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態濃意遠淑且真,肌理細膩骨肉勻。繡羅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銀麒麟。頭上何所有?翠微盍葉垂鬢唇。背後何所見?珠壓腰衱穩稱身……」唐代大詩人杜甫在《麗人行》中描繪了盛唐時期女性的華麗妝容服飾。4月11日,華商報記者親身體驗了古代女性換裝、化妝的全過程,同時也體驗到古代美女的辛苦。
穿上高腰襦裙
綢帶勒得呼吸都痛
這次體驗變裝,其中一款復原了唐代張萱《搗練圖》中的高腰襦裙。古代沒有扣子、拉鏈,一片式的褶裙齊胸圍裹在短衣之外,全靠綢帶在胸前纏繞勒緊,雙環結垂下長長的綢帶,非常靈動。為了讓裙子不滑脫,綢帶勒得非常緊,一呼一吸都非常痛。臂間披上一條如虹的披帛,飄然若舞,這是唐代美女的時尚,來源於佛教文化中飛天的空靈造型。不過如何不踩到隨時垂地的披帛?記者小心翼翼走了一下午也沒整明白。
搭配裙子,造型師用到一條鑲嵌「珍珠」和「寶石」的項鍊。旁邊的幾位小姐姐一看就說:「這是李靜訓墓出土的項鍊復原版!」漢服愛好者不僅僅是喜歡穿華麗的服飾,更加喜歡研究中國古代文化。漢服愛好者琅羽介紹:「李靜訓是隋朝樂平公主楊麗華的外孫女,她的墓葬1957年發掘於西安市玉祥門外,這條項鍊的原件現在被收藏在國家博物館中。」
當記者詢問耳環在哪裡時,身穿唐制漢服的小姐姐聞人白說:「唐代女子是不戴耳飾的。古代人們認為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會在身體上打洞。直到宋代以後才開始佩戴耳飾,這是漢文化與西域文化逐漸融合的結果。」
記者體驗變裝的另一款服裝,是修身適體的宋代服裝。宋代流行直領、對襟,顏色以清雅為主。記者身穿的這款直領褙子,採用了高淳花山宋墓出土的絹衣上的印金填彩工藝,以凸版或鏤空版印刷圖形金邊作為繪圖的基礎,在此之上反覆填充色彩,再以金邊壓彩,多彩精巧。
三斤重的髮髻
仰頭大笑都不可能
「小山重疊金明滅,鬢雲欲度香腮雪。懶起畫蛾眉,弄妝梳洗遲。照花前後鏡,花面交相映。新帖繡羅襦,雙雙金鷓鴣。」這是唐代溫庭鈞筆下女子起床梳洗時的嬌慵姿態,以及妝成後的情態。擁有一個完美的妝容,是古代女人的必修課。我們也體驗了唐代及宋代妝容。
唐代最為流行的髮髻,又半翻髻、反綰樂遊髻、雙環望仙髻、回鶻髻……這些髮髻基本上都是高髻,不光樣式繁複,對發量的要求也很高。若要都以真發梳理,很難達到,這時候就要用假髮來彌補。在變裝體驗中,造型師梳的是單刀半翻髻,用假髮打底,真發纏繞,在髮髻上裝飾發梳、髮釵、牡丹花。
造型做好之後,三斤多重的髮髻有些沉重,抬頭低頭都會失衡,脖子都僵硬了。造型師蘭縈說:「這只是一個縮小版的單刀半翻髻,唐代的女人會把髮髻梳得更高,也就更重。」頂著這樣的髮髻,像我們現在這樣低頭吃飯、仰頭大笑是不可能的,行止、動作自然也就有了約束,顯得儀態萬方。不得不佩服唐代女人為了美也是夠拼的。
對於喜愛漢服造型的人來說,長發短髮都不是問題。我們的體驗活動中,另一位短髮記者就梳了宋代髮型,先把頭髮紮成很多小髮辮,一縷一縷藏在假髮包中。宋代的髮髻相對唐代來說沒有那麼高、那麼重,對脖子「友好」很多。
畫個唐代時尚妝:畫黛眉、點面靨、塗口脂
唐宋時期繁榮昌盛,人們的生活富足起來,對美的追求也就更高,女性便研究妝容,化妝步驟、妝面效果,比現代女性還要講究。
