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大多數女性來說,擁有美麗的容顏是人們對生活的不斷追求,為了看起來更漂亮、更精緻,各種各樣的化妝裝飾單品也出現在歷史舞臺上。當然,古代婦女也不例外,為了追求美,他們窮困潦倒,窮困潦倒。從史文的記載中,我們可以看到古代女性「滿頭翡翠,環鬢金珠」,其中一些「梨花淡妝,宛若仙子」,以及「「門前一尺春風髻」的獨特美。
無論是金銀珠寶還是淡妝高髻,都是裝飾女性美的的一種方式,但這些遠遠不能滿足古代女性的時尚需求。因此時尚假髮的新元素應運而生。假髮的加入讓一直引領時尚的高髮髻更顯高翹更具魅力。然而假髮的發展也是曲折的,在周秦時期,奇農是一種難以企及的奢侈品,明代以後,他遍及社會各階層,成為婦女的日常生活必需品。
假髮是時代發展的產物
01
周代是一個複雜的王朝,有尚文的儀式和文化,這一時期的皇冠制度和服飾制度也得到了完善,髮型也有了相應的規定,在《禮記》:「男子二十而冠,女子十五而笄」中有明確規定,因此留髮留髻已成為一種古老的普及髮型,並在中國中延續了數千年。
從戰國時期齊國墓出土的樂舞陶俑中發現,周代女性更喜歡戴高髻,雖然高髮髻能襯託出女人挺拔的美感,但要做一個漂亮的高髻,卻少了一點真發,畢竟真正的頭髮是有限的,尤其是對於頭髮較少的女性來說,假髮髻就成了必需品。
根據《周禮·天宮》中的記錄:「追師掌王后之首服,為副、編、次、追、衡、笄」。在這裡,「追師」的職責是為王后內外的妃嬪和終身妻子修理和佩戴首飾,在賓客的大型儀式或招待會上佩戴首冠和梳頭。有三種髮型可供選擇:「副、編、次」,具體地說,「副」是一個頭上有玉石的純圓麵包;「編」是一個真正的髮髻;「次」是假髮和直發的混合體。
另外,從漢墓出土的器物中可以看出,在周代,女性戴假髮很流行,假髮不再是人發,而是代用品黑色天鵝絨。
02
雖然秦朝的歷史很短,但秦朝改變了前朝的純色素妝「粉白黛黑」,開始了「紅妝翠眉」的潮流。這也與秦朝統治者和社會風氣有一定關係,儘管秦始皇以極端專制和殘酷的法律統治著這個國家,但他卻沉溺於卻,他不僅命令妃嬪們妝容華麗,而且對她們髮髻的樣式也非常感興趣,即使是在涼爽的夏天,妃子們也要戴一種叫做黃羅髻(用金銀銅木頭做的髮髻,外面是金銀銅的假髮,用絲綢做的假髮,戴在頭上,用髮夾固定。當然,秦朝嚴格的等級制度也規定,妃子的髮型要根據自己的地位等級來整理,「詔後梳凌雲髻,三妃梳望仙就鬟髻,九嬪梳參鸞髻」。
然而對於妃嬪們來說,此時的假髮只是侍奉取悅君主的工具,沒有實際意義,或是襯託女性美的的功效,再加上百姓的悲慘生活,因此秦朝的假髮只是皇宮裡的奢侈品,並沒有受到民眾的歡迎。
03
漢代以後,統治者廢除了秦朝嚴苛的刑法,鼓勵人們休養生息,發展生產,在這樣的環境下,漢代的社會發展是穩定的,人民繁重的生活得到了緩解,另外,楚文化對漢文化的影響也為女性裝飾創造大膽的創意、人性化的創新提供了寬鬆的環境。
此時,女子高髻仍是主流,在入廟祭祀等正式場合必須按規定進行梳理,例如,漢代的生活婦女需要梳頭、理髮、留長髮、大手髮髻等,而這裡的女性則是一種古代女性的假髮,不過,這個時候的假包子改變了秦朝人工髮髻的厚重和呆板,而是用絲綢、絲綢和鬃毛金屬框架做成假髮,使用時只要把蓋子套在頭上,再用髮夾固定。
其實,漢代的女人就像一種頭飾,更像一頂帽子,需要的時候可以戴,因此漢代的假髮不僅輕便、方便佩戴,還添加了一絲大膽新穎的元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婦女思想觀念的進步和變化。
假髮正在變得大眾化和世俗化
美學家宗白華曾經說過:「漢末魏晉六朝是中國歷史上最混亂、社會上最痛苦的時代,然而卻是精神上極自由、極解放,最富於智慧、最濃於熱情的一個時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於藝術精神的一個時代」。
