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假髮文化:首飾不過是一縷髮髻,他有一種繪畫情懷

2020-12-22 生如夏花之絢爛0

對大多數女性來說,擁有美麗的容顏是人們對生活的不斷追求,為了看起來更漂亮、更精緻,各種各樣的化妝裝飾單品也出現在歷史舞臺上。當然,古代婦女也不例外,為了追求美,他們窮困潦倒,窮困潦倒。從史文的記載中,我們可以看到古代女性「滿頭翡翠,環鬢金珠」,其中一些「梨花淡妝,宛若仙子」,以及「「門前一尺春風髻」的獨特美。

無論是金銀珠寶還是淡妝高髻,都是裝飾女性美的的一種方式,但這些遠遠不能滿足古代女性的時尚需求。因此時尚假髮的新元素應運而生。假髮的加入讓一直引領時尚的高髮髻更顯高翹更具魅力。然而假髮的發展也是曲折的,在周秦時期,奇農是一種難以企及的奢侈品,明代以後,他遍及社會各階層,成為婦女的日常生活必需品。

假髮是時代發展的產物

01

周代是一個複雜的王朝,有尚文的儀式和文化,這一時期的皇冠制度和服飾制度也得到了完善,髮型也有了相應的規定,在《禮記》:「男子二十而冠,女子十五而笄」中有明確規定,因此留髮留髻已成為一種古老的普及髮型,並在中國中延續了數千年。

從戰國時期齊國墓出土的樂舞陶俑中發現,周代女性更喜歡戴高髻,雖然高髮髻能襯託出女人挺拔的美感,但要做一個漂亮的高髻,卻少了一點真發,畢竟真正的頭髮是有限的,尤其是對於頭髮較少的女性來說,假髮髻就成了必需品。

根據《周禮·天宮》中的記錄:「追師掌王后之首服,為副、編、次、追、衡、笄」。在這裡,「追師」的職責是為王后內外的妃嬪和終身妻子修理和佩戴首飾,在賓客的大型儀式或招待會上佩戴首冠和梳頭。有三種髮型可供選擇:「副、編、次」,具體地說,「副」是一個頭上有玉石的純圓麵包;「編」是一個真正的髮髻;「次」是假髮和直發的混合體。

另外,從漢墓出土的器物中可以看出,在周代,女性戴假髮很流行,假髮不再是人發,而是代用品黑色天鵝絨。

02

雖然秦朝的歷史很短,但秦朝改變了前朝的純色素妝「粉白黛黑」,開始了「紅妝翠眉」的潮流。這也與秦朝統治者和社會風氣有一定關係,儘管秦始皇以極端專制和殘酷的法律統治著這個國家,但他卻沉溺於卻,他不僅命令妃嬪們妝容華麗,而且對她們髮髻的樣式也非常感興趣,即使是在涼爽的夏天,妃子們也要戴一種叫做黃羅髻(用金銀銅木頭做的髮髻,外面是金銀銅的假髮,用絲綢做的假髮,戴在頭上,用髮夾固定。當然,秦朝嚴格的等級制度也規定,妃子的髮型要根據自己的地位等級來整理,「詔後梳凌雲髻,三妃梳望仙就鬟髻,九嬪梳參鸞髻」。

然而對於妃嬪們來說,此時的假髮只是侍奉取悅君主的工具,沒有實際意義,或是襯託女性美的的功效,再加上百姓的悲慘生活,因此秦朝的假髮只是皇宮裡的奢侈品,並沒有受到民眾的歡迎。

03

漢代以後,統治者廢除了秦朝嚴苛的刑法,鼓勵人們休養生息,發展生產,在這樣的環境下,漢代的社會發展是穩定的,人民繁重的生活得到了緩解,另外,楚文化對漢文化的影響也為女性裝飾創造大膽的創意、人性化的創新提供了寬鬆的環境。

此時,女子高髻仍是主流,在入廟祭祀等正式場合必須按規定進行梳理,例如,漢代的生活婦女需要梳頭、理髮、留長髮、大手髮髻等,而這裡的女性則是一種古代女性的假髮,不過,這個時候的假包子改變了秦朝人工髮髻的厚重和呆板,而是用絲綢、絲綢和鬃毛金屬框架做成假髮,使用時只要把蓋子套在頭上,再用髮夾固定。

