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可以看到電視劇中古代女子穿著雍容華麗的服裝,戴著製作精美的頭飾,這亮麗的一幕使我們不禁感慨古代手工技術的發達..青絲漸綰玉搔頭,簪就三千繁華夢,在這麼多巧奪天工的頭飾中,你能認識幾個呢?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
簪 髮簪,古代漢族用來固定和裝飾頭髮的一種首飾。對於現代女性來說已經是一個很古老的名詞了,但是當我們在看古裝劇時,卻總是能被它們點綴出的精緻效果所折服。將長發鬆松挽起,插上一枚別致的髮簪,再配上典雅的長裙,即便性格再外放的女性,也可以成為讓人眼前一亮的古典美人。髮簪金屬的光澤閃耀在發間,加上小而巧的墜飾,長發的風情便又是一種不一樣的感受了。 是由笄發展而的,是古人用來綰定髮髻或冠的長針。
抹 額 也稱額帶、頭箍、發箍、眉勒、腦包,漢族服飾,明代較盛行。婦女包於頭額,束在額前的巾飾,一般多飾以刺繡或珠玉。《續漢書·輿服志》注,胡廣曰:「北方寒冷,以貂皮暖額,附施於冠,因遂變成首飾,此即抹額之濫觴。」亦稱「抹頭」,束在額上的巾。《新唐書·婁師德傳》:「戴紅抹額。」《席上腐談》:「以綃縛其頭,即今之抹額也。」在宋代的儀衛中,如教官服幞頭紅繡抹額,招箭班的皆長腳幞頭,紫繡抹額,就是用紅紫等色的紗絹,裹在頭上的抹額
是古代婦女的
步 搖 種首飾,取其行步則動搖,故名。其製作多以黃金屈曲成龍鳳等形,其上綴以珠玉。六朝而下,花式愈繁,或伏成鳥獸花枝等,晶瑩輝耀,與釵細相混雜,簪於發上。古代婦女附在簪釵上的一種首飾。《釋名·釋首飾》:「步搖上有垂珠,步則搖動也。」《後漢書·輿服志下》:「步搖以黃金為題……」王先謙集解引陳祥道曰:「漢之步搖黃金為鳳,下有邸,前有笄,綴五採玉,以垂下,行則動搖。」白居易在《長恨歌》中用:「雲鬢花顏金步搖,芙蓉帳暖度春宵。」來形容楊貴妃。
扁 方 為滿族婦女梳旗頭時所插飾的特殊大簪,均作扁平一字形。晚清宮廷梳「大拉翅」所用的扁方有的長達一尺二寸。清宮的翡翠扁方有的碧綠如水,有的則在翡翠上鑲嵌金銀、碧空壽字、團花、蝙蝠等吉祥圖案。這種珍貴的翡翠製作的扁方,戴時貫穿橫扁簪的髮簪中,那翠綠色的玉色與漆黑的頭髮,強烈的對比色調造成特殊美的效果。
篦 種密齒梳,亦稱篦櫛、篦子、篦梳。篦是古時一種篦汙去癢的理髮工具。相傳制篦的祖師爺是春秋時期陳七子,因罪入獄。在獄中,陳七子頭上生了蝨子。陳七子將用刑用的竹板製成最初的篦,用來清除頭上的發垢和蝨子。
明代對理髮師傅的稱呼為「篦頭師傅」,篦也可當作髮飾插於髮髻上。
鈿 是古代婦女的一種首飾,上面嵌有金花。鈿子分鳳鈿、滿鈿、半鈿三種。其制以黑絨及緞條製成內胎,以銀絲或銅絲之外,綴點翠,或穿珠之飾。」一般婦女多用銅絲或鐵絲做成「頭髮撐子」,鈿子有鳳鈿、滿鈿、半鈿三種。鈿子前如鳳冠,後加覆箕,上穹下廣;將頭髮分兩縷纏繞其上,再插上扁子、簪子、花等飾物。
笄 是古時用以貫發或者固定弁,冕的。在《儀禮·士冠禮》中記載:「皮弁笄,爵弁笄。」鄭玄註:「笄,今之簪。」古代婦女經常使用笄來固定髮髻。古代女子到了成年的時候就用笄將頭髮綰起,因此笄也指女子的成年禮。《儀禮·士昏禮》:「女子許嫁,笄而禮之稱字。」鄭玄註:「笄,女之禮,猶冠男也。」《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而笄。」鄭玄註:「謂應年許嫁,笄而字之。其未許嫁,二十則笄。」
、
華 勝 即花勝。古代婦女的一種花形首飾,通常製成花草的形狀插於髻上或綴於額前。《釋名·釋首飾》:「華勝,華,象草木之華也;勝,言人形容正等,一人著之則勝,蔽發前為飾也。」《漢書·司馬相如傳下》:「暠然白首戴勝而穴處兮。」唐顏師古注;「勝,婦人之首飾也,漢代謂之華勝。」
釵 由兩股簪子交叉組合成的一種首飾。用來綰住頭髮,也有用它把帽子別在頭髮上。五代五縞《中華古今注·釵子》:「釵子,蓋古笄之遺象也,至秦穆公以象牙為之,敬王以玳瑁為之,始皇又金銀作鳳頭,以玳瑁為腳,號曰鳳釵。」釵與簪是有區別的,髮簪作成一股,而髮釵一般作成兩股。 釵不僅是一種飾物,它還是一種寄情的表物。古代戀人或夫妻之間有一種贈別的習俗:女子將頭上的釵一分為二,一半贈給對方,一半自留,待到他日重見再合在一起。辛棄疾詞《祝英臺近.晚春》中的「寶釵分,桃葉渡,煙柳暗南浦」,即在表述這種離情,納蘭性德詞中「寶釵攏各兩分心,定緣何事溼蘭襟」也飽含與自己所愛分離的痛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