南北朝時期魏晉社會動蕩,整體經濟水平低下,然而令人欣慰的是,漢代的「個體絕對服從仁義道德」儒學被魏晉玄學所拋棄,取而代之的是追求絕對自由和人格的魏晉玄學,這一思想的最重要不僅打破了長期以來的思想枷鎖,而且對裝飾等文化藝術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從周代到漢代,女性戴假髮現象大多局限於宮廷女性,在魏晉時期,假髮的使用逐漸走向大眾化,世俗化,「上至嬪妃,下至貧女,莫不戴之以為美飾」。同時,假髮也是這一時期女性的頭飾。
後宮、妃嬪、富貴人家的婦女都把假髮當作頭飾,戴著不同的圖案,沒有錢自己做假髮的貧困家庭婦女不用擔心,因為此時社會上流行的假髮就像日常生活用品一樣,可以隨意借用和佩戴。
假髮如此受大眾歡迎,自然成了有價值的商品,例如,一些貧窮的婦女經常剪頭髮來換取錢財。
在整個魏晉南北朝時期,假髮一直很流行,女性通過假髮與真發的結合,創造出新的富有想像力的側發樣式,例如,流行的「緩鬢」是用假髮製作「傾髻」,以實現雍容華貴,「太元,公主婦女必緩鬢傾髻,以為盛飾」,顯然,真假髮混搭的髮型已經成為一種普遍現象。
統治者對藝術的寬容政策使裝飾文化達到高峰,其中高髻仍然是獨領風騷,加上假髮,女性高髮髻更蓬鬆高聳,這種時尚也變得流行起來,直接影響了五代十國女性,為了讓髮髻更高聳,女人們儘量把髮髻做得更高聳,假髮是最合適的配飾,比如用自己收藏的或者買別人的剪過的頭髮加到你的頭髮上,或者用這些假髮做假髮戴。
假髮趨於多樣化和商業化
長期以來,以「發乎情,止乎禮義」為主導的儒家美學觀念在明朝以後遭到嚴重破壞,思想家王陽明提出的「陽明心學」思想成為一種新的美學思潮,其中「從情到欲」,「從雅到俗」成為明代思想的主流,使裝飾文化趨於個性化,多元化和商業化。
其中「特髻」是一種極其複雜複雜的髮髻,與明代后妃的服飾固定在一起,並飾以不同的首飾以區分身份等級。除了皇后和妃子的特殊包子外,普通婦女也有愛戴包子,而且這個時候有不同類型的包子
鼓,「以金屬絲編成圓框,形似網罩,使用時扣於頭頂,外覆假髮,以提高髮髻的高度,然後再以真發挽髻」。
一個小麵包,「是一種全部用假髮或絲線等編成髻狀的假髻,使用時直接戴在頭上,以簪釵固定」。通常用於已婚婦女。這種髮髻很受女性歡迎,有錢人和窮人都可以戴。
明代女性消費者仍為商人帶來商機,由於饅頭的廣泛使用,專門製售假饅頭的作坊和商店開始出現在京城和一些城鎮,銷售的假饅頭種類繁多,消費者可以有多種選擇。
根據《揚州畫舫錄》。楊在《冠約》:「婦人之髻,時時屢易,有金髻、銀髻、珠髻、玉髻、髮髻、翠髻、字髻等」中使用雲。
這裡有各種各樣的髮型,就是不同形狀的髮髻的名字,顯然,假髮已經成為明代女性的日常生活用品,不同形狀的成品也成為女性改變髮型的輔助用品。當然,與前輩不同的是,這些chignons不僅穿著方便,而且為女性做真正的髮髻節省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此外,髮髻的普及也給明朝帶來了新的時尚潮流,「頭箍」、「發箍」、「勒子」、「包頭」成為明代女性頭飾的新主流單品。
明代假髮的多樣性和流行性,不僅反映了時代的進步和發展前景,也反映了女性思想意識的覺醒,過去,繁複厚重的皇冠飾物不僅使女性的頭部無法高抬斜視,而且使女性無法呼吸倫理道德,這在很大程度上是解放了女性身心的奉承和愉悅。
後記
除了妝容的精緻裝飾外,饅頭的錦上添花也是女性外在美的重要組成部分,不過,對於假髮的選擇和佩戴,浮華仍然不是選擇的標準,俗話說,時尚的目的是追求美,但時尚追求的是自己的美,而不是別人盲目的時尚。
同樣,時尚也離不開本真,舒適生活,時尚也強調優雅與和諧。無論是什麼樣的時尚,都只是一種裝飾元素,目的是用時尚襯託人的美,但如果人成為時尚的奴隸,只會適得其反。
因此每當假髮流行和佩戴,他們主要是舒適和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