其實,漢代的女人就像一種頭飾,更像一頂帽子,需要的時候可以戴,因此漢代的假髮不僅輕便、方便佩戴,還添加了一絲大膽新穎的元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婦女思想觀念的進步和變化。

假髮正在變得大眾化和世俗化

美學家宗白華曾經說過:「漢末魏晉六朝是中國歷史上最混亂、社會上最痛苦的時代,然而卻是精神上極自由、極解放,最富於智慧、最濃於熱情的一個時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於藝術精神的一個時代」。

南北朝時期魏晉社會動蕩,整體經濟水平低下,然而令人欣慰的是,漢代的「個體絕對服從仁義道德」儒學被魏晉玄學所拋棄,取而代之的是追求絕對自由和人格的魏晉玄學,這一思想的最重要不僅打破了長期以來的思想枷鎖,而且對裝飾等文化藝術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從周代到漢代,女性戴假髮現象大多局限於宮廷女性,在魏晉時期,假髮的使用逐漸走向大眾化,世俗化,「上至嬪妃,下至貧女,莫不戴之以為美飾」。同時,假髮也是這一時期女性的頭飾。

後宮、妃嬪、富貴人家的婦女都把假髮當作頭飾,戴著不同的圖案,沒有錢自己做假髮的貧困家庭婦女不用擔心,因為此時社會上流行的假髮就像日常生活用品一樣,可以隨意借用和佩戴。

假髮如此受大眾歡迎,自然成了有價值的商品,例如,一些貧窮的婦女經常剪頭髮來換取錢財。

在整個魏晉南北朝時期,假髮一直很流行,女性通過假髮與真發的結合,創造出新的富有想像力的側發樣式,例如,流行的「緩鬢」是用假髮製作「傾髻」,以實現雍容華貴,「太元,公主婦女必緩鬢傾髻,以為盛飾」,顯然,真假髮混搭的髮型已經成為一種普遍現象。

統治者對藝術的寬容政策使裝飾文化達到高峰,其中高髻仍然是獨領風騷,加上假髮,女性高髮髻更蓬鬆高聳,這種時尚也變得流行起來,直接影響了五代十國女性,為了讓髮髻更高聳,女人們儘量把髮髻做得更高聳,假髮是最合適的配飾,比如用自己收藏的或者買別人的剪過的頭髮加到你的頭髮上,或者用這些假髮做假髮戴。

假髮趨於多樣化和商業化

長期以來,以「發乎情,止乎禮義」為主導的儒家美學觀念在明朝以後遭到嚴重破壞,思想家王陽明提出的「陽明心學」思想成為一種新的美學思潮,其中「從情到欲」,「從雅到俗」成為明代思想的主流,使裝飾文化趨於個性化,多元化和商業化。

其中「特髻」是一種極其複雜複雜的髮髻,與明代后妃的服飾固定在一起,並飾以不同的首飾以區分身份等級。除了皇后和妃子的特殊包子外,普通婦女也有愛戴包子,而且這個時候有不同類型的包子

鼓,「以金屬絲編成圓框,形似網罩,使用時扣於頭頂,外覆假髮,以提高髮髻的高度,然後再以真發挽髻」。

一個小麵包,「是一種全部用假髮或絲線等編成髻狀的假髻,使用時直接戴在頭上,以簪釵固定」。通常用於已婚婦女。這種髮髻很受女性歡迎,有錢人和窮人都可以戴。

明代女性消費者仍為商人帶來商機,由於饅頭的廣泛使用,專門製售假饅頭的作坊和商店開始出現在京城和一些城鎮,銷售的假饅頭種類繁多,消費者可以有多種選擇。

根據《揚州畫舫錄》。楊在《冠約》:「婦人之髻,時時屢易,有金髻、銀髻、珠髻、玉髻、髮髻、翠髻、字髻等」中使用雲。

這裡有各種各樣的髮型,就是不同形狀的髮髻的名字,顯然,假髮已經成為明代女性的日常生活用品,不同形狀的成品也成為女性改變髮型的輔助用品。當然,與前輩不同的是,這些chignons不僅穿著方便,而且為女性做真正的髮髻節省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此外,髮髻的普及也給明朝帶來了新的時尚潮流,「頭箍」、「發箍」、「勒子」、「包頭」成為明代女性頭飾的新主流單品。

