須包括如何與區縣的智慧城市項目統籌協同,如何與各個局委辦的規劃建設統籌協同。
以深圳市為原型借鑑,作為智慧城市發展水平指數全國第一的城市,應該很有參考價值。
在深圳的城市級智慧城市規劃中,有的區也規劃建設了智慧城市,但區的智慧城市的核心作用是處理日常的政務服務和政務管理類事件;城市級的智慧城市主要是「運行指標檢測」、「應急指揮」、「事件分撥」和「決策支撐」。根據行政體制,讓市一級的主要工作重心集中在「決策支撐」和「應急指揮」,而讓大量的行政審批類事件集中在區縣是完全合理的。
在深圳智慧城市的規劃中,決策支撐也不僅僅是分析與決策支撐作用,而是承載了16類業務專題會議,如「經濟運行分析會」、「生態環境分析會」等。
同樣,各個局委辦也有自己的系統,同時各個局委辦系統與市級系統的數據能夠聯接和互通。局委辦、區、市各司其職,相互聯通,實現深圳物理世界和數字世界的完美結合。
02 智慧城市數據建設新階段:從數據海量匯聚→數據有效聯接
數據煙囪不是洪水猛獸,每個煙囪都是當時歷史條件的最佳選擇,簡單的進行數據匯聚把煙囪推倒重來就如同把所有的局委辦都撤銷變成一個部門,這在物理世界肯定不現實,數字世界亦然。
以華為自身為例,華為在自身數位化轉型的過程中曾經也存在大量的數據煙囪,我們做了大量工作,今天因時間原因無法一一贅述,但我們CIO陶總把它總結成了《華為數據之道》這本書,目前已經在京東開售,歡迎各位有空閱讀和交流。之所以給大家推薦這本書,是常有人說華為「上不碰應用下不碰數據」,並演繹為「不懂應用不懂數據」,但實際很多諮詢公司和想數位化轉型的企業已經把華為對數據的管理、處理、服務做成參考典範,相信在大家看完這本書後,會有自己的答案。
03 智慧城市運營管理新階段:能用→會用+好用+愛用
運營不是運維,要保障一個智慧城市的長治久安,運營有三個主要任務:
不僅僅要讓智慧城市能建起來,更重要的是要讓智慧城市的系統能被廣大市民、企業和公務員用起來,讓大家從「會看到會用」,「從被動用到主動用」,「從能用到好用」。
要能對各類智慧城市相關的投資有效性進行一個專業評估,對於投資回報高的應用業務系統持續加大投資,對於投資回報不大(如點擊率很少)的系統要及時關停並轉;
要能及時將智慧城市的效果和不足進行總結,作為後續智慧城市建設工作的有效輸入。這些工作,是絕對不能外包的。
要實現上述目標,必須建立相應的運營支撐服務體系,配備相關組織資源並建設相應的服務能力,對智慧城市系統進行年度迭代,持續演進,實現智慧城市的長期可持續發展。
針對這三點建議,華為堅持以人為本,聚焦服務業務場景,對準政府核心職能。在上周的深圳高交會發布了「城市智能體」架構,全面超越「大腦」概念,不過度強調某一層(如大腦)的功能,從整個數字世界和智能世界入手,交互、連接、中樞和應用都需要智能化,這個架構有如下三個特徵:
· 新技術不是某一層的專有,每一層都需要考慮引入「大數據、人工智慧、雲計算、超寬帶的能力,都需要找到適應發展的場景」,最終實現五機協同,持續發展。
· 數據不是某一層或者某個組件的專有,應該充分考慮數據共享機制,數據層內共享和層間數據調用相結合,四層之間必須做到數據互通和協同。
· 運營不是某一層或者某一層的使命,需要綜合考慮,只有一個全方面的持續運營,才能使得整個城市得到持續長效的發展。
通過五機協同,打造城市堅實的數字底座,賦能上層各類智慧應用。就拿一網通辦來說,這也是上海做的非常好的地方。比如 「出生一件事兒」,通過流程優化,從之前的「提交21份材料,3份表格,跑4個部門,14天時間」,簡化為「網上申請,提交7份材料,1份表格,4天時間」。上海就是牢牢牽住政務服務「一網通辦」和城市運行「一網統管」這兩個「牛鼻子」,聚焦「高效辦成一件事」和「高效處置一件事」,在疫情「大考」下,進一步提升超大城市治理能力和水平。
我們再看看深圳,作為一直走在改革開放前沿的先行者,深圳連續兩年位列32個重點城市首位,通過持續的科技賦能創新,不斷深化智慧城市建設,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當前,科技已經使深圳實現了6個一,「一圖全面感知、一號走遍深圳、一鍵可知全局、一體運行聯動、一站創新創業、一屏智享生活」。鑑於深圳智慧城市建設成果今天上午深圳領導已經做了比較詳盡的介紹,我就不再贅述。
以深圳 「鵬城智能體」為新起點,我們相繼在成都、福州、南昌和長春四地,與客戶開啟「城市智能體」建設,賦能當地經濟發展。在未來,華為仍將攜手客戶和夥伴,持續耕耘,共同實現技術創新、模式創新、業務創新。
最後,讓我們攜手共建城市智能體,祝願本次大會取得圓滿成功,也祝大家在今天的會議中有滿滿的收穫,謝謝大家!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合作媒體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並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連結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智慧財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並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後,將會依法儘快聯繫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連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