敷鉛粉、塗胭脂,都是基礎步驟。畫黛眉才是考驗技術的時候,唐代女子通常剃掉原來的眉毛,用青黑色顏料畫出各種眉形,從粗短的蛾眉到細長的小山眉、彎彎的新月眉……不同時期流行不同的款式。而宋代的眉形則是以細眉型為主。
唐代女子梳各種高髮髻,這時候,會用貼花鈿的方式來修飾露出的額頭。花鈿是用金、銀等材料做成花型貼在眉間的飾物;點面靨,則是在面頰酒窩處的裝飾;斜紅,則是在眼角兩旁各一道紅色的月牙妝飾;塗唇脂,以追求嬌小唇形為主,用粉妝把原有的唇色蓋住,再畫出小巧的唇形。
宋代女子妝容極為素潔,白麵粉頰花鈿面靨消失無蹤,值得一提的是眉妝十分盛行遠山黛。妝容以清新高雅為主,強調自然膚色及提升氣質為主題。漢服愛好者不會戴美瞳,也不會塗睫毛膏,最大程度地貼近古代美人的妝容,浸潤古代文化。
唐宋時期的繁盛,體現在人們的每一套服飾、每一幅妝容、每一個人的精氣神上。在我們今天的生活中,對美的追求也組成了這個時代的生機與活力。 華商報記者 路潔
漢服雅集
參與一場古代的運動會
4月11日的西安天氣放晴,「長安三月麗人行·漢服行遊」活動來到終南山邊的長安唐村中國農業公園,一場漢服雅集在明媚的春光下展開。這一次,身著錦繡漢服的小哥哥小姐姐們還原了古代運動會。
>>射箭不中,投壺不進
古人的運動可太難了
「風勁角弓鳴,將軍獵渭城。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忽過新豐市,還歸細柳營。回看射鵰處,千裡暮雲平。」唐代詩人王維描述了一場古代狩獵運動。古代人流行的運動還有什麼?投壺、馬球、蹴鞠,都曾經盛行一時。
射箭,在古代歸於「六藝」之一,分為文射和武射兩種,文射的練習者多為讀書人,將仁義禮智信融入射箭中:能夠熟練掌握射箭規則,稱為智慧;射箭過程中相互謙讓,稱為有仁;射手著裝整潔行為端正,稱為有禮;隨著音樂節拍射中靶心而動作不被擾亂,稱為有義;射箭動作流暢優雅,稱為有信。而武射強調以「氣」為主,「氣」可以是指內心的情緒、思維上的活動、身體精力的充沛程度等。射箭時身體達到最舒服的狀態,身體氣勢和弓箭相契合。
別看小小一張弓,很多人連拉開的臂力都沒有,中靶都困難,更別說正中靶心了。這不,漢服社的兩位男生,光是把弓拉開就已經憋得滿臉通紅,射出去的箭不是偏了,就是根本到不了靶子。倒是女生慄子巾幗不讓鬚眉,拉弓射箭的姿勢相當標準,配上面紗裝扮,活脫脫一個俠女再現。只可惜也敗在力道不夠,未能中靶。
「投壺,射之細也。燕飲有射以樂賓,以習容而講藝也。」投壺既是一種禮儀,又是一種競技遊戲。《禮記》《大戴禮記》都有《投壺》篇專門記述。在戰國時期較為盛行,尤其是在唐朝,得到了發揚光大。投壺看起來簡單,但玩起來可不容易,漢服小哥哥小姐姐們試了很多次,一箭未入。有人氣不過,往前挪了好幾步,可惜依然沒扔進去,惹得圍觀者哄堂大笑。
>>即興武術,老鷹捉小雞
長安三月多快活
在唐村頗具古韻的園子裡,人們仿佛置身古代的宅院,雖然正中靶心、投壺全中的劇情沒有發生,但在這樣的春日裡,活動筋骨、伸展腰身,卻也是相當愜意。
這廂,一位穿著明代錦衣衛飛魚服的男士即興耍了一套劍,行雲流水,有板有眼,引來叫好聲一片;那邊,小哥哥小姐姐陪著孩子們,在草地上玩起了老鷹抓小雞,你追我趕,好不熱鬧。因為怕頭上的珠釵掉落,又怕被踩到裙裾,小姐姐們的躲閃能力顯然大幅度降低,只好任由小孩子抓住認輸,引得孩子開心大笑。
其他遊客也被如此別開生面的古代雅集感染,或拍照留影,或下場一展身手。原來長安的三月,從古至今,都是如此美好。 華商報記者 羅媛媛 本版圖片由華商報記者 陳團結 攝