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頭飾精巧華美,介紹一下古代婦女頭飾的種類,頭飾的發展演變,以及古代婦女根據身份,出席的場合來佩戴不同的頭飾。
笄,簪,釵,華勝,擿,花鈿,步搖,梳篦
經常可以看到電視劇中古代女子穿著雍容華麗的服裝,戴著製作精美的頭飾,這亮麗的一幕使我們不禁感慨古代手工技術的發達。但是細細想來,電視劇中呈現出來的只是崇尚簡潔的現代人參考史料對古代頭飾的仿照品。這就不難想像真正的古代頭飾有多麼的巧奪天工。下面簡單介紹一下古代婦女所佩戴的頭飾。
1、笄
「冕」即皇冠。固定冠帽的笄稱為「衡笄」,周代設「追師」的官來進行管理。用來固定髮髻的笄叫「鬠笄」。 從周代起,女子年滿十五歲便算成人,可以許嫁,謂之及笄。如果沒有許嫁,到二十歲時也要舉行笄禮,由一個婦人給及齡女子梳一個髮髻,插上一支笄,禮後再取下。
玉鳳形笄
2、簪
簪是笄的發展,同樣起固定髮髻之用。在前端加以紋飾,雕刻成植物(花草)、動物(鳳凰孔雀)、吉祥器物(如意)等形,並可用金、玉、象牙、玳瑁等貴重材料製作,工藝也愈發豐富,有鏨花、鏤花及盤花等。
鳳簪
木簪
明·帝後簪
鑲寶鳳蝶鎏金銀簪
明·累絲嵌寶銜珠金鳳簪
3、釵
由兩股簪子交叉組合成的一種首飾。釵與簪主要區別在於簪是作成一股,釵則作成雙股。釵用來綰住頭髮,也有用它把帽子別在頭髮上。
髮釵的安插有多種方法,有的橫插,有的豎插,有的斜插,也有自下而上倒插的。所插數量也不盡一致,既可安插兩支,左右各一支;也可插上數支,視髮髻需要而定,最多的在兩鬢各插六支,合為十二支
4、步搖
步搖是在頂部掛珠玉垂飾的簪或釵,是古代婦女插於鬢髮之側以作裝飾之物,同時也有固定髮髻的作用。一般形式為鳳凰、蝴蝶、帶有翅膀類的,或垂有旒蘇或墜子,走路的時候,金飾會隨走路的擺動而動,栩栩如生。取其行步則動搖,故名步搖。
南唐·金鑲玉步搖 唐·四蝶銀步搖
明·步搖
明·步搖
5、華盛
華盛是製成花草之狀插於髻上或綴於額前的髮飾。
6、鈿
鈿【拼音】[diàn] [tián] :用金,銀,玉,貝等做成的花朵狀裝飾品。簪釵是用來綰住頭髮的,而花鈿直接插入綰好的髮髻起裝飾的作用。
清-銀鎏金九鳳鈿子冠
7、扁方
滿族婦女梳旗頭時所插飾的特殊大簪,形制與作用與漢人婦女髻上的扁簪類似。清代貴族婦女梳「兩把頭」或是「大拉翅」,都使用扁方,起到連接真、假髮髻之中「梁」的作用。裝飾的同時更重要的是控制髮髻使其不散落下來。滿族婦女梳「兩把頭」,最初是把真頭髮分成兩把,依靠扁方來固定。到了晚清「兩把頭」改成青緞製作,安在頭頂上,這時與「兩把頭」與真頭髮連接梳成頭座的工具也是扁方。
在清代的北方民間,扁方也有很小的。如遇喪事,妻子為丈夫戴孝,放下兩把頭,將頭髮集攏於頭頂束起,分兩把編成兩個辮子,辮梢不系頭繩,任頭髮松亂一頭頂上插一個三寸或四寸長的白骨小扁方。如果兒媳為公婆戴孝,則要橫插一個白銀或白銅的小扁方。扁方一般用青素緞、青絨或青紗蒙裹而成,俗稱「鈿子」,佩戴時固定在髮髻之上便可,上面還常繡有各種花紋圖案,鑲珠寶或插飾各種花朵、綴掛長長的纓穗。
白玉嵌蓮荷紋扁方
8、梳篦
梳篦【拼音】[bì]:古代簡稱「櫛」【拼音】:[zhì] ,與簪、髻、釵、步搖等並稱為中國古代八大髮飾之一,昔為宮廷御用珍品 , 故有「宮梳名篦」之譽。梳篦在古時是人手必備的髮飾,尤其是婦女,幾乎梳不離身,時間一久,便形成插梳的風氣。梳篦兩者的主要區別在齒部,梳子的齒粗而稀,篦子的齒細且密。梳篦多為木製或竹製以及名貴物料製作,如金、銀、象牙、犀角、水晶、玳瑁、錫、嵌玉鑲珠等材質。
唐·玉花鳥紋梳
9、鳳冠
古代皇帝后妃的冠飾,其上飾有鳳凰樣珠寶。明朝婦女出嫁時也可佩戴。明朝鳳冠是皇后受冊、謁廟、朝會時戴用的禮冠,其形制承宋之制而又加以發展和完善,因之更顯雍容華貴之美。
明-孝端王皇后鳳冠[六龍三鳳冠]
明-孝靖王皇后鳳冠[十二龍九鳳冠]
明-孝端皇后鳳冠[三龍二鳳冠]-正反面
明-孝靖王皇后鳳冠[三龍三鳳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