明代假髮的多樣性和流行性,不僅反映了時代的進步和發展前景,也反映了女性思想意識的覺醒,過去,繁複厚重的皇冠飾物不僅使女性的頭部無法高抬斜視,而且使女性無法呼吸倫理道德,這在很大程度上是解放了女性身心的奉承和愉悅。

後記

除了妝容的精緻裝飾外,饅頭的錦上添花也是女性外在美的重要組成部分,不過,對於假髮的選擇和佩戴,浮華仍然不是選擇的標準,俗話說,時尚的目的是追求美,但時尚追求的是自己的美,而不是別人盲目的時尚。

同樣,時尚也離不開本真,舒適生活,時尚也強調優雅與和諧。無論是什麼樣的時尚,都只是一種裝飾元素,目的是用時尚襯託人的美,但如果人成為時尚的奴隸,只會適得其反。

因此每當假髮流行和佩戴,他們主要是舒適和健康。

相關焦點

  • 中國古代假髮文化:首飾不過一縷假髻,便有畫意情調
    當然,古代女子也不例外,為了追求美,她們可謂是窮其一生,用盡萬物。從各個史文記載中,我們看到古代婦女有的「滿頭翡翠,環鬢金珠」,有的則「梨花淡妝,宛若仙子」,更有「「門前一尺春風髻」的別致美景。而無論是金銀首飾,還是淡妝高髻都是修飾女子美的一種方式,但這些還遠遠不能滿足古代女子的時尚需求。於是,時尚新元素假髮便應時而生。
  • 不同朝代女人的髮髻,髮型精美好看的古代美女手繪圖片
    不同朝代女人的髮髻髮型,包含有魏晉、清朝、民國、明朝、西漢、盛唐、元朝、先秦、大宋等精美好看的古代美女手繪圖片,讓你一睹古代麗人的風採。早年清宮貴婦的髮型,以小兩把頭為主。這個髮型類似於我們通常在電視或是古裝仕女圖中看到的丫環頭:將頭髮從中間平分,每邊在耳朵上方盤一個松松的低髻,需要佩戴首飾時,就在兩髻之間插上金、銀或翡翠製成的扁方,家常燕居時,摘下扁方,便是一個舒適而不沉重的髮型。這一時期經歷了中國歷史上奴隸制的形成、發展,直至逐步走向衰退、瓦解的全部過程。
  • 古代髮髻大全,你知道多少之——結鬟式
    提起古代女子的漢服髮型的時候,大家的腦海中,一定會出現許多古裝電視劇的經典場面吧!其實,那些影視劇中的髮髻類型,並不能說全部都是錯的,但是,也不能說全部都是對的哦!總是,影視劇裡的髮髻類型,也是有一定的參考依據在內的。說到這裡,大家應該就對古代女子的髮髻感到非常的好奇了吧!
  • 唐朝文化——千姿百態的唐朝女子髮髻
    這種開明既體現在對少數民族的寬容和對外經濟文化的頻繁交流上,更大程度表現在社會思想意識方面的自由和解放。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中,唐朝婦女在社會生活中扮演了較前代更活躍的角色。因此,她們更注意挖掘自身的美麗,按照個人的喜好隨意穿著打扮,僅髮髻的種類就有新月髻、反綰髻、墮馬髻等百餘種。
  • 古代首飾之女子髮飾(學問很多,圖片很美)
    2、古代一種嵌金花的首飾。簪釵是用來綰住頭髮的,而花鈿直接插入綰好的髮髻起裝飾的作用。清代貴族婦女梳「兩把頭」或是「大拉翅」,都使用扁方,起到連接真、假髮髻之中「梁」的作用。裝飾的同時更重要的是控制髮髻使其不散落下來。
  • 中國古代5種最美首飾,一種日本人常戴,一種見過卻叫不出名字
    在講究精巧華美的女子頭飾裡,有5種髮飾是十分美豔且華貴的,一起來看看吧。首先,在認識這些首飾之前,我們需要了解兩個概念,一個是簪,一個是釵。古時女子成人叫「及笄」,這裡的「笄」是許多首飾的前身,笄是一根用於固定頭髮的長針,它的材質可以是木頭、玉石、金銀等等。
  • 中國古代頭飾文化:滿頭珠翠或是一簪一珥,皆可伴一生
    再加上古人傳統觀念中髮膚受之父母,不可輕易毀之,為此,留髮結鬢是古代男女的習俗,這也就催生了種類繁多的髮髻式樣,其中髮髻高大的高髻一直在古代女子的髮式中獨領風騷,而為了讓高髻更加高聳嫵媚,各種簪釵頭飾也就相應而生,不過,古代的頭飾並不只是襯託女子容顏的單品,更重要是頭飾是區分身份、地位,體現時代發展變化的標誌。
  • 一位90後網際網路男生與他的古代黃金首飾庫的故事
    數月前在武漢舉辦的「百工居肆」古代藝術品特展,一批精美的中國古代金銀器藏品出現在觀眾面前,其中包括多件難得一見的黃金首飾,從金帽冠、金帶板、金頭面到金束冠、橋頭簪梳簾等,每件首飾都值得細細觀賞品味。
  • 從《美人心計》出發全面復盤古代女子的髮髻
    而於正為什麼能捲土重來,或與他重視古裝的還原度有關,像《延禧攻略》裡面的眉毛與「二把頭」皆有古典韻味。另外,於正的另一部劇《美人心計》則被不少人奉為經典,除了劇情節奏快、人物性格飽滿外,造型師最大程度地還原古代女子的髮髻,並根據演員的優缺點加以創新才是重點。
  • 西安小姐姐穿漢服參加「運動會」 髮髻3斤重
    臂間披上一條如虹的披帛,飄然若舞,這是唐代美女的時尚,來源於佛教文化中飛天的空靈造型。不過如何不踩到隨時垂地的披帛?記者小心翼翼走了一下午也沒整明白。搭配裙子,造型師用到一條鑲嵌「珍珠」和「寶石」的項鍊。旁邊的幾位小姐姐一看就說:「這是李靜訓墓出土的項鍊復原版!」漢服愛好者不僅僅是喜歡穿華麗的服飾,更加喜歡研究中國古代文化。
  • 《武媚娘傳奇》中範冰冰20款超美髮髻造型
    元寶髻,古代漢族婦女髮式之一。其梳編法是將發攏結於頂,再置木或將假髮籠蔽,呈元寶狀。  簪花是漢族婦女頭飾的一種,用作首飾戴在婦人頭上,增加了一種生機勃勃、生動活潑的生命氣息,因而美。除了鮮花以外,有絹花、羅花、綾花、緞花、綢花、珠花等。
  • 盤點中國古代髮型【第十一期:手繪古代女子經典髮式一】
    除大典禮時后妃戴朝冠外,喜慶節日后妃要戴鈿子。戴上鈿子,腦後再垂髮辨就不適應了。於是,后妃們梳兩個橫長髻,形似小姑娘梳的兩個抓髻,戴上鈿子十分穩固。摘下鈿子,這種抓髻式的髮髻也可作家常打扮。因為這種髮式,平分左右,各扎一把,宮內后妃稱其為「小兩把頭」。
  • 西安小姐姐穿漢服參加「運動會」頂著3斤重的髮髻真的太難了
    古代沒有扣子、拉鏈,一片式的褶裙齊胸圍裹在短衣之外,全靠綢帶在胸前纏繞勒緊,雙環結垂下長長的綢帶,非常靈動。為了讓裙子不滑脫,綢帶勒得非常緊,一呼一吸都非常痛。臂間披上一條如虹的披帛,飄然若舞,這是唐代美女的時尚,來源於佛教文化中飛天的空靈造型。不過如何不踩到隨時垂地的披帛?記者小心翼翼走了一下午也沒整明白。
  • 古代女子髮髻圖鑑:朝雲近香髻、凌虛髻……原來古髮髻這麼多學問!
    而縱觀古代女子髮髻:「雲鬢花顏金步搖」、「倭墮低梳髻,連絹細掃眉」、「雲髻峨峨,修眉聯娟」、「寶髻松松挽就,鉛華淡淡妝成」……眼前展現的一幅幅美人髮髻圖,令人驚豔又令人嫉妒。而我們現在為了漢服要重新撿起古代髮髻,開始了盤頭大計。那麼,你知道古代髮髻有哪些嗎?不同朝代屬什麼樣的髮髻嗎?關注我,滿滿的乾貨,帶你領略上下千年髮髻之美。
  • 中國傳統文化,民族髮飾文化,全蘺式及髮簪
    直接以民族或部族名稱命名的有回鶻髻。烏蠻髻等。以兒童髮式為主命名的有如蒲桃臀、雙童髻、雙角髻、兩珥髻等等。諸多不同的發臀名稱,淋漓盡致地展示了我國古代各民族發醫的豐彩一斑。然而,發警作為一個民族最易判明的外部形象的顯著標幟和民族審美心理的一種特定符號,它本身所涵蓋的社會文化意義遠比髮髻稱謂本身豐富且耐人尋味得多。
  • 豆瓣評分4.6,看過《花木蘭》中首飾,說她輸在文化上,不冤!
    沒有邏輯的劇情、時空錯亂的場景、演員再高的顏值也挽救不了的妝造,處處充斥著外國人對中國文化的臆想。人們通過髮髻的高低和飾品就可以判斷一個人的地位高低。內外命婦從五品以上,「蔽髻,唯以鈿數花釵多少為品秩。二品以上金玉飾,三品以下金飾。內命婦、左右昭儀、三夫人視一品,假髻,九鈿......」——《隋書·禮志》不過,顯然,花木蘭電影裡皇帝的女人們,都挺樸素的。
  • 古人的「禿頭」神器——假髮
    中國歷史上,假髮最早的記載出自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詩經·鄘風·君子偕老》就提到一種假髮稱作「副」:「君子偕老,副笄六珈。」周代有專門掌管冠冕的官員叫「追師」,也就是御用的「造型師」。據《周禮·天官》記載:「掌王后之首服,為副、編、次。」《毛傳》也有解釋:「副者,後夫人之首飾,編發為之。」這就是說,「副」這種假髮只有王后、君夫人這樣有顯赫身份的婦女才有資格佩戴。
  • 古代髮型起源和含義(漢代篇)
    我們可以回顧並且看一看當時古代流行什麼樣的髮型,他們是什麼樣的審美。那麼我們從說文解字看起。髮髻的髻。這個字從吉,寓意吉祥如意。在古代的時候小孩子是是有不同的髮髻的,而且有不一樣的含義,有一個女孩的成人禮叫"及笄",和男孩子的冠禮十分相似,還有類似"總角之宴,言笑焉焉""黃髮垂髫"等也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
  • 深扒《花木蘭》的首飾,你就知道為啥豆瓣4.7分,它一點也不冤
    沒有邏輯的劇情、時空錯亂的場景、演員再高的顏值也挽救不了的妝造,處處充斥著外國人對中國文化的臆想。金簪 南京市東晉墓出土 | 圖源:《中國古代金銀首飾》還是那句話,不要較真,較真就輸了。魏晉金龍簪 | 圖源:《中國古代金銀首飾》頭頂插了發梳,這點大概也是從唐朝得到的靈感。
  • 中國古代女子髮飾
    中國古代髮飾的起源,來自於勞動、禦寒遮羞、裝飾悅目,也來自於模仿和傳感,它的類型有許多,簪、簪花,釵、梳釵、華勝、步搖、篦、花鈿、珠花、抹額……髮簪由笄發展而來,是古人用來綰定髮髻或冠的長針,頂端多加以珠寶裝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